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心和半径及其作用。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难点】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2.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另一个平面图形——圆。
(出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的圆。
(媒体)。
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刚才大家举了很多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说明圆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请你画一个圆,你会吗?请大家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你能用几种方法画圆?二、尝试阶段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
生自备圆规。
1.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交流画法:(1)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2)利用线、图钉画圆。
(3)利用圆规画圆。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用各种工具来画圆,画比较大的圆用第2种方法比较合适,比如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个圆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出示媒体,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利用图钉、线、粉笔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
(口头巩固圆心和半径)。
如果请你在练习本上画比较小的圆,你认为用什么工具画圆又准确又方便?(用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的圆。
介绍画圆的专用工具圆规:(圆规主要由3部分组成,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画圆的体验(成功与失败),同伴互助,使画圆失败的同学画成圆。
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板书:定点、定长、绕一周)。
小结:定点就是圆心,出示板书:圆心;定长就是圆的半径出示:半径;绕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3.尝试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及性质;2.掌握圆的常见符号并能正确使用;3.能够根据图形的形态判断是否为圆;4.能够利用圆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1.圆的定义及常见符号;2.圆的性质:圆周率、周长、面积等;3.圆与其它图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圆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2.圆的计算。
教学过程1. 思维导入1.老师出示一个球形物体,问学生它的形状是什么,它的形状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2.引导学生想到这个球形物体是由很多小的点组成的,这些点与它的中心点距离都相等,这就是圆的定义。
2. 讲授圆的定义及常见符号1.圆:由平面上与一个给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2.常见符号:圆的中心点用大写字母 O 表示,圆的半径用小写字母 r 表示。
3. 学生练习1.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出圆,并用学过的符号来表示中心点和半径;2.学生小组内练习,交换圆的画法,并互相检查表示符号是否正确。
4. 讲授圆的性质1.圆周率: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例是固定的,这个比例叫做圆周率,约等于 3.14;2.周长: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3.面积: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圆周率。
5. 学生练习1.学生们用刚刚学得的公式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2.学生小组内互相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6. 讲授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1.圆与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关系;2.利用这些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7. 学生练习1.学生们根据所给的图形计算出圆的周长或面积;2.学生小组内互相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课堂总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定义及常见符号;2.我们了解了圆的性质:圆周率、周长、面积等;3.我们还学习了圆与其它图形的关系,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利用这些关系进行计算。
作业1.默写圆的定义及常见符号;2.计算以下圆的周长和面积:–半径为 5cm 的圆;–直径为 12m 的圆;–半径为 3.5cm 的圆。
3.解决以下问题:–直径为 8cm 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一个矩形的长是 4cm,宽是 3cm,火车轮子的直径是 2cm,火车的一个轮子正好在矩形的一角上,问这个矩形在火车上的长度是多少?。
《圆的初步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案:《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主要涵盖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圆的初步认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画出一个圆,并准确找出圆心、半径、直径。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圆规、直尺、绳子。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尺子。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圆形物品,如圆桌、篮球等,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点。
2. 邀请学生上黑板画出一个圆,并指出圆心、半径、直径。
二、圆的定义(5分钟)1. 讲解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 引导学生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三、圆的画法(5分钟)1. 讲解圆的画法:使用圆规和直尺,固定一点作为圆心,调整圆规的距离作为半径,画出圆。
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画圆,并指出圆心、半径、直径。
四、随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找出错误并改正。
五、例题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这个圆的半径。
2. 讲解解题思路: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所以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5分钟)1. 讲解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2. 让学生运用这个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5分钟)1. 在黑板上写出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2.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从生活中的圆出发,归纳生活中圆的特性。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会用字母表示,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3、初步感知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理解并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圆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数学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准备:泡沫板、铅画纸、图钉、线、圆纸片、铅笔、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1、生活引入学生交流生活中表面是圆形的物体。
(媒体再出示各种表面是圆形的物品)。
2、揭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1、比较以前学过的图形和圆的区别学生观察并交流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与圆的区别(学过的这些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 圆光滑、均匀、饱满,连古代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圆的美都盛赞有加(媒体出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美丽的圆。
2、探究画圆,感受特征1)探究画圆方法(1)初步感知如何画圆学生交流各种画圆方法(描轮廓、用圆规等)。
媒体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过程。
学生看视频,交流总结画圆步骤(①固定一点②拉直绳子③旋转一周)。
(2)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利用教师发放的小物品(泡沫板、铅画纸、图钉、小绳子、铅笔),学生探究画圆。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画圆)(3)学生介绍如何画圆教师分析不成功的案例,学生代表介绍如何画圆。
(先把一个图钉插在这块泡沫板的中央,然后把绳子的一头套在图顶上,把铅笔套在另一头绳子上,拉直绳子,然后绕着图钉画一圈,这个圆就画出来了。
)2)自学圆心、半径,完成学习单并汇报交流。
独立自学书P75内容,完成学习单填空题,并交流汇报。
(①固定的那一点O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②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小写字母r表示。
圆的初步认识-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区分出圆、正方形、长方形。
2.能够正确地读出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名词,并简单了解其意义。
3.能够使用规定的符号来表示圆的直径、半径以及圆心。
4.能够通过实际测量来确认圆的特征并进行再认识。
二、教学重点1.圆的概念。
2.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名词的意义及符号的表示。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圆、正方形、长方形。
2.如何正确地理解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名词及其符号的表示。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拿出纸张,让学生看一眼并问:“这是什么形状的纸?”学生:“方形的。
”教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折成两半,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学生:“长方形的。
”教师:“如果我再把它折一次成四份,那是什么形状?”学生:“小方形的。
”教师:“那么,这些形状都是一样的吗?”学生:“不一样。
”输入环节教师拿出红色、蓝色颜料,分别在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
教师问:“这两个形状有什么不同?”学生:“颜色不同。
”教师:“如果我只看形状不看颜色呢?”学生:“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圆。
”教师:“那么,你们知道圆是什么吗?”让学生自由发言。
接着,教师展示圆规、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用途。
让学生自己摆弄并提出问题。
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由发挥,找出教室里有哪些圆形物品,如圆形台灯、钟表、水杯等等,进行认识和交流。
2.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出圆形,并标注直径、半径、圆心等名词及其符号的表示。
输出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并标注出直径、半径、圆心,并用规定符号表示。
2.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更多的圆形物品,把它们拍下来并写上特征,如圆的特征、圆心位置等等。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圆的初步认识情况。
2.对课后布置的练习作业进行评价,督促学生加强对圆的学习与掌握。
六、板书设计1.圆的概念。
2.圆的直径、半径、圆心等名词的意义及符号的表示。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圆的形状及基本要素;2.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3.掌握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圆的形状及基本要素;2.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
难点1.用直尺和圆规画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1.圆的引入:展示圆的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观察、探究。
2.圆的定义及基本要素:通过演示、针线、橡皮圈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圆的形状和基本要素,包括半径、直径、圆心等。
3.圆的测量: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
4.圆的画法:让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练习如何画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老师呈现一些圆形的图片,例如糖果、轮胎、篮球等,并让学生自行寻找身边的圆形物品。
2.老师发放圆的实物,如橡皮圈、针线等,让学生自行观察、探究。
3.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形状和特点,例如没有角、没有边、周长是一段弧线等。
步骤二:定义及基本要素1.老师简单介绍圆的定义,即平面上所有到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老师使用橡皮圈、针线等工具演示圆的基本要素,如半径、直径、圆心、圆周等。
3.老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说出圆的基本要素,例如“半径”表示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的距离,直径是圆周上两个点的距离等。
步骤三:测量1.老师用黑板或者投影仪展示圆,让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
2.老师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和纠正,让学生正确理解圆的测量方法。
步骤四:画法1.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用圆规画圆,包括圆心画圆、两个点画圆两种方式。
2.老师发放直尺和圆规,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用直尺和圆规画圆。
四、教学反思此次授课对于学生初步了解圆的形状和基本要素,并能够使用直尺和圆规进行测量和画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圆这个概念比较陌生,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另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老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目标:1、经历“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命名”的过程,感悟和理解画圆的基本原理。
2、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
教学重点: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运用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教具准备:教学媒体、圆规,圆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体。
看,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找到什么相同的图形?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2、比较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异同二、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不出圆的。
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第一层次: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受事实,积累体验。
1、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画圆。
演示方法: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旋转圆规一周。
另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然后旋转纸张一周,同样也得到了一个圆。
2、老师用在黑板上画圆。
用眼睛看顾老师画圆,用你的头脑去思考,老师是怎样画圆的?3.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刚才我们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纸上也画了一个圆,如果我们要在学校的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老师的圆规不够大怎么办?看一下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样画圆的。
边看边思考在操场上画圆与在黑板上和纸上画圆有什么异同?(播放录像:体育老师伸直手臂,手拿长柄勺子,站在原地旋转一周,勺子中的白粉随人体的旋转过程逐渐抖落而形成一个圆。
)第二层次:经历材料聚类分析的过程,归纳并概括提炼画圆的原理。
1.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了圆,在操场上也画了圆,这几次画圆,尽管画圆的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四个不同情境中的画圆,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确定一个点;二、确定一段距离;三、旋转一周。
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课程目标
1.能够正确地解释“圆”的定义。
2.能够用圆规和尺子画一个圆。
3.能够识别常见的与圆有关的物体。
二、教学重点
1.圆的定义。
2.画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识别与圆有关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
1.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尺子、影片、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导入新课
(1)引出问题:孩子们,你们见过哪些与圆有关的物体呢?
(2)教师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给出答案,然后解释和介绍这些物体与圆的关系。
3. 圆的初步认识
(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圆的定义,引导学生说出圆的特点。
(2)教师出示有关圆的图片、影片、实物等,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其特点,并画出圆的形状。
(3)教师讲解如何用圆规和尺子画圆。
4. 练习与巩固
(1)教师出示一些不规则形状,让学生利用圆规和尺子画出其中的圆形部分。
(2)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与圆的关系。
5. 总结归纳
教师让学生回答圆的定义、圆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圆规和尺子画圆等问题。
6. 作业
请学生在家自己画3个圆,并列出自己家中所有与圆有关的物体。
五、教学评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等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能够认真观察、描述和画出圆的形状。
但学生们在识别与圆有关的物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圆的认识。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圆心和半径,会用字母表示,理解并掌握圆心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能画出指定半径的圆。
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中的圆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通过生活中如何画圆和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情感与态度:1.通过尝试画各种漂亮的由圆组合成的图案,感受到几何的美,并从中感受到愉悦的心情。
2.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
教学准备:画纸,圆规,圆形物品,绳子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1.师: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昨晚的月亮你们看过吗?觉得它比平时怎样?(昨天是月亮最圆的一天,是一个完整的圆)2.师:除了月亮,生活中还有许多圆,让我们一起看看生活中的圆。
(媒体播放)除了老师展示的这些,生活中还有很多圆形物品,请你展示一下你收集的圆形物品。
师:在我们生活中圆有广泛的用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研究圆(揭示课题)板书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介绍圆的形成及圆的各部分名称。
(1)师:想一想,可以用哪些生活中圆形工具来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呢?(生:圆规、硬币、圆形杯底……)①师:请你从中挑选1、2物品来画画圆。
②学生尝试画圆,交流画法。
(2)师:真聪明!除了你们说的这些方法,体育老师还有一种方法画圆(多媒体播放:体育教师用一个长柄粉勺画圆的过程)①要求:边看边想体育老师怎么画圆的呢?②小组讨论③交流,小结:圆中心的木桩使固定的,固定的点叫圆的圆心(o)拉紧的绳子是从圆心到圆上的,这段长度叫圆的半径(r)(媒体演示:圆心、半径)④师:绳子为什么一定要拉直?可以松吗?说明了什么?(绳子松了就不能画成一个圆了,说明一个圆的半径长短都相等)(3)师:说的真好!我们就根据这个原理,用工具――圆规来规范的画圆。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知道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点。
2.初步学会运用圆的半径和直径画圆的图案。
3.经历画圆的图案过程,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美。
2.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圆的半径和直径画圆的图案。
按要求用圆规画圆。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你对圆有了哪些了解?生:圆有直径和半径,还有圆心。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出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认识直径(1)圆纸片上留下了一些对折后得到的折痕,这些折痕你知道它的名字吗?生:这些折痕是圆的对称轴,它在圆里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直径,可以用字母d来表示。
小结:这些折痕是圆的对称轴,它在圆里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直径。
(2)直径有多少条呢?它有哪些特点?生:直径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3)选择:第()幅图画出了圆的直径。
1 2 3 4生:第四幅图画出了圆的直径小结:直径是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4)请你标出你画的圆的直径。
探究二:探究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圆还有什么秘密呢?你可以选择使用圆纸片或者是画的那个半径50px的圆,看看对于半径和直径你还有什么新发现?生: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d=2×r(2)练一练①判断: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半径一定比直径短。
()小结:只有在同圆里半径的长度才是直径的一半。
②根据下列信息你想到什么?小结:根据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知道了直径我们就可以算出它的半径。
③请你画一个直径是150px的圆。
探究三:画圆(1)你会画出这样的3个圆吗?以A点为圆心,画3个圆,使得直径一个比一个大50px,最里面一个圆的直径为100px。
小结:这些圆都以A点为圆心,它们就叫做同心圆。
(2)画一画(选择一题完成)①分别以正方形四个顶点A、B、C、D为圆心,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
教案:第五单元圆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掌握圆的定义、特点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的定义、特点和表示方法,了解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圆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圆形教具:如圆板、圆卡片等。
2. 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
3. 彩色粉笔、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圆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询问学生对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圆的定义、特点和表示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的理解。
3. 半径、直径:讲解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半径、直径的测量方法。
4. 练习与探究:布置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定义、特点和表示方法。
2. 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
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个圆,并标注出半径、直径。
2. 解决一些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圆的定义、特点和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4. 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间隔两行,教学难点与教具学具准备间隔两行,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间隔两行,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间隔两行。
总字数约200字。
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圆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
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1、情景中创造圆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5、解释生活中的圆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019-2020年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word
教案
教学设计说明:
《圆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中的素材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绳子”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认识圆心和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其基本画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认识圆的直径,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就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学生的两次画圆及教师的示范画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逐步感受圆的基本特征,在交流对话中完善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
另外,我又借助媒体,将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到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出“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学具、教具准备:
各种圆形物体、圆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赛车吗?
动物王国里的三只小动物要进行赛车,你们发现了什么?(车轮不一样)猜一下谁会获胜呢?(播放动画)
为什么圆形车轮跑得又快又稳呢?有没有奥秘?答案隐藏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
(媒体出示)
3.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你能画一个圆吗?
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画圆。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1)用圆形物体描圆;(2)用圆规画圆。
(在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
3.教师示范画圆。
猜一猜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体育老师的方法)
现在老师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引导学生将“定长”在图上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
”(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4.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在练习中巩固认识。
1.回到引入时的情景图。
汽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的,轮轴装在哪?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机动)。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
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三、总结深化。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一)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内在联系)
(二)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课件出示各种圆形的图案,让学生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附送:
2019-2020年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凑整》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的方法。
2.知道“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之间的异同点。
3.能利用所学的凑整方法来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4.能了解生活中这三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并有兴趣去收集一些资料。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的方法。
2.知道“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知道“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请用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凑整成“整万数”
15370
10867
14309
19562
师: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回顾“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真棒,(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做题目时,我们看尾数的最高位,满五进1,不满五舍去。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大数的凑整。
二、新授:
1.为了迎接圣诞节和元旦,服装店大特卖,把一些衣服凑整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买。
师:谁愿意来说一下,这些衣服应凑整多少钱。
129元约为130元 145元约为150元 96元约为100元。
师:可是老板这样标了价格后,没有人买,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比原来的价格还贵,当然没有人买。
师:非常好。
于是老板想出了一个方法,把衣服的标成这样的价格。
129元约为120元 145元约为140元 96元约为90元。
这样一来,买的人就多起来了。
师:老板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去尾法”。
谁能来说说什么叫“去尾法”
学生交流。
出示:像这种把尾数去掉的凑整方法叫“去尾法”。
2.请用去尾法来完成下列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用说一说,“去尾法”和我们学过的“四舍五入”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交流
小结:我觉得大家都说得不错。
去尾法就是把尾数都舍去,而四舍五入法就是看尾数的最高位,最高为上满五进1,不满五舍去。
3.小巧的学校要订校服,小巧身高134厘米,现在连衣裙只有130厘米和140厘米的两种,于是小巧选择了140厘米的。
你知道小巧采用的凑整方法是什么方法吗?
学生交流。
师:很好。
我们把这种向尾数的前一位进1的凑整方法叫“进一法”。
下面请大家完成书本P91的练一练。
只完成前两行。
练习反馈交流。
4.小组合作。
师:下面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观察这样表格后,请你来说说“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
小结并板书
1.四舍五入法:看尾数的最高位。
2.去尾法:将尾数直接改写成0。
3.进一法:向尾数的前一位进1。
三、应用:
1.用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把148032凑整万数。
2.用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把148032凑整十万数。
3.有38位学生坐空中缆车,每辆缆车坐4人,需要多少辆缆车?(拓展)机动的
关于精确数和近似数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