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我国的降水是气候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我国区域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八年级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我国降水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我国降雨时空分布我国的降雨时空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南方则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量较多。
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最多,平均年降水量能够达到2000-3000毫米。
另外,由于我国地形较为复杂,各个地区的降水和气候特征也有很大的变化。
二、我国降水季节分布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也非常不同。
南方地区的雨季一般出现在夏季,而北方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
华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而西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如西藏和青海,全年都较为干燥。
三、我国降雪和冰雹分布除了雨水之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会出现降雪和冰雹的现象。
其中,我国三大雪区是长白山、大兴安岭和秦岭一带。
另外,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降雪。
冰雹则较为多见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如江南和华南一带。
四、我国降水量的经济影响我国的降水量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南方的海拔低,雨季长,年降水量多,农业发展更容易,而北方地区的雨水较少,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较多。
另外,降水量也影响着水电、水运等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雨量充足的地区,如三峡、长江等,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之,我国的降水气候非常复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到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季节分布、降雪和冰雹分布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
一、季节性变化
我国降水量在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春季(3月至5月)和夏季(6月至8月)是降水的主要季节,尤其是夏季。
这两个季节受到季风的影响,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到内陆,导致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比之下,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2月)的降水量较少,主要是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减少。
二、降水带分布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
这种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我国东部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这个时期,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亚洲内
陆的冷空气在我国东部地区交汇,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梅雨季节的降水量约占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台风影响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台风带来的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因此,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受到季风、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国的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气候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区,并能指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理解我国气候特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1 降水: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成因:距离海洋远近及季风影响。
注意: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和秦岭——淮河一线,它与1月份0°C等温线走向大体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2000毫米年等降水量水经过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缸底斯山一线。
2、降水的时间分布:(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
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
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成因;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我国的干湿地区: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中国干湿区划分知识拓展:东北三省东部为湿润地区的原因: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不同干湿地区产生的影响植被:湿润区——森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是、沙漠。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各地区的年降水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无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越往西和北,降雨就越集中。
所谓雨季,就是指降水集中的时期,因而夏季是我国最主要的雨季发生时期。
其次,全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了多峰型分布,除夏季外,春季和秋季的降水也非常显著,在不同地区造成了雨季的持续。
年降水显著的原因:
华南地区为典型的双峰型降水,主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峰值雨量平均超过50 mm,被称为华南前汛期雨季。
随后,雨量迅速减小,并于7月中下旬降到谷值。
到8月中旬,降雨会再次活跃而出现次峰值,称为华南后汛期雨季,该雨季主要由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造成。
两次降雨峰值之间大约间隔一个月。
虽然华南的春雨和主峰值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但该地区的春雨是非常显著的,春季降雨量(3—5月)可占年总雨量的35%,与夏季(6—8月)的38%基本持平。
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在一年中出现了三个峰值,对应的时间依次为:5月中上旬, 6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代表了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降雨盛期。
长江中下游的春雨非常显
著,整个春季的降水能占年总降水的32%,且降水在长江三角洲尤其明显,雨量仅略小于夏季峰值。
其夏季主峰值为梅雨雨季。
而第三峰值同样由台风或季风雨带南退时在长江流域停滞造成,平均雨量较小。
华西地区也为双峰雨型,降水的两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初和9月初。
两次峰值之间的间隔较短且雨量差别小,降雨次峰值反映出非常显著的秋雨现象,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雨量不大,但雨日多。
空间规律: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原因: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距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到秦岭--淮河附近减少至800毫米,再向西北方向到大兴安岭--阴山--兰州--青藏高原东南部减少为400毫米,再向西北到贺兰山--青藏高原中部减少为200毫米,再向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时间规律:全国大部分地区在20°C以上,气温南高北低。
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区气温明显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昼比南方长。
因此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温差不大。
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影响气温低。
扩展资料: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935毫米,据记载,在1861年曾达到20447毫米,被称为世界的“雨极”或“湿极”。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是位于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到1971年为止,那里已有400年没有下一场雨。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属藏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侧),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9000毫米以上。
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是5.9毫米。
高中地理降水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海陆位置一般来说,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越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就较少。
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海洋远近的影响。
地形1.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西风的影响。
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
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因此降水较少。
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
我国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
第二课时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回顾】回顾降水的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一】通过分析图文材料,准确掌握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自主探究一】观察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下图)
找出并描绘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
【学习目标二】通过对局地的降水分析,概括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合作探究一】在上图中描红托克逊(5.9mm)和火烧寮(6558mm)两点,并分析降水成因。
【小结】影响降水的要素
【学习目标三】回顾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准确说出锋面雨带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影响。
【共同回顾】回顾我国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在右图
中填写锋面雨带推移的时间与位置。
【自主探究二】结合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思考:
1.根据锋面雨带的进退时间,概括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2.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会导致南北方的降水产生哪
些差异?
3.若锋面雨带推移异常,将会对我国降水产生什么影响?
【总结】以知识树(思维导图)形式,总结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学习反思】。
中国气候——降水学习目标:1、运用中国降水图,概括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学预习:一、降水分布特点1.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
2.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点是,,。
导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是。
导致降水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是。
3.雨带的推移规律:(1)夏季风正常年份:5月中旬:___________。
6月中旬:___________,进入“梅雨”季节,华北地区_________严重。
7月中旬、8月:____________,长江流域出现__________天气。
9月:___________________。
10月:夏季风在大陆消失,雨季结束。
(2)夏季风异常年份: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
4.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________-________-贺兰山-巴颜喀拉山-_________一线,此线以东受________影响大,为,此线以西受________影响小,为。
二、降水量与植被、耕地类型根据是和的对比关系,我国可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A ,B ,C ,D 。
读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并填写图表空格。
合作探究:1.读中国年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到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东经过岭和河一线分布,与一月份等温线基本吻合。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多在______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则在______毫米以下,从而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是____多____少,由___ _沿海向___ __内陆逐渐减少。
(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地区在,原因。
最少地区在,原因。
(4)描述图中A、B、C、D四处降水量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巩固练习:1.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2.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的天然植被是()A森林 B 森林、草原 C草原 D荒漠、草原3.下列盆地中,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是()A 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4.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的是()①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②一月份0℃等温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⑤l600mm等降水量线⑥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A.①②⑥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⑥5.东部季风区的降水类型主要是()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6.下列地形区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准噶尔盆地 D.华北平原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在地理知识中应该指的是A.夏季风 B.冬季风 C.台风 D.春天里的风右图为我国某地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课题:中国的降水一、学习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类型和分布2.能够说出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3.知道干湿地区划分、分布4. 能结合区域,解释降水的成因二、教学课时:2课时三、学习过程【知识清单】1.降水的定义——一般把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上升冷却促使水汽凝结、足够的凝结核(尘埃杂质)。
(一)学习新知识考点1 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探究1:在中国年降水量图中用彩色笔描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观察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1)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探究2:读上图观察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①读上图东部季风区,四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4 至 9月,武汉为5至8月,北京为 7 、 8 月,哈尔滨为 7-8 月。
②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夏季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明显的差异是北方季节变化大,南方季节变化小。
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变化: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②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
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考点2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原因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 、_阴__山、_贺兰_山、_巴颜喀拉_山、_冈底斯_山为界。
②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以及高原和山脉的阻挡。
③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原因一:导致中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是夏季风影响的强弱。
探究4:探究5读左图可知①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②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影响:江淮地区的梅雨(6月)和伏旱(7、8月)。
③雨带向北移动速度过快,形成北涝南旱;雨带向北移动速度过慢慢,形成北旱南涝。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大致如下:
1.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来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淮河北一秦岭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一张家口一兰州一拉萨一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
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2.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的暖湿空气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地理资料或咨询地理学家。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也因此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温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
南方气温高,北方气
温低,东部沿海地区气温高于内陆地区,西部高原地区气温低于平原
地区。
同时,我国气温分布还受到海陆分布、地形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在季节方面,我国气温分布呈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夏季南方气温高,
北方气温低,冬季南北方气温差距缩小,但仍然存在南高北低的特点。
春秋季节气温逐渐升高或降低,但南北方气温差距仍然较大。
二、降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南方降水多,北方降
水少,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于内陆地区,西部高原地区降水少于平原
地区。
同时,我国降水分布还受到海陆分布、地形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在季节方面,我国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冬季南北方降水差距缩小,但仍然存在南多北少的特点。
春秋季节降水逐渐增多或减少,但南北方降水差距仍然较大。
总体来说,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预测天气、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等方
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降水的九大因素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海陆位置一般来说,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越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就较少。
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海洋远近的影响。
二、地形1. 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西风的影响。
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
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因此降水较少。
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
我国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
我国降雨的变化趋势
根据气象数据和研究,我国降雨的变化趋势如下:
1. 年降水量整体增加:根据长期气象观测资料,我国的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
特别是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年降水量的增幅更为显著。
2. 降水分布不均衡:我国的降雨分布不均衡,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多,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而西北地区则降水量较少。
3. 降水季节性变化:降水在不同季节之间的分配也发生了变化。
在北方地区,夏季是主要降水季节,冬季相对较少;而在南方地区,夏秋季降雨较多,冬春季较少。
4. 强降水事件频发: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极端降水事件,如暴雨、洪涝灾害等。
这些极端事件增多的原因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总的来说,我国降雨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降雨模式可能还会发生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影响我国降水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国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范围广,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时间分布: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多冬季少,年纪变化大。
各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在东部季风区,随着夏季风向北扩张,愈往北或愈深入内陆,雨量愈加集中。
北方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5--75%,而南方不到50%。
呼和浩特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7.5%,赤峰占72.5%,而南宁和贵阳分别占48.8%和46.6%。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最大降水量在雅鲁藏布江西部河谷占80%以上。
全国仅有少数地区,如伊犁河谷阿尔春地区四季降水均匀,各占全年的20--30%左右
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区大于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的一部分和湘西、鄂西地区,其中广西、云南、海南的一些山地以及西藏东南喜马拉雅山东南坡,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喜马拉雅山南翼迎风坡的巴昔卡年降水量约4500毫米,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降水中心,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8毫米)。
五指山迎风坡的琼中年降水量达2447 毫米,位于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财坡面上的云南西盟达2812.9毫米,均为我国著名的多雨中心。
达到800──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贵州、四川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达到400──8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达到200─4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
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青海、西藏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民族地区等西北广大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100 毫米左右。
准噶尔盆地为100--200毫米,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50毫米以下。
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降水量5.9毫米,天山东端靠近中蒙边境的淖毛湖为12.5毫米,均是我国雨量最少的地方。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是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每年季风退时间的迟早和雨带在某一地区停留时间的长短都使得每年的降水量出现差异。
一般说,降水量多的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小;反之,变化就大。
我国降水变化最小的地区在云南南部,全国降水变化最大的是西北干旱地区。
影响我国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其中地形、下垫面、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主要是局地降水分布,而、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是影响我国降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降水分布。
我国雨带的推移和副热带高气压的季节移动趋势是一致的,即我国的降水很大程度上受到副高的控制。
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有的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较强,北进速度快,则会出现南旱北涝的情况,有的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弱,长期在低纬度徘徊,则会出现南涝北旱的局面。
2.大气环流(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
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是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而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夏秋多,冬春少。
3.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海陆位置即距海的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到海洋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就会产生差异,从而产生自沿海向内陆递变(如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
同时降水分布还具有以下规律:副热带少雨带的大陆东部出现多雨区,温带多雨带的大陆内部出现少雨区。
我国大部分地区本处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干旱气候,但是由于面临着太平洋,大洋的丰富的水汽给我过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这也使得降水的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