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自然感染住白细胞原虫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61.93 KB
- 文档页数:2
蛋鸡白血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控方法-养鸡技术1危害该病是感染禽白血病病毒或者肉瘤病毒而导致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指淋巴白血病,其次是指成红细胞白血病、血管瘤、肾母细胞瘤、骨髓细胞瘤和骨石病等。
引起免疫失败:该病主要是导致机体淋巴细胞被侵害,造成胸腺和法氏囊发生萎缩,致使机体对疫苗的敏感度减弱,从而很到程度上减弱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其中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
继发或者混合感染:病鸡发生该病后会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外界病原侵袭的能力减弱,导致机体更容易感染病原,从而会引起继发感染。
该病还会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从而使其在发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其他免疫抑制性的病原.如传染性贫血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呼肠孤病毒和霉菌毒素等,进而会同时发生两种或者多于两种的免疫抑制病,造成机体的防御功能极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还会导致鸡白血病对机体的侵害程度进一步加重,更容易形成肿瘤,降低生产性能。
如果鸡群早期感染有马立克病,只要再感染鸡白血病病毒就会促使病情立即加重,导致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增加饲养成本:蛋鸡感染白血病病毒后,由于引起疫苗免疫失败,提高死亡率和淘汰率,降低饲料转化率,更容易感染疾病,增加治疗成本.者B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
2.流行特点鸡是该病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能够经由垂直传播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引起水平传播,其中主要是通过水平传播。
该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随着蛋鸡的日龄增长导致各型白血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通常最容易在7~12日龄出现该病。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够感染该病,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携带病毒的蛋鸡,尽管自身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其产出的鸡蛋往往会携带病毒。
蛋鸡整个生殖系统都存在病毒,并不断进行繁殖,其中病毒浓度最高的是输卵管,尤其是蛋白分泌部。
也就是鸡卵中会含有病毒,从而导致孵出的雏鸡携带病毒,再加上其会密切接触健康雏鸡,进而导致整个雏鸡群都发生感染。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南海公司技术部:黄河清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亡率高的寄生虫病,主要寄生在血液和内脏器官。
本病的特征症状为冠、肉垂苍白,拉绿色水样稀粪,部分病鸡死亡前咯血;特征性病变为全身各器官组织、有白色针头大小的住白细胞原虫裂殖体小结节、广泛性出血和血肿。
本病属于虫媒传染的血原虫病,其传播媒介是库蠓。
库蠓最喜于温湿地带大量滋生繁殖,因此、我国南方春夏季最易发生本病流行。
1980年张泽纪在广州地区分离出该病原,目前我国的广东、广西、褔建、湖南、云南、贵州、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20多个省市流行此病。
一、病原学本病原为住白细细原虫,属众多住白细胞原虫的一种,其生长繁育过程是以鸡为中间宿主,以库蠓为(小黑蚊)终末宿主。
其基本生活史如下:1、患鸡血液中存在成熟的住白细胞原虫大配子体(雌)和小配子体(雄)。
2、库蠓吸取患鸡血液,大小配子体随之进入库蠓胃内,并在胃内进行交配形成合子,合子随之形成卵囊,卵囊继续在胃内迅速孵化并释放出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子孢子进入库蠓的唾液腺。
由大小配子交配至有感染性子孢子进入到库蠓的唾液腺全过程为2一3天。
3、唾液含有感染性子孢子的库蠓叮咬鸡体时,有感染性的子孢子随之进入鸡体内,随血液运行至机体各內脏器官、皮下、肌肉等组织中,进行反复的裂殖增殖,需时约12天,在机体各组织形成大量肉眼可以看见的针头大小的白色成熟的裂殖体结节。
到14一15天,裂殖体破裂、释放出成熟的裂殖子,并伴随其周围组织细胞和血管的破裂出血。
裂殖子再次进入血液循环中进行配子生长发育,这样重复经过2一3代,形成成熟的大配子和小配子。
4、库蠓叮咬带虫鸡体后,获得成熟的大小配子体(附在库蠓唾液中),当库蠓叮咬健康鸡时,大小配子体随唾液进入鸡体内,开始新一轮感染(鸡开始发病并出现临床症状)。
二、发病机理裂殖子侵入机体后、在血管内皮细胞或器官组织内,引起白细胞或红细胞膨大、变性、胞质变浅及出现小空泡。
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摘要: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禽类各种可传播的肿瘤性疾病。
近年来,由禽白血病造成死亡及淘汰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而由禽白血病感染后造成的免疫抑制、对疫苗应答能力下降、继发感染等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本文从禽白血病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引起疾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等方面来说明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正确认识禽白血病对养禽业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禽白血病;禽白血病病毒;危害;防控措施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引起的禽[1]。
目前,国内养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该病能引起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禽业的白血病病情有加重的趋势。
由于禽白血病毒(ALV)感染导致的鸡群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以及血管瘤的高比例发生,使广大养殖户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对禽白血病越来越重视。
本文对禽白血病的病原特征、我国禽白血病的流行现状、造成的危害及有效防控措施做一综述。
1 ALV 病原学特征[2],α反转录病毒属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
不同的鸟类可能感染不同的ALV,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关的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B、C、D、E、F、G、H、I和J十个亚群。
但自然感染鸡群的还只有A、B、C、D、E和J 六个亚群。
其中的J亚群致病性和传染性最强,而E亚群是非致病性的或者致病性很弱。
ALV 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约为7200 个核苷酸,可直接作为mRNA。
病毒粒子形态不规则,总体直径是80~120nm,平均90nm,病毒粒子呈球形,在干燥条件易扭曲成精子状、弦月状或其他形状。
2023年兽医资格《动物疫病-禽病》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传染性喉气管炎典型的病变是A:喉部黏膜肿胀B:喉部黏膜充血C:喉部黏膜出血D:气管黏膜出血E:喉和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正确答案:E2、禽大肠杆菌病在传播途径上主要是A:消化道B:垂直传播C:皮肤、黏膜D:呼吸道E:伤口正确答案:A3、某鸡场饲养7000只25日龄肉鸡,出现关节肿大、跛行、腹泻。
经检查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为32%,剖检见关节、内脏表面有大量白色石灰样物沉积。
该病最可能的发病原因是A:碘过高B:能量过高C:蛋白质过高D:维生素C过低E:维生素B,过低正确答案:C4、某鸡场7日龄雏鸡发病,排白色浆糊状粪便;肝脏病料接种麦康凯培养基,生长出无色菌落,生长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治疗该病较好的药物是()A:青霉素B:阿米卡星C:红霉素D:泰乐菌素E:黄黄多糖正确答案:B5、鸡慢性呼吸道病血清学诊断最常用的试验是A:全血平板凝集反应B:血清平板凝集反应C:全血琼脂扩散反应D:血清琼脂扩散反应E:试管凝集反应正确答案:A6、某IOOOO只笼养蛋鸡鸡,220日龄,早晨发现个别病鸡有呼吸道症状,有的尖叫,傍晚就全群发病,尖叫声、呼噜声遍布全舍,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产蛋下降,蛋色褪色,畸形蛋、软皮蛋大量增加,蛋清稀薄。
其他无明显变化预防本病的疫苗是()A:传支疫苗B:传喉疫苗C:禽流感疫苗D:新城疫疫苗E:没有可靠疫苗正确答案:A7、对禽痘病毒易感性最高的是()。
A:火鸡B:鸡C:鸽D:鸵鸟E:麻雀正确答案:B8、雏鸡新城疫母源抗体可进行第一次免疫H1效价在A:1:2的2次方B:1:2的3次方C:1:2的4次方D:1:2的5次方E:1:2的6次方正确答案:B9、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多见于A:产蛋初期B:产蛋中期C:产蛋后期D:产蛋中后期E:休产期正确答案:D10、引起禽结核病的主要病原是A:人型分支杆菌B:牛型分支杆菌C:人型和牛型分支杆菌D:禽型分支杆菌E:禽型和牛型分支杆菌正确答案:DIK某鸡场2周龄鸡发病,排出白色黏稠或水样稀粪,剖检见腿肌胸肌出血,法氏囊充血、水肿、出血,呈紫黑色,肾肿大苍白,呈花斑状。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1. 引言1.1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简介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又称鸡白细胞原虫病,是由鸡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感染了鸡白细胞原虫的寄生虫携带者传播,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和昆虫叮咬传播,引起家禽感染。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病程迁延而又极易复发的疾病。
感染了鸡白细胞原虫的鸡群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免疫抑制现象,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合并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在鸡群中,特别是生长发育迅速的肉鸡群中,一旦出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感染,常导致生长停滞,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引起养殖户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对此进行积极预防和控制。
1.2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对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掌握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信息,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首先需要明确疫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例的地理分布、发病季节和年龄分布特点等。
需要了解疫情暴发的可能原因,例如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状况等。
通过对病例的追踪调查,可以找出病例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特点,有助于确定病因和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还可以分析宿主的易感性及抵抗力,揭示疾病的传播规律。
还能够评估预防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预防和控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是把握疾病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鸡的健康,保障养殖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临床症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发病初期:鸡感染住白细胞原虫后,通常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
鸡羽毛也可能出现不整洁、暗淡无光的情况。
2. 呼吸道症状:感染严重的鸡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
鼻翼扇动明显,甚至有涎泡和鼻涕分泌物增多。
3. 消化系统症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还会引起消化系统问题,表现为拉稀、腹泻、腹部膨胀等症状。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又称白冠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以出血和贫血为特征的寄生虫病,主要危害蛋鸡特别是产蛋期的鸡,导致产蛋量下降,软壳蛋增多,甚至死亡。
各内脏严重出血,机体贫血,冠苍白。
本病一般发生于秋季(8~10 月份),往往在暴雨季节过后的 20 d 前后开始发生。
住白细胞原虫病的传播媒介为库蠓、蚋,通过叮咬而传播。
今年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多,给昆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特别是在水中产卵的蚋及在松软、潮湿而又富于有机质的土内或池塘沼泽产卵的库蠓,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大量繁殖,因而由它们传播而引起的住白细胞原虫病呈上升趋势。
1病原危害鸡的住白细胞原虫主要有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和沙氏住白细胞原虫,其中又以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的成熟配子体近于圆形,大小为 15.5×15.0 um。
大配子的直径为 12~14 um,有一个核,直径为 3~4 um;小配子的直径为 10~12 um,核的直径亦为 l0~12 um,即整个细胞几乎全为核所占有。
宿主细胞为圆形,直径约 13~20 um,细胞核形成一深色狭带,围绕虫体 l/3。
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的成熟配子体为长形,大小为 24×4 um。
大配子的大小为 22×6.5 um;小配子为 20×6 um。
宿主细胞呈纺锤形,大小约 67×6 um,细胞核呈深色狭长的带状,围绕于虫体的一侧。
2流行特点鸡住白细胞原虫必须以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由库蠓传播,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由蚋传播。
库蠓出现于每年 4~10 月,以 7~8 月份为最多,1 d 有 2 次活动高峰期,第 1 次是清晨,从 6:00 开始出现,随着太阳的升起库蠓逐渐增多,至 6:30 达到高峰,持续至 7:30 慢慢减少,上午 9:00 后基本停止活动。
第 2 次活动高峰从下午 5:30 开始,6:30 达到高峰,一直持续至日落后 1 h,一般在 7:30 后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