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2-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4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核心素养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对食盐溶解过程的微观揭秘,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建立微粒观;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判断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知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微粒运动有关,初步建立能量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掌握乳化的原理,并了解溶液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解决措施: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动画和演示实验境 【情景创设】播放图片:生理盐水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1.氯化钠注射液是无色的,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氯化钠是怎样溶解于水中的?一探:【提问】将一定量的食盐放入水中,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食盐去哪儿了?【微观探源-播放食盐溶解的动画】【微观探源-播放蔗糖溶解的动画】二探:液【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提问】1.生理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2.如果把生理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说明溶液具有什么特征?【提问】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吗?【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并展示常见的溶液,让学生根据规则进行判断三探:质 时 的 【情境导入并提问】为什么摇一摇就能使饮料变冰呢?思考、判断【引导】设计实验【演示实验】氢氧化钠和氯化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讲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呈现图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乳 化 【提问】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演示实验】洗涤剂和油污作用【讲解】乳化的原理【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都能洗掉油污,去污原理相同吗?归 纳 讨论、交流、表达、最后归纳出溶液化。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1〕看法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罕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消费和生活中有重要运用。
2.进程与方法〔1〕学习迷信探求和迷信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载、剖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看法对相反效果不同的处置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味。
〔2〕树立勇于创新的肉体。
【教学重点】〔1〕树立溶液的概念并看法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对溶解进程的了解。
〔2〕从微观上看法溶液【课前预备】多媒体、演示实验资料及用具【课时布置】1 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海水、河水、湖水和地下水等自然水即使十分清澈,也不是纯真的水。
这是由于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二、新课学习一、溶解的进程活动天地:观察食盐的溶解视频:观察食盐的溶解在一只盛有约5用玻璃棒搅拌。
细心观察发作的变化,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逝。
触摸烧杯,感 受温度变化。
[氯化钠溶液的温度没有清楚变化。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氯化钠溶解]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能否都一样咸?[氯化钠溶于水各局部的液体都具有了咸味,且咸的水平相反]3.假设把失掉的食盐水密封,保管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想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不会从水中分别出来。
]像这种,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构成的均一、动摇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均一性、动摇性]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在不论放置多久,只需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动,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别出来。
这是溶液的动摇性。
均一、动摇是一切溶液的共同特征。
从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溶液的组成。
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2)从微观上认识溶液【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实验材料及器具【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海水、河水、湖水和地下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
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二、新课学习一、溶解的过程活动天地:观察食盐的溶解视频:观察食盐的溶解在一只盛有约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
触摸烧杯,感受温度变化。
[氯化钠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氯化钠溶解]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氯化钠溶于水各部分的液体都具有了咸味,且咸的程度相同]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像这种,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均一性、稳定性]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在此混合物中,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0-9m),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
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会发现其组成完全相同。
这是溶液的均一性。
不论放置多久,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 课时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 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新课:一、溶液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2.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2. 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 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图见大屏幕)A. A > BB. A < BC. A= BD. 不能确定3. 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练习:1.将10 g 蔗糖溶于100 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2. 将50 g 食盐溶于100 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 ,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所以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或制作图片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由于本课题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并且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试管、烧杯、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汽油、植物油、面粉、水。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出示一瓶汽水,分给学生品尝。
提问:汽水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征?过渡设问:为了使每个同学得到汽水、牛奶成份一样,在分前要注意什么?汽水和牛奶有何不同?〔感知体验〕两学生上来品尝,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蔗糖溶解在水, 会形成溶液吗?提出问题:蔗糖哪里去了?(实验) 蔗糖溶解在水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消失了吗?从物质的微观上想象蔗糖的溶解过程。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度了解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液、溶质、溶剂及它们的关系。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关系;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⑶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⑵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关键点:溶液的特征三、教法学法: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溶液,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认识溶液,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启发学生。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实验探究、对比、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善学生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实验准备: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汽油、洗洁精、水;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大烧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水老板新开了一家洗衣店,收到第一批订单,这批脏衣服上的污渍大致有盐渍、糖渍、泥渍、油渍等,同学们,如果你是水老板,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脏衣服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过渡】水真的能顺利洗去所有的污渍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来模拟一下4种污渍遇到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新课教学,解读探究【活动探究一】1.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将衣服上的污渍浸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用品: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水4支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实验方案:友情提示:1.为便于观察到实验效果,实验所需固体药品取用量1/4药匙,植物油取5-6滴,水取约1/3试管体积。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蒸馏水是溶液吗?硫酸铜、泥沙水、水油混合物、牛奶呢?一、溶液【实验探究一】:1、在一只装有若干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勺食盐2、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颗粒完全消失观察思考1.食盐水的上、中、下部是否都一样咸2.把食盐水密封起来,保存1个月、1年、2年,食盐水会不会有变化得出结论:1.溶液都具有均一性2.溶液都具有稳定性提问: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那为什么蒸馏水不是溶液?得出结论:溶液是混合物。
教师总结特性,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定义。
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液的特性:均一、稳定提问:溶液为什么具有均一稳定的特性?教师解答:水分子促使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分散。
溶解的实质是微粒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溶液均一、稳定的根本原因是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去了。
解答:泥沙水、水油混合物不均一、牛奶不稳定二、溶质溶剂衔接:在溶液中,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名字太长太难记,所以我们就为他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溶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提问:听起来很好分辨的溶质和溶剂,同学们你们真的能分辨清楚吗?空气是溶液吗?他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呢?(1)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2)两种液体或气体互溶时:量少的为溶质,多的为溶剂;(3)有水存在时:水是溶剂。
回答:空气是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是溶质,氮气是溶剂。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新课:一、溶液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 )(图见大屏幕)A.ρA > ρBB.ρA < ρBC.ρA= ρBD.不能确定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练习:1.将10 g蔗糖溶于100 g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2.将50 g食盐溶于100 g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教学方案】《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2.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液溶解的本质和溶液的特征。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进一步体会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观点—微粒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难点: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食盐、烧杯、蒸馏水、少量汽油、植物油、试管、酒精、碘粒等、教学资源动画氯化钠溶解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一、氯化钠的溶解
实验操作:
现象:
微观解释:
二、溶液
概念: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命名:“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
用途: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量?4、分析:溶質溶於水時溫度變化的實質:在溶解過程中發生了兩種變化,一種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質的分子(或離子)被拆開,向水中擴散,這一過程吸收熱量;另一種是溶質的分子(或離子)和水分子作用,給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這一過程放出熱量。
不同的溶質,這兩種過程吸或放出的熱量不同,這就使溶液的溫度發生變化。
有的溶質溶解時,擴散過程吸收的熱量小於水合過程放出的熱量,表現為溶液的溫度升高,此溶解過程向環境放出熱量;反之則溶液的溫度降低,此溶解過程從環境吸收熱量。
三、達標檢測1、動物攝取食物養料必須通過消化的主要原因是()A.使食物充分發生化學反應B.食物分解後便於吸收C.食物被消化後變成溶液才便於充分吸收D.食物攪拌均勻後便於吸收2.如下圖所示,向小試管中分別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質,右側U型管中的液面未發生明顯變化,該物質是()A.濃硫酸B.氫氧化鈉固體C.蔗糖固體D.氧化鈣固體學習反思加入5g硝酸鉀,再加5g硝酸鉀,攪拌,……,加熱,再加5g硝酸鉀,攪拌,再冷卻2、交流(1)在一定條件下,氯化鈉不能無限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加入水,又能繼續溶解。
(2)在一定條件下,硝酸鉀也不能無限制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升高溫度,又能繼續溶解。
3、問題討論:上述活動的“一定條件”是什麼?4、交流:(1)一定溫度(2)一定量的溶劑5、展示:我們把一定條件下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飽和溶液,相反,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
1.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①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 (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②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裏],(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 (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合作探究二:判斷某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問題討論:如何判斷某一溶液是否飽和?媒體使用:投影展示(1)如何判斷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飽和?(2)在一定溫度下,向100克食鹽飽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鹽,充分攪拌後,溶液的品質變為10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