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与临床对策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30
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性变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朱德妹思考排在临床重要病原菌第一位的是哪种细菌?克雷伯菌属对哪类药物最为敏感?什么是细菌的耐药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是什么?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有哪些特点?一、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导读:熟悉临床各菌株的耐药性机理,并掌握它们产生耐药性的相关机制;掌握临床重要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和策略,尽量防止和限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看看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分布情,本文采用的资料是中国CHINET 2008年的资料,这部分资料已经发表在中国感染和化疗杂志2009年的第5期。
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全年检测的细菌有36000多种,包括门诊、住院的病人。
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0%,革兰阳性菌占30%,其中革兰阴性菌中,主要是肠杆菌和细菌,占53.7%,非发酵菌占40.6%,其他包括流感杆菌等一些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中主要是以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总体占53.4%,还包括近30%的肠球菌,8%肺炎链球菌,和其他的等等。
在3万多细菌中间,前十位细菌,比如大肠AX食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金葡菌,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这些细菌就是构成了36000多里非常主要的细菌。
1.金葡菌MRSA菌株检出率从下面图表上可以看到在个人阳性球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耐药菌组——金葡菌中的MRSA菌组。
MRSA菌组MRSA就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缩写。
那么在整个2008年中国China监测治疗中,从12家医院的总体来讲检出率大概是55.7%,但是看每个医院MRSA的检测情况是不一样的,最低的上海儿科医院的检测是14.8%,最高的是华山医院是77.5%,所以12家医院大概的MRSA检测率是14.8%到77.5%之间。
细菌耐药与临床对策童明庆刘根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抗菌药药效动力学研究室(210029)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
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抗生素一旦问世,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株,产生耐药株的时间周期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表1)。
目前,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的严重问题,为此WHO专门发表了针对细菌耐药问题的专家建议()。
本文就如何认识和克服细菌的耐药问题试从几个方面作一些阐述。
表1 ANTIBIOTIC DISCOVERY ANDRESISTANCE DEVELOPMENT1 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1.1 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1.1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个核心β-内酰胺环,其基本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借助其分子中的丝氨酸活性位点,与β-内酰胺环结合并打开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失活。
迄今为止报道的β-内酰胺酶已超过300种,1995年Bush等将其分为四型:第1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第2型为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第3型为不被所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β-内酰胺酶(需Zn2+活化),可被乙二胺四乙酸和P-chloromercuribenzate所抑制;第4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属酶。
1.1.1.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 ESBLs是一类能够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 属Bush分型中的2型β-内酰胺酶,其活性能被某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
ESBLs 主要由普通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和SHV-1等)突变而来,其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