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复活》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16
赏析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有人说:世界是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巴赫、贝多芬、马勒。
让我们谈一谈马勒,关于他的交响乐曲《复活》。
马勒19世纪初出生在奥匈帝国的波西米亚地区,是一位具有鲜明浪漫主义气质的音乐家、指挥家和作曲家。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奥地利我是波西米亚人,在德国人眼里我是个奥地利人,在这个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地被看作犹太人。
无论哪个地方都勉强收容了我,却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欢迎我,我是一个三重无国籍的人。
”所以他用音乐构建了自己的世界。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
大提琴开场,笛声渐响,小提琴和鼓声加进来。
仿佛将你带到墓地,在一面纯净的镜子里看到你的一生,被困扰“生存的目的何在?受苦是为了什么?这些是否全然是个恶作剧?”第二乐章:是在葬礼之后的间奏,回忆和幻想。
音乐缓下来,笛声悠扬,仿佛漫步在回忆里。
伴随着小提琴的轻鸣,在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画面。
像一道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甜在心头,溢出笑容。
第三乐章:这是刚刚参加完葬礼的人们又回到了尘世的生活。
笛声急促,竖琴渐微,慢慢静下来。
突然一阵鼓声(前排的小号手还捂了耳朵),打破了美梦。
将人们拖回现实世界。
第四乐章:引入了女低音。
全场安静,女低音出场(开场有种泰坦尼克的感觉),小号响起。
仿佛吹起了号角,唤起了希望。
历经了苦难终于回到了神的身旁。
最后,歌声澎湃,铜管高奏,钟声大作。
像是末日审判终于降临,远处飘来号角,夜莺的天籁。
复活的圣咏:痛苦被挣脱了,死亡被征服了。
生命的永恒。
复活!2013.12.11。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深度挖掘人性、社会与道德的伟大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复杂面貌,更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在细读这部作品后,我被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书中,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故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不仅是个人灵魂的觉醒,更是对社会阶层、法律、道德的全面反思。
原文中,“他明白了,他的罪行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整个生活条件。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复活》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
马斯洛娃的堕落与聂赫留朵夫的觉醒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选择。
托尔斯泰在书中写道:“人类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内在的。
”这正是对人性的高度概括,引人深思。
作品中,托尔斯泰的文字犀利且充满力量。
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例如,在描述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挣扎时,托尔斯泰写道:“他感到自己内心有两种力量在斗争,一种是高尚的、善良的,另一种是卑鄙的、邪恶的。
”这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让人感同身受。
《复活》不仅是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性、信仰和道德的哲学巨著。
托尔斯泰在书中传递了一个观念: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罪行,才能实现心灵的复活。
这无疑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深刻探索。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更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深沉关爱。
这无疑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人性的读者的经典之作。
```第二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作品展现了一场关于女性身份、尊严与解放的深刻讨论。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复活》徐伟【摘要】Tolstoy expressed a mature concept of ecofeminism in Resurrection .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novel from the ecofeminist perspective ,reveals the coherence of males ’ twin domination over females and nature in the patriarchal system . Tolstoy was fully concerned with the double denial of the rights of women to life ,love andmarriage .He believed that the male-centered society is the root which is harmful to women ’s eco-development .He made a variety of exploration about the a wakening of women’s self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self -redemption in ecology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中表现出比较成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父权制下男性对自然的统治与女性的统治的一致性。
托尔斯泰表达了对女性遭受土地生存权利和爱情婚姻权利的双重剥夺的不满,揭示了沙俄男权社会制度是危害女性生态发展的根源,并对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和生态方向的救赎发展进行了多种探索。
【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复活》;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压迫【作者】徐伟【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美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蕴含着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生态发展等关系的思考。
《托尔斯泰的《复活》: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复活》所涉及的人性和道德问题。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一部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涅克拉索夫的故事,深入揭示了社会伦理观念的迷失、个体道德观念与自我认知的重塑,以及人性中善恶两面的辩证关系与挣扎。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文学背景,然后概述《复活》的情节和主要角色,并重点关注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类行为和伦理问题。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并得出结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内容:- 引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述和目标阐述。
-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文学背景:简要介绍托尔斯泰成长背景、他在文学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还会涉及到《复活》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 《复活》梗概与主要角色介绍:对小说情节进行概述,同时简要描述主要角色的塑造和发展;并探讨剧情所反映的人性和道德问题。
- 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与揭示:重点关注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社会伦理观念迷失和遗忘的纠正、个体道德观念与自我认知的重塑,以及人性中善恶两面辩证关系与挣扎等方面的思考。
- 结论:总结全文内容,得出本文对于《复活》所涉及到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探讨其中蕴含的对于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角色塑造以及托尔斯泰作品整体特点,我们将说明该作品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社会伦理观念,并提供内省和启发。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复活》有更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并对人性和道德问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2.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文学背景2.1 托尔斯泰的成长背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陀斯卡沃庄园。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叶芝的诗歌《复活》中的宗教意象解读1. 引言在叶芝(T.S. Eliot)的诗歌中,宗教意象经常被运用来探讨人类存在、信仰与虚无以及救赎等主题。
其中,《复活》(The Resurrection)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它可以深入理解叶芝对于宗教意象的运用和其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寓意。
2. 背景介绍《复活》是叶芝在1922年发布的诗集《荒地》(The Waste Land)中的一部分。
整个诗集以现代社会的破碎和荒凉为背景,而宗教意象则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帮助诗人在纷乱和绝望之中寻求灵魂的拯救。
3. 宗教意象解读3.1 战争与罪恶叶芝通过描绘战争与罪恶来展示人类存在的堕落状态,并通过对基督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描绘来强调罪与忏悔、涤罪与重生之间的关系。
他将战争和罪恶视为人类对神圣秩序的背离,而复活则象征着人类可以通过信仰和救赎回归到神的怀抱。
3.2 荒凉与重生叶芝运用荒凉景象来描绘现代社会的绝望和空虚。
然而,同时也通过宗教意象中的重生来传递一丝希望和振奋。
他使用基督耶稣在复活中战胜死亡、带来新生命的形象,并将其比喻为人们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摆脱困境、重拾内心平静的机会。
3.3 祷告与信仰在《复活》中,祷告成为叶芝表达内心归属感和对于神存在与指引的渴望的方式。
通过反复呼唤“卢尔德疄斯”的模糊声音,他营造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信仰力量胜过一切困境以及寻求安慰、力量和启示所带来的安宁。
4. 结论在叶芝诗歌《复活》中,宗教意象的运用是为了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信仰与虚无的冲突以及对于灵魂救赎的渴望。
他通过描绘战争与罪恶、荒凉与重生以及祷告与信仰等丰富形象,向读者传递着神圣和超越自我的力量。
通过对这些宗教意象的解读,我们能更加深入理解叶芝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履行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卡日杨尼科夫的小说之一,揭示了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主人公尼古莱医生的变化和成长。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
通过尼古莱医生的复活之旅,小说展现出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以及对爱、责任和信
仰的探讨。
作者宏大的叙事笔调和对细节描写的准确把握让读者深陷其中,对生活、
道德、宗教等议题做出反思。
尼古莱医生的复生不仅仅是个体的救赎,更体现了整个俄国社会的复兴与进步的可能性。
小说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勾勒出了一幅深沉而真实的社会画卷,引
人深思。
《复活》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作品,读后让人感慨万千,启发心灵,对人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感悟和震撼。
这部小说永远值得反复品味和探讨。
《复活》读后感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之作,读完后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聂赫留朵夫在一次审判中意外成为了罪犯玛丝洛娃的陪审员,他发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并开始了自我救赎的旅程。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平。
聂赫留朵夫的自我反省和努力救赎,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良知。
而玛丝洛娃的遭遇则让我对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正感到痛心。
小说也让我思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聂赫留朵夫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玛丝洛娃获得了新生,这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努力去改变社会的不公。
复活》还展现了托尔斯泰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读完《复活》后,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坚持善良和正义,努力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变得更好。
对托尔斯泰复活的文学解读罪与赎的故事托尔斯泰,《复活》这本作品可以说是作者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小说中,托尔斯泰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手法,生动地展示了“罪与赎”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俄罗斯,通过描写主人公尼古拉·雷斯科夫的转变和她与玛丽亚·谢尔盖耶芙娜之间的情感纠葛,托尔斯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小说一开始,尼古拉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他的生活充满着放纵和堕落。
然而,当他因巧合之下与他曾经爱过的玛丽亚重逢时,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
玛丽亚曾是尼古拉的情人,但当他遇到一名年轻女子安娜时,他出卖了玛丽亚,并导致她堕入堕胎和堕落的深渊。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主题之一罪与赎的象征。
通过这个故事,托尔斯泰让尼古拉有机会面对自己过去的罪行,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他从玛丽亚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阴暗面,并开始寻求挽回自己的道德底线。
尼古拉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深深的内疚,并逐渐转变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
在小说的进程中,托尔斯泰展示了尼古拉逐渐改变的过程。
他投身于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权益的工作中,并与玛丽亚一道改善了当地监狱的状况。
通过帮助他人,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宽恕。
在小说的结尾,尼古拉在玛丽亚的病床前认识到自己真正的罪孽并寻求赎罪。
这个情节十分令人动容,托尔斯泰通过这一情节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面对自己的过去错误并寻求赎罪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整本小说中,托尔斯泰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深入的心理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详细描写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托尔斯泰赋予他们生命和灵魂,让读者感到与他们产生了共鸣。
《复活》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与描绘人性的能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托尔斯泰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需要面对自己罪行并寻求赎罪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对道德观念和社会纯洁性的深思。
解读《复活》《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899年。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复活》进行解读:一、主题思想《复活》的主题思想是探讨人性的救赎和道德的复兴。
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主人公涅克拉索夫的经历,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善良、勇敢和自责。
涅克拉索夫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后,最终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救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复活”的人。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全世界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人物形象《复活》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
主人公涅克拉索夫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有自私、软弱的一面,也有勇敢、善良的一面。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作者通过他的内心矛盾和外部冲突,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境时所经历的心理变化。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叶卡捷琳娜、马斯洛娃等,他们各自的命运和情感纠葛都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
三、艺术风格《复活》的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复活”、“凤凰涅槃”等,这些象征既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托尔斯泰在描绘人物心理时非常细腻,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最后,小说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社会意义《复活》不仅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通过揭示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托尔斯泰呼吁人们要关注道德问题,追求道德的复兴。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追求,对于了解当时俄国社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复活》还对于全世界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指南后,她由贫穷的底层妇女一步步变成风尘女子,最终遭人诬陷,被捕入狱。
当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再次见到玛丝洛娃时,玛丝洛娃已经变得和年轻时完全不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作者的语言非常简洁、朴实,却十分精准地写出了玛丝洛娃在外貌上的巨大变化,使得“年轻时的玛丝洛娃”与“如今的玛丝洛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什么让一个原本光彩照人、单纯可爱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女囚犯呢?是什么毁灭了她的纯真、善良、美好?是谁将她推入了黑暗的深渊?在小说中,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已通过各种细节描写将答案隐藏在其中。
五、谴责贵族阶层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熟悉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同时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包括中下层的官吏、平民、难民、农奴等。
这样的人生经历既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引起了他的深思。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聂赫留朵夫属于“犯罪者”,玛丝洛娃属于“受害者”。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两个人地位悬殊,聂赫留朵夫虽然犯了罪,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仍然是一位衣冠楚楚的“老爷”,而玛丝洛娃却因为他人的“错误”而受到惩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作者从玛丝洛娃的视角来“观照”这个曾经出现在她生命中又弃他而去的男子,语言看似平淡,却满含对聂赫留朵夫这个“贵族老爷”的谴责。
“聂赫留朵夫”不仅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更是俄国贵族阶层中的一员。
这类人凭借着优越的出身,从出生起便可以享受贵族阶级的“特权”。
这种“特权”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即使是犯下再大的过错,也不会受到处罚。
作者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以及他身边的贵族,揭露了贵族及官吏们的卑鄙和虚伪。
复活的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复活的读书笔记赏析篇1《复活》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
之后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
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忙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
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十分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我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厌恶。
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正因自我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却不知羞耻。
透过聂赫留朵夫的发奋,他不但让自我心灵完美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忙玛丝洛娃改过自新。
虽然说整个故事时刻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忙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
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一样人的不一样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一样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
小说能够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
书中所描述的资料决不是作者自我凭空的想象,他透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咱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
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能够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有钱并不代表一切,靠自我双手争取回来的东西。
虽然你是有权活或富有的,说就是衣食无忧,但是或许你心里是空虚的,正因你所做的事都是违背自我的良心的,这种行为在潜意识中便成为了一种恶习。
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义和大众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钱而已,因此谁也不会关心事情的真相。
所有的行动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为的只是想保住自我的乌纱,原因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成功地为玛丝洛娃洗脱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惩罚改判成流放。
第三部很短,但是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聂赫留朵夫也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他从帮忙那些可怜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间最后明白到了,社会和社会秩序大体上能够存在并不是正因有这样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而是正因尽管败坏到如此地步人与人还是互相怜惜、互相护的。
寻找道路------从<<复活>>中认识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历程中文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往往带有自传体的性质,因此在《复活》当中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作者自身在一定时期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的刻画的真实反映。
在《复活》当中,我们就可以真实的看出列夫·托尔斯泰在这一时期在有关爱情,有关道德,有关社会现状,有关人民,有关革命及有关道路方面的思考和观点态度。
对于列夫·托尔斯泰如何刻画涅赫柳多夫在个体和时代命题之间关系的心理的描写反映出了托尔斯泰在这一时期自我道德与信仰的挣扎,绝望,破灭,重整和重建。
引言在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上,有着这样的三种人:一种是自己在活着却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活着;另一种是意识到却不去思考为什么活着;第三种呢,则是意识到并不停地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
而在这三类人当中,最为痛苦的也是第三种,其原因在于这类人在不停地思考,并把自身投入到社会历史的宏观框架内进行思考;对于思考本身来说,思维的运作应该是也必须是快乐的,可问题在于当思考者用自身的思维观察社会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意识到了问题与矛盾的存在与危机的必然发生而自身却无法找到解决它的办法。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而这个集合体把自身放到了更加宏观的角度却思考问题,关于民族,关于自身灵魂,更加关于信仰的问题,因此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一样东西,那就是一条道路,一条拯救自我的道路,并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使它获得宁静与安详。
1. 有关爱情在人类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爱情:一种爱情是它所建立的基础是一种偏激的隶属性,在这份爱情的世界里,为了一份爱,一个人完全的放弃了自我的世界,完全以爱人的世界观取代了自身对世界做出判断的独立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份爱情一个人禁锢了自己的世界与眼界,变得狭隘与自私起来,将自己由一个世界缩小到一个人的世界。
《复活(节选)》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节选部分多次描写了玛丝洛娃的外貌,有什么作用?明确:节选部分描写了堕落后的玛丝洛娃,她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斜睨的眼神隐含着她对聂赫留朵夫的不满和蔑视。
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在的身份。
节选部分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观察来描写玛丝洛娃,写出了她沦落前后以及索要十卢布前后的变化,致使聂赫留朵夫陷入矛盾,一方面通过索要十卢布的一系列表现认为她丧失了生命,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而自责、羞愧。
2.你能找出文中写玛丝洛娃“笑”的词语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节选部分中描写玛丝洛娃“笑”的词语:玛丝洛娃“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妖媚地笑了笑”“嫣然一笑”“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这些表情既让人恶心,又让人同情。
这是她堕落后习惯性的行为。
见到聂赫留朵夫后,她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给了他一个媚笑,向他要十个卢布以麻醉自己。
精读感悟写作特点1.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视玛丝洛娃,从而引起思想上的一系列的激烈斗争的事。
见到玛丝洛娃,他大声说“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说完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
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
这一段心理描写反映出聂赫留朵夫已经开始反省,进人了精神复活的阶段。
但当玛丝洛娃开口向他要十个卢布,他看到那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还有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他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时,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宽恕的决心并不坚定。
2.丰富的细节描写。
《复活》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想要开口和玛丝洛娃交谈时,他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在“你”“您”之间犹豫不决这一细节,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忐忑不安。
从《复活》谈人性摘要:重点抓住聂赫留朵夫2次的人性变化,结合著作情节内容,从人性的善与恶、人的社会性以及自为人性三方面分析、解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人性,从而明确社会环境及个人的自省、付出对人性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人性社会性自为人性复活《复活》一书,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创作,也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耗时10年。
他用一生的所见所闻以及深入骨髓的生活感悟作为写作的来源,因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形象在人性方面的复活,由一个个在黑暗社会里被扭曲的小矮人变为高大而光芒万丈的人性巨人。
小说构建了一个人类社会的三界:现实的人间地狱世界,通向西伯利亚的炼狱求索的世界,雪域净化的复活世界。
①与但丁将《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漫漫人生路,托尔斯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丰富的,深入人心的关于人性复活的故事。
一、人性善恶人性,即人的本性。
人们为了生存而占有空间以及食物,从利益的得与失角度讲,可以有人本善和人本恶两种说法。
而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发源于孔子,行成于孟荀。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孔孟还有众多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性是善的。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念大学三年级那年的夏天,在姑妈家享受着她们淳朴的旧式生活,他不讨厌,甚至喜欢,这样一个年轻人,第一次不按照别人的指点,亲身体会到生活的美丽和庄严,领悟到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看到人的心灵和整个世界都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那时,我们看到的是个正派青年,是个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乐意为一切高尚事业现身的聂赫留朵夫。
他生来就用善意的眼光看着这个与平时生活的世界不同的乡村,与平时相处的人群不同的朴素的人们,他的人性在一开始是多么的高尚,让我们不得不为这样一个美男子而动情。
人性善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将一个人的灵魂引向美好的天堂;而中国古代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他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道德,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