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标鲁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案(3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甲烷的性质学习过程:【复习】什么叫有机化合物?CO2 CaCO3NaHCO3等是否属于有机化合物?【回顾】回顾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能否电离等五个方面比较与无机物的区别?【总结】有机物的性质特征:大多数有机物:1、2、3、4、5、【引言】下面我们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看书】课本第59页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及其存在【总结】1、甲烷的物理性质:2、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观察•思考】实验1、点燃纯净的甲烷。
观察甲烷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并验证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实验2、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有无变化。
实验3、取一只大试管,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体积比约1:4的甲烷与氯气,用橡皮塞塞好试管口,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晒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
一定时间后,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并取下试管上的橡皮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总结】分析上述实验的现象,归纳甲烷的化学性质3、甲烷的化学性质:(1):有关化学方程式为:【思考】甲烷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什么用途?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2)通过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3):有关化学方程式为:【分析】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是否属于置换反应?如不属于,它应该属于哪种反应类型?这两种反应类型之间有什么区别?【填表】根据上述分析填写下表:【练习】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44Zn CuSO ZnSO Cu +====+ B 、33NaCl AgNO AgCl NaNO +====↓+C 、3253252CH COOH C H OHCH COOC H H O ++42浓H SOD 、25252222C H OH Na C H ONa H +−−→+↑【看书】课本第60页最后一段及身边的化学部分,填写下表:【小结】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有: 【达标测评】1、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 、H 2SB 、CH 4C 、H 2D 、CO2、在光照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 4和Cl 2充分反应后,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 、CH 3ClB 、CH 2Cl 2C 、CCl 4D 、HCl 3、在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 是( )A、氯气与氢气反应B、氯气与甲烷反应C、氧气与甲烷反应D、次氯酸的分解4、若要使0.5mol甲烷和Cl2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Cl2的物质的量为()A.2.5mol B.2mol C.1.25mol D.0.5mol5、1mol甲烷在光照情况下,最多可以与几摩氯气发生取代()A.4molB.8molC.10molD.32mol6、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反应,在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原子被氯原子。
甲烷的性质【教材分析】甲烷内容位于鲁科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首次接触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方面的内容。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是烷烃的最简单且最典型的分子,因此,这节内容的学习尤为重要,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了解了关于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因此在介绍这些知识时,要关注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2.知道甲烷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播放甲烷取代反应实验,发生取代反应的动画和燃烧反应实验,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学生观看视频,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总结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1.辅以课件的微观模拟和合理习题,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学习,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2.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取代反应)。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取代反应的微观教学究取代反应过程板书:CH4+Cl2 CH3Cl+HClCH3Cl +Cl2CH2Cl2+HClCH2Cl2+ Cl2 CHCl3+HClCHCl3+ Cl2 CCl4+HCl对比,纠正自己的方程式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如何提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过渡:根据甲烷的反应基理,总结取代反应的概念练习2思考,概括,记录特别说明:A、反应条件:B、反应物:C、生成物:D、连锁反应:练习3记录,思考,概括探究甲烷燃烧反应的产物提出问题大家都已经知道甲烷是燃气的主要成分,即可以燃烧,那么如燃烧产物是什么呢?提示: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猜想:二氧化碳和水激发学生的旧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引导:你能否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呢?引导学生从方案的安全性、简便性、可行性等方面考虑选出最佳方案。
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1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取代反应。
1.大多数有机物熔、沸点低、难溶于水、可以燃烧。
2.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轻、难溶于水的气体。
3.甲烷易燃烧,放出大量的热:CH 4+2O 2――→点燃CO 2+2H 2O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易发生取代反应:CH 4+Cl 2――→光CH 3Cl +HCl ,CH 3Cl +Cl 2――→光CH 2Cl 2+HCl ,CH 2Cl 2+Cl 2――→光CHCl 3+HCl ,CHCl 3+Cl 2――→光CCl 4+HCl 。
4.取代反应指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指绝大多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2.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熔沸点低、难溶于水、可以燃烧。
3.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比较。
物质 比较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结构 大多数分子中只含共价键 分子中有些含离子键,有些只含共价键 溶解性大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大多数溶解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耐热性 大多数不耐热,熔点较低(400 ℃以下)大多数耐热,熔点较高 可燃性 大多数能燃烧大多数不能燃烧化合物类型 绝大多数为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是非电解质有离子化合物,也有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是电解质化学反应特点一般比较复杂,副反应多,反应速率慢,方程式用“―→”表一般比较简单,副反应少,反应速率快,方程式用“===”表示示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2)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3)有机物都是易燃的非电解质(×)(4)有机反应都十分缓慢(×)(5)有些有机物易溶于水(√)2.油漆、涂料等装饰材料都易燃、易引起火灾。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吗?它们有什么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如含有碳元素、通常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等。
然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命名前缀、中缀和后缀的使用方法,并配以实例进行讲解。
3.实践活动(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练习。
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命名规则给出相应的化合物名。
4.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乙醇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戊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化合物的应用原理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和命名规则,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的讨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本节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产,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使化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感悟和记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体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样性是导致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的主要原因。
2.了解甲烷的组成和基本结构特点,认识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取代反应)。
3.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能写出1~4个碳原子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4.知道烃的组成特点。
5.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写出4个碳原子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烷燃烧、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反应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甲烷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有机化合物与个人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和取代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作者:————————————————————————————————日期: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 掌握甲烷的性质;3. 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教学过程】【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阅读】P60有机物的特点【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A. 多数熔、沸点低B. 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C. 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D. 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第一节甲烷【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天然气、沼气和石油气(天然气体积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并展示分子模型)【板书】二、化学性质:【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 点燃纯净的甲烷2.在火焰的上方罩干燥洁净的烧杯3、向反应后的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千焦气气点燃气气890O H CO O 2CH 2224++??→?+现象:火焰明亮并呈蓝色【思考】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甲烷和氢气区分开?【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CH 4通入酸性KMnO 4溶液中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 气体通入KMnO4/H+溶液2气体通入含酚酞的NaOH 溶液中3 气体通入含石蕊的H2SO4溶液中结论: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第3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甲烷结构、性质,初步学会学习有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全过程,并初步具有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2.通过对有机物概述的学习,认识有机化学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
教学资源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一) 学生活动“联想……质疑”问题:说出生活中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演示实验: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 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学生分组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思考对有机化合物有初步认识可燃物的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实验,自己动手增强趣味性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物质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
让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介绍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西气东输。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取代反应,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用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的过程,也模拟了反应原理,并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近来。
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还不能够完全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还不能完全体现探究的成果。
教学设计【指导观察】观察现象,并组织讨论:分析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附1:1、甲烷的结构:甲烷分子结构示意图 球棍模型 比例模型 附2:表1: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表2:甲烷的四种氯的取代产物的性质和用途比较附3:课堂检测1、把1体积CH 4和4体积Cl 2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入大试管中,将此试管倒立在盛Na 2SiO 3溶液的水槽里,放在光亮处。
片刻后发现试管中气体颜色____________,试管中的液面____________,试管壁上有__________出现,水槽中还观察到_____________。
2、把体积相同的甲烷和氯气充入一个集气瓶中,光照一段时间后,发现气体的黄绿色变浅,集气瓶壁上有淡黄绿色液滴,此时,集气瓶内的物质最多可能有 ( ) A .四种 B .五种 C .六种 D .七种 附4:板书设计: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分子式:CH 4 电子式:结构式:二、甲烷的物理性质: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稳定1、甲烷的可燃性CH 4+2O2 CO 2+ 2H 2O 2、甲烷的取代反应CH 4+Cl 2 CH 3Cl +HCl CH 3Cl+Cl 2 CH 2Cl 2 + HCl CH 2Cl 2+Cl 2 CHCl 3 + HCl CHCl 3 + Cl 2 CCl 4 + HCl 3、甲烷受热分解:CH 4C+2H 2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采用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课前布置一些问题和实验,让学生先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课上又通过分组实验和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出甲烷的结构、性质,是一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课。
本节课的教学始终注意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
本节课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手进行制作甲烷的球棍模型,再用多媒体来辅助可取的非常好的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时间的安排、调控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很容易在甲烷的组成和可燃性上消耗较多的时间,从而使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上因时间的关系草草收场,得不到突破。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之一是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一原因存在同分异构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本节课通过球棍模型展示,学生分组动手拼插,这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动手能力以及分析思考问题、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甲烷的性质以及烷烃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1-6个碳烷烃的结构式的分析,学生学习书写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三、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掌握甲烷的结构,认识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合作探究烷烃的结构及其同分异构体。
3、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立体的结构,初步培养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甲烷的结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五、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有机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1880年时,人们总共才发现12000种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
到1910年文献上报道的有机化合物总数已达到144150种。
到20世纪末,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已超过1000万种,而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种新化合物问世的速度不断地增加着。
90年间,有机化合物的总数增加了100多倍,增长速率之快,令人惊叹不已!【新课】1、烃的定义: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叫碳氢化合物。
用CxHy表示。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简单的烃。
【提问】烃完全燃烧的产物有什么?写出其燃烧方程式:点燃2、有机物的结构特点:(1)每个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
(2)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叁键。
(3)碳原子之间彼此可以共价键形成碳链或碳环。
这些是有机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观察分析】乙烷(C2H6)和丙烷(C3H8)的空间结构【活动探究】讨论:(1)乙烷和丙烷的成键有何共同点?(2)设一个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个数为n(n为正整数,n≥1),那么氢原子的个数为多少?3、烷烃(1)定义:只由碳碳单键与碳氢单键所构成的链烃。
鲁教版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鲁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课时内容。
二、设计理念1、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让学生能够体会到;2、利用信息技术在资源收集,图文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实物,实现信息与教学的结合;3、通过实物展示,学生动手参与的环节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活跃气氛。
三、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2、通过对甲烷燃烧、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反应等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和分析,掌握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3、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
四、学情分析从必修一的无机知识的学习到现在有机知识的学习,学习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知识内容上跨度较大,但是在初中有学习过甲烷的一些知识,课程的学习也就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丰富甲烷的知识内容,增加它的结构介绍。
通过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等待使学生有兴趣,有方法的了解与学习。
五、重难点和关键1、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取代反应;2、难点:取代反应3、关键:关于甲烷的结构模型的理解和展示以及在讲解取代反应时候,对于取代反应的过程理解和判断。
应对这些,采取动手折纸加深理解,和利用PPT,实物模型展现反应过程。
六、教学课时对于第一节内容一共分为2课时七、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甲烷分子模型、白纸若干八、教学过程【活动设计】创设情境,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入手,引出新内容教师活动引言:在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钠、氯气、硝酸、二氧化硫等多种物质的性质,对于这些物质,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称为无机物。
可见,必修一是学习无机物的性质。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定义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和无机物相比,有哪些差异性?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预设学生的回答情况)根据阅读:P58有机物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
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从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
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
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
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
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
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
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
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能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更好)
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1、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
2、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
3、归纳甲烷的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二)进行“活动与探究”
(1)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给烷烃的概念,找烷烃的通式。
(2)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
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
论。
(三)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控制深度。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原子之间共价键相连。
(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或环状。
(3)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
(4)分子式相同时,可以出现多种结构。
第三课时概括与整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书上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
教师准备:课件(命名练习题、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