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68.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二课《祝福》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祝福》描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将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热闹情景中来描写,刻画出祥林嫂周围的各类人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各种态度,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解析:《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然后按时间顺序表达悲剧的主体部分,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主题。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解析:〔1〕把握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关键,学习时,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来挖掘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本文通过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悲惨遭遇,学习时可以通过这些买描写,尤其是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3〕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来表达故事,因此,要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文章把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放在祝福的情境中来表达是有其深意的,要注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是本文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2、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支持条件1、重视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小说内容。
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课文主题。
3、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内容。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鉴赏《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通过探究小说中写到的“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2.解读《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
3.概括小说的主题,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对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解读祥林嫂的眼睛。
教学难点:探究造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总课时:三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本节课要点: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及对她眼睛的刻画。
2.把握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走进课堂: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鲁迅的《祝福》。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整篇文章的情节结构,了解了祥林嫂跌宕起伏的一生。
鲁迅笔下有很多悲剧的故事,每个悲剧的背后,都有着发人深省的潜在的内涵。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
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已知的未知的内容,一起走进祥林嫂,看看他肖像的变化及对他眼睛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快速阅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梳理的情节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师生互动合作完成)思考: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教师总结)总结明确关键词: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倒叙的作用: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分析祥林嫂形象: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
这一篇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语文课文《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祝福》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祝福》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辅助教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祝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引起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注释和辅助教材,解决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5. 口语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对话。
6.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鲁迅《祝福》教案有关鲁迅《祝福》教案4篇鲁迅《祝福》教案篇1《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一、导入课文: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
(投影――鲁迅)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
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
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
“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祥林嫂悲剧原因探究--《祝福》(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粤教版高一必修三)【授课班级】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2012级高一1班【授课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3【教学目标】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课堂实录】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祝福》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鉴赏了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
下面,请大家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第一次出场时进行的外貌描写。
生:找到了,在课本第59页。
师:好,大家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生:(齐读)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师:(大家)读得很好,但有一个字读错了,“间[jiàn]或”不是“间[jiān]或”。
那么这一段外貌描写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通过这一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祥林嫂已经是个怎么样的人?生1:饱经沧桑。
生2:落魄。
师:神情怎么样?生3:呆滞。
师:像行尸走肉一样,已经是个很憔悴的人了。
似乎主人公一出场就笼罩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我们不禁要问:短短的时间内,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何以迅速地变衰老了?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祥林嫂衰老如此之快?在祥林嫂沦为乞丐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辛酸故事呢?请一个同学简单地概述一下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概述时要求尽量用文学性的语言,体现出小说情节的起伏。
生4:祥林嫂本来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失去丈夫的寡妇,但是她的婆婆要逼她嫁给山墺里的贺老六,她不愿意,然后逃到了鲁镇。
她在鲁四爷家做佣人,生活过得还算安稳,但是好景不长,她的婆婆找到了她,又把她绑回去,她强力地反抗,但是没有丝毫效果。
贺老六的善良感动了她,她与贺老六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不久之后他们生了一个孩子,生活非常幸福,然而她的丈夫得了伤寒,祸不单行,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了,自此失去了所有的依靠。
贺老六的大伯又把房子收了回去,她没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爱和对人性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2)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祝福》,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文学评论:评估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祝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祝福》。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作者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及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祝福》,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祝福”、“眼睛”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讲解课文《祝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封建礼教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如祥林嫂的悲剧。
3. 合作探讨:讨论作者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及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4. 教师讲解:讲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引导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祝福》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总结课文《祝福》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