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41.33 KB
- 文档页数:5
大连海事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PHYSICS课程编号新000000000 原13003650 学时/学分54/3 开课单位物理系考核方式试内适用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执笔者张映辉课程所属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编写日期 2008年5月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课程简介《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本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概率与统计》。
本课程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
是专业实验的基础。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主要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误差与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等;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在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
大连海事大学大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海事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理解海上交通安全规则。
2. 学生能够描述船舶结构与功能,了解航海基本操作流程。
3. 学生能够阐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海洋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交通安全案例,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操,熟练掌握船舶操纵、导航等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海事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海事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能够关爱海洋环境,树立绿色航海观念,积极参与海洋保护行动。
3. 学生能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本课程针对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特点,结合海事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将来从事海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海事法律法规: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公约、国内海事法规、海上交通安全法等,涵盖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实际应用等方面。
2. 船舶结构与功能:介绍各类船舶的结构特点、主要设备及其功能,以船舶的稳定性、操纵性、导航系统等内容为重点。
3. 航海操作流程:涵盖船舶操纵、导航、通信、货物装卸等基本操作流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海洋环境保护:阐述海洋环境的重要性,介绍海洋污染的类型、成因、防治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
5. 航海技能实训:包括船舶操纵模拟、导航设备使用、海上应急预案等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大纲明确如下:第一周:海事法律法规概述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第二周:国内海事法规及海上交通安全法第三周:船舶结构与稳定性第四周:船舶操纵与导航系统第五周:航海操作流程及案例分析第六周: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第七周:航海技能实训(一)第八周:航海技能实训(二)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海事相关知识。
《大学物理学(A1-A2)》教学大纲学时:144 总学分:8学分理论教学:144(两学期)实验学时:54学时(另开)面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代码:BB-2大纲执笔人:姜黎霞大纲审稿人:鲍钢飞一、大纲说明1、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同时还具有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的意义,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还应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能对实际问题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数学分析。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为理解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内容提要:本课程分在两个学期内讲授。
前一学期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力学的物理基础”,包括质点运动的描述方法,质点动力学和刚体定轴转动的基本规律和概念,以及量纲和非惯性系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介绍热平衡态、热量和内能等基本概念,以及气体状态方程、分子的速率分布、热力学基本定律、卡诺定理等;第三部分是“静电场与稳恒电流”,介绍静电场的基本概和基本原理,并讨论导体和电介质在静电场中的基本性质,进而引出电路理论的基本关系式。
后一学期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磁场与电磁感应、电磁场”,介绍磁场的基本性质,讨论磁场与电流间的联系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内涵,进而建立起电磁场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波动光学”,从波动的角度认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讨论光的偏振和双折射,由此深化对电磁波基本性质的理解;第三部分是“近代物理学基础”,包括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和主要结论,量子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激光原理和固体的能带等。
根据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次序可作适当调整。
二、大纲内容第一章质点运动学§1.1 参照系和坐标系质点质点的概念,参考系坐标系,时间和空间,运动方程§1.2 位置矢量位移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1.3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角量和线量的关系§1.4 曲线运动的矢量形式运动阶家原理,圆周运动的矢量形式,抛体运动的方程的矢量形式§1.5 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伽利略变换式,速度变换公式,加速度变换公式本章重点:参照系的概念,位置矢量、位移矢量、速度矢量、加速度矢量及其在不同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质点的运动方程,相对运动的概念。
“大学物理学”(双语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理念1、基础知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并重,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
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物理学包涵了更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理论的和谐性、物理规律的概括性、物理世界的统一性等物理学思想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物理学具有的完备的研究方法“提出命题推测答案理论预言实验检验修改理论”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典型范式。
因此,物理学教学在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应予充分挖掘。
2、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应充分发挥其易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物理教育思想,吸收国际上的优秀教学成果,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水平和用英语进行科学思维及科技交流的能力等优点,使学生在用两种语言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在更广的物理学领域和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学习时空,拓宽学习渠道,改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果,使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起点上展开,从而有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课程中的经典物理部分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2、对课程中的近代物理部分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全面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
①将教学内容向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前沿延伸。
②将教学内容向现代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延伸,向实际应用拓展。
③通过从经典物理到近代物理的自然延伸,使近代物理内容的比重达到全部教学内容的40%以上。
3、通过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但掌握物理知识同时要求达到一定的科技英语能力。
对学生的考查、考核均采用全英语形式:用英语完成平时作业、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完成全英语期终考试。
《大学物理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大学物理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学》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必修课学分:4分计划学时:160学时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选用教材:《大学物理学》1.前沿1.1课程定位大学物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
定位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物理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
它是研究物质世界最普通、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系统地加强物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从而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组织上,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视频录像、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2设计思路《大学物理学》课程标准是在充分理解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的前提下,结合国家教委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高等工业学校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外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及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1)课程标准符合《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体现“创新思维”,“以人为本”,“为军服务”的现代教育观念。
(2)课程标准力求构建我校新的大学物理学课程体系,更新、拓展课程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
不局限于课堂基本理论教学,而是把实验教学、前沿专题讲座、读书报告、课外科研活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教学中,丰富大学物理学课程的内涵。
(3)课程标准在全面贯彻《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下,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使课程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
大连海事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入门》实验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INTRODUCTION OF BASIC PHYSICS EXPERIMENT 课程编号新000000000 原13012190 学时/学分18/1开课单位物理系考核方式考查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执笔者张映辉课程所属实验室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编写日期 2008年5月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物理实验基础入门》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选修课程,直接针对过去接触物理实验较少、基础较差的理工科初年级学生和文科学生。
本课程通过一些基本的实验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长度、质量、温度、时间、基本电学量和基本光学参数的测量,同时学会最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习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
为学生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使“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能更上一层楼。
《物理实验基础入门》是以课堂实际操作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熟悉基础实验的原理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遵守纪律、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
3.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实验兴趣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自学能力:通过自行阅读实验教材或参考资料,正确理解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动手实践能力:借助教材和仪器说明书,正确调整和使用常用的基本仪器;思维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表达书写能力: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正确表达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二、课程简介《物理实验基础入门》是为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意在应用“高等数学”课程的有关知识,以“物理学知识”为基础,研究基本物理规律和现象,研究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学习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构力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09915a课程名称:结构力学(一)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0学分:4.5适用对象:土木工程本科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执笔人:赵腾飞审定人:夏红春崔诗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结构分析与计算方面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能够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第1章绪论掌握结构概念,结构力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了解并掌握结构力学学习方法。
第2章、几何组成分析:掌握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律及其应用。
(第三章、根据本章在结构力学整个课程中的重要性程度,把本章按结构体系不同分解为三章讲述)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灵活运用隔离体平衡法,熟练掌握梁和刚架内力图的作法以及桁架内力的计算方法,掌握静定组合结构和拱的内力的计算方法。
了解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第3章:静定梁和静定刚架:灵活运用隔离体平衡法(截面法)计算指定截面的内力;熟练掌握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内力图的作法;了解空间刚架内力图绘制的方法第4章: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理解理想桁架的概念;熟练掌握静定平面桁架杆件轴力的计算方法;能利用结点平衡的特殊情况判定零杆和等力杆;掌握静定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方法;了解静定空间桁架的几何组成规则及杆件轴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静定结构的力学特性。
第5章:三铰拱了解三铰拱的受力特点,掌握三铰拱支座反力及指定截面内力的计算方法;了解三铰拱压力线的概念,了解三铰拱在几种常见荷载作用下的合理拱轴方程;了解悬索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单根悬索的计算方法。
第6章、虚功原理与结构的位移计算:理解变形体系虚功原理的内容及其在结构位移计算中的应用;理解广义力和广义位移的概念;熟练掌握计算结构位移的单位荷载法;熟练掌握图形相乘法在位移计算中的应用;了解线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课程编号:2411247开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兼非师范)专业本科开课学期:第6学期学分/周学时:3/3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大学物理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普通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是本专业学生学习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机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从事更高层次的学习、应用和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物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及其基本规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够根据物理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掌握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能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矢量、微积分等数学工具分析、计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果的比较,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本课程为以后学习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机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马文蔚改编,物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赵凯华, 罗蔚茵. 新概念物理教程[M](力学、热学、电磁学、量子物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吴锡珑. 大学物理教程[M](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1、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书,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提问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2、加强课外辅导、答疑,通过习题强化知识点。
《大学物理》课程中英文简介College Physics课程代码:080013B Course Code:080013B课程名称:大学物理Course Name:College Physics学时:48 Periods:48学分:3 Credits:3考核方式:考查Assessment:Inspection先修课程:高等数学Preparatory Courses:Advanced Mathematics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是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本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Physics is a discipline of natural science which studies the basic structure, the basic movement form and the interaction of matters. Its elementary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the foundation of other natural science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all the domains of natural science.College Physics, which takes the foundation of basic physics as its main contents,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of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essential methods of the course are an importa nt par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alented people's scientific quality, which cannot be substituted by other courses.This course enables students to grasp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of mechanics, thermodynamics, electromagnetism, wave and optics and modern physics. It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work they will do after graduation in the fields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普通物理学及实验I》课程中英文简介General Physics and Experiments I课程代码:080024A/080023A Course Code:080024A/080023A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学及实验I Course Name:General Physics and Experiment I学时:64/48 Periods:64/48学分:4/3 Credits:4/3考核方式:考试Assessment:Examination先修课程:高等数学Preparatory Courses:Advanced Mathematics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之初探【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分析目前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影响,探讨了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准备。
对双语教学的实施和效果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双语教学为大学物理课程带来了启示,同时也面临挑战与机遇。
建议未来研究继续深入探讨双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为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这些发现对于推动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创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估、挑战、机遇、研究方向、启示、教育改革、跨文化交流、学生学习、教师培训、教学创新。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将不同语言和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尝试在物理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探索如何有效地将英语和本国语言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和语言能力。
目前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改进教学。
探究大学物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探讨双语教学模式并评估其实施效果,对于促进大学物理教育的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大学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探索这一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分析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影响,探讨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以及探讨双语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准备工作。
并通过对双语教学的实施和效果评估,探讨该教学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同时也为双语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目的是探讨双语教学为大学物理课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72106B中文名称:大学物理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0总学分:4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大学物理课程是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准备。
本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现象及基本规律,对典型的物理问题要形成清晰的物理图象,深入理解其内涵。
(2)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实验和列举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分析总结出概念和规律的实质,掌握观察—实验—假设—实践—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
(3)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方面问题的能力。
同事,也为后续课程及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要依据培养方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设计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建议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方面采用三维立体图和动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对上述问题作简要介绍,使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有一个基本的、概括的了解,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2、掌握矢量的运算,掌握质点运动学描述和质点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定理和定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矢量的本质、矢量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