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导学案季国秀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课堂口头回答与多种朗读活动,100%的学生能够正确解释“临、澹澹、竦峙、星汉、杨花、客路、残夜、昏鸦、断肠、天涯”等词语,背诵出曹操和李白、王湾和马致远相关文学常识,能够背诵课文;5%的学生通过二次检测,完成上述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90%的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古诗词,明确表述出古诗词的主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85%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识·诗歌】诗歌分类·诗歌按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情诗。
【诵诗技巧】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入·诗境】观沧海 [东汉]曹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师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ã)石(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â)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季国秀 2013-3-25第一课时导入:以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成语故事导入(3分钟)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及社会背景。
(1分钟)2、学习积累文言词语、试译课文第一段一层。
3、熟读课文、试背诵第一段一层。
资料链接:1、体材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序)、后记(跋),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2、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
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
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3、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3分钟)学习过程【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学习,我快乐。
15分钟)(要求:听录音整体感悟作品的声韵美。
然后跟读一遍课文,在书上重点勾画。
2019-2020学年(秋季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 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方法手段】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讲解《观沧海》【知识链接】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四首:《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体会其中的美好。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主题内容。
2.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深入了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诵读,使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静夜思》这首诗,培养学生的孤独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与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岳》和《春晓》这四首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静夜思》这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Step 1 课前准备 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静夜思》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Step 2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出示《静夜思》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用普通话读一遍。
Step 3 学习课文 15分钟1. 集中注意力,学习《静夜思》。
2.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3. 学生朗读《静夜思》。
Step 4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的注释。
3.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登鹳雀楼》的意义和寓意。
Step 5 学习课文 20分钟1. 学生朗读《望岳》。
2. 学生阅读《望岳》的注释。
《古诗四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前预习:1、认真诵读诗歌,口味诗歌的语言。
2、借助于泰微课的有关资源,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激趣引题,设疑自探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平安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二.老师导学。
学生交流泰微课学习收获。
古诗赏析方法提示一一知人论世诗人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有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系?你觉得诗歌中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别精彩?为什么说特别精彩?三.自主学习。
1.根据材料自主学习诗歌,做好交流准备。
《春望》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杜甫,唐朝伟大诗人,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最能准确概括出其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方“三吏”和“三别”, 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被后人称为“诗圣”。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4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课前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知识链接1.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2.古诗体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芦花荡》导学案三中季国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默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三要素;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及背景:1、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二、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在划分小说结构的时候先找到高潮部分(给你印象最深的情节)再划分其他。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鱼虫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15分钟)字音:悠闲疟子寒噤仄歪窜央告转弯抹角张皇失措飒飒泅着阴惨苇子监视提防撑船船舱竹篙运输大菱高粱晒米吆喝舀封锁裹伤歇凉遮掩白洋淀多音字:提()疟()抹()撒()载()剥()()()()()()()()形似字:篙()噤()淀()菱()蹿()苇()栽()蒿()襟()绽()棱()撺()纬()裁()锭()绫()窜()伟()截()词语积累:编算寒噤提防央告尖利能耐悠闲仄歪转弯抹角打牙跌嘴张皇失措需要补充的字词:二、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情节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欣赏古诗。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观沧海》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曲《次北固山下》五律《天净沙·秋思》四言古诗★任务二:知作者、识背景①曹操(155220),字,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朝代)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②李白(701762),字,号,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
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传世。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朝代)诗人。
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
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④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并称“元曲四大家”。
《观沧海》选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4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21世纪教育网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方案】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 ,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 ,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 ,准备展示交流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记录疑难问题 ,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 ,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 ,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 ,组长记录下来 ,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 ,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 ,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 ,再点拨引导 ,到达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 ,不仅语言隽美 ,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 ,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根底 .1.生难字词(1)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2)词义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2.作者名片曹操(公元155-220) ,字孟德 ,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雅爱诗章 ,好作乐府歌词 ,今存二十一篇 .著作有魏武帝集 ,已佚 .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 ,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 ,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王湾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 ,官洛阳尉 .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出生于西域 .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想象奇特丰富 ,作品收入李太白全集 .马致远: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 ,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 ,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 ,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秋思之祖〞 ,|王国维称赞其 "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是 "小令之最|正确者〞 .3.文体链接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局部 ,一局部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 ,其性质与诗经中的 "颂〞相同;另一局部那么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 ,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为 "乐府三绝|〞 .学法指导一:针对步骤二中的表现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1)衬托: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 ,使后者更多情善感 .(2)衬托: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 .(3)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4)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陈 ,先从反面着笔 ,加以贬抑或表扬 ,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 ,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 .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 ,摇曳生姿 .(5)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7)以动写静:通过描写 "动〞来表达 "静〞 ,更显其 "静〞 .(8)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 ,感伤现实 .(9)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 ,开拓意境 ,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鉴赏诗歌的语言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 ,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 "乐府双璧〞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 ,是诗的附文 ,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 ,简称五律、六律、七律 ,其中六律较少见 .次北固山下每句五个字 ,所以称五言律诗 ,简称五律;钱塘湖春行每句七个字 ,所以称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 ,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 "首|联〞(或起联) ,第二联(第3、4句)称 "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 "颈联 ,〞第四联(第7、8句)称 "尾联〞(或结联) .律诗既讲平仄、押韵 ,又讲对仗 ,故写作较难 .步骤二赏读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观沧海1.如何理解 "东临竭石 ,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 "东临竭石 ,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 ,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 ,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 "观〞字统领全篇 ,是诗的线索 ,以下由 "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2.哪些诗句最|能表达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 ,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3. "日月之行 ,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 ,假设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 ,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 ,胸怀开阔 ,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发奋的精神 .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 ,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4.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交流点拨】诗中3-8句实景描写海水与山岛;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想象之景 .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 ,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 ,表现博大的胸怀 ,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春天的景物很多 ,为什么作者挑选 "杨花〞 "子规〞来写 ?说说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 "杨花〞漂泊不定 ,给人飘零流落之感 , "子规〞啼鸣暗含悲哀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 ,渲染了哀伤的气氛 ,融情入景 .2.在这首|诗中 ,诗人将怎样的愁绪寄予了明月 ?【交流点拨】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思念和担忧 .步骤三赏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 .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此刻在船上 , "客路〞即行客前进的路 ,想象船到镇江后 ,还要乘驿车到别处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 "平〞 "阔〞 "正〞 "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 "潮平〞句 ,又是为颈联中 "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 -时间过得这么快 ,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 ,新年来到 ,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而自己旅途他乡 ,久不得归 ,见到此景 ,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情感真切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鉴赏诗歌的语言【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 ,把 "日〞与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并且用 "生〞字和 "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二)天净沙·秋思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 ?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气氛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 ,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 ,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 ,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 ,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羁思旅愁 ,借景物自然显现 ,使人联想无穷 .2. "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点明全文主旨: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 ,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 "夕阳〞如血 ,可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 . "天涯〞二字 ,与夕阳配合 ,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 ,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3.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 ,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 ,抒发了羁旅天涯的游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写法观沧海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的写法 ,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次北固山下采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写法 ,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传统的寄情予景的写法 ,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情于景 ,想象丰富 ,语言含蓄凝练 .2.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 "胸襟〞 "抱负〞 "思乡〞的诗句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④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⑤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板书设计观沧海⎩⎪⎨⎪⎧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实景 - -借景抒情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虚景⎩⎪⎨⎪⎧⎭⎪⎬⎪⎫〔奇特想象〕〔宏伟意境〕博大胸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尽子规啼哀伤 ⎭⎪⎬⎪⎫寄明月夜郎西思念寄情于景天净沙 秋思 景⎩⎪⎨⎪⎧⎭⎪⎬⎪⎫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情 夕阳 断肠人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首|联:旅途奔波之景颔联:恢弘阔大之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联:乡思之情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根底 .步骤二 赏读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步骤三 赏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缺乏之处在于:17 猫 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古诗四首》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句中传达出的意境。
3、增强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这两首诗,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会背诵这两首诗。
3、能借助想象欣赏精彩文句,体味诗句中传达出的意境。
课前预习:熟读《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这两首诗,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的作者简介,了解律诗和绝句的知识。
曹操:王湾:律诗:绝句:学习过程《观沧海》一、朗读诗歌1、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
3、班内展示二、感知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3、这首诗通过登山览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研读与赏析(组内交流,班内展示)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四、背诵全诗,师友互查。
《次北固山下》阅读引导: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朗读诗歌1、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
3、班内展示二、感知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三、研读与赏析(组内交流,班内展示)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四、背诵全诗,师友互查。
五、作业:分组默写这两首诗,组长检查。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1、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会欣赏精彩文句,体味诗句中传达出的意境。
课前预习:熟读《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的作者简介。
4古代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代表作品有诗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多变,音律和谐多变。
有《李太白集》传世。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早有文名。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马神仙”“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15种。
最能反映他创作风格的是散曲,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背景简介(1)《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当时北上征伐乌桓。
曹操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在8月的一次大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内心豪情尽显,挥笔写下这首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难免有凄苦愁楚之情。
28醉翁亭记导学案季国秀2013-5-26第一课时一、准备引入、出示目标(1分钟)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眼、理清思路、背诵课文第一段。
3、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派遣郁闷的心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分钟)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欧阳永叔集》写作背景:欧阳修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做太守,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心态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给生字注拼音(10分钟)环滁皆山林壑尤美蔚然深秀琅玡潺潺酿泉饮少辄醉岩穴暝晦明佝偻提携酒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颓然伛偻3、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组内互评(4分钟)4、小组推荐同学朗读课文、同学点评(5分钟)三、学情考察、合作探究(10分钟)•默读课文第一段,结合书下注释疏通第一段文意,注意斜体字的意思,自己不能疏通的可以小组合作探究。
环滁皆山也蔚然而深秀者林壑尤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交流评价、概括提升(5分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交流下列问题1、请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2、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3、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
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1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背诵诗歌.2。
指导学生通过了解诗中意向,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点朗读诗歌,并感知诗歌的内容,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课型教读课课时第1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备习 1。
在朗读中要仔细认真,用笔圈画好节奏,朗读节奏有221式,23式,212式,把握两首诗的节奏。
唐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为四句前者,后者是八句,因每句字数不同,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律和七律,本诗为五律。
2。
朗读诗歌5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关于作者的相关材料及写作背景.复习雁与燕的常用区分,藤与滕的意思区分。
《次》诗为五律,节奏为23式1.备习检测:枯藤天涯归雁洛阳关注他们的写法以竞赛的形式检测学生备习情况,主要针对字词读音、作者简介,鼓励抢答,强调上述字词在文中的位置,意义及运用。
强调“枯藤天涯归雁洛阳”积极思考,抢答。
二人小组互考字词读音、作者重点文学常识,邻居互考进行落实。
认真倾听,进入情境。
明确学习目标预见性问题:有的同学观望,没有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
解决对策:督促他们,在其他同学介绍时,要学会倾听,书写字词时,会有错唐代诗人,多写游子思乡内容。
后者为元代曲作家。
诗人所处时代朗读诗歌2.情境导入3。
学习目标字的写法以“中国是诗的国度"导入出示学习目标,解读目标误,让同桌互查,查出给本组加分,同学就认真对待了研习律诗的四个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中包含两句.《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他乡或在外任职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找出诗教师范读诗歌,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巡视学生学习的状况,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给有疑问的小组或问题的同学释疑,督促旁观不参与的同学积极思考,进行合作学习.1、通读课文,辨认和记忆生字词2、了解作家作品,丰富文学积淀3、有感情默读课文,标注四联,思考学案中的问题,先独立再合作学习。
《古诗四首》导学案季国秀 2012-11-28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每首诗的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诗中个别词、句的特殊含义和意境。
4、领会诗词的美。
1分钟自学资源:2分钟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三仕三隐,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陶渊明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理想的道路,因而退隐田园,寄情山水。
他否定污浊的现实,热爱纯朴的田园,因而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代表作家。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学习过程一、朗诵诗歌。
(自学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分钟二、理解诗意(结合注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4分钟1、描述诗歌2、内容点析(根据课文内容,合作探究,完成问题)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
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反而。
三、精彩赏析,品味诗情,品味写作特色。
6分钟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1、品味“带月荷锄归”的妙处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赏析写作特色(从语言角度)四、学习检测背诵并默写这首诗(5分钟)《使至塞上》王维自学资源:1、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3分钟)学习过程一、朗诵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分钟)二、理解诗意(结合注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4分钟三、精彩赏析(5分钟)1、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自学指导:结合背景从修辞和表达的感情来赏析)2、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日圆。
(指导:从美术构图的角度来赏析)四、理解中心思想(1分钟)五、测试背诵并默写诗歌(5分钟)1、(2008年南通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 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 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 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 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古诗四首》导学案季国秀 2012-11-28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每首诗的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诗中个别词、句的特殊含义和意境4、领会诗词的美。
(1分钟)自学资源: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分钟)学习过程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分钟)二、理解诗意(结合注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4分钟三、精彩赏析(6分钟)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3、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出怎样的感情?(结合背景来理解)四、理解诗歌的主题(1分钟)五、品味诗歌的写作特色(从写作风格角度)2分钟六、全诗小结1分钟七、检测背诵默写诗歌4分钟《登岳阳楼》自学资源: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2分钟)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分钟)二、理解诗意(结合注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4分钟三、精彩赏析(6分钟)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何特点?3、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的风格有什么变化?4、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5、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加线的词语?四、理解中心思想(1分钟)五、写作特色(2分钟)六、检测背诵默写诗歌(5分钟)知识链接:学习诗歌的方法一、诗贵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读诗要仔细品味内在情感。
二、朗读是读诗的重要方法,要注意读出节奏。
三、学诗要借助想象,再造出诗歌描绘的意。
诗歌赏析的方法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炼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B、节奏: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古代诗歌赏析题的两大特点: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山水情、别离情等。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有以下五种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第二种模式:分析炼字型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第四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1、思想内容表达出什么思想情感?写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具体形象?2、塑造形象为什么这样写?核心:形象3、语言表达怎么写的描写出什么具体形象?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