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吉林(1990年至2016年)
- 格式:xlsx
- 大小:14.98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吉林省2016年决算的报告——2017年7月26日在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省财政厅厅长谢忠岩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吉林省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现在,2016年财政收支决算已经汇编完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规定,受省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吉林省2016年财政收支决算,请予审议。
一、2016年决算2016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对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抓好五大任务落实,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生改善,财政收入增速稳步提升,重点和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决算情况总体较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收入:(1)2016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48亿元,完成预算的97%,比向省第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报告的预算执行数(以下简称“原报告数”)增加0.02亿元(2017年1月初中央分配我省的2016年度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和中国铁路总公司集中缴纳铁路运输企业所得税增加的收入);(2)一般债务收入637.59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3)中央各项补助收入1904.98亿元,比原报告数增加1.2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加0.43亿元,专项转移支付净增加0.84亿元);(4)市县上解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等324.3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
以上省级财政各项收入总计3174.35亿元,比原报告数增加1.29亿元。
支出:(1)2016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1.49亿元,完成预算的92.6%,比上年增长24.7%(以下简称“增长”),与原报告数相同;(2)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1624.28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3)政府债务转贷支出372.38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4)政府债务还本支出186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5)上解中央支出4.9亿元,比原报告数增加0.14亿元(主要是中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审计整改、农业综合开发终止项目扣款等增加的上解);(6)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拨付国债转贷资金等99.63亿元,比原报告数增加0.21亿元;(7)结转下年支出65.67亿元,比原报告数增加0.94亿元。
1950—2016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各项数据一览财政部于2017年1月23日公布了2016年财政收支数据。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仍延续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
其中,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
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2016年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57亿元,同比增长4.7%,同口径[①]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195亿元,同比增长4.2%,同口径增长7.4%。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30354亿元,同比增长4.3%;非税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5%。
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改征增值税增长2.7倍(1-5月增长3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的6-12月增长4.5倍);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1-5月增长37.3%,6-12月下降95.9%)。
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12月累计增长5.4%。
其中,1-5月增长36.6%;6-12月下降16.9%,主要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影响。
2.国内消费税10217亿元,同比下降3.1%。
主要受卷烟、成品油产销量下滑的影响。
3.企业所得税28850亿元,同比增长6.3%。
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8802亿元,增长2.7%;工业企业所得税7329亿元,下降1.3%;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641亿元,增长26.8%。
试稿建国以来由于西方封锁中国,停止向中国出口工业源料,没有工业原料,中国所有城市的工厂都要停产倒闭,东北作为中国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中国的工业起死回生提供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作为中国能源企业,重化企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所必须的能源,原材料和各种装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对东北工业战略地位认识的不足,东北地区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东北经济发展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东北工业也开始进行自我调整。
但是由于缺乏国家的有力支持,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大。
直到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得东北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目前,东北亚正在成为亚太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趋势。
因此,尽快改变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的情况,从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和现代工业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成为吉林省乃至正整个东北三省的重大现实问题。
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区域产业处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对区域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北地区产业层次和产业素质不高,产业结构性矛盾长期困扰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成为东北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必然选择。
东北地区乃至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定位在于提升产业层次,对有些产业进行补缺式的发展。
东北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
充分利用传统企业中有大量的设备、技术、人才,要将良好的传统工业基础、优良的区位优势一级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起来,成为新兴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不能拘泥于传统产业,还应该发展很多新兴的产业、轻型的产业。
2007年,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东北地区振兴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