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命、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度统⼀,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命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哲学,是⽆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
2.世界的物质统⼀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然界的物质性与⼈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意识是⼈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的途径和条件。
(⼆)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在实际⼯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形⽽上学。
2.对⽴统⼀规律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盾的含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 个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观(联系的观点)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马克矛盾观(矛盾的观点)思实践观主义主观能动性哲学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基本认识的根本任务结构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观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注;自然界 客观1.哲学的基本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 人类社会 世界2. 世界观、哲学和方法论 人类思维世界——主观世界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统一可以结合对立 交织 对立从属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关于世界本原关于世界状态的观点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3、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观A.联系的普遍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E.系统优化方法原理2)发展观A.发展的普遍性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3)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E.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F.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4)创新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与要求)A.辩证否定观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2、价值观、人生观(时间人生价值)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与价值观)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a)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i.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ii.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iii.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iv.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v.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vi.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vii.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viii.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对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构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阶马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级克和思人主类义解是放关的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科无一致学产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总的归纳从不一样角度作出回答狭义上和广义上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就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停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质量马克思主义最崇敬的社会理想在理论与本质联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构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构造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的物质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实践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事物的广泛联系联系和发展的广泛性事物的永久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性及广泛联系与发展其发展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对峙一致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的广泛性、特别性及互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互相转变发展过程中的一定、否认及互相转变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一致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的思想方法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差别意识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一致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构造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应论和唯物主义先验论的差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能动的反应论和机械反应论的差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频频和无穷发展真谛的客观性、真谛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谛和错误认识世界和真谛的查验标准实践是查验真谛的独一标准改造世界真谛与价值实践标准确实定性和不确立性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论及其特色真谛与价值的辩证一致价值评论的功能价值和真谛在实践中的辩证一致与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全部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一致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定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构造社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会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运社会形态的内涵动规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别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必定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社会会及历其史发发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展展规的律动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人民民众是历史的创建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作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本质和本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强盛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拥有双重性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建者问题上的对峙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建活动用联系和发展看法认识人的历史创建活动人民民众在创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民众看法和民众路线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协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论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体框架•第一部分:导论•一、关于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为第一、二性(唯物唯心的划界、不同的唯物主义、不同的唯心主义)•有无同一性(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变革•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唯物论)•一、物质、运动、静止、时空•二、意识、意识的能动性•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对立的范围•四、规律与能动性的关系•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辩证法)•一、两个总特征•联系及其特征、联系和系统•发展及其实质(新陈代谢规律)•二、三大规律•质、量、度;量变、质变•矛盾及其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三、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论)•一、认识基础•实践的形式;认识主体与客体;两条认识路线;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二、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二者关系;第二次飞跃;•认识的无限反复;群众路线的认识论依据•三、认识的结果•真理及其属性;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标准问题•第五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的缺陷•二、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三、社会意识•构成;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相对独立性•四、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决定、反作用•五、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关系、规律、科技是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规律•两对矛盾之间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哲学依据•六、群众史观•英雄史观两种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及其作用•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方法•七、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发展。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和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之一,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而形成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社会历史进程的科学分析,是对世界真理的实践探索,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哲学指导。
它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同时也是一种人类解放的思想和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下面,将分别来探讨这些理论及其逻辑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理论。
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感知的。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本质是矛盾的。
物质中包含着矛盾,这是一种永不停歇的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从宏观角度透视了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而且从微观角度揭示了物质的分子内部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中最为重要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贯穿着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力量。
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又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用“内在矛盾”、“对立矛盾”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来区分。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构成的。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历史进程。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会随之变化,甚至引起社会模式的重大转型。
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是按照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迁来划分的。
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向更加完美和进步的方向不断发展的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1.规律:原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物意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
[辩证法]联系:原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特点: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得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就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动力与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形式与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方向与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认识得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得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得循环性与上升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得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与社会得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与人得本质与价值人得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得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哲学与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得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唯心主义得关系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与阶级基础学就是马哲产生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得世哲学得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与方马哲得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得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得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得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得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得丰富与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得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得世界观方法论得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可知论与唯物主物质及其得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得、历史得物质观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得相对性与绝对性时间与空间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实践得本质:人类有目得地改造客观世界得一切社会性得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得要素实践客体得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与人与实践得特征自觉能动性得实人得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得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得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得分化实践得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得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得中介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得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社会劳动得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实事求就是功能: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实事求就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精髓实事求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得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得普遍性与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得多样性与条件性普遍联系中得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得方向性:前进、上升得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与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得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就是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得作用对立统一发展得动力内外因得辩证关系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根本方法与发质、量、度展得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与质变及其规律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得方法论意义事物得自我否定辩证得否定事物联系得环节事物发展得环节事物发展得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得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得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得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就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得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与未来得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得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得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得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得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得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得条件质与认识得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条件认识过程得循环性与上升性真理得客观性与价值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标准得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得标准实践标准得不确定性逻辑证明就是实践标准得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发展得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就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得基础与社会实践本质实践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得地位与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得人群共同体得本政治制度质与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得起源与本质国家政权国家得对内、对外职能(核心) 国体与政体得关系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得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得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得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得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得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得评价功能得功能对社会活动得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得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得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与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与改革就是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得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历史创造者) 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得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得社会得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得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得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社会性人得本质多层次性社会 (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得本质系得总与) 历史性与人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得发人得价值人得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得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得特征消灭阶级与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得思想觉悟与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与系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学科,它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知识结构、系统性思维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观等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根本方法论和科学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等关键概念。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4. 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发展和变革等问题。
了解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具有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系统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其系统性思维为特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整体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础,将社会现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2. 辩证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观察问题的两个方面和矛盾的存在,强调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揭示事物运动的矛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