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护理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要点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要点。
方法:将自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在我院出生的12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儿的病症特点进行观察并行及时对症治疗护理,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26例患儿有25例病情得到显著改善或治愈,治愈有效率达96.03%。
结论:通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详细观察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治愈有效率,降低患儿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了新生儿儿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遭受病菌侵入后,病菌扩散进入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的一种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
引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羞涩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强,在受到病原体如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等侵入后无法通过自身免疫功能进行有效抵御。
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嗜睡、烦躁不安等,同时可伴有如黄疸、肝脾肿大、休克及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等症状,该疾病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1]。
目前可以通过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并行检查得以确证并进行针对性治疗而得到治愈,且预后较好。
但由于患儿的特体特性,所以对患儿早期的病情观察和治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进行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要点的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在我院出生的12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67人,女孩59人;胎龄在37~41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8.4±1.2周;患者体重在2830~3920g之间,平均体重为3850±240g。
36例患儿经临床多项检查(体征及外周血常规、细菌组织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测定等)均得以确诊。
1.2 方法1.2.1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特点:轻者表现为吮乳减少或无力,哭声低微或少哭,软弱无力而少动,可有呕吐或腹泻;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重不增,面色较苍白或皮肤花、黄疽等;重者体温不升或高热,不吃、不哭、不动,面色青灰或紫绀,黄疽迅速加重,皮下可见出血点,肝脾肿大,心音低钝,心率快,呼吸困难或不规则,腹胀,呕吐或腹泻,甚至出现惊厥、昏迷。
小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1-26T16:21:51.8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作者:王雄英[导读]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
王雄英,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护理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变,易延误诊断,它是危害人的生命极其严重的疾病。
对小儿败血症根据病原菌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种,病原菌未明确前可选择先用两种抗生素进行治疗,等血培养致病菌药敏结果出来后应作根据结果进行调整,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治疗。
现将2010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败血症患儿45 例临床治疗及护理,具体护理体会如下。
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小儿败血症患者45例,年龄范围为:1天-14岁。
其中16例为新生儿,其余29例患者年龄均超过一个月,其中男17例,女 1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 2003 年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
2.体温:体温变化患儿多以发热为主,其中正常5例,发热40例,体温在38℃左右或高达40℃,可持续不退19例;发热时达38.℃,忽然降至36℃11例;中等不规则热5例;低热5例。
当病情严重机体反应低下时,常表现为体温不升、四肢冰凉,及时测量体温可了解病情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病程及热程:体温正常相伴随,病程≤10天8例,~20天13例,~30天14例,~60天5例,~90天5例。
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5.8×109,低于4.0×109降低2例,增高40例。
白细胞计数5.8-20×10913例,大于20×109 27例。
2.血培养:检出5种细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33例;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氏菌5例;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64例败血症新生儿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记录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64例败血症新生儿中治愈50例,8例转院,4例患儿死亡,2例放弃治疗。
结论:严密的临床观察及精心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败血症患儿死亡率,改善预后。
标签: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且在血液中不停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导致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1]。
该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除早期诊断、治疗,临床上还应密切观察病情与施行精心有效的护理。
现将我科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64例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1~5d者27例,6~10d者12例,11~15d者8例,16~20d者6例,大于20d者11例;出生体重2400~3500kg;Apgar评分3~8分。
感染途径:宫内感染4例,产时感染6例,产后感染32例(其中皮肤感染7例,口腔12例,呼吸系统9例,其他4例)。
血培养结果:葡萄球菌45例,副大肠杆菌5例,α-溶血性链球菌2例,12例培养阴性。
1.2 临床观察及护理①体温[2]:患儿多有发热,38℃左右或达至40℃,可持续不降;有时体温不稳定,发热时可达38.5℃,忽降36℃以下;有的长期低热,体温37~38℃;病情严重时机体反应降低,常出现四肢冰凉、体温不升,及时测量体温有助于掌握病情变化,便于处理。
②精神、神经症状: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易激惹、哭吵或嗜睡乃至昏迷等,如出现屏气、呻吟、尖叫、双眼凝视、抽搐等应及时上报医生,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③呼吸、面色[3]:患儿可表现出气促、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等,发绀者常伴随肺炎。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一旦出现面色发灰或苍白,伴呼吸表浅、体温不升、心音低钝时,可能并发休克或心力衰竭,应立即上报医生,积极抢救;若黄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要注意防治核黄疸。
医疗医务标准化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标准观察及护理效果评价■ 赵萌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标准,并评价分析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14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干预方法对147例新生儿分为两组,其中基于临床观察标准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的74例新生儿为针对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73例新生儿为常规护理组。
针对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在我院治疗与护理的时间均为2020年5月-2021年5月。
统计分析针对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效果,同时记录对比针对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针对护理组的总体护理效果>常规护理组,针对护理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护理组,并且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
结论: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效果不同,基于临床观察标准给予新生儿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减少新生儿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标准,护理效果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18.043Clinical Standard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Effect Evaluationof Neonatal SepticemiaZHAO Meng-meng(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 of neonatal sepsis, and to evaluate the nursing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 neonatal sepsis. Methods: Totally 147 cases of newborn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tervention methods, 147 cases of newborn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cluding 74 cases of newborns receiving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clin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 as the targeted nursing group, and 73 cases of newborns receiving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s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may 2021.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nursing group and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overall nursing effect of the nurs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nurs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nursing of neonatal sepsis.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clinical observation standard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nursing of neonates,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adverse reactions.Keywords: neonate, septicemia, clinical criteria, nursing effect基金项目:本文受安徽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20byzd227sk)资助。
新生儿败血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了解如何护理好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
方法:通过对4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观察,本文从6个方面阐述了护理新生儿败血症的方法。
结果:45例新生儿败血症绝大多数达到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
结论: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观察护理体会新生儿败血症是目前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很率高。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弱,皮肤粘膜薄嫩易破损及脐部未愈合,是细菌容易入侵门户,可因产时、产前及产后感染而发病,因此如何做好护理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1临床资料2006至2008年我科收治的45例用液固双相培养瓶行需氧菌培养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
其中男:15例,女:30例。
足月产:40例,早产儿:3例。
过期儿:2例。
2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全身症状:高烧或忽高忽低发烧,烦燥不安、食欲下降,脉搏增快、消瘦、贫血、脱水、酸中毒。
严重者出现昏迷、抽风、黄疸、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
皮肤与粘膜:常有红斑、痉点、痉斑等。
血培养: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时可培养出致病菌。
3常见护理诊断体温异常,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与感染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拒乳、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有关;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与细菌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4护理措施4.1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
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4.2保证营养供给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
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4.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病原菌未明前,可选择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用药。
4.4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院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院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与护理方式,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新生儿败血症患者40例,探讨分析感染的原因以及护理方式,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原因有:新生儿免疫力差、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差、医护人员与患儿接触频繁等。
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抢救成功38例,1例未愈,1例放弃治疗。
结论:为了防止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应该从护理措施以及居住布局等加强预防管理,给予患儿及时抢救,有效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原因;护理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40例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感染的原因以及护理方式,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日龄(7.1±0.6)天;剖宫产14例,经阴道顺产26例。
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疾病标准。
2.疾病原因分析自身因素:新生儿自身免疫力较差,当受到感染或者发生疾病后,本来就生产和储备不多的白细胞被大量消耗,自身的杀菌以及吞噬功能降低,从而感染败血症。
特别是因为各种疾病住院的新生儿、早产儿、体重较轻的新生儿等败血症感染率较高。
外部因素:新生儿的居住环境较为拥挤,隔离条件差,各种疾病患儿难免会有所接触,这是影响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原因之一;护理人员的数量以及医护人员防感意识也是影响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因素。
医护人员也欠缺预防感染的意识。
另外,医护人员在进行患儿护理、治疗的过程中,与患儿频繁接触,将手上的细菌传播到新生儿体内,增加感染机率;另外抗生素的滥用,也是影响患儿感染败血症的原因。
3.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要指导新生儿家属制定提高新生儿免疫力的方案。
比如给予新生儿合理的营养、预防接种、母乳喂养等,都是有效措施。
另外,也可对新生儿进行按摩,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以此来增强免疫力,有效避免感染新生儿败血症。
细节护理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护理效果探究【摘要】目的对细节护理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所收治的7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节组与参照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前提下,对细节组患者予以细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细节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就家属护理满意度而言,细节组(97.14%)比参照组(8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新生儿败血症患者采取细节护理,疗效甚佳,且可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细节护理;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61-02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于细菌入侵新生儿的血液循环系统,繁殖,并产生毒素,进而所引起的[1]。
此病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且病情发展迅速,因为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所以,注重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与护理,具有十分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现为了解细节护理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运用效果,本研究对3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所收治的7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中的相关标准对败血症疾病予以诊断。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细节组与参照组。
细节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1~28d之间,平均年龄(12.3±2.3)d;出生体重:≤1500g7例,1500g~2500g之间10例,2500g以上18例。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感染疾病,其严重性和复杂性使得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详细分析。
一、病因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分娩时感染、孕期感染、新生儿早期感染、医院内感染等。
常见的病原体有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以及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受感染。
二、症状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多样,包括体温异常、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乏力等。
由于新生儿自身表现受限,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分析其他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患有败血症。
三、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的检测。
其中,血培养是确认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明确病原体。
四、治疗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血流动力学支持和对症治疗。
对于病原体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
同时,对症治疗包括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呼吸道通畅等。
五、预防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关键在于加强孕期保健和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对于高危婴儿,可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提高免疫力。
此外,医疗机构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六、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和综合分析。
通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够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率和存活率。
此外,加强预防措施也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需要从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了解。
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和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我们才能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护士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是由于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性感染的病症。
病因是免疫功能缺陷,新生儿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如脐部创口是病原菌入侵的门户;皮肤粘膜薄嫩,易破损感染;胃酸少杀菌力弱,出生时IgM、IgA(尤其是分泌型IgA)较低,易发生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血清补体浓度低,白细胞吞噬过程中的调理、趋化、吞噬作用均较差,当病原体侵入早期,白细胞不能发挥有效地吞噬作用,使感染不易局限而引起败血症。
早产儿因各系统发育均不完善,更易造成感染患病。
临床表现为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嗜睡、激惹不安、哭声微弱、吃奶差或拒食、面色苍白、发灰或青紫、呼吸暂停、呼吸窘迫、呼吸呻吟、心动过速、心音低弱。
部分新生儿黄疸加重。
[临床护理]1.一般护理病室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22~24℃,相对湿度60%),定时空气消毒。
供给足够的热量与水分。
尽量母乳喂养,吸吮无力的病儿可用滴管喂奶,病情严重不能吃奶的病儿,可给鼻饲母乳或牛乳,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给持机体营养与水电平衡。
加强皮肤护理,随时更换被褥和衣服,保持床铺整洁,执行床边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2.病情观察注意病儿精神的改变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体温、呼吸、面色、黄疸、食欲、哭声等的异常情况。
还要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病儿出现双目凝视、前囟饱满、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脑性尖叫、惊厥等,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若商儿出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口唇发绀等,有并发肺炎的可能;还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及呕血、便血、腹膜炎等的发生,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并做发相应的护理。
3.对症护理败血症病儿体温表现不一,有高热者,也有体温不升者。
因此,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对体温不升或四肢发凉的病儿,可用热水袋或暖箱保暖;对高热的病儿应给予散包或温水擦浴降温,禁用酒精擦浴和应用解热镇痛药,以免体温骤降而致体温不升或引起酒精中毒、皮下出血等其他并发症。
4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
方法对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观察与护理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严格的病情观察及细心护理,本组40例患儿,39例治愈出院,死亡1例。
结论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死亡率,并有效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对患儿治愈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脐部、皮肤、呼吸道和肠道,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
产前、产时及产后均可发生,多与早破水、生后挑“螳螂嘴”或擦“马牙”、脐部或臀部感染有关。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治疗与护理会造成死亡。
我科在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通过及时有效治疗、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防止感染源侵入,尤其是新生儿脐部感染侵入。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新生儿败血症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2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1例,入院时低体重儿4例;入院时年龄为1天-1月,平均年龄(10.6±1.2)天;住院天数7天-24天,
平均住院天数(15.6±1.2)天;宫内感染3例,产时感染6例,产后感染31例(其中挑“螳螂嘴”感染5例,擦“马牙”感染3例,臀部感染5例,脐部感染10例,呼吸道感染3例,胃肠炎感染2例,其它感染2例)。
40例患儿行抽血培养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20次,表皮葡萄球菌9次,其它葡萄球菌3次,大肠杆菌5次,肺炎克雷伯氏3次。
本组病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发热或体温不升28例,拒乳或少吃30例,少哭15例,少动19例,黄疸21例,精神反应差24例,便血2例,面色发灰10例,硬肿9例,肝脾肿大4例,腹胀31例,惊厥6例,肺部啰音3例,呼吸困难9例。
2护理措施
2.1保温与高热防惊厥护理由于患儿早产儿、低体重儿、体温不升而且四肢发凉,因此,要注意保温。
保持室内温度,一般在
25-28℃,注意保温,一般采用热水袋进行保温,对于低于35.5℃低温体儿,应采用保温箱进行保温,护理中,注意避免烫伤,对于高烧的患儿,用各种方法降温,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用25%-50%酒精擦浴及温水浴,如同时伴有惊厥,可给予镇剂及退热药。
如果治疗5-8天后,患儿体温应得不到控制,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2喂养的护理采用母乳喂养,因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吸,含有婴儿所需的营养和抗体,可供给热量,增强免疫力,减轻感染。
母亲患有感染者,应避免直接哺乳;对吸吮力弱患儿,要采用胃管鼻饲喂养;对于病情危重需禁食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母乳喂养;早产儿吞咽、咳嗽反射差,喂奶时注意防止呕吐、呛奶,引起窒息。
2.3预防交叉感染及继发感染首先做好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病室经常通风换气,尽量减少接触患儿人员,禁止患感染性疾病人员与患儿接触。
每日用0.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病室,避免继发感染和交叉感染。
一定要重视患儿口腔、脐部、臀部及皮肤等清洁护理。
要正确处理脐部护理,防止患脐炎,平时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天先用3%的双氧水,冲洗脐部,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最后使用抗生素药治疗。
口腔护理,对新生儿“螳螂嘴”或“马牙”不要用针挑或布蘸,易导致感染,引发败血症。
对鹅口疮患儿,不要硬性剥脱粘着物,应先用3%双氧水棉签洗后再涂2.5%制霉菌素。
对有口腔糜烂,溃疡面,涂1%龙胆茶,3-5d可治愈。
为避免皮肤感染应给患儿洗澡,常换衣裤和尿布,擦爽身粉。
溃烂处涂龙胆紫,红臀者,用植物油护理后再擦爽身粉。
2.4并发症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易导致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肺脓肿、骨髓炎和肾盂肾炎等。
要密切观察病变,准确判断并发症。
患儿出现面色青紫、剧烈头痛、呕吐、哭闹不安、意识障、高热、惊厥、前囟门饱满,提示并发化脓性脑膜炎。
立即做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若呼吸困难,摒气,口吐沫,咳嗽、口唇青紫提示可能并发肺炎,给抗生素药治疗。
若患儿高热39-40℃、咳嗽、脓痰味
道异味中或咳血,提示并发肺脓肿,应立即做痰细菌学检查,进行明确诊断给予对症治疗。
患儿嗜睡、意识模糊、皮肤湿冷、体温低、面色苍白或发绀、脉搏细弱、呼吸衰竭等提示休克的发生,立给予吸氧,注意保暖,快速补充血容量。
若呼吸表浅,心率超过160-180次/min,且心音低钝,肝下界扩大,则说明伴有心力衰竭,应迅速通知医生快速抢救。
2.5对症护理出现败血症性黄疸患儿,应及时给予降黄疸处理,可给予白蛋白、或血浆等静脉输入,以降低血中间接胆红素,同时采用蓝光照射法来降胆红素。
注意观察出血及皮肤改变情况,感染严重者可见皮肤粘膜出血,观察瘀点大小及增减情况;重症出血时,呕吐液物带有血色,应及时处理呕吐物,防止吸入肺部,造成窒息现象,同时给予吸氧及止血药处理,对于便血患儿,应立即禁食。
2.6预防措施提倡母乳喂养,可增加小儿抗病能力;做好新生儿脐部、皮肤粘膜护理,忌挑“螳螂嘴”或擦“马牙”;禁止患感染者接触新生儿;孕妇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孕妇感染;接生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细菌感染途径,由宫内及接产时感染患儿,多发生在生后2天,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而生后感染皮肤、口腔粘膜、脐部及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病原菌多为革兰氏阳性菌,发病率比产时感染高。
所以要做好脐带脱落、口腔、皮肤护理,同时要做好孕妇保健,是降低新生
儿败血症发病率关键。
参考文献
[1]吴仕孝,整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中华儿科杂志,1987,25(3):160.
[2]黄达枢.围产期新生儿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37.
[3]肖书萍.新生儿肺炎并发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6,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