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 《物态变化》单元思维导图
- 格式:pptx
- 大小:222.49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思维导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过程叫做凝华,条件直接变为凝华:物质从是的过程叫做升华,条件直接变为升华:物质从升华和凝华、、液化的两种方法是的过程叫做液化,条件变为物质由液化同时发生沸腾,在液体发生蒸发,在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条件是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汽化和液化固定熔化温度,如:非晶体:固定熔化温度,如:晶体:固体,条件是的过程叫做变为凝固:物质从,条件是的过程叫做变为熔化:物质从、、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是熔化和凝固而制成的体的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测量温度的工具是叫做温度物体的温度 化变
态
物。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温度熔化规律:晶体凝固时,放热晶体熔化但温度不变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出热量非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不断下降吸放热:熔化吸热摄氏温度:单位:℃用途温度计制作原理:热胀冷缩使用方法种类规律:晶体凝固时,晶体凝固放热但温度不变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出热量非晶体凝固:放热,温度不断下降吸放热:凝固放热凝固液化升华和凝华汽化蒸发发声条件:任何温度影响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沸腾:发生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吸放热:液化放热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第四章光现象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按产生原因分为天然光源人造光源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的现象光速反射规律基本概念分类:镜面反射漫反射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用反射现象基本概念折射规律折射光线折射角规律:光路是可逆的色散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光学性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通过光心的光线不偏基本规律主光轴:两个球面所在球心的连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会聚于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成像规律物距:u>2f像距:f<u<2f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物距:f<u<2f 像距:u>2f 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物距:u<f像距:u>2f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定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光学性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凹透镜应用照相机: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原理日常生活投影仪: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原理放大镜: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原理眼睛成像原理:晶状体和角膜眼睛组合相当于凸透镜近视眼的矫正远视眼的矫正科技望远镜显微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单位: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工具天平:结构调节与使用方法测量其他工具:台秤,杆秤等对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测量密度多彩的物质世界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符号:ρ单位:千克每立方米(3m kg)克每立方厘米(3cm g)公式:Vm =ρ规则固体:天平,刻度尺(或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液体特殊测量:只用天平求m应用求V 求ρ密度与社会生活:密度与温度质量第七章力力力力的含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弹力弹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八年级物理最新思维导图新鲜出炉!
物理本身是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在推理的过程中也要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记忆,作为一门理科类的学科,在理解记忆上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对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孩子而言,学习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要把整个章节知识融会贯通,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四章光现象
第五章透镜及作用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七章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九章压强
第九章浮力
第十章功和机械能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人教版)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基本任务1.2 科学方法和物理学的实验与观测•科学方法的基本过程•物理学的实验方法•物理学的观测方法1.3 物理量和物理单位•量和单位的关系•常用物理量和相应的单位第二章:力和压力2.1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分类2.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2.3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2.4 压力的定义和测量•压力的定义•压力的测量方法第三章:机械能及其转化3.1 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功率的定义3.2 力和位移的正交分解•力的正交分解•位移的正交分解3.3 力的做功与功率•力做功的条件•力做功的计算公式•功率的计算公式3.4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的定义•动能定理的表述•动能定理的应用第四章:压强与浮力4.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公式4.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公式4.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惯性的概念和例子4.4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与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牛顿第二定律的计算公式第五章: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守恒5.1 机械功和功率•机械功的定义•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5.2 机械能的守恒•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守恒定律5.3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关系5.4 锥形滑车•锥形滑车的原理•锥形滑车的工作过程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人教版)的目录,包含了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和要点。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和压力、机械能及其转化、压强与浮力、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守恒等知识。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相信你能够在物理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物态变化适用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级所需时六课时,每周两课时,课外两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中的第三章《物态变化》,内容相对独立,知识目标简单,物理现象直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单元分为四个专题:1、温度计;2、熔化和凝固;3、汽化和液化;4、升华和凝华。
“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中心。
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及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态变化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别固、液、气三种状态,能描述其基本特征。
2.知道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3.能用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物态变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尊重实验的科学素养。
2.将物理现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应课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2.知道物质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认识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了解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4.认识蒸发现象,了解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5.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沸点及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6.知道液化现象,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7.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温度是怎么定义的?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2.物质有哪几种状态?这几种物态变化如何转化?3.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雨、雾、雪、冰、霜是怎么形成的?专题划分专题一: 1.温度1课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外1课时专题二: 2.熔化和凝固 1课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外1课时专题三: 3.汽化和液化 1课时专题四: 4.升华和凝华 1课时专题一温度所需课时1课时课外 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识记温度的物理意义、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热力学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第一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机械运动1、运动与静止: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第三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第四章:光现象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等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与密度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
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方法是什么第一,课堂紧跟老师,提高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都比较简单,难的是在遇到问题时灵活的应用。
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切入点,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起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是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第二,学习物理,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
对比高中,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要记忆的内容比其他科目少很多,不过物理现象和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的。
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假设法(理解摩擦力),理想化法(光滑面),等效替代法(等效电阻),隔离法与整体法(受力分析),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等。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物态变化思维导图与温度有关与液体表面积有关与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与大气压有关降低温度 增大压强升华与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固体液体气体气体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液化放热 气化吸热熔点:晶体特性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沸 腾蒸 发凝固点:晶体特性液化条件思维导图第一节:温度一、温度一节主要内容导学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温度一节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结构网1. 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是摄氏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耳修斯首先规定的,以通常情况下的温度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标的一个单位,叫做,用符号表示。
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然后,还要看清温度计的,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以保证读数的正确。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要点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侵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或。
(2)温度计的玻璃泡侵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3. 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分度值为。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者口腔中拿出来,这时它下面玻璃泡的温度会降低。
为了使读数不降低,仍能代表体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做的很细,水银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内。
4.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很多。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是大家经常看见的。
此外,通过液晶直接显示体温的温度计叫做;能直接放入高温炉里测量温度,这样的温度计叫;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枪尾的显示屏里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那个物体的温度,这样的温度计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