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业教学法-拼图法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
26个字母英语教学方法英语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而掌握26个字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26个字母英语教学方法。
一、字母歌谣法1. 创作字母歌谣:通过编写字母歌谣,使学生能够轻松记住每个字母的发音和形状。
歌谣应该简单易懂,旋律欢快,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字母卡片法1. 制作字母卡片:将每个字母写在卡片上,并在另一侧写下对应的单词图片。
学生可以通过匹配字母和单词图片来加深记忆。
2. 字母卡片游戏:将卡片放置在桌面上,要求学生根据发音或单词在卡片上找到相对应的字母。
这种互动的游戏能够加深学生对字母的理解与记忆。
三、字母拼图法1. 字母拼图练习:准备一个以字母构成的拼图板,要求学生将字母拼图与相应的形状组合起来。
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每个字母的形状和连结方式。
2. 字母大乱顺:将字母拼图打乱,要求学生重新排列成正确的字母顺序。
这种互动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对字母的识别能力。
四、字母游戏法1. 字母接龙游戏:学生通过说出以前一个字母结尾的单词,来另一个以此开头的单词。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记忆字母的顺序以及词汇。
2. 字母挑战赛: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按照字母的顺序说出以该字母开头的单词。
这种竞争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激情,快速提高字母记忆的效果。
五、字母讲解法1. 情境演示:通过给字母注入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字母的含义和发音。
例如,对于字母"A",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个苹果,然后解释字母发音和写法。
2. 字母故事:编写或讲述字母故事,将所有字母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字母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
六、字母手写法1. 练习手写字母: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手写字母,来提高对字母形状和写法的理解,并加深记忆。
2. 字母书写游戏:将字母写在大纸板上,要求学生用小石子或纸片来模仿这个形状,以加强手写字母的技巧。
以上是几种针对26个字母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例谈Jigsaw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中的应用作者:***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Jigsaw教学法综合了任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推动学生阅读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提升。
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Jigsaw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中的应用步骤,旨在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拼图式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Jigsaw教学法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一、前言笔者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发现,随着教材篇幅的加长,学生阅读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由于学生词汇量少,阅读能力不足,常常导致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文本,总是期待教师的讲解;有些学生甚至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焦虑情绪,害怕与别人交流,更害怕教师的提问,成为小组合作的“边缘人”。
采用Jigsaw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讨论难”“发言垄断”“参与度不均”等问题。
Jigsaw教学法又称拼图教学法或切块拼接法,它是指教师将一个较长篇幅的学习材料分割成几小块,分给相应的学习小组(专家组Expert group)学习,然后该小组成员(专家)回到原始学习小组(Home group),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促使原始小組成员全面掌握信息,共同提高进步的学习过程。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它能进一步加强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二、设计应用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Asking the way(Story time)一课为例,课文讲述了Yang Ling 想要去Su Hai家玩,她通过打电话和问警察两种方式问路。
文本大致可划分为三段,第一段为背景介绍:Yang Ling wants to visit Su Hai’s new home. 第二段为Yang Ling 与Su Hai 的通话;第三段为Yang Ling 与警察的对话。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能力,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大胆移植并灵活应用Jigsaw教学法:1.课前准备,划分任务步骤1:异质分组,讲清规则合作学习中,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可以是2-8人不等,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我在课前将全班42人分成7个原始小组,每组6人,按学习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依次编号No.1……No.6,然后强弱两两搭配,领取同一个学习任务(如No.1+No.6组成Pair 1,领取任务1)。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都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并且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尤其是对于几何这个领域。
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含义是通过点、线、面、体等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来研究空间形状、位置和变化等问题。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几何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几何课程学习不同的几何概念、判断大小、算周长等知识点。
但对许多小学生来说,几何课程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可以亲手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几何概念,比如拼图学习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拼图学习法来提高小学生的几何学习效果。
一、什么是拼图学习法?拼图学习法是通过拼图来进行几何教学的一种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玩拼图游戏来理解几何概念、掌握几何知识点和培养思维能力。
与传统的几何教学相比,拼图学习法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几何概念理论,同时激发他们对几何的兴趣和创造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如何将拼图学习法应用于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
二、拼图学习法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1.拼图法在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在初学者的几何教学中,拼图学习法可以用作教学引入,首先将建议让学生把几何图形和平面放在一起。
学生将会使用“木块拼图”等工具需要拼凑出符合图示的几何图形。
通过拼图法完成几何图形的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形状。
2.拼图法在几何图形性质教学中的应用在几何图形性质的教学中,拼图学习法也可以很好地应用。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不同形状的小块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尝试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然后记录下每个几何图形的名字,不同形状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等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3.拼图法在几何运算学习中的应用与传统的算术运算类似,几何运算也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面积、周长、体积等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拼图学习法也可以用来进行几何运算学习。
例谈拼图阅读教学法在英语绘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摘要:拼图阅读是英语绘本故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法。
在绘本教学中恰当使用拼图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如: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不仅满足了2022年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也符合当今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绘本故事教学拼图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引言随着绘本阅读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绘本阅读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习、钻研和实践。
绘本故事作为英语教材很好的补充材料,不仅能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阅读需要,还能扩大学生英语阅读来源,提高阅读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也有着极大作用。
一、对拼图阅读的认识拼图阅读教学最初是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绘本故事教学方法,最早流行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著名的教育家艾里奥特.阿伦森基于改善教学实况而率先实验,并取得极大的成功。
拼图,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块完整的图案分解成若干块独立的小板块,打乱顺序后,再按一定的规律重新拼回一个完成的图案。
二、拼图阅读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接下来将结合我校英语科组开展的绘本阅读活动课,题为《A Job for Giant Jim》为例,讲述拼图阅读在绘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文本分析授课绘本选自外研社阳光英语分级阅读六年级上册的读物,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
故事讲述了大块头吉姆寻找工作的艰难过程。
故事主要人物吉姆想要找到一份工作,他先后在农场、动物园、游乐园和园林应聘,可没干多久就因为贪吃被解雇了,他非常沮丧,直到最后在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并且喜欢的工作。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我校六年级(1)班的学生。
经过前面的英语学习,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掌握了相关的阅读技能。
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逐步提升。
但他们的思维还不够开阔和全面,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缺乏全面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学生有较强的表演欲和求知欲,但口语交际能力和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慢慢引导。
关于拼图学习法(Jigsaw)的几点思考作者:金蕾来源:《大观》2017年第03期拼图教学法(Jigsaw)教学模式由美国教育学家Elliot Aronso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迅速得到推广。
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3-6人的基本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相同任务的基本组的学生再组成专家组,各专家组就同一任务进行研究讨论后,专家组成员回到原基本组,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告诉组内其他成员。
Jigsaw学习法强调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以细化任务信息共享的方式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
笔者在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堂上作为学习者参与了Jigsaw学习法的实践,基于自身经验和观察思考,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的反思。
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拼图学习体验后,笔者发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优点。
首先,专家组拼图组式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拼图学习法要求学学习者向组内成员阐述自己学习内容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其学以致用的机会,还可以增强对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扩展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其次,拼图学习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
每一位同学在聆听其他成员分享内容的同时,对自己所学部分也是一个补充和联结的过程,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拼图式学习法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同伴情谊。
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拼组这种新的合作学习中,每位同学要报告自己所学的感想,这就要求每个人必须认真学习自己的任务,才能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更加从容,这不但是个人责任感的体现也同时是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尊重;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互补式教学作者:林盛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02期摘要: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
通过“互补式教学法”(jigsaw approach)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实践,阐明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实现。
关键词:互补式教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引言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自《教学要求》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逐步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迫不及待的任务。
因此,笔者也尝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从中发现“互补式教学法”(jigsaw approach)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互补式教学法的引入“互补式教学法”(jigsaw approanh]又称为“拼图教学法”。
由美国教育学家阿伦森提出。
该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可以表示为:分组(基本组)——阅读——(专家组讨论)——小组报告——测验。
详细地说,即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基本组),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通过读同一份语言材料中的不同部分来获取一部分独有的信息。
然后,小组成员把自已所获得的特有语言信息在小组内分享汇报。
在听别人报告信息时,其他成员认真做记录;听完信息后,每个人将通过以上环节所获得的语言信息予以综合归纳,得到该种语言材料的完整信息。
最后,以口头或笔头形式检测对这种完整语言信息的掌握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报告前,各基本组负责同一学习材料的组员也可形成新的合作小组(专家组),让各专家组共同探讨其所阅读的材料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
由此可见,“互补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语言交际合作完成一项综合任务。
这种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互补式教学法的深化“互补式教学法”以往大多数研究注重其在英语阅读领域的应用,强调整合学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信息差和推理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多地去获取所阅读文章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拼图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摘要:英语课程教学一直是学校学科教育的重点。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被学校列为高考三门必修课之一。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门专业,也是高考最高分的一门学科。
因此,许多高中的英语教师都在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推动英语阅读科目的教学。
益智式阅读是教学方法之一,但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益智式教学法更好地开展课堂教育。
本文将从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出发,探讨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拼图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高中英语;拼图式阅读;阅读教学;引言:根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其中语言学习过程对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大胆实践、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阅读能力,拼图式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拼图式阅读的内涵与应用作用(一)拼图式阅读的内涵。
拼图式阅读是指以阅读为基础的层次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其具体应用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阅读之初,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特点,具备阅读能力。
每个学生合理地划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学生科学地保证小组每个学生的利益都能发挥出来;教师应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点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应该能够阅读。
分享协作交流的阅读信息,将达到完美的阅读效果和完美的小组协作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拼图时,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内容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整个“拼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实践表明,发展拼图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意识,提高教学自主性。
这样,教师只需要明确教与学的目标,学生就会有步骤地为自己的动机负责,进而在协作过程中取得有效的教学与协作进展。
(二)拼图式阅读的应用作用1.提高阅读动机,强化阅读动机。
幼儿园美术教案观察力培养方法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美术教育的重要阶段,通过美术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几种幼儿园美术教案观察力培养方法。
一、绘画观察法绘画观察法是一种通过绘画来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可以带领幼儿到室外进行自然景观的观察,然后让他们回到教室进行绘画。
通过观察和绘画,幼儿可以更加仔细地观察事物的细节和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二、拼图观察法拼图观察法是一种通过拼图来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有趣的拼图游戏,让他们通过观察拼图的形状和颜色,来拼凑正确的图案。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锻炼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三、图形识别法图形识别法是一种通过图形识别来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图形卡片,让他们观察图形的形状和特征,并进行识别和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培养对事物形状和特征的观察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四、细节观察法细节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的细节来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细节丰富的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培养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五、创意观察法创意观察法是一种通过创意表达来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创意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可以让幼儿观察一朵花的形状和颜色,然后让他们用纸张和颜料自由创作出一幅花的形象。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结论:通过以上几种幼儿园美术教案观察力培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对于幼儿的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引导幼儿积极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水平。
对小学英语三年级拼图阅读教学法设计的思考作者:朱骁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5期经合组织(OECD)率先于 21 世纪初,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具体到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就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培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能够接受到的信息量成几何倍增长,我们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章可以阅读,而且来源和种类都非常的多样。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人毋庸置疑的人生信条。
阅读恰恰是人们“获取世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故事,提取故事中的信息,通过阅读与情感体验,懂得故事寓意,初步感受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并在所读中外故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学任务设计,发展归纳、推理、分析、预测等语言思维品质,通过故事阅读过程,理解从个体的部分到小组合作的整体阅读方式。
随着城市发展,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上海的孩子接触到英语的年纪日趋低龄。
然而上海大部分公办学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仍然将重点放在单词和句型的教学上,造成突出了句法教学的同时脱离了真实语境,也对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素养毫无助益。
而为了满足家长们对学生发展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各式各样的绘本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市面上。
在多样的教材选择下,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校是一所上海宝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校内学生皆由地段内适龄学生组成,由于个人学习水平的差异和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学生入校时的英语学习水平层次不齐。
经过两年多系统的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课本内的学习任务,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两本简单的配图分级读物在课后进行阅读。
但是由于课时所限,教师无法在班级层面系统讲授分级阅读,也无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指导,所以如何在完成教材学习内容之外选择合适的阅读学习材料进行校本化的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010年度“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国内(青岛)德培训班学习总结威海职业学院徐春景光阴荏苒,转眼间,为期6天的由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2010年度“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国内、赴德培训班结束了。
回顾这6天的培训经历,我觉得自己收获颇丰。
此次培训不仅提高和巩固了我在应用教学方法的政策水平,更加增进和提高了我在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我们服装设计专业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在三年的建设中我们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
在这次培训前,我们经历过了赴德国学习小组回国后的二次培训,及去年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国内培训后的校内二次培训。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已采用了多种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在不断的改革和实施中我们不断的进行修正。
这次又亲自参加德国教授的当面培训,也发现了我们在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我们在设计立体裁剪课程的综合实训课是,在资讯、决策、实施这几步中,教师参与的太多,对学生不放心,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事先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的设计与思考等等;应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少,例如这次的用的关建字卡片、建立逻辑关系、小组拼图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就用的很少。
在教学中虽然用了引导问题、可视化、交头接耳、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但是通过这次的学习,发现我们应用层度还是不大胆。
下一步我会在我的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大但尝试。
在我们的专业教学中一直应用完全行动导向的6步法,在评价中也发现我们以前的评价存在则重于专业能力方面的评价,对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评价不足,考虑的不多。
下一步我们的团队会在这方面做的更加充分的工作,借鉴胡革教授所讲的方法,结合我们的经验形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总之,经过本次为期6天的学习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它既使我学习到了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也使我提升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
拼图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拼图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英语阅读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拼图式教学法被引入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就拼图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讨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实施策略。
一、拼图式教学法概述拼图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小部分然后逐步拼接起来。
这种教学法通过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简单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准确性和理解力。
在拼图式教学法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拼接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学习内容。
二、拼图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 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拼图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题,提升阅读技能。
教师可以将一篇较长和难度较大的英语文章分解成小段落或者句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特点,将这些小部分进行合理组合和拼接。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组合拼接的方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技能。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拼图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他语言技能,如听力、口语和写作等与阅读任务相结合。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要求他们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总结和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拼图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1. 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拼图式教学法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或相关语言知识的特点,将阅读材料进行适当拆分,方便学生进行拼接和理解。
The Task-based Instruction1. Definition of a task(1) A task is a piece of work undertaken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freely or for some reward. Task is meant the hundred and one things people do in everyday life, at work, at play and in between—Long (1985:89)(2)Task is assumed to refer to a range of workplans. It has a particular objective, appropriate content, a specified working procedure, and arrange of outcomes for those who undertake the task. It has the overall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language learning.--Breen (1987:23)(3) A task is an activity which requires learners to arrive at an outcome from given information through some process of thought and which allows teachers to control and regulate that process--Prabhu(1987:24)(4) 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make good use of) producing or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principally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Nunan (1989:8)(5) Tasks are activities where the target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learner for a communicative purpose in order to achieve an outcome.--Willis (1996:23)Summary about a definition of a taskTask means the hundred and one things people do in a real life. It has a particular objective, appropriate content, a specified working procedures/process; based on a range of outcomes the learners undertake the task. It focu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 in a real context through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producing, interacting, the process of thoughts in pairs or groups. The product can be observable in the oral way or written form.3. Four components of a taskA purposeA context•A process:•A product:•E.g., Going shopping•Look at Mary’s shopping list. Then look at Susan’s list of items in Susan’s store.(1) Mary’s shopping list:Orange, eggs, flour, powdered milk (奶粉)biscuits, jam.(2) Susan’s store:bread, salt, apples, Coca Cola, tins of fish, flour, chocolate, sugar, biscuits, powdered milk, dried beans.( requirements) Work with a partner one person be Mary and the other be Susan. Make a conversation like this:•Mary: Good morning, do you have any flour?•Susan: Yes, I do.•Or•Mary: Good morning, do you have any jam?•Susan: No, I am sorry. I do not have any.real-life tasks•Purpose: used to communicate, message delivering and problem-solving•Content for activity is a kind of contextualized, whole and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s •Teaching principles for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ask.1. Meaning and form 形式与意义结合2. Recycling (在某时间段内或材料内,不断复现知识)循环性原则3. Learning by doing (active learning, accommodation some experience, individual learning, reproduction 模仿to creation)做中学原则4. Scaffolding (help, aid)扶助性原则6. Components(组)成(部)分of TBL Framework•.①Pre-task: introduction to topic and task•.②Task, Planning, Report•.③Language focus: Analysis and practice•7. Types of tasks•1. Jigsaw tasks (拼图任务):•2. Information-gap tasks(信息差):•3. Problem-solving tasks(解决问题):4. Opinion exchange tasks/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 (交换观点型)•5. Decision-making tasks(选择决定性):•6. Memory-challenge tasks(挑战记忆型)•7. Listing8. Ordering and sorting•9. Comparing•10. Creative tasksForms for activity are used to give an analysis, reasoning, discussions, associations and the like •Results for activity are both language forms or non-language forms, eg. Tables and graphs. Every group can have a different result. It is meaning- focused•Forms for activity are to fill in the forms, rewrite, translate, check their answers by the students on their owns•Result for activity is form-oriented and consistency 一致性or only one answer is correct••learner rely on their own linguistic resources•Supplying a genuine need to communicate•Genuine purpose•A free exchange of ideas summarizing learner’s achievements•To consider appropriateness and accuracy of language form•Provide a context for grammar teaching and•The context is already established by the task itself•The process is us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and analyze•Students are free to ask about something they notice•TBLT cycle leads from fluency to accuracy•In TBL,all four skills are naturally integrated, PPP only provides an example for grammar and form-focused lessons. It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补充) by skills lessons to give learners practice in listening and reading and more exposure to language.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using tasks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m. Social interactionism holds the view that learning occurs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within a social environment.TBLT provides setting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utonomous-learning,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which will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Disadvantages and problems in employing TBLT1) The tasks or questions chosen in task-based or procedural syllabus are lack ofconvincible foundation or criterion.2) TBLT can’t tell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activities and learners’ currentneeds.3) Before the task begins, if teachers don’t explain any concerned lang uage knowledge,learners will have many language obstacles when they carry on the task.4) Because the time for task performance is limited and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willhave to accomplish the task within the time frame, students tend to neglect thelanguage forms and they will heavily depend on the communicative strategy.5) TBLT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creativity and initiative on the part of the teacher.6)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nsure the systematisation and sequence of tasks, for example,the grading and coherence of the task7) Sometimes, the classroom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so it looks like chaos.8) Evaluation of TBLT can be difficult. Traditional discrete-point achievement tests areoften not a good measure of assessing learners’ language achievement that isacquired in TBLT.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1) Scientific groupingOur classroom English teaching is on a small scale. That is to say, when the Englishclass comes, the original natural clas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small sections. Suchclass division will be good for teachers to monitor learners’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good for learners to have more chances in the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2) Integrated assessmentIn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we often design listening test and written work. However,this is not enough or fair to a learner’s assessment. In TBLT, w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a learner’s integrated qualitie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esign a few oral tests besides writtentests.teaching process.3) More out-of-class activitiesTBLT heavily focuses on the 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roup. Ifwe often hold such out-of-class activities as English corner, English drama, Englishstory-telling etc, a student’s timidness or shyness will disappear and they can take what theyhave learned to the classroom.4) Ideas sharingTeachers who teach in the same grade prepare a teaching plan together in order to settlethe problems when they meet the difficulty.5) Full use of school recoursesActually the school facilities will affect whethe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cceed ornot.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not only optimises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BLT, but alsosaves time so that learners can have greater space and more time to consider and carry outthe classroom activities.6) Developing the teacher’s qualitiesTBLT requires teachers much more, including a high level of teaching skill and subject knowledge. In TBLT, we have to focus on the meaningful English communication, ratherthan language form. TBLT requires teachers so much so that they should have strongerlistening and oral competence.7) Transfer from CAIn the past 10 years, we have us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A) in ELT. Each of ushas successful experience. TBLT belongs to CA category. We advocate making a gooddistinction among them and try to use the experience available in TBLT.8) Learning from the experts or colleagues。
试论合作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作者:刘莉莉杨文婷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合作学习是起源于美国、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是因为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适合学习的情感和认知环境。
本文着重分析合作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合作学习;产生;发展合作学习的思想从18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了,至今已经有近三个世纪的时间,从总体来看,其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主要阶段。
以下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合作学习的萌芽时期(18世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几千年前的犹太法典也说:为了解犹太法典,每个人都要应当寻找学习伙伴。
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早在公元1世纪就提出来学习者可以从相互学习中受益的观点。
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提出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以及同其他学生的互助两方面来获得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合作学习起源于英国,盛行于美国,流行于当今世界各国。
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②近年来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方式,有人甚至认为这将导致—场“合作革命”,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18世纪,英国的约瑟夫·兰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在国内大力推广实施合作学习。
1806年,兰喀斯特又来到了美国,并且在纽约市开办了兰喀斯特学校,由此,将合作学习的思想带到了美国。
此后,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也开始在美国大力推广合作学习。
帕克是美国合作学习最著名的倡导者之一。
他关于合作学习的代表作是《关于教育学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