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512.00 KB
- 文档页数:89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血液供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输血质量和安全性,该血站根据《献血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该血站内涉及血液采集、处理、检验、保存、发放等技术操作和质量控制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本操作规程的宗旨是“科学规范、严格管理、保证安全、提高质量”。
第四条所有执行本操作规程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违反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章血液采集第一节献血者准备第五条献血者必须符合《献血法》规定的献血资格,健康状况良好。
第六条献血者在献血前应经过详细问诊,了解其基本信息、献血史、接触史等重要信息。
第七条献血者需要仔细阅读并签署献血知情同意书,确保知晓献血的风险和义务。
第八条献血者在献血前需要接受体温、血压、心率、体重等常规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宜。
第二节血液采集操作第九条在血液采集前,采集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
第十条采集者必须佩戴消毒手套,并对采集工具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采集者必须准确选择静脉穿刺点,避免伤及浅层动静脉。
第十二条采集者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确保快速、准确地顺利完成采血操作。
第十三条采集者在采集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献血者的身体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采血并提供相应救治。
第三节血液采集后处理第十四条采血后,采集者必须将采集工具妥善处理,以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十五条采集者必须做好采血点的压迫止血,以减少血肿的发生。
第十六条采集者必须给予献血者相应的后续护理,提醒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第十七条采血者在采血完成后,需将采集的血液及时送往检验部门进行检测。
第四章血液处理与检验第一节血液分离第十八条采血送检后,需将血液进行分离,获取血浆和红细胞。
第十九条血液分离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并确保红细胞和血浆的质量符合要求。
第二节血液检验第二十条对分离的血浆和红细胞进行相应的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输血质量的要求。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血站是提供血液及血液制品供应的单位,为保障血液供应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血站工作人员和献血者的健康,制定了以下技术操作规程。
二、献血现场准备1. 首先,献血现场应保持清洁整齐,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确保献血者的舒适度。
2. 献血现场应配备充足的献血床、无菌敷料、献血袋和相应的采血设备。
3. 确保献血现场的急救设备和应急药品处于良好状态,并有专业人员负责紧急情况的处理。
三、献血者筛查与登记1. 献血者应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血型和抗体检测,确认其血液的匹配性。
2. 献血者应填写完整的献血登记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确保献血的安全性和实施有效的献血管理措施。
四、献血者采血1. 采血前应与献血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身体状况和采血意愿,确保其理解并同意献血的可能风险。
2. 采血前应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体温、心率等指标的测量,并记录在献血者采血记录表中。
3. 采血前应对献血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采血部位的无菌状况。
4. 采血时应使用一次性无菌的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采血后应及时处理采血针头和献血袋,防止献血者的血液被污染或流失。
五、血液处理与制备1. 采集到的血液应及时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2. 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血液进行分离,获得不同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等。
3. 血液制品的制备过程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确保其质量安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4. 制备好的血液制品应进行质量检测,如血液成分的浓度、纯度、理化性质等。
六、血液储存与运输1. 血液制品应储存在专用的储存设施中,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储存血液制品的温度和湿度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制品质量的降低。
3. 血液制品的运输应专人负责,运输过程中应避免严重的震动和温度波动,防止血液制品的破坏和变质。
七、血液使用与追踪1. 血液制品的使用应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授权,确保制品的匹配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前须熟悉血液制品的各种基本理论,规范的操作程序及相关
的技术标准;
2、建立进行血液制品操作的干净室和洁净室,室内环境保持良好;
3、清楚血液制品的名称、规格、由来和编号;
4、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洗手后进入洁净室;
5、操作过程中要遵守血液制品的操作规程,用小桶装进入洁净室,
室内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畅;
6、用充分照明的地方进行操作,详细检查输注器,仔细核对袋子中
的所有信息,以免出现疏忽;
7、穿刺前要视受者血型,并及时查看袋子是否过期;
8、输血过程中应按规定时间定期查体和护士贴心沟通,以确保操作
的质量;
9、输血完毕后要及时记录输血情况,并把残余血液重新收集进袋子;
10、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消毒,清洗处理仪器,以防人体非法感染;
11、将使用过的物品移到指定位置,等待下次清洗处理。
国卫医函…2019‟98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2019年4月前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自施行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实现并巩固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不断适应血站技术发展要求,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规程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保留现有体系框架、追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逐步提高标准要求、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和献血者权益的思路,对规程进行修改完善,组织制定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和质量控制等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血站在制定本单位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如有关血液标准、规范与《规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以《规程》规定为准。
本《规程》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同时废止。
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3年修订1次。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血液采集 (4)3 血液成分制备 (12)4 血液检测 (22)5 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 (39)6 质量控制 (46)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58)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62)附录 C 血液检测试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79)附录D 检测过程的性能监控 (80)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86)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88)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101)附录H (资料性附录)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103)附录I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05)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导则按照国家有关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见附录I)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血站的正常运行和血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血站内的所有技术操作,包括血样采集、血液检测、血浆分离、血液存储、血液输血等各项操作。
第三条所有从事相关技术操作的人员必须按照本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临床血液应用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四条血站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技术操作质量管理要求、设备质量管理要求、人员培训和评估要求等。
第二章血样采集第五条血样采集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的人员进行操作。
第六条在进行血样采集前,必须检查采集设备和试剂的有效期和完整性,确保采集过程中设备和试剂的正常使用。
第七条采集点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菌,为采集者提供舒适、安全的采集环境。
第八条采集点必须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确保采集环境的卫生和无菌。
第九条采血时必须采用一次性采血针,确保血样采集的无菌。
第十条采血时必须做好采集者的个人防护,包括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第十一条采血后,必须对采血点进行压迫止血,防止出血和感染。
第十二条采血后,必须对采血管道进行正确且及时的处置,包括丢弃一次性器械和垃圾分类。
第三章血液检测第十三条血液检测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的人员进行操作。
第十四条血液检测前,必须检查检测设备和试剂的有效期和完整性,确保检测过程中设备和试剂的正常使用。
第十五条检测前,必须对血液样本进行正确的标识和记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六条检测时必须严格按照检测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第十七条检测结果必须及时记录、报告和保存,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第十八条检测过程中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第四章血浆分离人员进行操作。
第二十条分离前,必须检查分离设备和试剂的有效期和完整性,确保分离过程中设备和试剂的正常使用。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全文)国家卫生部通知,卫医政发【2012】1号,2011年12月31日印发,2012年6月1日起施行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目的按照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潜在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1.2 核对献血者身份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核对。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等。
1.3 登记献血者身份信息核查献血者身份无误后,将献血者身份信息录入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BMIS),具体录入方式有:1)用身份证识读器读取身份信息并存入BMIS;2)在《献血登记表》手写登记,随后手工录入BMIS,注意核对信息填写和输入的正确性。
1.4 询问和查询既往献血史询问献血者和查询BMIS有无既往献血史。
如献血者曾献血,献血间隔期应符合要求,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
1.5 履行告知义务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见《要求》)。
1.6 健康征询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见《要求》),体检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沟通。
1.7 知情同意请献血者签名,表明献血者已正确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自主、自由地决定是否献血。
1.8 一般检查按照《要求》规定,对献血者进行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具体检查方法见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记录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1.9 献血前血液检测在献血前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做血液检测。
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
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目测法,如硫酸铜目测法(见附录A)或试纸条比色法,必要时进一步用仪器检测。
国卫医函…2019‟98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2019年4月前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自施行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实现并巩固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不断适应血站技术发展要求,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规程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保留现有体系框架、追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逐步提高标准要求、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和献血者权益的思路,对规程进行修改完善,组织制定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和质量控制等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血站在制定本单位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如有关血液标准、规范与《规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以《规程》规定为准。
本《规程》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同时废止。
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3年修订1次。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血液采集 (4)3 血液成分制备 (12)4 血液检测 (22)5 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 (39)6 质量控制 (46)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58)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62)附录 C 血液检测试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79)附录D 检测过程的性能监控 (80)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86)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88)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101)附录H (资料性附录)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103)附录I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05)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导则按照国家有关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见附录I)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血站操作操作规程血站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血站的运营,保证血液采集、加工和分发的安全和质量,维护供血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血站是负责采集、加工和分发血液及其成分的单位,依法开展血液和血液成分采集工作。
第三条血站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保证血液采集、加工和分发的安全、有效和符合质量标准。
第四条血站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确保血液采集、加工和分发过程的质量。
第五条血站应制定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并贯彻执行。
第六条血站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章血液采集操作规程第七条血站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进行血液采集:(一)申请人登记:申请人应填写捐血登记表并提供相应身份证件,工作人员应核对申请人身份信息并录入系统。
(二)体检和问诊:工作人员应对申请人进行体检和问诊,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病史,确保捐血安全。
(三)知情同意:工作人员应向申请人说明捐血过程和风险,并取得申请人的知情同意。
(四)消毒操作:工作人员应对采血区域进行适当的消毒操作,确保采血过程无菌。
(五)采血操作:工作人员应选择适当的采血针进行采血,确保血液采集量符合规定。
(六)采血完成:血袋应进行标识并送往血液加工区域进行初步检验。
第三章血液加工操作规程第八条血站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进行血液加工:(一)初步检验: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初步检验,包括血型、RH因子、传染病筛查等。
(二)分离血液成分:将血液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根据需求进行处理和保存。
(三)加工和储存:对血液成分进行加工和储存,确保质量和安全。
(四)输血准备:根据需求对血液成分进行筛选和匹配,准备输血。
(五)输血操作:按照输血要求进行输血操作,确保安全。
第四章血液分发操作规程第九条血站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进行血液分发:(一)血液需求登记:诊疗单位应向血站提出血液需求申请,血站应核查申请并登记。
血站操作规程
《血站操作规程》
为了保障血站工作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程,以确保血液采集、保存和使用的过程符合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一、血液采集
1.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保证采集器具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2. 采集前进行体温、血压和血红蛋白水平检测,确保献血者身体状况良好。
3. 严格按照规定的采血量进行采血,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血液保存
1. 严格执行血液标本的标示和记录,确保血液来源、种类和保存时间的准确无误。
2. 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保存计划,确保不同类型的血液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
3.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三、血液使用
1. 严格执行血液使用的资格审查程序,确保血液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 根据临床需要,合理安排血液的使用,避免浪费和过度使用。
3. 建立血液使用的记录和统计制度,及时掌握血液使用情况。
以上仅是血站操作规程的部分内容,而实际的操作规程还包括
了更加具体的细节,以确保血液采集、保存和使用的过程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血站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程,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质量,以保障献血者和血液受者的健康和安全。
血站操作规程2019摘要:一、引言二、血站基本介绍三、献血者要求与流程四、血液采集与处理五、血液检测与质量控制六、血液储存与运输七、临床输血操作规程八、血站安全管理九、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要求十、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献血和输血已经成为医疗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站作为血液采集、处理、储存和运输的中心环节,其操作规程对于保障血液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站操作规程2019的相关内容。
二、血站基本介绍血站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血液采集、处理、储存和运输的医疗卫生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确保血液质量和患者安全。
血站内设有献血服务、检验科、成分科、质量管理科等部门,分别负责献血者招募、血液检测、成分制备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三、献血者要求与流程1.献血者基本要求:年龄在18-55周岁,男性体重≥50公斤,女性体重≥45公斤,血压、脉搏、体温正常,无传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等。
2.献血流程:填写献血登记表、接受健康征询、体格检查、血液采集。
四、血液采集与处理1.血液采集:全血采集、成分血采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2.血液处理:血液分类、离心、分离、洗涤、浓缩等。
五、血液检测与质量控制1.血液检测:ABO血型、Rh血型、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检测。
2.质量控制:血液质量检测、设备校准、环境监测、人员培训等。
六、血液储存与运输1.血液储存:血液分为新鲜冰冻血浆、冰冻红细胞、库存血等,储存温度和时间有所不同。
2.血液运输:采用专业的血液运输箱,保证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七、临床输血操作规程1.输血申请: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填写输血申请单。
2.输血前准备:核对患者信息、检查血液质量、设备准备等。
3.输血操作:输血速度、输血部位、输血过程中的监测等。
八、血站安全管理1.人员管理:严格选拔、培训、考核血站工作人员。
2.设备管理:定期检查、维护、更新血液采集和处理设备。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一、血液采集操作规程1. 术前准备a. 检查血袋及采血器材的完好性和有效期限;b. 检查采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份信息;c. 为采血者和受血者提供充足的解释和咨询。
2. 采血操作a. 采血时必须佩戴手套,确保操作的无菌性;b. 选择适当的静脉注射点,用无菌酒精棉球消毒皮肤;c. 十分重要的是要使用一次性针头和管道,确保采血的安全性;d. 采血要缓慢而均匀,避免对采血者造成不适;e. 采血过程中,无论出现任何状况,如果血液流动暂停,应立即停止采血,避免造成血栓。
3. 采血后的处理a. 用无菌酒精棉球轻轻按压采血点,防止渗血;b. 冷藏(2-6摄氏度)新鲜采集的全血;c. 对血液样本进行标记,并及时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d. 处理废弃的血液和采血器材应遵循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规定。
二、血液储存与运输操作规程1. 操作前的准备a. 检查血液储存设备和运输设备的完好性,确保温度稳定;b. 检查血液的标记和记录是否准确无误;c. 准备运输中可能需要的冰袋或保温袋等。
2. 血液储存a. 血液储存应在摄氏2-6度的低温环境下进行;b. 血液袋应垂直放置,避免受热或变形;c. 血液储存区域应保持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3. 血液运输a. 运输血液前,应做好稳定的包装,防止血袋破裂或温度变化;b. 避免血液与其他物品直接接触,防止交叉感染;c. 血液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剧烈震动和高温环境。
三、血液分离技术操作规程1. 操作前的准备a. 检查离心机、材料和试剂的完好性和有效期限;b. 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和无菌性;c. 根据所需的离心速度和时间设置离心机。
2. 血浆分离a. 使用无菌酒精棉球消毒血液袋的接口;b. 将血液袋连接到离心机;c. 设置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使血液离心分离为血浆和红细胞;d. 将分离后的血浆倒入干净的离心管中。
3. 红细胞分离a. 将分离后的红细胞放入干燥的红细胞收集袋中;b. 使用无菌酒精棉球消毒红细胞收集袋的接口;c. 将收集袋封口,并进行标记。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血站内进行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和输血等操作的规定和标准。
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对于保障供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非常重要。
首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技术考核,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在进行血液采集和储存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的标准操作,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和血液质量的可靠性。
其次,血站技术操作规程需要对血液检测和质控方面进行严格规定。
血站要求在对捐血者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前,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标本处理和实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血站在进行常规质控工作时也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保证输血质量的可控。
最后,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在输血操作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
对于输血前的血液筛查、配血和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等,都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对于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和输血等工作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才能保证血液安全和供血质量的可靠性,也才能更好地保障医疗工作中患者的生命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
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04.28
•【文号】国卫医函〔2019〕98号
•【施行日期】2019.04.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安全与血液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的通
知
国卫医函〔2019〕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加强血站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水平,我委组织制定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国卫医发〔2015〕95号)同时废止。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19年4月28日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
19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19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是指血站医务人员在献血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旨在确保献血过程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效率性,并保障血液及其组分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献血前准备工作1.完整核对献血者的个人信息,确保其身份、年龄、体重等符合献血条件。
2.充分告知献血者献血的目的、过程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包括血液传染病的风险、献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3.让献血者填写献血者同意书,并重点确认其是否有血液传染病、曾否有输血史等。
4.对献血者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包括询问其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或长期使用药物等。
5.检查献血者的体温、血压和脉搏等生命体征,并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安全性。
二、血液采集操作规范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献血道路的无菌状态。
2.按献血者的体重计算并确定采集血液的量,确保采集的血液量符合规定。
3.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和采血袋,确保血液的采集过程无交叉感染的风险。
4.在采血时合理选择采集的静脉部位,避免静脉瓣膜和动脉的损伤。
5.严格控制采血速度,避免过快采血导致献血者不适或导致血液逆流。
6.采集后立即停用针头,防止不必要的血液污染和传播。
三、采血后处理规范1.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标本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相关检测,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对采血后的采血袋进行标记,记录献血者的个人信息以及采血时间和数量等,以便跟踪管理。
3.舍弃使用过的无菌针头和其他医疗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置,确保环境的整洁。
四、献血后献血者护理规范1.监测献血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和脉搏等,密切观察其有无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或恶心等。
2.给予献血者适当的休息时间,饮食和补充营养物质,以增强其身体恢复能力。
3.在发生献血后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补充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药物等。
4.对于持续出血的献血者,及时采取压迫止血、包扎等止血措施,确保其伤口的愈合。
5.关注献血后献血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及时与其取得联系,以便跟踪管理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一、前言单采血浆站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设备之一,用于采集血浆并用于医疗用途。
为了确保采集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特制定本技术操作规程。
二、操作人员1.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具备采集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2.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个人卫生规范,包括穿戴指定的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等。
三、设备检验1. 操作人员在使用单采血浆站前,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2. 检查设备时,需特别注意连接管路、针头和过滤器的清洁和正常工作。
四、采集操作1. 操作人员在采集血浆前,必须充分了解献血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健康状况和献血史。
2. 采集时必须采用无菌操作,保证管路和针头的无菌。
3. 采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血浆的采集效果和献血者的安全。
五、采集后处理1. 采集完成后,必须及时将血浆放置于合适的储存设备中,确保其存放安全。
2. 采集后,针头和管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置和清洁。
六、事故处理1. 如在采集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紧急处理。
2. 意外情况报告必须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
七、定期检查和维护1. 单采血浆站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 定期检查包括设备清洁、消毒等工作。
八、培训和考核1. 操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
2. 培训和考核内容必须与采集操作规程相适应。
以上便是《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的操作有所帮助。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23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23版)》是血液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规范,旨在规范和指导血站工作人员在采集、储存、处理和输送血液及其制品过程中的操作。
本规程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制定的,内容涵盖了血站技术操作的方方面面,对保障血源安全、提高血站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总则本规程旨在规范血站技术操作,保障血液安全、有效,确保供血工作正常开展。
规程适用于各级各类血站及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采血、血液检验、血小板分离、血浆分离、冷藏、运输等环节。
二、术语与定义本章节对血站工作中常用的术语进行了定义,以便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术语,避免操作中出现误解。
三、采血操作规程本章节包括采血前准备、采血操作步骤、采血后处理等内容,详细规范了采血过程中各项操作要求,确保采集到的血液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四、血液储存和处理规程本章节包括血液分装、冷藏、解冻、加工等环节的操作规程,旨在确保血液得到有效保存和处理,保障其质量和安全性。
五、血液输送规程本章节包括血液运输过程中的要求,详细规定了血液包装、标识、运输工具选择、温控等要求,以确保输血过程中血液质量不受影响。
六、质量控制规程本章节规范了血站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备维护、环境条件、人员岗位职责分工等内容,保障血站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血站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23版)》的规定,不得随意变更操作流程,确保血液操作过程的安全有效。
血站管理者还应定期对规程进行更新、修订,以适应医疗卫生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确保规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实施《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23版)》有利于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和专业水平,保障血源安全、有效,从而为临床输血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希望广大血站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学习理解并严格执行本规程,共同维护血源安全,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血站血液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规程1.1 导则1.1.1 范围质量控制包括全血及血液成份质量检查、关键物料质量检查、关键设备质量检查和环境卫生质量检查。
1.1.2 抽样数量全血及血液成份和关键物料质量检查的抽样量为每月制备量的1%或者至少4 袋。
若该成份血每月制备量少于4 袋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由血站自行制订抽样频率和数量。
1.1.3 取样方法应当尽可能采用密闭系统进行取样。
如果采用开放系统取样,应当严格无菌操作。
取样对血液质量没有构成影响的,取样后的合格血液可发放使用。
1.1.4 控制指标全血及血液成份的质量控制指标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份血质量要求,关键物料、关键设备和环境卫生的质量控制指标遵从有关规定。
1.1.5 检测机构血站可自行检测,也可委托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1.1.6 趋势分析血站应当对血液质量控制抽检结果进行趋势分析,浮现异常趋势时,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实施调查和回顾,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进行趋势分析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献血者个体差异,对于由于献血者个体差异所引起的,而且在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中难以控制的不影响血液安全性的指标 (见表6- 1),如果有75%的抽检结果落在质量控制指标范围内,可认为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受控。
1.2 血液质量控制1.2.1 检查项目不同血液品种的质量控制检查项目见表6- 1。
表6-1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项目外血液品种观容量*无游菌Hb* 离试Hb*验容*保存期末溶血率*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清浆液蛋蛋pH*白白含含量*量*全血去白细胞全√ √ √ √ √√ √ √ √ √√√√3血细胞比标签血上血浓缩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保存期同悬浮红细胞) √ √ √ √ √√ √ √ √ √√ √ √ √ √√ √ √ √ √√ √ √ √ √√√√√√√√ √√√4洗涤红细胞(保存期为24 √ √ √h)冰冻解冻去√ √ √ √甘油红细胞浓缩血小板√ √ √√单采血小板√ √ √ √去白细胞单√ √ √ √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 √ √ √√√√√√√√√ √ √√ √ √√5√√√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亚甲蓝光化学法) 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亚甲蓝光化学法) √ √ √ √√ √ √ √√ √ √ √√√√6单采新鲜冰√ √√ √冻血浆冷沉淀凝血√ √ √ √因子单采粒细胞√ √ √ √√√注1:“ √ ”为合用检查项目;注2:“ *”为合用于“75%的抽检结果落在质认为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受控”的检查项目71.2.2 检查方法质量控制项目的具体试验方法见附录F。
卫医政发〔2012〕1号附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二〇一二年一月前言《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自1997年发布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输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血液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原有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重新编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要点做出相应规定。
其中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血站在制定自身的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
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本《规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年)同时废止。
目录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2 全血采集 (2)3 血液成分制备 (7)4 血液检测 (13)5 血液隔离与放行 (22)6 质量控制 (24)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35)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38)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酶联免疫/核酸试剂)进货验收与放行记录表 (54)附录D 血液检测室内质控方法 (55)附录E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 (60)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62)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68)1 献血者健康检查1.1 目的按照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规定,对具有献血意向的潜在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结论,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
1.2 核对献血者身份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核对。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居民社会保障卡、驾驶证、军(警)官证、士兵证、港澳通行证和台胞证以及外国公民护照等。
1.3 登记献血者身份信息核查献血者身份无误后,将献血者身份信息录入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BMIS),具体录入方式有:1)用身份证识读器读取身份信息并存入BMIS;2)在《献血登记表》手写登记,随后手工录入BMIS,注意核对信息填写和输入的正确性。
1.4 询问和查询既往献血史询问献血者和查询BMIS有无既往献血史。
如献血者曾献血,献血间隔期应符合要求,不处于被暂时或永久屏蔽状态。
1.5 履行告知义务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见《要求》)。
1.6 健康征询请献血者仔细阅读、理解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见《要求》),体检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沟通。
1.7 知情同意请献血者签名,表明献血者已正确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题,自主、自由地决定是否献血。
1.8 一般检查按照《要求》规定,对献血者进行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具体检查方法见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记录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1.9 献血前血液检测在献血前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做血液检测。
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
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目测法,如硫酸铜目测法(见附录A)或试纸条比色法,必要时进一步用仪器检测。
ALT采用干化学法/速率法记录检测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1.10 健康检查结论1.10.1 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血液检测的结果与《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断并签名。
1.10.2 将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与献血者沟通。
对于需要永久屏蔽献血的,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暂时不适宜献血的,告知不适宜献血的情形解除后,经体检合格可以献血。
1.10.3 引导适合献血的献血者进入血液采集环节。
2 全血采集2.1 献血场所配置献血场所的人员、设施、设备和器具、关键物料的配备按有关规定执行。
2.2 采血人员准备2.2.1 心理调适采血人员调整好心理与情绪,进入献血者服务工作状态,情绪稳定,工作热情,说话和气,态度和蔼,耐心细致。
2.2.2 技术准备熟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关键控制点和近期变更的操作步骤。
2.2.3 着装与配饰采血人员着工作制服,不佩带戒指、手镯(链)等饰物。
2.2.4 手卫生采血人员保持手卫生,具体操作按照《WS/T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规定执行。
2.3 采血器材准备2.3.1 采血器材清单建立采血器材卡片,列出采血位所需的全部器材。
采血人员按卡片准备和核查采血器材的种类和数量。
采血器材的数量与预计采血量相适宜。
一次性使用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包装完好。
采血器材准备工作应有专人复核。
2.3.2 血袋1)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染,抗凝剂和保养液无变色;2)处于有效期内;3)宜采用具有留样袋的血袋。
2.3.3 标本管1)带有分离胶用于检测病毒核酸的标本管;2)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以下简称ELISA)、ALT和血型检测的标本管。
2.3.4 消毒剂1)一般选用含碘消毒剂,对碘过敏者可选用其他消毒剂;2)所用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3)处于有效期内;4)标明启用日期。
2.3.5 采血仪(秤)开启并检查采血仪(秤),证实正常运行。
2.3.6 热合机开启并检查热合机,证实处于正常状态。
2.4 献血者身份核对2.4.1 在静脉穿刺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
2.5 献血者沟通与评估2.5.1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尤其是进行每一项主要操作之前,应当与献血者沟通并取得配合。
2.5.2 询问献血者的既往献血经历、近日休息等情况,评估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不适合献血的情况。
2.5.3 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处于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状态。
如发现这些不利情况,则不急于采血,做好宽慰工作,待献血者解除思想顾虑,充分放松后开始准备采血。
2.6 静脉及其穿刺路径评估与选择2.6.1 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
2.6.2 穿刺静脉的选择1)选择上肢肘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较固定、不易滑动的静脉;2)常选择的静脉主要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3)用食指指腹上下左右触摸,确定其位置、粗细和弹性,评估并确定穿刺位点和路径;4)使用止血带可使静脉充盈,便于触及和穿刺。
2.7 穿刺部位消毒2.7.1 用无菌棉拭蘸取适量使用浓度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自内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拭,消毒面积不小于6 cm×8 cm。
作用1~3 min 。
宜消毒2~3遍。
2.7.2 不应触摸已消毒的皮肤,不应靠近已消毒的皮肤讲话。
2.8 静脉穿刺2.8.1 待消毒剂干后方可进行静脉穿刺。
2.8.2 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止流夹夹住血袋导管)防止空气进入血袋。
手持针柄,取下护针帽,按照预先选定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
2.8.3 穿刺路径为自皮肤穿刺点进入,皮下组织前行约0.5~1.0 cm,进入静脉腔,前行约0.5~1.0 cm。
2.8.4 如需第二次穿刺,应当在征得献血者同意后,在另一手臂选择穿刺部位和静脉,使用新采血袋的采血针进行穿刺。
2.9 血液采集和混匀2.9.1 静脉穿刺成功后,如果使用的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留样袋夹子,使最先流出的血液流入留样袋,约15~20 ml,用做血液检测标本。
夹闭留样袋夹子,松开阻塞件下端止流夹,使血液流入采血袋。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松开夹子,使血液直接流入采血袋。
2.9.2 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穿刺点。
2.9.3 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落差,保持血流通畅。
嘱献血者做握拳和松手动作,以促进静脉回流。
血流不畅时,及时调整针头位置。
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
2.9.4 血液开始流入采血袋后,即将其与抗凝剂轻匀混合。
宜采用连续混合采血仪。
如果采用手工混合,应当至少每90秒混合1次,充分混匀。
2.9.5 应当对采血时间进行控制。
200 ml全血采集时间>5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0 min,应给予特殊标识,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血小板。
200ml全血采集时间>7 min,或400 ml全血采集时间>13 min,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新鲜冰冻血浆。
2.9.6 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面容、表情,及时发现并处置献血反应。
2.10 采血结束和献血者休息与观察2.10.1 采血量达到要求时,嘱献血者松拳,松开止血带,合闭止流夹,用创可贴/消毒棉球/纱布轻按静脉穿刺点,拨出针头后即加重按压,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度适中。
2.10.2 嘱献血者在献血者休息处用茶点,休息10~15 min。
2.10.3 如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按相应程序处理。
2.11 献血后注意事项的告知2.11.1 应当印制献血后注意事项,并将其发给每位献血者。
2.11.2 献血后注意事项主要有:1)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2)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3)献血后24小时内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4)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如果存在献血前没有如实告知的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高危行为,或者献血后感觉明显不适或异常,请其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2.12 致谢发给献血者无偿献血证和纪念品,表示感谢,鼓励定期献血。
2.13 留取标本2.13.1 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
2.13.2 如果使用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留样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
2.13.3 如果使用不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静脉穿刺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
应单手操作,避免手被针头刺伤。
2.13.4 将标本管内促凝剂或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2.14 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2.14.1 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
经核对后,将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采血袋、标本管、转移袋、血袋导管、献血记录单上。
2.14.2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开始标识,对采血袋和标本管的标识应当首先连续完成,不应中断。
2.14.3 宜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
宜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核查。
2.15 热合2.15.1 分段热合血袋导管,以供交叉配血、血型复查和血液标本保存使用。
血袋应保留注满全血的导管至少20 cm。
2.15.2 在热合过程中不应用力牵拉或扭转导管,待焊极松开1~2秒后方可取出已封口的导管。
2.15.3 应检查热合部位,如有渗漏,则重新热合,并评估对血液无菌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