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柳永词两首 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1.51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宋词4 柳永词两首一、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莎衣①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
②直饶:犹纵使,即使。
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二、三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
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解析:B 颔联是人静景动,颈联是景静人动。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莎衣》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尾联两句抒情言志。
答题时应先回答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回答其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答案: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
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
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虞美人周邦彦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
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柳永词两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靧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
“烟柳”后三句从多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人口的繁庶.C。
“云树”三句,由郊外说到市内,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D.这首词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项,“由郊外说到市内"错误,应为“由市内说到郊外”。
2。
这首词中使用了很多数词,这些数词在表意上具有怎样的作用?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表现赞美孙何的主旨。
中的数词,带有夸张成分,与赞美孙何的主旨相关。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3~4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和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C.词人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凄凉的图景,融情于景,故而能打动人心。
第 4 课训练落实篇[基础操练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整相同的一组是()A.菱形棱角丘陵红绫壮志凌云.....B.雄鹰应变英魂夜莺愤愤不平.....C.寥廓缭乱撩拨辽阔民生凋零.....D.蹉跌差距联合协商搓手顿足.....【分析】 A 棱 l éng 角其他读 l íng;B“应变”的“应”读 yìng,其他读 yīng;C 全读 li áo;D“差距”“差”读 chā,其他读 cuō。
【答案】C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松驰珠玑众口一词睡眼惺忪B.殉职凝噎小题大做良晨美景C.天堑默契良知消灭轰然心动D.萧瑟雾霭授与奖章重湖叠【分析】 A 项“驰”应为“弛”;B 项“晨”应为“辰”; C 项“砰”应为“怦”。
【答案】D3.以下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个秋季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指漂亮的自然风景)..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因伤心而喉咙堵塞得说不出话..来)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年复一年 )..【分析】三秋,秋季。
【答案】A4.对以下词句理解剖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作者经过详细的刻画,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荣。
)B.异日图将好景,回去凤池夸。
( “夸”字流露了作者的自高自傲。
)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烘托出旅人前程的广阔。
)D.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经过清静、清爽的风景,表达作者淡泊自适的心情。
)【分析】 B 项中“夸”字并不是“流露了作者的自高自傲”,而是指当地官员回京升官时向人们炫耀。
C 项中作者借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表现自己一望无际的离愁之恨。
D 项经过凄清的秋景,倾吐词人的离情别绪。
【答案】A5.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①树木把小河 ________得这样葱绿一片,让你感觉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白松鸡,应当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柳永词二首》练习(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学能源,在过去近160年里,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石油开采技术是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步伐萌芽和发展的,前赴后继,直到今天。
石油开采技术的________,在保证了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战略地位的体现。
陆上的石油天然存储量经过多年的________已近枯竭,而占据全球71%面积的海洋中,石油储量巨大,被开发的数量________。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风急浪高的海洋里面开采石油难度很大。
虽然过去70多年里,在浅海区城开采石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超过3000米深的95%的广阔海域,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后来居上,研发成功了大国重器“蓝鲸1号”和“蓝鲸2号”等系列产品,________,让世界艳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日新月异汲取风毛麟角一步登天B.今非昔比汲取风毛麟角一鸣惊人C.今非昔比攫取九牛一毛一步登天D.日新月异攫取九牛一毛一鸣惊人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谁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谁就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B.谁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谁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C.谁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谁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而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D.谁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进而获取更多的资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B.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就是如今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C.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就是如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4课柳永词两首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C。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答案A解析B项“萧鼓"应为“箫鼓"。
C项“更哪堪”应为“更那堪”.D项“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②钱塘自古繁华③参差十万人家④云树绕堤沙⑤都门帐饮无绪⑥多情自古伤离别⑦暮霭沉沉楚天阔⑧便纵有千种风情A。
②③④⑦⑧B.①②⑤⑥⑦C。
②③⑥⑦⑧D。
①②③⑥⑦答案D解析④云树:古义,茂密如云的林木;今义,云和树。
⑤无绪: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今义,没有头绪.⑧风情:古义,相爱、相思之情;今义,关于风向、风力的情况;人的仪表举止;情怀,意趣;风土人情;景象,情况。
3。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执手相看泪眼A.洛阳亲友如相问B。
故曰教学相长也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两岸青山相对出答案A解析A项是副词,有指代意义,指代“你"。
例句和其他三项都是副词,意为“相互”。
4。
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答案C解析例句和A、B、D三项都是由名词排列而成,属于意象组合。
5。
本周末我校将举办“唐宋诗词名篇配乐朗诵会”,请为柳永的《雨霖铃》写一则节目单词.(15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
语文·必修4(人教版)4柳永词两首凤栖梧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鉴赏:词作上阕写词人伫倚高楼面对眼前的春景,反而倍感愁苦。
微风细细,芳草萋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
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下阕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
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
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堑.(qiàn)羌.笛(qiāng)奢侈.(chí) 因噎.废食(yē)B.参差.(cī) 珠玑.(jī)畸.形(jī) 掎.角之势(jǐ)C.老叟.(sǒu) 须臾.(yú)绮.罗(qǐ) 暴风骤.雨(zhòu)D.嘉.奖(jiā) 吟.诵(yín)堤.坝(dī) 嬉.笑怒骂(xī)解析:A项,侈chǐ。
《柳永词两首》随堂练习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珠玑./畸.形剑鞘./画桥.镶嵌./天堑.B.参.差/参.商罗绮./涟漪.无涯./山崖.C.钓叟./瘦.削菱.歌/棱.角骤.雨/妯.娌D.凝噎./呜咽.暮霭./和蔼.箫.鼓/萧.瑟2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胜:超过,越过。
B.云.树绕堤沙云:茂密的。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盈:到处是。
D.异日图.将好景图:绘制成图。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绕堤沙⑤..十万人家④云树..③参差..②钱塘自古繁华都门帐饮无绪....楚天阔⑧便纵有千种风情..自古伤离别⑦暮霭沉沉..⑥多情A.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⑦C.②③⑥⑦⑧ D.①②③⑥⑦4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2)忍把浮名,______________。
(柳永《鹤冲天》)(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______________。
(柳永《望海潮》)(4)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__。
(柳永《望海潮》)(5)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6)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靧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6“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据说曾引起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美在什么地方?7这首词中使用了很多数词,这些数词在表意上具有怎样的作用?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词两首检测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3分,8题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cēn) 豪奢.(s hē) 暮蔼.(ǎi) 钓叟.莲娃(sǒu)B.天堑.(qiàn) 吟.赏(yín) 都.会(dū) 重湖叠巘 (xiàn)C.珠玑.(jī) 罗绮.(qǐ) 嬉.笑(xī) 因咽.废食(yē)D.千骑.(jì) 羌.管(qiānɡ) 骤.雨(zhòu) 良辰.好景(chén)2.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B.嬉嬉钓叟莲娃钓叟:钓鱼的老翁C.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多情的人。
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C.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借代。
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
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
4.下面对词句的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乃千古写景丽句。
先总说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湖山清丽可嘉,再具体描绘“桂子”对应“重湖”,“荷花”对应“叠”,此先点后染之话也。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三句展太平盛世、百姓安乐之景,其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用了互文手法,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极言百姓生活富足,不分昼夜,歌舞升平。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骤雨刚歇,秋蝉长鸣、长亭晚照、悲凉、凄清。
这是典型的哀景写哀情手法。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在整首词中属虚写,因为这是想象。
《柳永词两首》答案《望海潮》1.字音、字形〖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 dī qiàn jī qǐ yǎn xī xiāo qí qí zhòu yē霭蔼宵霖〗2.词的知识: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3.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4.名句默写。
参考答案略。
〘合作探究〙2.欣赏“文字图画”(1)形胜、繁华明确: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②:“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
(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3)景------美民------乐官------愉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明确:结尾处词人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
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
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
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
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
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
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
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
《柳永词两⾸》原创练习题【附答案】《望海潮》练习题⼀、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学常识表述有误的⼀项是()A. ⾼⽛,古代⾏军有⽛旗在前导引,旗很⾼,故称“⾼⽛”。
B. 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作代表⼈物。
原名柳三变;排⾏第七,⼜称柳七。
官⾄屯⽥员外郎,故世称柳屯⽥。
是北宋第⼀个专⼒作词的词⼈。
C. 凤池,对尚书省的美称,在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代指朝廷。
D. 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个地域名称。
⼀般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这三郡。
2.对《望海潮》⼀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项是()A. 《望海潮》是⼀⾸投赠之作,所以在词的上⽚极⼒赞扬杭州⾃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B. 词⼈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接着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进⾏对⽐。
C. 词的下⽚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在“三秋桂⼦,⼗⾥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派祥和欢乐。
D. 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经济繁荣的社会现实。
3.对《望海潮》⼀词中所⽤修辞⼿法判断不正确的⼀项是()A. 怒涛卷霜雪(⽐喻)B.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对仗)C. 嬉嬉钓叟莲娃(叠词)D. 归去凤池夸(借代)4.下列关于这⾸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都会”,⼈⼝和货物集中的⼤城市。
B.“参差⼗万⼈家”,“参差”,⾼下、⼤⼩不齐的样⼦。
C.“重湖叠巘清嘉”,“重湖”,西湖分⾥湖和外湖两区;“叠巘”层层叠叠的⼭峰。
D.“嬉嬉钓叟莲娃”,“莲娃”,采莲的娃娃。
5.下列关于这⾸宋词的分析不恰当的⼀项是()A.这⾸词运⽤铺陈的⼿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貌,钱塘江的壮阔象,湖⼭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常出⾊,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柳永词两首》专项练习常识简介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如“”、“”、“”、“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的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 "或“”)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和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1、《望海潮》①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②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雨霖铃》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繁华fán 帘幕mù参差cī叠巘清嘉xiànB.罗绮qǐ钓叟sǒu 箫鼓xiāo 吟赏烟霞yínC.寒蝉chán 骤雨zhòu 暮霭ǎi 良辰美景chénD.凝噎yē经年jīng 甘霖lín 兰舟催发cuī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第4课柳永词两首词,发轫于隋唐,成熟于宋。
在中国诗歌史上树起一面旗帜。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潇洒的柳永,放荡不羁,在市井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是孤独的柳永,在流浪中感知生活的恩赐,在孤寂中寻找生活的安慰。
“待宴赏重阳,恁时尽把芳心吐。
”这是孤高的柳永,在清冷的秋气中保持着高洁的品格,等待着合适的节日怒放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我们阅读柳永的词,是在阅读词人的心路历程,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感知词人的孤独与奋进。
让我们一起走近柳永,走进其词,用心体味吧!1.走近作者柳永(约987崇安(今福建崇安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因《望海潮》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
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与他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激发了占领南宋的决心。
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雨霖铃》这首词是词人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由于仕途失意,词人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
但想到与心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失去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复杂心情。
3.相关知识(1)关于词的知识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柳永词两首(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D.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下列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念/去去,千里烟波B.便纵有/千种风情C.钱塘/自古繁华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门帐饮无绪.绪:心情、情绪B.异日图将.好景将:语助词,无实义C.此去经年..经年:年复一年D.有三秋..桂子三秋:三年4.下列有关诗词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体诗、近体诗的划分一般是从产生的时间方面考虑,所以唐代以后的诗歌都被称为近体诗。
B.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大体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代表人物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姜夔、李清照。
C.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称柳七,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D.词又称诗余、曲子词或长短句,词的句式错落有致。
唐五代已经出现,盛行于宋。
起初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诗体,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默写(6分)(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白居易有《忆江南》“江南好,最忆是杭州。
____________,郡亭枕上看潮头”;杨万里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____________,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柳永词二首》课后习题答案
一、《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着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三、《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
不过,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再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
设题意图:古代作品中同题材的名句名篇很多,可以帮助学生以此为契机,引出其他相关的积累,达到旧知和新知的融合。
第13课柳永词二首单元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伫.倚(zhù)强.乐(qiǎnɡ)参差.(cī)B.凭阑.(lán) 堤.沙(tī) 天堑.(qiàn)C.憔悴.(cuì) 珠玑.(jī) 叠羌.管(qiānɡ) 黯.黯(àn)答案 B解析“堤”应读“dī”。
2.下列各项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萧鼓珠玑天堑B.残照羌管凌歌泛夜C.疏狂黯黯伫倚D.凭阑樵悴罗绮答案 C解析A项“萧”应为“箫”。
B项“凌”应为“菱”。
D项“樵”应为“憔”。
3.填空。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解析要注意字形书写正确,尤其是“憔悴”、“凭阑”等词的书写。
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
少年游柳永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②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③。
注①灞陵桥:灞桥,亦作霸桥,又名销魂桥,在长安东灞水边。
②蘅:杜蘅,香草名。
③兰桡(ráo):暗用鲁班以木兰树为舟的传说,这里指兰舟。
桡,划船用的桨。
4.词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寄情,将羁旅与伤昔的双重惆怅进行渲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灞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阳关》之曲。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即梳理把握作者在词中所描写的具体意象的能力。
5.下片“离思满蘅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离愁?“一曲《阳关》,断肠声尽”是从什么角度写离愁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离愁之多,无处不在。
柳永词两首(时间:30分钟分值:35分)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6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有三秋..桂子(深秋)C.对长亭晚.(傍晚)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念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解析:选B。
B项,“三秋”译为“秋季”。
2.下列词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1分)(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解析:选D。
D项,应为“便/纵有/千种/风情”。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选C。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由名词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意境,属于白描式。
A、B、D项与之相同。
而C项是抒情式。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恋人泪眼蒙眬,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叮嘱,却最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答案:(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杨柳岸晓风残月(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5.仿照例句,另选择两位诗(词)人再写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
第4课《柳永词两首》随堂练习题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珠玑(珠宝)B.云树(茂密如云的林木)叠巘(重叠的山峰)C.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D.三秋(秋季)莲娃(采莲的年轻人)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水乡小镇,一条百来步的小街,九曲连环,倒有十来座__的小桥相衔。
(2)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__安排。
(3)把朋友送上火车,直到火车开动了,他才__地转身离去。
A.精巧适当若有所失B.奇巧适当若有所思C.奇巧适度若有所失D.精巧适度若有所思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在《望海潮》中泛指江、浙一带。
B.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C.兰舟:指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
D.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在《望海潮》中代指皇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一切儿童文学作家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C.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D.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①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
②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
《望海潮》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B. 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作代表人物。
原名柳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
C. 凤池,对尚书省的美称,在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代指朝廷。
D. 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
一般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这三郡。
2.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B. 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接着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C. 词的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一派祥和欢乐。
D. 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经济繁荣的社会现实。
3.对《望海潮》一词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怒涛卷霜雪(比喻)B.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对仗)C. 嬉嬉钓叟莲娃(叠词)D. 归去凤池夸(借代)4.下列关于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B.“参差十万人家”,“参差”,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
C.“重湖叠巘清嘉”,“重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峰。
D.“嬉嬉钓叟莲娃”,“莲娃”,采莲的娃娃。
5.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运用铺陈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柳永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凄切(qiè)罗绮(qí)处之泰然(chù)适逢其会(huì)B.相看(xiāng)凝噎(yē)间不容发(fā)参差不齐(cēn)C.应届(yīng)暮霭(ǎi)良辰好景(chén)重湖叠巘(yǎn)D.与会(yǔ)千骑(jì)字字珠玑(jī)荷枪实弹(hè)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怒涛卷霜雪②会其怒,不敢献B.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C.①执手相看泪眼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D.①便纵有千种风情②纵一苇之所如3.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的样子)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B.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轻易)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情:风采神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D.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屏住呼吸)4.下列加横线语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A.欲寄彩笺兼尺素:一尺长的素绢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B.噫吁嚱!危乎高哉:危险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表示接在后面的是原因C.此去经年:年复一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治安问题恶化D.填然鼓之:表示事物的代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情形5.下面对词句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这是柳永《望海潮》中的词句,它落笔开阔,写景壮美,声调激越,与“杨柳岸,晓风残月”风格迥异,显现出豪放之风。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南初歇-一这是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寒蝉凄切”,点明是深秋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
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手法来描绘赤壁风景的壮美,其中“乱石穿空”是以动写静,“卷起千堆雪”是以静写动。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
其中“人比黄花瘦”是词人的独创,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黄花来喻人。
此处的“黄花”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含义及作用相同。
6.下列诗句朗读音节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B.念去去/千里/烟波C.便纵/有/千种/风情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7.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二、现代文阅读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与“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琵琶行》中两句“,”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与腼腆。
三、语言表达9.(题文)依照示例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句式结构基本一致,意蕴丰富,有文采。
诗歌是什么,是一首永恒的歌,是草堂茅屋里的一声长叹,是(1)___________________,是雨打黄昏的一片哀愁。
诗歌是什么,是一段深深的情,是柳梢月见证的爱情,是(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
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题干要求选出“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A项,“罗绮(qí)”应读“qǐ”,“处之泰然(chù)”应读“chǔ”。
B项,“间不容发(fā)”应读“fà”。
D项,“与会(yǔ)”应读“yù”。
故选C。
2.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中一词多义词含义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加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项,“怒”,①中气协盛人;②生气。
B项,“对”:都是介词,面对。
C项,“相”,①副词,互相;②表对第人称“我”怎样。
D项,“纵”,①纵使;②放开,任凭。
故选B。
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C项中“风情”应该解释为“情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题中C项由“更与何人说”可以推测答案。
4.B【解析】试题分析:A尺素即书信。
B.危:高。
因为:于是写了。
C.凶:收成不好。
D.填然鼓之:衬音助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5.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词句品评不恰当的一项”。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诗词的内容理解、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一简略回忆。
本题中,D项的两个“黄花”虽然都是菊花,而前者取其外形的雅淡,清秀来比喻人的消瘦的体态,后者取其衰败之象来暗喻岁月的流逝,人的衰老、憔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背景来分析诗句。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
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
《声声慢》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
她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6.D【解析】试题分析: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B念/去去/千里/烟波;C便/纵有/千种/风情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力。
一般来说,划分古诗节奏要注意三个原则:不能违背诗的意义;要兼顾诗的声律;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协调。
通常是两个字一个节拍,单独一字根据意义独立成为一个节拍。
A对/长亭晚;B年年/知/为谁生?D更/与何人/说!8.(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
应注意“豪杰”“晦朔”“蟪蛄”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9.东篱采菊时的一种闲适临行密密缝进的亲情天涯若比邻书写的友情【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依照示例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结构基本对称,意蕴丰富,有文采”这是仿句题。
答题关键词“结构基本对称,意蕴丰富,有文采”仿写句子,要以“诗歌”,句式结构要与前一句相同,喻体要符合诗歌特点。
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这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
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
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例如本题中的比喻。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要有创新;2.修辞要恰当。
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3.用词不能重复。
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