监管报告分析与改进讲座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961.96 KB
- 文档页数:18
监管报告的分析及改进2012年4月 银监会 培训中心 陆桂娟Email: luguijuan@主要内容原则19:监管方式 一、监管报告的制度规定1、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相关规定 2、非现场监管指引的相关规定 二、监管报告的现状 1、监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我国的FSAP报告中的有关评论 三、监管报告的改进建议 1、改进建议 2 、举例:基于深入分析下的信用风险报告2非现场监管的概念非现场监管又称“非现场监测”、“非现场监控”,是按照审慎监管原则进 行银行监管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具体而言,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 通过收集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相关数据材料,运用一定的技术 方法(如各种模型与比例分析等),研究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体状 况、风险状况以及合规状况等,发现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 稳健性进行评价。
通过非现场监管,能够及时、持续监测金融机构的经 营和风险状况,并能为现场检查提供依据和指导,使现场检查更有针对 性。
3《核心原则》中对应的论述原则19:监管方式 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要求监管当局对单个银行、银行集团、银行 体系的总体情况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深入的了解,工作重点 放在安全性和稳健性方面。
原则20:监管技术 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应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银行监管当 局必须与银行管理层经常接触。
原则21:监管报告 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具备在单个和并表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各家 银行的审慎报告和统计报表的方法。
监管当局必须有手段通过现场 检查或利用外部专家对上述报表独立核对。
4《核心原则》中对应的论述原则19:监管方式监管当局建立了相关政策、程序,全面了解和掌握单个银行和银行集团的风险状况。
监管当局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发展趋势、变化和风险情况随时进行监控和评估。
同时, 通过及时与相关监管当局沟通,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情况。
监管当局使用一定的方法,持续评估并确定单个银行和银行集团面临的风险的性质、 程度和范围。
如何撰写监管报告
北京银监局肖云钢
二○一一年五月
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表达准确分析透彻
结构完整
重点突出
表达准确
分析透彻
风险分析的全面性风险分析的去伪性风险分析的深入性分析方法的综合性
风险分析的全面性
风险分析的去伪性
风险分析的深入性
风险分析的综合性
报告撰写的概括性报告撰写的重要性报告撰写的逻辑性报告撰写的映射性报告撰写的背景性撰写方式的互补性
报告撰写的概括性
报告撰写的重要性
报告撰写的逻辑性
报告撰写的映射性
报告撰写的背景性
报告撰写的互补性
关注重点关注指标关注方法最大区别点
关注重点:估值水平为切入点
关注指标:盈利性指标是关注的重点
关注方法:对比分析及趋势分析为主要方法
最大区别点:可供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