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5.94 KB
- 文档页数:5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
初二的文言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相较于初一,其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初二文言文的知识,下面将对初二文言文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初二阶段需要掌握的实词数量较多。
1、 古今异义词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2、 一词多义
以“故”为例,在“故渔者歌曰”中意为“所以”;在“温故而知新”中意为“旧的知识”。
“间”在“其间千二百里”中表示“中间”;在“又何间焉”中表示“参与”。
3、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原意为“腰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腰佩”。 形容词作动词,“互相轩邈”中的“轩邈”,意思是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
二、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理解其用法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 “之”
作代词,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看到的景象。
作助词,“无丝竹之乱耳”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作动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意为“到,往”。
2、 “而”
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3、 “其”
作代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
三、句式
1、 判断句 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等。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 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状语后置,“相与步于中庭”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3、 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省略了主语渔人。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用词优美,富有文采。
2、 方法
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删:删除无实在意义的虚词。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
1、 多读多背
通过阅读和背诵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
初读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有助于减少阅读障碍。
3、 把握主旨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4、 归纳总结
对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进行归纳总结,便于记忆和运用。
六、重点文言文篇章
1、 《桃花源记》
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重点实词如“鲜美”“交通”等,重点句式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省略句)。
2、 《小石潭记》
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需掌握“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词类活用现象。 3、 《核舟记》
介绍了核舟的精巧工艺,展现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对“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等判断句的理解。
4、 《《诗经》二首》
包括《关雎》和《蒹葭》,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总之,初二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同学们积累实词、虚词,掌握常见句式,学会翻译技巧,多读多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