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智能软件的急诊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
基于智慧校园的学生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基于智慧校园的学生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研究1. 引言智慧校园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学校各个教育资源、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的一种创新型校园模式。
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参考。
基于智慧校园的学生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旨在创建一个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学生评价系统概述学生评价系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模式。
基于智慧校园的学生评价系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学生成绩、课程表、学习活动记录等数据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评价,并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
3. 学生评价系统的功能智慧校园的学生评价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3.1 个性化评价基于学生的个人特点、兴趣和发展需求,评价系统应该能够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案。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长,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2 多维度评价评价系统应该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学科成绩、课程参与度、课堂互动、实践经验等。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3.3 及时反馈评价系统应该及时向学生和教师反馈学生的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4. 学生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践4.1 数据整合与存储学生评价系统需要整合学生的学业数据、课堂表现数据、课外活动数据等。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将分散的数据集中存储,并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分析。
4.2 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系统应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并为每个方面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ECS在急诊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黄四碧;刘丽华;杨涛;龚向京;刘永芬【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3(000)024【摘要】目的:探讨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ECS在急诊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江西中医药大学大三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分组,实验组利用ECS模拟人模拟临床急救环境进行急诊护理技能实训授课,对照组配备普通模拟人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分别比较考核教学效果。
结果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CS模拟人用于急诊护理学实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综合急救素质。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ed value of the emergency care simulator (ECS)in emergency nurs-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Junior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nursing specialty in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ectured emergency nursing skill by ECS in emergency cir-cumstanc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lectured by ordinary simulator in the traditional way .All the teaching resul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thencompared .Results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t was significant (P< 0 .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CS in emergency nursing practice teaching could improve student′s prac tical ability ,awareness of first aid ,spirit of teamwork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irst aid .【总页数】3页(P3263-3264,3267)【作者】黄四碧;刘丽华;杨涛;龚向京;刘永芬【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ECS模拟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J], 黄雪勤;梁迎菊;马海龙2.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对提高急诊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效果分析 [J], 黄四碧;刘丽华;龚向京;杨涛;刘永芬3.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在护理生心肺复苏实训中的应用 [J], 李文艳;任刚;胡春媚4.ECS模拟人在护理综合技能实训中的应用探讨 [J], 刘媛航;曾志励5.高级智能模拟人在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王建杰;魏良;龚渝顺;何密;李永勤;陈碧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的影响张宁; 林玉琴; 叶剑琴【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9(016)024【总页数】3页(P152-154)【关键词】急诊; 预检分诊; 智能化管理系统; 分诊质量【作者】张宁; 林玉琴; 叶剑琴【作者单位】215131 苏州市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急诊预检分诊是指使用预检标准对患者分类筛选的过程,其目的为在正确的时间、地点进行医疗护理[1-2]。
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一套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系统,可以从源头上缓解医院急诊就诊时拥堵现象,提高急诊医疗工作效率。
尽管我国急诊预检分诊尚无统一的系统软件,但仍有部分综合性医院根据卫生部《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3]、参照国外分诊标准建立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管理系统[4],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急诊预检分诊管理的空白。
本研究以分诊准确率、候诊时间、意外事件、患者与医务人员满意度为切入点,分析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医院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7—12月急诊内外科患者300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7—9月患者150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10—12月患者1500例设为试验组。
对照组中男842例,女658例;年龄14~82岁,平均(39.56±5.85)岁。
试验组中男856例,女644例;年龄14~80岁,平均(40.13±5.6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分诊模式,分诊护士询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登记相关信息,根据我院急诊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分至各区域。
试验组采用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管理系统分诊,具体如下:1.2.1 分诊流程根据急诊预检分诊智能化软件采集并输入相关内容,系统整合分析后自动生成病情等级,护士确认分诊等级后打印分诊条,挂号窗口工作人员扫描分诊条上的二维码获取信息,立即挂号,挂号单显示科别、分级、分区、号序数,患者持单前往专区专科就诊。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0 年12 月第19 卷第12 期Chin J Med Edu Res, December 2020, Vol. 19, No. 12《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年第19卷作者索引说明:(1)因篇幅所限,只列出第一作者;(2)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3)文题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始页码。
B包洪岩应用“教学俱乐部”形式开展师资管理的研究.(11):1355包家立数理与医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探索.(2): 148卜歆讨论课在本科生《细胞与分子基础》教学中的实 践及分析.(5):535C蔡建辉美国医学院校近十年(2010-2018)课程更新 趋势、启示及借鉴.(8):869蔡心仪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认知状况调査:以国内两 所高校为例.(3):359陈灿3D打印模型结合C PB L在脊柱外科专业型硕士 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4):380陈晨基于“雨课堂”的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英语教学设 计.(9): 1030陈晨全息投影技术在医学领域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11):1255陈戈从国家临床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层面谈整合医学教育改革.(7):766陈娇娇案例导人法在患者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1271陈娟“翻转”式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 计应用.(10): 1144陈丽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模式的发展与探讨.(3): 336陈秒心血管外科临床护理带教的难点与反思.(8) :967陈绍传四川省规范化培训结业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现状及分析.(3):348陈硕PB L联合场景模拟在规培全科医师C P R教学中 的应用效果评价.(5): 598陈熹阳3D打印模型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 前景 _(11):1317陈晓锐公费与非公费医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态度调查.(9): 1026陈雪红移动教学模式下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2): 174陈铀依托胸痛中心的情景式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的研究.(10): 1179陈志桥D ebriefing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基于Web of S c ien ce数据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1): 1251湛科肾上腺腺瘤切除术进阶式考核在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丨1):1341楚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线上护理教学“课程思 政”的实践_(6):687崔学青案例教学在临床免疫学检验课堂中的应用.(2):160崔宇基于M00C的高原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思 考.(3):291D代清霞基于SW O T分析的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5):507戴品怡“大创项目”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中的作用.⑷:398邓彬甲状腺外科青年医师培养之路.(9): 1079丁海滨以论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学法在院校创新教育中的应用.(12): 1426丁晓彤基于P0G IL理论的《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线上教学应用研究.(6):663丁叶W H O儿童生长标准在儿童少年卫生学实验教学 中的应用和思考.(12): 1403董海影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构建病理医联体平台的 思考.(8):987董虹美漏、误诊病例分析在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胎儿心脏教学中的应用.(5) :590都晓辉基于临床执业能力的机能学TBI.教学实践.(4):402杜凤霞虚拟实验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_(3):279杜文琼基于B0P P P S教学模型和以无意识胜任能力为目标的止血带教学方法研究.(8h 903•n•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0 年12 月第19 卷第12 期Chin J Med Edu Res, December 2020, Vol. 19, No. 12F樊宏孝细胞生物学教学公众号建设与实践.(2): 178冯小军“模拟康复团队式”带教在临床中的运用效果分析.(9): 1069冯雅丽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12):1407傅燕艳基于网络平台的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1):42G甘亚美国一流大学医学生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启示.(9):993高兰重症医学科轮训期间不同专业住培医师的岗位胜任力状况调查.(12): 1451高蕾应用人工智能图像教学系统提高医学生骨髓细胞形态判读能力.(5):569高一飞医学人文慕课中“教”与“学”的分歧-----■项质性研究.(6):731高伊星医学相关微信小程序在互联网+医学继续教育 中的应用.(7):783高颖诊治指南结合案例教学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10):1190高竹清国际学员三站式强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动物模拟培训的实践.(9): 1083宫亮“教考分离”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考核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实践.(2):194龚小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公众号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7):752巩珊珊E S P视角下医学学术英语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以海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EM A P课程为例.(10): 1121苟博大数据背景下超声医学系统化病例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12): 1399苟悦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门诊护理教育组织构架研究.(7):856谷超医学本科专业遗传学实验中R B L教改研究.(3): 296顾术东C B L联合E B L在肿瘤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中的应用.(5):605郭大东基于CDI0理念的中西医结合眼科创新人才培 养体系构建与实践.(10): 1162郭峰SEG U E量表在急诊住培医患沟通教学形成性评 价中的应用研究.(10): 1197郭洪案例式P B L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11):1287郭晶磊以《方剂学》课程为例探讨中医院校课程思政 实践改革.(7):793郭旭光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思考.(7) :790H韩永正EFAST联合W orkshop在麻醉科医师培训中的 应用.(10):1221韩志强Sem inar教学在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 学中的应用.(12): 1430郝琎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床边实践教学中的应用.(2) :203郝玉徽P B L结合情景教学在核应急医学救援教学中 的应用.(9): 1008郝玉徽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教学的组织实施与思考.(8) :915何姗护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11):1306何永林《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效果分 析.(12):1414和鑫广州市某医科院校医学生在线学习现状调査与分析.(6): 736侯建林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8) :874侯巧芳医学遗传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3): 329胡昊移动PA C S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7): 798胡蓉C B L教学在住院医师气道管理规范化培训中的 应用.(5):594胡文静基于技能模块导师负责制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研究.(8):964胡志坚以临床学科为导向的实验诊断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价.(1):53黄丹任务驱动教学在全科医学生康复医学见习中的应用.(4):454黄婧建立磨牙髓腔通路预备简易评分标准的实践.(4):468黄靖理解性教学模式在实习护士血管外科轮转教学中的应用.(11): 1321黄利军外科专业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科教育技能教学实践.(12): 1465黄利军医学实习生腹腔镜技能教学模式的探索.(2): 182黄茜电子病历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与思考.(11): 1313黄瑞滨放射科规培轮转中临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12): 1456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年12月第19巻第丨2期Chin J Med Edu Res, December 2020. Vol. 19. No. 12•in•黄雁茹BOPPPS教学模式在医科院校医用化学教学中 的应用与思考.(3):283J纪巫友系统解剖学引人渐进式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12):1377季文杰美国里程碑理念在国内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以心胸外科为例.(1):22贾冬行动导向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在心肺复苏授课中的应用.(1):82贾罄竹肿瘤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公共大数据运用能力培养_(5):551江敏P B L与C B L联合教学在心力衰竭诊疗实习带教 中的应用.(10): 1183江汕基于课程融通整合的在线PB L教学设计与应用.(6):658江玉基于“互联网+”的立体化教学对急诊低年资护士 考核成绩、病情分级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的影响.(10):1232 姜荣荣台湾作业治疗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对大陆地区作业治疗高等教育的启示.(3) :263姜婷婷中医药院校药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研究.⑷:385蒋佼佼老年医学教学研究的科学计量分析.(7) :777金迪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本科全程导师制创新 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8) :926金泓宇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展望:以四川大学为例.(2):165金涛内科学“三明治教学法”教学流程合理性评价研 究.(5):530金鑫整合医学理念在口腔黏膜病教学中的应用.(3): 275金哲“掌握学习”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1):1靳建亮 “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局部解剖学说课设 计:以“颈部”教学为例.(9):1038K阚氏海留学生系统解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实践.(4):420康婉星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基于6所高 等医学院校的调査.(11): 1361孔瑞娜导师制结合T B L教学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丨〇):1214L蓝岚麻醉与危重医学见习带教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2):185雷静国内外输血医学教育的比较及启示.(1):27雷香菊医学检验形态学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与临床教学评价.(8):911李彬寅神经病学整合课程在临床前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5):539李春华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在护理实训中的应用研究.(1):115李芳嵌人S P的形成性评价在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与思考.(10): 1175李海霞基于机能实验的微视频辅助生理学理论教学的效果评价.(10): 1168李建国生理学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2): 1393李娟医学影像学专业病理学C B L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与应用.(5):543李军PB L联合C B L教学在骨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的 应用.(5):577李琳微视频结合双语标准化病人在留学生皮肤性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1):87李平雨课堂移动学习平台辅助病理教学的应用.(9): 1004李青松构建不同层次医生肿瘤心脏病学培训标准及考核体系.(8):933李荣基于0B E理念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混合式课 程体系构建.(6): 719李文涛情景模拟联合视频反馈在诊断学心、肺、腹见 习中的应用.(7):840李香蕊肿瘤学住院医师“定期召回”考核工作的调研 与思考.(11): 1336李小娟大型医疗设备课程中应用虚拟仿真教学仪器的思路与实践.(4):435李晓燕探讨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影像学思维导图结合P B L教学中的应用.(9): 1013李新华虚拟仿真实验在医学生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分析.(6): 673李雪瑾基于0B E质量控制理念探讨在线教学中的教 学督导.(6):637李亚平疫情之下医学人文慕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6):621李艳超全科医生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压力的关系:职业 认同感的中介作用.(5):609李艳艳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轮转医学影像科的目的及意义.(10):丨210李阳雪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循证医学教学及思考.(11): 1345李育娴翻转课堂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1):66•IV■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0 年12 月第19 卷第12 期Chin J Med Edu Res, December 2020. Vol. 19, No. 12李志芳医学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策略研究.(9): 1033李忠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5):518梁冰多点触控虚拟解剖系统在耳鼻咽喉科教学中的应甩(2):238梁进疫情之下在线医学教育的实践和思考.(6) :632梁庆丰规范化实践教育对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深远影响.(2): 125梁宇形成性评价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课程中的应用.(2):141刘安楠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8):890刘跟莉基于0BE-F C的《康复护理学》教学实践与改 革.(12):1382刘洪付我国居民遗体捐献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 究.(2):246刘辉琦研究生临床病理生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2):138刘建军学生标准化病人在留学生骨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312刘静波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本科生牙周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1021刘娟重庆市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各年级的职业素质现状特点分析.(5):615刘凯以病例为基础的探究式-小组教学对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7): 837刘绮君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课程评价研究.(6):626刘小美科研案例中德育素材融合至“实验中医学”教 学的实践与评价.(4): 389刘兴昌基于SW O T分析的医学网络在线考核方法的 策略 _(6):647刘彦权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1):46刘煜临床技能培训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研究.(10): 1125刘园园护理专业认证背景下护理专业师生对临床课程整合的认知状况.(4):491刘政基于互联网+医生为中心的三级医院慢病管理模 式实践.(11): 1358隆娟临床医学毕业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及思考:以湖 北医药学院为例.(3):368鲁娟基于K irkpatrick模型的军队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评估.(4): 373鲁娟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9):1088鲁元刚瘢痕防治临床案例库建设及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10):1218陆叶“微课+蓝墨云班课APP”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 课程中的应用探索.(2): 156罗慧基于M iller金字塔原理的模拟教学在产科新护 士培训中的应甩(7): 864罗艳侠SP0C混合教学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0:61罗银河'81^、€81^、?81^心智图”混合教学在中西医结 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4) :406罗自强在生理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11) :1283吕亚雯新形势下推动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举措分析.(11): 1241M马佳莉《社区护理学》系列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及课 程评价:以第3版教材为例.(3):353马靖茗“任务”式教学在肿瘤放疗剂量测量实践教学 中的应用.(3):300马阳大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7):805马贳手机A P P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12):1461毛慧娟基于团队学习的中医实验课程学习评价研究:以《实验针灸学》为例.(12): 1388毛乐乐微信课堂在绝经相关疾病诊治培训中的运用及效果评价.(3): 340毛敏模拟教学在基层120医务人员气道管理培训中 的应用.(10): 1225毛森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职业精神的新内涵及对医学实习生职业精神塑造的启示.(7) :762孟庆辉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普通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9): 1057米洁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CBL在急危重症护理本 科教学中的实践.(4) :472莫凤逸PB L联合导师制在A R T专科护士科研能力培 养中的应用.(8):971牟晓丽关于临床肿瘤学教学的思考.(4) :440N倪芳英医学生内科临床思维培养改革实践与思考.(4):444〇欧阳洋疫情防控期间某医院开展临床医学课程在线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0 年12 月第19 卷第12 期Chin J Med EduRes, December 2020, Vol. 19, No. 12•V •教学的SWOT分析.(6) :653P潘俊峰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医科院校分层多元英语课程体系研究.(11): 1275潘志强以科研案例为引导的《实验中医学》教学改革 实践与思考.(5):526裴铁民基于SP0C的混合教学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10): 1158裴贻刚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3):304彭程五年制眼视光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思考.(4):430彭丽娟基于反馈环的过程性评价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11): 1295蒲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外科学研究生手术技能培训效果与评价.(8): 941Q乔丽华数字化在线医学物理学题库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4):410秦宇结构性反馈框架在基于标准化病人问诊教学中的应用.(7):817邱模昌医学实习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3):287邱雪梅医学微生物学对分课堂多元教学的整合应用.(7):801阙墨春医学心理学教学实施“三化式教学模式”的改 革初探.(12): 1410R冉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分阶段临床技能培训的探索.(12): 1472任丽萍递进式案例教学在口腔修复学授课中的应用.(7):828任宁可视化案例与对分课堂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融合.(5):547戎殳UpToDate®临床顾问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循证 教学中的应用.(10): 1206荣志刚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C B L教学在脊柱后凸 畸形临床教学中的应用.(7):852茹菲亚•祖拉提混合式教学在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中 的应用研究.(10): 1139S沈秉正基于BO PPPS模型及微信平台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10): 1172沈丹“微助教”课堂互动平台在老年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2):208沈理在线教学中医学教学团队重构的探索与思考.(6):643沈琪静疫情下南方医科大学《外科学》“云上学习”的 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观察和建议.(6):741施方也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指标体系.(9):1098时寅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医学影像人机对话教学与考试系统.(2):230舒朋华奥尔堡P B L模式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4):394斯海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7): 772宋少华利用D C D供肝修整手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显微外科教学的实践.(12):1468宋欣颖基于中国知网近20年我国医学影像学教学文 献的量化分析.(12): 1373宋运娜STEA M教育对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 (0:12宋宗斌多元互动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麻 醉设备学教学为例.(6):668苏可肾内临床C B L教学中融人逆向思维模式的研究.(12):1437孙大磊仿头模在儿童口腔面合像拍摄训练中的应用研究.(3):320孙峰以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课程培训实践•⑴:1〇1孙璐莹PB L联合在线教学在麻醉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6):715孙卫楠形成性评价结合仿真情景模拟运用于《急救护 理学》实践课的实施与评价.(9):1094T唐金香将M00C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硕士专业 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思考.(10):丨165唐艳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质量研究.(8):975陶坤明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提高医学生临床模拟操作技能的研究.(2): 225陶陶祺盲法手触识骨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1〇):1117• VI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0 年12 月第19 卷第12 期Chin J Mea Edu Res, December 2020. Vol. 19, No. 12陶子荣疫情下妇产科护理临床实习中的线上教学探索 _(6):705滕飞美国海军继续医学教育状况与启示.(11):1258滕文娇教师标准化病人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3):324田怀平调剂药师处方审核能力集中培训课程体系探索.(10): 1229田园基于导师视角浅析M R I影像PB L教学策略框架.(8):907帖利军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临床科研能力的知- 信-行现状分析.(9): 1074W万晶晶思维导图引导的微课对中医内科实习学生考核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率的影响.(9):1065万艳春品管圈在规范临床医师换药操作中的应用研究.(1):96王丙剑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中的效果评价.(4): 463王琛应用型本科髙校药剂学课程群构建研究与实践.(11) :1299王方璐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1):57王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对策与实践.(11):1331王海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医用有机化学》自主性 “教”与“学”模式应用研究.(4) :424王晖C0VID-19疫情临床诊治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成果的检验和思考.(7):745王吉林消化系统临床整合教学实践.(5) :555王建敏并轨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2): 129王钧基于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建立的促学评价体系及其效果评价.(10): 1151王苗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3) :271 王沙“讲者”培训对提高眼科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的 研究.(6):725王杉病例设计在实验诊断学P B L教学中的作用探讨.(8):886王诗鸣X片影像实物演示在医学影像技术本科实验 教学中的应用.(1):70王文海规范化消化超声内镜培训方法的实践.(3) :344 王曦中医英语跨文化交际课嵌人P B L的教学研究.(7):809王晓倩基于微信平台的《中药学》翻转课堂应用研究.(12) :1418王艳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灵活学习教学策略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12):1365王燕工作坊在护理本科实习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4):476王尧基于W0S和C itespace的近十年全球脑科学知 识图谱分析.(11) =1245王召“三条途径”提升全科医师诊疗技能和服务质量 的研究.(12): 1444王智昊舒缓医学教育在老年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9):!017王忠山 口腔修复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分层分 段式教学研究.(8):956王子云中美公共卫生教育及其相关课程教学的对比研究.(1):32魏飞高等医学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2):1485魏凯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调查与课程结构改进的思考.(8):919魏敏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在医学统计学本 科教学中的应用.(1):37温前宽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基地的实践.(12) =1476邬仁华临床肿瘤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0): 1154吴宏耳鼻咽喉科在线临床实习的实践与思考.(9): 1049吴雷基于系统性考核为主的师资遴选体系在护理临床带教中的效果评价.(4) :487吴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 践.(9):1061吴文谦基于多模式教学的超声医学案例库建设.(12): 1369吴笑梦大型医院检查智能自动预约平台的构建及应用.(8):983吴迅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7):786吴忧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4):415吴园园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学专业实习带教中目标管理法的构建.(12): 1433X夏菲菲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对医学实习生的应用价值.(8):930夏海坚德国私立医院质量控制对我国的启示:以汉诺 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为例.(8):879夏熙彦大型综合医院开展口腔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1):丨20。
5G+AI技术赋能医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陈玲;蒋雨枫【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24(9)11【摘要】医学本科教学一直面临着理论与实践不均衡、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
近年来,5G和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为医学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本综述旨在分析5G+AI技术在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础设施与资源、数据隐私与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医学本科教学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5G+AI技术如何赋能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包括理论课程的在线图书馆应用、AI辅助教学、临床技能中心的5G化等方面,综合考察该技术在推进AI应用、革新医学课程体系、实现仿真模拟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对5G+AI技术在医学本科教学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5G+AI技术在医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具有广阔前景,可以通过提高教学效果、个性化教学、实现虚拟实践等方式全面推进医学本科教学水平。
然而,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还需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数据隐私等方面的挑战。
期望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实现医学本科教学更科学、更高效的目标。
【总页数】5页(P168-171)【作者】陈玲;蒋雨枫【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相关文献】1.基于能力培养的非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2.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探索3.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4.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5.应用型本科动物医学专业《中兽医学》教学改革探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 目的 构建混合式教学中虚拟仿真护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设计虚拟课程指标体系初稿,用德尔菲法对20名相关专家进行了3轮函询,运用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权重。
结果 经3轮函询后,专家函询的积极性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8、0.900、0.923; 经3轮函询,一二三级指标的专家意见相同性分别为0.307、0.409、0.406。
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公司评价体系)、11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虚拟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结论 虚拟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在混合式教学中可作为评价虚拟仿真课程教学质量的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指标体系;虚拟课程;德尔菲法;熵权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3.13.007护理实验虚拟仿真课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编号:2022JGB159)作者单位: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通信作者:高文,硕士,副教授李珊珊 宁家杰 何祖君 高文Construction of mixed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ursing experimental virtual simulation courses LI Shanshan, NING Jiajie, HE Zujun, GAO Wen (Nursing Schoo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virtual simulation nursing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mixed teaching. Methods The fi rst draft of the virtual curriculum index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three rounds of correspondence were conducted with 20 relevant experts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Results After three rounds of consultation, the enthusiasm of experts in consultation was 100%; The expert authority coeffi cients were 0.878, 0.900, and 0.923, respectively; After three rounds of correspondence, the similarity of expert opinions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level indicators was 0.307, 0.409 and 0.406, respectively. Build a virtual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at includes 3 primary indicators (student evaluation system,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mpany evaluation system), 11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10] 杜鹏,刘梓煜.新环境下超大规模线上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研究[J ].高教学刊,2021,790(26):118-121.[11] 周英凤,胡雁,贾守梅,等.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高级循证护理》设计与教学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1):968-971.[12] 王德国,邢文,王劲风,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9(3):281-284.[13] 李琼琼,张娴,孟凡静,等.翻转课堂在肿瘤放疗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1): 23-25.[14] 吴梅君.疫情形势下线上教学有效实施策略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60-61.[15] 李莉莉.线上教学常态化下的“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在护理教育新生态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53:265-267.[16] 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17] 钟晓璇,苏小燕.基于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21, 39(17):106-108.[18] 鹿竞文,徐力.翻转课堂在方药护理学线上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2022,19(2):147-150.[19] 林雁,肖惠敏,张旋.《护理研究》课程互动式教学对护生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4):4284-4287.[20] Arson S.Targe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 first-yearunder graduate research course [J ].J Microbiol Biol Educ,2015,16(2):148-156.[2022-11-20收稿;2023-04-26修回](责任编辑 曲艺)41 tertiary indicators.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virtual course teaching had good reli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and can be used as a tool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virtual simulation courses in mixed teaching, improving teaching eff ectiveness.【Key words】 Mixed learning; Indicator system; Virtual courses; Delphi method; Entropy weight method近年来,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在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中。
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邵芙蓉;施慧;李一芳;王晓妹;荣燕【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和考核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3级119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1班60名为观察组,2班59名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学和考核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终结性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对观察组护生进行调查. 结果:观察组护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成绩、职业情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结论:形成性评价提高了护理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及培养了职业情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11【总页数】2页(P136-137)【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护生;护理学导论;课程;改革【作者】邵芙蓉;施慧;李一芳;王晓妹;荣燕【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2;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2;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2;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2;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2【正文语种】中文《护理学导论》是引导护生明确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及学科框架,了解护理学及其发展趋势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密切联系基础医学、人文科学和护理科学的桥梁课程。
科学的考核方式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
传统以期末考试为单一的评价手段,过分强调书本知识。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又称为过程评价,是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动态、系统的评价方式,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过程的跟踪评价,让教师与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方法[2]。
近年来,笔者尝试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改革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基于CIPP理论的AI赋能医学教学评价研究在医学教学领域,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土壤。
然而,如何科学地评价AI赋能下的医学教学效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CIPP理论,对AI赋能医学教学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CIPP理论的基本框架。
CIPP理论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产出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这一理论强调了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AI赋能医学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在背景评价阶段,我们要关注AI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例如,AI可以辅助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模拟临床操作等。
这些应用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AI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画蛇添足”的风险,避免过度依赖AI而忽视了医学教育的本质。
在输入评价阶段,我们要关注AI技术的资源投入和配置。
这包括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数据资源等方面的投入。
我们要用“精打细算”的态度来审视这些投入,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AI技术与医学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度,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在过程评价阶段,我们要关注AI技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情况。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互动等方面。
我们要用“火眼金睛”来观察这些细节,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我们也要用“放大镜”来寻找其中的优点和亮点,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借鉴。
在产出评价阶段,我们要关注AI赋能医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这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临床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
我们要用“秤砣”来衡量这些成果,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同时,我们也要用“温度计”来感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关注AI赋能医学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CIPP理论的AI赋能医学教学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理论框架,对AI赋能医学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推动医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AI工具在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作者:陈河盛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22期摘要:在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文章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状况,以人工智能在高等职业教育“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为案例,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以期能够为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独特的视角与策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外科护理学;AI工具;人工智能;教学策略;应用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2-0021-04基金项目:2022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常规课题“爱与责任的回归: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编号:GB2022063)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
AI工具可以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AI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因此,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應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有重要意义。
高职“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AI工具的应用则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本文探讨AI工具在高等职业教育“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期为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提供实践经验,推动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与应用。
1.丰富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依赖教材和教师的经验积累。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师经验的有限性等。
而人工智能的引入,为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摘要]为了提高护理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湖南医药学院在“学习通”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了分段化多样化的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综合形成性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护理教学;移动学习平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0-0066-02基于移动学习平台形成性评价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①彭小燕,周天亮,田小英,陶莉(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1],同时要求各高校要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进程[1]。
本课程组为了响应教育部文件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模式,采用超星“学习通”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对护理管理学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旨在探讨一种在“互联网+”背景下切实可行的适用于护理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的内涵教育评价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泰勒(R.W.Tyler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依据评价的功能将其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一般采用卷面考核等方式给予学习者最终评价,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 Scriven [2]博士于1967年在《评价办法论》中首次提出。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及知识掌握的过程性,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全面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和修正教学过程,从而发挥引导和监控作用,真正实现以课程评价结果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梁燕伍① 钟敏② 【摘要】 目的:探讨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其中60例经救护车送至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为干预组,60例自行就诊的患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性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干预。
比较两组救治时效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和心理情绪。
结果:干预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首诊至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完成心电图至激活导管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干预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
干预组MACE总发生率为6.67%(4/60),与对照组的20.00%(12/60)比较明显更低(P<0.05)。
PCI术后3 d,干预组家属Mishel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效性,缓解家属负性情绪,促进患者病情快速康复,而且可以降低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 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 聚焦解决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就诊至球囊扩张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inity Emergency Nursing Path Combined with Focused Solution Mo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LIANG Yanwu, ZHONG Mi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36): 102-1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inity emergency nursing path combined with focused solution mo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underwent PCI treatment in th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from July 2020 to July 2021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dmission methods. Among them, 60 patients who were sent to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by ambulance were trea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60 patients who sought treatment on their own were trea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acute care measures,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trinity emergency nursing path combined with focused solution mode intervention. The timeliness of treatment,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hospitalization costs,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 the disease uncertainty and psychological emotions of family memb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 to balloon dilation, door to balloon (D-to-B) time, puncture time to balloon dilation, time from first diagnosis to completion of first electrocardiogram and time from completion of electrocardiogram to activation of catheter room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cos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MAC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6.67% (4/6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20.00% (12/60)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ree days after PCI, 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family member form (MUIS-FM),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 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rinity*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200116)①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12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通信作者:梁燕伍- 102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持续性胸疼、心悸、气喘等症状为主,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
急诊智能分诊系统分诊流程的质量控制研究一、前期准备1.系统需求分析:对系统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需求分析,确保系统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2.系统设计与开发: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确保系统具备高效的分诊能力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3.系统测试与验证:通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与验证,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分诊要求。
二、分诊流程质量控制1.数据质量控制:对分诊系统所处理的患者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检查与纠正。
2.分诊准确性控制:利用临床标准、专家经验和算法模型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分诊,确保分诊结果的准确性。
3.监督与纠偏:对系统进行监督和纠偏,及时发现和纠正系统中的错误和偏差,确保系统输出的分诊结果正确可靠。
4.急诊科室与分诊评估:对急诊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分诊技能培训和质量评估,提高分诊准确性和效率。
5.用户体验与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用户体验和满意度调查,收集用户意见和反馈,进一步优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三、质量控制评估指标1.分诊准确性:分诊系统的准确性是衡量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与人工分诊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系统的诊断准确率和误诊率等指标。
2.分诊效率:分诊效率是衡量系统质量的另一重要指标。
通过计算患者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分诊时间等指标,评估系统的分诊效率。
3.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是评估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用户体验调查和满意度调查,了解用户对系统的评价和反馈。
4.科室工作效率:通过监测急诊科室的平均就诊时间、医疗资源利用率等指标,评估系统对科室工作效率的影响。
四、质量控制方法与工具1.数据管理系统:利用数据管理系统对患者数据进行管理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录入、清洗、校验和整理等工作。
2.监控系统:搭建监控系统对分诊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系统的异常和偏差,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3.质量评估工具:设计合适的分诊评估评分表和问卷,对分诊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估和调查。
“雨课堂”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诊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对于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的要求。
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技术成为急诊医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雨课堂”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在线教育平台,具有直播、录播、互动交流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领域。
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利用“雨课堂”进行远程教学、实时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评价“雨课堂”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通过比较学生对“雨课堂”的认知和接受度,探讨其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优势和改进空间,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雨课堂”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雨课堂”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比较使用“雨课堂”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分析其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旨在调查学生对“雨课堂”的认知和接受度,了解他们对这一新型教学工具的看法和态度。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雨课堂”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未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雨课堂”的改进空间,进一步完善该教学工具,提高其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和效率。
2. 正文2.1 雨课堂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特点1. 实时互动性:"雨课堂"可以通过实时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即时的互动。
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问答和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多媒体教学:"雨课堂"支持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片、PPT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医学知识。
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急诊科护理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发布时间:2021-07-12T11:44:17.2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作者:孟丽红1 刘冉冉1[导读] 目的:探讨急诊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管理应对能力评价体系。
孟丽红1 刘冉冉1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护理学 250014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管理应对能力评价体系。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函询问卷,通过德尔菲法对20名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及临床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初步构建急诊护理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
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确定6个一级条目,21个二级条目,评价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为0.947。
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1,协调系数为0.200(P<0.001)。
结论: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可为评价急诊科护理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业中毒或者其他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事件[1]。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发生频繁,严重危害了公众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2]。
急诊科作为最先感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室,护理管理的应对关系着事件处理的实效及患者的安全,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导向明确、简便易行的护理管理应对指标,对于提高急诊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处置,降低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方法1.1成立课题小组,主要任务为拟定急诊科护理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体系的函询表;收集、整理和分析专家函询的结果。
函询表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研究介绍、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专家对各级指标的筛选及赋值、专家自我评价情况表。
1.2课题小组严格按照专家入选标准选取护20名专家作为函询对象。
304投稿邮箱:zuixinyixue@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2·医学教育·基于手机智能软件的急诊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李沐,章晓,李成,乐志凯(江西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0 引言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中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已得到广泛普及[1]。
在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中,手机APP 的应用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2]。
通过让学生随时参与教学活动,收集、分析学习数据,将形成性评价指标量化,手机APP 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方便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为《急诊护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使学生自主服务、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增强。
本文旨在探究运用智能手机软件构建急诊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目的是可通过对护理教学进展情况地了解,发现教学进程、计划、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通过及时反馈调控促使教学不断完善。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护理本科专业2015级1、2班,1班54人为试验组,其中男生3人,女生51人,年龄(22.50±2.28)岁;2班52人为对照组,其中男生3人,女生49人,年龄(21.50±2.43)岁,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价内容。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急危重症护理学》为我校教学选用教材,教学课程《急诊护理学》其中实践学时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总学时36学时。
其中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为急诊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成绩记录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由6个方面组成:网上专题讨论、标准化病人表演、随堂测验、见习考核、考勤、自评;最终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终结性考核。
授课教师在课程开始第一周内形成《急诊护理学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方案》,并经教学院(部)论证和学生同意后,报教务处备案。
1.3 评价方法1.3.1 过程性考核:教学过程采用手机智能软件蓝墨云班课软件。
①网上专题讨论:教师可通过其“头脑风暴”的功能,在每一教学单元开始的前一周,布置关于急诊护理学的人文护理、临床实践等开放性思考题,由学生网上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在手机APP 中,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前将自己的答案进行提交,并要求跟帖评价其他同学的答案至少两次,且对别人的评论至少回复一次。
②标准化病人表演: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正常人体解剖》、《护理学基础》等临床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小组内合理分工并积极讨论,及时完成急救病例的编写,并对护士、医生、病人家属及标准化病人等角色进行扮演,并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检查和评估并实施正确施救,并根据自制的标准化病人评分表由老师及同学们,运用手机智能软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时评分,并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导出;③随堂测验:利用蓝墨云班课软件的“测试”功能,就所学内容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测验,题型为单选题,10题左右,所选内容均来源于近10年护士资格证考试真题。
同时,针对无法应用手机软件进行作答的部分同学,利用PPT 展示题目,让学生在纸上作答,课后记录学生分数。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图,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④见习考核:学生评分根据见习时学生的表现和课后见习报告,由教师给予综合评分。
⑤考勤:对学生利用手机智能软件的“签到”功能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考勤,一次缺勤扣20分,超过两次缺勤,则该项成绩为零。
⑥自评: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四个方面利用手机智能软件中的“投票问卷”功能,根据学科组自制的《急诊护理学学生自评表》进行自我测评。
1.3.2 终结性考核:采取教考分离,终结性考核结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试卷由学科组老师统一命题,两组学生考核应采用同一份试卷。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库建立采用EXCEL2007,统计学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
2 结果2.1 学生成绩。
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67.2±9.8),试验组学生的期末成绩为(75.85±9.44),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试验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课程满意度评价。
试验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急诊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中运用手机智能软件的应用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1、2班学生为调查对象,1班(54人)为试验组,2班(52人)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利用手机智能软件的基础上构建与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等教学改革;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学生在授课方式、教学安排、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评价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急诊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手机智能软件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急诊护理学;手机智能软件;形成性评价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2.220本文引用格式:李沐,章晓,李成,等.基于手机智能软件的急诊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304-305.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青年教改基金,2016jzqn-4305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2期大学生是对新兴事物具有较高敏锐性的知识群体[3],通过手机手机智能软件这一新型的教学授课及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学习兴趣。
通过手机,老师上传的教学资源,如PPT 、图片、视频等,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查阅。
同时,网上专题讨论、随堂测验内容复习等也可以利用手机APP 及时完成。
教学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脱离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有利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
新一代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特征是交互性[4]。
我们利用手机智能软件的“头脑风暴”、“答疑/讨论”、“通知发布”、“资源库”等功能,以往信息发布及交流互动在讨论方式、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局限性可以得到改变,单一的“教师-学生”的沟通方式可以转变为全通道的“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沟通方式,从而搭建一个开放、舒适的信息交流平台。
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课堂内大多通过纸质测试、记录学生提问的结果,再由老师课后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到增加,同时,也使数据统计不得不滞后,并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
但利用手机“蓝墨云班课”软件的测试结果分析和数据导出功能,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可进行着重、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手机智能软件,老师亦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督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因此,手机APP 和形成性评价教学的无缝整合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1] 蒋立昀,苏芬菊,孙立娜.基于智能手机的护理工作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14(5):224-225.[2] 李沐,李成.手机软件在急诊护理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6):446-449.[3] 章凯.兴趣与学习: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J].宁波大学学报,2000,22(1):27-33.[4] 王飞.3G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2(3):82-84.表1 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比较(±s )项目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人际交流总分试验组(n =54)45.12±5.43*40.13±5.02*43.82±5.32*45.36±5.40*217.88±22.42*对照组(n =52)42.36±4.7237.53±6.2139.54±6.1243.10±6.09205.24±21.10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表2 《急诊护理学》学生满意度调查[n (%)]项目试验组(n =54)对照组(n =52)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授课方式得当47(87)*5(9)*2(4)*20(38)1(2)31(60)教学安排合理49(91)*3(6)*2(4)*18(35)1(2)33(63)激发学习兴趣45(83)*5(9)*4(7)*22(42)0(0)30(58)师生互动46(85)*5(9)*3(6)*21(40)0(0)31(60)评价方式合理53(98)*1(2)*0(0)*15(29)1(2)36(69)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上接第300页)不能快速的得到单位的认同[4]。
针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妇产科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情景式教学,让学生每一课时如同在病房中上课,熟悉自身以后的工作环境,有效的缩短了妇产科护理人员岗位适应时间[5]。
另外,在学生护理技能和临床适应能力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的专业性护理人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综上所述,整合护理技术操作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运用,切实的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了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目的。
对分散的护理技能进行整合,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1] 冉希,廖碧珍.案例教学结合真实性评价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34-38.[2] 杨雅杰,郭敏云,曹文静,等.CBL 结合PBL 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2):4048-4050.[3] 张莹莹,胡宝玉.基于微信平台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55-56.[4] 杨亚宁,廖碧珍,朱萍.翻转课堂模式在本科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2).[5] 孙英,冯敬华,李柳丽.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8):84-86.(上接第301页)综上所述,儿童康复实习带教中采取角色互动式教学模式,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显著,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