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家风纪事-2019年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9
陈毅
陈毅年少时,有一次读书读到兴奋处,误将馒头蘸墨水吃了
陈毅吃墨水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
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
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
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一般指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更多含义请参阅陈毅(多义词)。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文革期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
1968年,下放石家庄。
1972年去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对家人感恩的事例[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对家人感恩的事例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对家人感恩的事例第一篇感恩母亲的事例一: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
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
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
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
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
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
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感恩母亲的事例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陈毅同志的家风作者: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版》2018年第05期陈毅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才情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严于家教、教子有方的模范父亲。
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格教育子女,培育良好家风,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特殊的“教子经”荀子说过:“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陈毅就很注重赠送子女这种精神礼物,这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
陈毅的长子陈昊苏曾回忆: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
一次,陈毅用唐诗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
1961年夏天,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不久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这时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想到孩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写了一首《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二首)》赠送给孩子们,并将它寄到了已去大学报到的陈丹淮手里。
陈毅还特意为诗作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孩子们殷殷期盼之情,耐人寻味。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看着他们一个个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陈毅用诗词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刚踏上人生之路的孩子们的千般叮咛与万般嘱托。
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赠予子女《毛泽东选集》一天,陈丹淮来到陈毅的书房,饶有兴趣地读起了郭化若将军所著的批论《孙子兵法》,书中探讨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等问题。
陈毅正好过来,奇怪地问:“你是不是很喜欢这本书?”陈丹淮说:“谈不上特别喜欢,只是随便看看。
”陈毅把书拿过去翻翻,又问:“你觉得怎么样?”陈丹淮说:“写得挺有意思,我挺感兴趣的。
”陈毅沉吟片刻,给儿子提了一个建议:“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注意一点,毛主席的这些军事思想,都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是教条。
”可能是觉得儿子是大人了,两天后,陈毅郑重其事地把陈丹淮叫到身边,拿出一套《毛泽东选集》三卷本,嘱咐说:“你好好读读这个吧,毛主席的文章都是前人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很多鲜血和代价,最后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陈毅能成为国家栋梁,与母亲黄培善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19世纪末黄培善出生于乐至县凉水铺一富庶之家,自幼聪敏贤淑。
及笄之年,嫁与陈昌礼为妻,辅助高堂操持家庭,为陈家生了三子两女,其中次子陈毅还成了共和国元帅,为桑梓争荣为父老争光。
陈毅幼时长得虎头虎脑,招人喜爱。
3岁时识字,背诵《三字经》;5岁背《千字文》,后到私塾念书。
陈毅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母亲是他思想品德的主要培育者。
陈毅学习自觉刻苦,自立规矩:每天练大小字各100个,才吃饭。
黄培善白天干农活、家务,晚上则在昏黄的油灯下做针线活,督促陈毅背课文、做作业。
闲暇时为他讲历史故事,进行思想引导,规范道德言行。
因家穷无钱买纸,她叫陈毅用米汤在草纸上写字,干了再写,反复使用。
陈毅喜欢玩耍,浑身泥巴回到家时总要受到父亲训斥;而母亲则会爱怜地端来一盆热水,为他擦洗,好言安抚。
她时常带着陈毅参加农村劳动,也鼓励他参加文艺、体育活动。
他们回到老家后,随祖父迁居到成都东门外上河心,佃地耕种为生。
不久,因遭洪灾无粮交租陈家被迫打了一场官司,几乎倾家荡产,祖父随后逝世。
1911年因“保路风潮”学校罢课,培善将陈毅昆仲送回乐至外婆家寄读,陈毅在此学会了写诗。
局势稳定后,母亲带着两弟兄先后到成都锦官驿和华阳县德胜高等小学读书。
陈毅高小毕业时,家庭经济更加困难,他与兄长曾辍学习农、经商。
后祖母去世,陈氏大家庭分了家,经济更是举步维艰。
陈昌礼到重庆盐务局从事抄写工作,每月只有6元钱寄回家,培善只好带着孩子种菜、卖菜,或帮人浆洗、缝补衣服挣一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时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一日三餐难以裹腹。
即使生活这样艰难,培善仍从牙缝中挤出一点钱来,坚持让孩子读书。
于是陈毅才有机会重新上学,并考入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也才有了后来远涉重洋、逐鹿中原的陈毅。
1919年至1921年陈家已沦为赤贫,二伯冻饿而死,全家只好回到乐至老家。
培善当年相夫教子的地方——“陈毅故居”,1980年和2006年先后晋升为四川省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基地。
陈毅探母的名人故事引言陈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除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的形象,很少有人知道他身后的另一面,特别是他与母亲的感人故事。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索陈毅探母的名人故事,并揭示陈毅背后的温情与深情。
童年时期陈毅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中国的江苏省农村长大。
他和他的母亲关系密切,从小就充满了亲情。
陈毅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母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她给了我无尽的爱和支持,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陈毅对母亲的依赖和感激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深厚的感情在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父亲的逝世在陈毅还很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这对于年幼的陈毅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对母亲的关爱更加深刻,同时也激发了他独立自主的精神。
陈毅回忆道:“母亲经历了巨大的悲伤和困难,但她始终坚强地支持着我,给我力量。
”探寻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毅渐渐离开了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他对母亲的思念始终如一。
每当有机会,他就会返回故乡,与母亲团聚。
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时期,陈毅也不遗余力地寻找母亲的下落。
他通过各种渠道探听消息,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母亲。
重逢的喜悦当陈毅与母亲再次相见时,无尽的喜悦涌上心头。
陈毅对于与母亲的重逢充满了感激之情,并表示愿意为母亲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
母子俩在一起的时光格外珍贵,他们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互相倾诉心声。
陈毅写道:“母亲是我心灵的支柱,她给了我照亮前方道路的力量。
”母亲的离世然而,命运的无情让母子二人的故事再次发生变化。
在陈毅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母亲突然因病去世。
这对陈毅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的内心再次充满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陈毅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家乡,亲自处理母亲的后事,向母亲表达了最后的敬意和思念。
母亲的精神虽然母亲已经离世,但她的精神继续在陈毅的心中存在着。
陈毅常常回忆起母亲的叮嘱和教诲,这给予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陈毅家风纪事作者:李虹来源:《红岩春秋》2014年第06期家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党风。
陈毅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才情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严于家教、教子有方的模范父亲。
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格教育子女,培育良好家风,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特殊的“教子经”荀子说过:“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陈毅就很注重赠送这种精神礼物,这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礼物。
陈毅长子陈昊苏曾回忆说: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
一次,陈毅用唐诗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还有一次,陈毅给三子陈晓鲁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巧抓时机、相映成趣地灌输道理。
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贯穿着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就是毛主席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你要牢记这一点哟,长大了要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1961年夏天,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不久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这时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想到孩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写了著名的诗《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二首)》赠送给孩子们,并将它寄到了已去大学报到的陈丹淮手里。
诗前有序:一九六一年七月,小丹远行就学,余适因公南行,匆匆言别,不及细谈。
写诗送行,情见于辞,不尽依依。
望牢牢紧记。
并告诸儿女。
全诗写道: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
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
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
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
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
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
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
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的故事四则作者:春奇来源:《新长征》2019年第06期他从未当过总司令,却被称作“陈老总”,这是因为他为人随和、令人亲近。
他既是开国元帅,又是诗人、外交家,曹禺说他性格可爱,夏衍迷他的妙语连珠,柳亚子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将军。
毛泽东有句最普通的名言:“陈毅是个好同志。
”或许年代相隔久远,人们对这位文武兼备的儒将之风采,只能在他的文字传记中领略一二。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
当时,农村生产力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清代时安装的农业机械。
以轧棉花的机械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
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不久,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
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到北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陈毅与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在我军战史上,有这么一对“黄金搭档”:陈毅和粟裕。
自八一南昌起义至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屡次合作夺取重大战果,并一直保持了亲密无间的上下级关系。
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数度请求陈毅与自己同任职、共进退,成就了我军战史上的一则佳话——“陈粟”之间不加点。
在作战中,陈老总负责抓全局,粟裕负责谋划作战,他俩之所以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是因为两人都坚持在党性原则、纪律规范内开展工作,从来没有在争权夺利上动过心思。
即便1948年毛泽东决定将陈毅调至中原野战军、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依然坚称陈毅司令员对华东野战军不可或缺,最终经中央同意,粟裕只以“代司令代政委”身份总领华野军务。
陈毅的孝母情怀作者:尹晴来源:《老友》2016年第03期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陈昌礼早年是私塾先生,举家迁往成都后,在重庆盐务局当抄写员,每月赚6块大洋养家糊口。
母亲黄培善出身于大户人家,嫁给陈昌礼后,自甘清贫为陈家生儿育女。
在陈家5个子女中,陈毅排行第二。
陈家以“耕读传家”,家风和顺。
陈毅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他5岁读私塾,9岁时进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渎书,12岁考入成都德胜乡高等小学读书,15岁考入甲种工业学校,17岁考上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
母亲是陈毅少年时期品行的主要培育者。
即便当了元帅之后的陈毅,对母亲的训言也铭记在心。
而陈毅对母亲的孝顺在乡邻中也被广为颂扬。
1962年,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一次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便抽出时间回家探望母亲。
此时母亲已经重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服侍母亲的人刚刚给老人换完不小心尿湿的裤子。
看到儿子回来,母亲非常高兴,边拉着儿子的手说话,边用眼神示意身边的人把刚换下的脏裤子藏到床下。
细心的陈毅看到了这一幕,他笑眯眯地装作没看到,坐在母亲床边,关切地询问母亲的病情,聊着家长里短,母亲的话也多了起来,慈爱的目光望着儿子,仿佛眼前这个已经鬓发斑白的二儿子仍是当年私塾里的小顽童。
陈毅一会儿给母亲掖掖被子,一会儿找来梳子,给母亲梳理一下头发。
他抚摸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
回忆起当年为了供养5个子女读书,刚强的母亲放下富家女的身段,租几亩地种庄稼,卖得的钱贴补家用。
如今,儿女长大成人了,母亲却躺在病床上,而自己为了革命事业,也不能守在身边尽孝……想到这里,陈毅内心百感交集。
跟母亲聊了一会儿。
陈毅站起身环视四周,似不经意地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一愣。
羞赧地说:“是脏了的裤子,一会儿叫阿姨洗洗就是了。
”陈毅听了,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服侍母亲的阿姨急忙把裤子捡起来,要去洗。
陈毅家风纪事家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党风。
陈毅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才情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严于家教、教子有方的模范父亲。
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格教育子女,培育良好家风,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特殊的“教子经”荀子说过:“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陈毅就很注重赠送这种精神礼物,这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礼物。
陈毅长子陈昊苏曾回忆说: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
一次,陈毅用唐诗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还有一次,陈毅给三子陈晓鲁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巧抓时机、相映成趣地灌输道理。
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贯穿着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就是毛主席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你要牢记这一点哟,长大了要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1961年夏天,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不久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这时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想到孩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写了著名的诗《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二首)》赠送给孩子们,并将它寄到了已去大学报到的陈丹淮手里。
诗前有序:一九六一年七月,小丹远行就学,余适因公南行,匆匆言别,不及细谈。
写诗送行,情见于辞,不尽依依。
望牢牢紧记。
并告诸儿女。
全诗写道: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
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
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
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
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
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
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
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
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
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
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
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
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
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
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
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
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字里行间透露出陈毅的殷殷期盼之情,耐人寻味。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看着他们一个个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陈毅用诗词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刚踏上人生之路的孩子们的千般叮咛与万般嘱托。
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这就是陈毅宝贵的教子经。
赠予子女《毛泽东选集》1958年,陈昊苏16岁生日时,陈毅思考良久,最后郑重地把一套《毛泽东选集》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给他,还在扉页上题词:“读毛主席著作,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敏锐思想、他的艰苦作风和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他说,毛主席的文章非常重要,都是前人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很多鲜血和代价,最后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陈毅对毛泽东的文治武功和文韬武略钦佩不已,这点也影响到了陈丹淮。
陈毅对毛泽东的佩服,是从他的斗争实践中感受得来的,一点儿都不盲从。
1958年的一天,正在读初三的陈丹淮,饶有兴趣地在家里读郭化若将军所著的批论《孙子兵法》,书中探讨的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等问题。
陈毅正好过来,奇怪地问:“你怎么看这个书呀,是不是很喜欢这个书?”陈丹淮说:“谈不上特别喜欢,只是随便看看。
”陈毅把书拿过去翻翻,又问:“你觉得怎么样?”陈丹淮说:“写得挺有意思,我挺感兴趣的。
”陈毅沉吟片刻,给儿子提了一个建议:“你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条,毛主席的这些军事思想,都是他从实践中间总结起来的,不是教条。
”可能是觉得儿子是大人了,两天后,陈毅郑重其事地把陈丹淮叫到身边,拿出一套《毛泽东选集》三卷本,嘱咐说:“你好好读读这个吧。
”陈丹淮做梦都没有想过父亲会突然送他“毛选”,因为在他印象中,那应该是高级干部才能看的,而他还是个中学生。
后来陈丹淮回忆此事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真正接触到毛泽东思想就是看这本书来的,这就叫政治投资,就是它奠定了我的政治基础,从这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就是靠这套书来指导。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刚一出来,陈毅就又送给子女们一人一套。
那时陈丹淮上高一,学校还没有四卷,在班上没有几个人读过时,他就把它全都读完了。
“毛选”第四卷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他读后感觉跟前三卷大不一样,收获颇多,甚至深深影响到了他人生目标的确立。
四次促膝长谈1963年,陈毅获悉陈昊苏在中国科技大学入党的消息后,非常高兴。
这年8月19日到23日,他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之中,抽出时间专门找陈昊苏作了四次长时间的谈话。
陈毅同儿子促膝长谈自己的经历,介绍了家史、自己如何找到党和如何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又讲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人参加革命队伍的情况,其中有的人很聪明很有才华,但在艰苦岁月里经受不起考验离开了革命队伍……陈毅还谈了外祖父给他的印象。
正是与外祖父的接触,使他看透了官场上那些人物的丑恶面目,开始对腐朽没落的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
他回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时说,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家族没落了,受人歧视,才感到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模糊的反抗意识。
又由于接受了洋学堂的教育,感到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变弱国为强国。
这时,心里萌发出一种民族责任感。
到了西方,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博爱”。
每到星期天,看到法国的工人也系领带、逛公园、参加舞会,看不出受压迫的样子,认为要学法国,学资产阶级。
可是不久参加了勤工俭学,深入到贫民窟里,才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肮脏和工人的悲惨生活,从而对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认识。
陈毅还检查了当时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斗争很激烈。
在法国既接触了马列主义又想当博士,进入上流社会显赫一下,荣宗耀祖。
正在这徘徊之际,他找到了共产党,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真理。
回国后,由于当了留法学生与段祺瑞谈判的代表,出入官府,又能写文章,颇受赞扬,思想有了波动,资产阶级思想又重新抬头。
经过认真的自我教育,于192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旧社会决裂。
陈毅深刻地解剖了自己后,坦诚地对儿子说:“我觉悟得比较迟,但一经觉悟就坚决干,我认定一条,党内比党外好,同志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党的事业可以发展,革命一定走向胜利。
”他还说:“觉悟迟没关系,有反复也不怕,只要真正觉悟就好办。
就怕觉悟得早而不真,迟早仍会动摇,也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改。
”最后,陈毅语重心长地说:“你能得到组织批准入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说明你政治上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入党后,下决心坚决干到底,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革命的转折关头。
所以,你现在要多学点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站稳立场,经受住考验。
”生活上“约法三章”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全家人一直住在中南海的几间普通平房里。
一个很小的套间,是他的办公室兼卧室。
他平时衣着朴素,除了外事活动和开会之外,夏天总是一身旧布衣,冬天是一身咖啡灯芯绒罩衣,袖口处还打着补丁。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陈毅不允许子女们享受任何特殊的照顾。
他在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时,就对家人“约法三章”:一、穿土布衣,大孩子穿了再轮给小的孩子穿;二、不坐公家的小汽车;三、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来。
在生活上,陈毅要求孩子们不当纨绔子弟,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身体力行,以身垂范。
他要求子女“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老四破”。
他家几个孩子的衣服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老三陈晓鲁岁数虽小,可个子长得快,衣服轮到他穿时,往往不仅破旧,而且显得很不合身。
一次,他用手摸着盖不住腿肚子的裤子跟陈毅的秘书说:“叔叔,我就穿这么短的衣服过年吗?”孩子们平时上学和普通孩子一样,即使是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冬,也都是骑自行车去学校,从未乘坐过公家的小汽车。
有一年,京城青年盛行滑冰,孩子们吵着要买滑冰鞋,陈毅给陈昊苏写信说:“冰鞋你兄弟三人可以各买一双。
姗姗还小,明年再买。
”当孩子们对父亲的严格要求有怨言时,陈毅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他在给陈丹淮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责备你严,比宽待好处多,不从严格出发,就什么事也办不好,反之一切从宽大、谅解,自己为自己辩护出发,结果害处太多。
古人常云:火性烈,死于火者极少;水性柔,死于水者比比皆是。
汝应深知此理。
”陈毅在给子女的信中说:“我作为父亲,总是希望你们四个能成为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点心事,老放不下去。
”陈毅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花了许多心血,他用心血铸成的这一份份特殊的礼物,子女们终身受益匪浅。
宽严相济的家庭教育陈毅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既严格又民主。
一方面,在学习等问题上,比较民主自由。
子女们要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均由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做主,父母丝毫不横加干涉。
同时,父母的好学不倦,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陈毅有两间书房,一间存放的都是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马恩列斯著作等成套的书籍,这间书房陈毅一般不许孩子们随便进去。
另一间存放的是各种文学艺术等杂书,孩子们可以自由翻阅,里面的藏书成了他们最早的启蒙读物。
陈毅的夫人张茜15岁就参加革命,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她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修养和陈毅差距很大。
为了缩小这个差距,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
那时很多人都喜欢跳舞,张茜却很少把时间花在跳舞等娱乐活动上,她一有空闲就学习,看书、读诗,然后练字、写诗。
她还一直坚持学习俄语、英语,熟练掌握了这两门外语,而且还翻译出版了前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小说集《沙原》和李昂诺夫的多幕剧本《平平常常的人》。
在这样爱学习、重修养、强“充电”的家里氛围里,孩子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因为学习问题让父母操过心,没有养成什么坏习惯,做人做事也不张扬。
在这样宽松民主的家庭里,孩子们也能按照个人的志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在个人的品行锻造与养成上,陈毅对子女的要求又是很严格的,孩子不能有不良的嗜好,不能随便花钱,不该享受的东西不能去提要求。
陈家一宽一严的环境,良好的学风和家风,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和宽松的自主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情趣。
据子女们回忆,父亲陈毅一直是低调的,从他们上小学开始,就按照父母的要求,在履历表“父亲”一栏里,一直填“陈雪清,职务:处长”。
几十年过去了,早已步入中年的子女们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
当年他们如父母希望的那样,一直生活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学习环境里。
正是在这种普通的环境中,陈家的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尊重自己。
陈昊苏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在写给孩子们的诗作《示儿女》中说,‘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这是父亲认为他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