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生平和简介(1)
- 格式:docx
- 大小:15.92 KB
- 文档页数:3
《望庐山瀑布》李白作品赏析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是盛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感情恣肆,他的诗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被称作“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
少年时博览群书,研习剑术,26岁时出蜀,开始了一个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后任翰林供奉,报国志向得不到施展,加上他蔑视权贵,放荡不的性格,遭到权贵的谗毁。
李白对仕途失望后,离开了长安。
再次南北漫游10余年,这期间结识了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柏蒙冤入狱,后遇赦返回。
晚年漂泊异乡,762年,病逝于当涂(今安省境内)。
李白现存诗篇900多首,内容丰富,有的批判黑暗现实,有的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报国之志,有的表达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有的吟咏自然景物。
追求身心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的中的主旋律。
在艺术上,李白继承和发扬了浪漫主义精神与创作手法,运用神话传说,驰骋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挥洒自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自己的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括.[写作背景]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等人的建议,传下“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置四方,对叛军造成分进合围的态势。
不料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之前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自行接了帝位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元年,尊奉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得知虽心中不乐,但一来年岁已高,二来考虑到自己在位上引发了叛乱,心中内疚,面对既成的事实也就没有追究。
然而永王李,正当盛年,身强力壮,雄心勃勃,对太子李亨擅自称帝,心存不满,便没有奉旨入蜀,反而移师江夏,继续扩充军队,召募人才,以便与肃宗李亨分庭抗礼。
李白也因此不幸受骗,入其幕府,而后被捕下狱,终被流放夜郎。
望庐山瀑布作者简介(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行路难》、《》、《》、《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轶事典故: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
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
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之美,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全诗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
“香炉”是说“山似香炉状”,加之雾气缭绕,如同香炉中燃烧着的香烟一样缭绕。
诗人用香炉描写香炉峰,可以说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紫烟”就是指紫色的烟雾。
当然烟为“紫色”,自然是说阳光照在雾气上而使雾气所呈现出的颜色。
这句的意思就是阳光照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的雾气似如紫色的烟雾。
诗句中一个“生”字,不但描写了香炉峰“孤峰独秀,气笼其上”的特点,而且使庐山那高大雄伟、明媚秀丽的景观表现出来。
这样,诗人虽是写的山,但为写瀑布渲染了气氛,设置了雄奇的背景。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望”二字,承接上句,并引出下面的内容。
“望”即远看。
这里“遥看瀑布”四字不但照应了题目中“望庐山瀑布”,也引出了后面描写的对象。
“挂前川”意思是说(瀑布)如同河流挂在山前(有的说是“(瀑布)挂在山前的水面上”)。
我认为,这里诗人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为奔腾不息的河流。
李白《望庐山瀑布》原文、译文、赏析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 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感情恣肆,他的诗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被称作“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
少年时博览群书,研习剑术,26 岁时出蜀,开始了一个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后任翰林供奉,报国志向得不到施展,加上他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性格,遭到权贵的谗毁。
李白对仕途失望后,离开了长安。
再次南北漫游10 余年,这期间结识了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李柏蒙冤入狱,后遇赦返回。
晚年漂泊异乡,762 年,病逝于当涂(今安徽省境内)。
李白现存诗篇900 多首,内容丰富,有的批判黑暗现实,有的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报国之志,有的表达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懑,有的吟咏自然景物。
追求身心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的诗歌中的主旋律。
在艺术上,李白继承和发扬了浪漫主义精神与创作手法,运用神话传说,驰骋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挥洒自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自己的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怀疑。
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 译诗、诗意]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后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说作者李碧华原名李白。
中文名:李白别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国籍:中国出生日期:公元701年逝世日期:公元762年职业:诗人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临终歌》,《江上吟》,《蜀道难》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中文名:王维别名:王摩诘,诗佛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山西出生日期:公元701年逝世日期:公元761年职业:诗人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代表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摩诘文集》王维经历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又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王维画像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诗人李白生平简介诗人李白生平简介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人李白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人李白生平简介1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古诗《望庐山瀑布》诗文赏析一、诗文《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三、释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四、词语注解: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五、赏析: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三一文库()〔《望庐山瀑布二首》七绝译文及赏析〕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望庐山瀑布二首》七绝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望庐山瀑布二首》七绝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⒅。
飞流直下三千尺⒆,疑是银河落九天⒇。
▲注释“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极言天高。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一作“半天”。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望庐山瀑布二首》译文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望庐山瀑布二首》七绝赏析李白生平游历好多名山大川,他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
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接近晚年的作品。
《望庐山瀑布》共有两首,第一首是五言古体,这里选读的是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
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
烟,一般呈灰白色,这儿的烟怎么会是紫色的呢?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
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
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
《望庐山瀑布》作者简介《望庐山瀑布》作者简介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出生。
705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711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
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715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718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720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
出游成都、峨嵋山。
谒于成都。
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721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
春归家昌明。
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
春三月自三峡东下。
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相遇。
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
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会稽。
秋,病卧扬州。
冬,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
728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终为所拒。
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
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731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
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
李白生平和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
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
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
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
望庐山瀑布写作背景简介《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要知道,李白这人可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在生活中也像他写的诗一样,豪放、奔放,充满着不拘小节的个性。
李白当时正好在庐山附近游玩,看到那壮丽的瀑布,心中不禁泛起了波澜。
这种波澜也不是一般的波澜,而是那种面对大自然时,你心里那种强烈的震撼感。
你想啊,庐山那里的瀑布,水从山顶飞流直下,仿佛天降巨龙一般,气势磅礴,壮丽得简直让人看呆了。
李白一看,心里头涌起一种强烈的诗兴,那种感觉不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嘛。
你就是站在那瀑布前,什么都不说,光看那水花四溅、飞腾而下的场面,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震撼。
所以说,这首《望庐山瀑布》其实就像是李白一时的兴致所作,他看到那个景象,立刻拿起笔来,想要把那份震撼给写出来。
你想象一下,一个人站在瀑布前,四周的水汽扑面而来,瀑布的水声震耳欲聋,整个山谷都回响着那声音。
你肯定会觉得这水就是从天上直接倾泻而下,根本没得说,它完全是天降的力量。
李白正是因为这个感觉,才写下了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不仅仅是在形容瀑布的高度,更多的是在表达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叹。
再说了,李白之所以能写出这么震撼的诗,和他的个性也有关系。
你看他在诗里写的,不仅是庐山的瀑布,还是他对大自然那种放眼望去,所有东西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的情感。
你说,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牛?他并不去细致地分析什么瀑布的水质、山的地貌这些,他的眼睛里只有那种直接的冲击力,仿佛你站在那儿,整个世界的宏伟都凝聚在了这一幕之中,所有的语言和思维都被这巨大的自然景象压倒。
咱们还得提一提李白的诗风。
你想,李白的诗总给人一种很洒脱、很豪放的感觉。
就拿这首《望庐山瀑布》来说,整首诗给人的印象就是那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感觉,完全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感慨。
这跟他本人的个性有关系。
李白可是出了名的喜欢喝酒,也喜欢四处游历,处处留情,做个潇洒的文人。
他不拘泥于形式,也从来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管自己开心。
望庐山瀑布背后的故事《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深远的含义。
下面我将为您讲述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一、创作背景《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在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赴江州途中所作。
当时,李白正从四川沿长江东下,途经庐山时,被壮丽的风景所吸引,创作了这首诗。
二、诗歌内容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而后两句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下的香炉峰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形容瀑布从高处直落,仿佛是银河坠落九天之景。
三、背后的故事李白的个性与创作风格李白是一位极具个性和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
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瀑布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庐山的美丽与神秘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通过对庐山美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神秘与壮丽。
诗歌中的哲学思考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还通过描绘瀑布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瀑布从高处直落,象征着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李白通过诗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影响与传承《望庐山瀑布》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的才华和个性,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在唐代广为流传,被人们誉为“诗仙”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五、总结《望庐山瀑布》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深远的含义。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李白的个性、创作风格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庐山的美丽与神秘,以及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这首诗仍然被人们传颂和学习,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八年级望庐山瀑布知识点《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首诗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诗歌原文及作者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二、诗歌的体裁和格律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格律上要求严格。
在押韵方面,这首诗的韵脚是“烟”“川”“天”,押“an”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诗歌的创作背景李白游历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了解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涵。
四、重点字词解释1、香炉:指香炉峰。
2、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3、遥看:从远处看。
4、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5、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6、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
7、疑:怀疑。
8、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9、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五、诗句翻译与赏析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生紫烟”三字把静态的香炉峰写活了,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得富有动态,而且也表现了山间烟雾缭绕、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象。
“挂前川”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川之间。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诗人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三千尺”极力夸张瀑布的高度,“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把瀑布想象成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伟壮观,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李白生平和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
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
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
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简介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简介《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诗人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作,李白的文采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李白的认识也仅仅限于对他的诗作有所涉猎。
如果你对李白有兴趣的话,请看小编为你收集的李白的生平简介。
李白简介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生平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诗歌特色:1、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2、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3、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他的七言古诗、五言古诗、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诗歌、七言绝句都享有盛名。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李白生平和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
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
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
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
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
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
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
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
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
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
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但实际上玄
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
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
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
“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
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
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
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
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
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
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
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
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
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
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
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
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
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
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
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
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
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
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