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每回梗概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73
《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梗概1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2 .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3 .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4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5 .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6 .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7 .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8 .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9 .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10 .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11 .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12 .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13 .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三国演义》每回内容梗概1.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2.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3.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4.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5.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6.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7.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8.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9.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10.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11.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12.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13.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三国演义每回梗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
公孙瓒荐玄德,关,张。
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儁孙坚打败黄巾,朱儁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伯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
公孙瓒荐玄德、关、张。
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三国演义每回故事梗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长篇历史小说,也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小说以中国东汉末年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和复杂的权谋斗争。
整部小说共有120回,每回都讲述了各个时期的重要故事,引人入胜,令人留连忘返。
下面将为您逐回梳理每回的故事梗概。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故事开始时,朝廷官员领导军队镇压董卓所带领的黄巾军起义。
在此期间,英勇无畏的三位英雄刘备、关羽和张飞邂逅,并在桃园结为兄弟。
他们攻破曹贵人的营寨,斩杀了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和张宝。
他们的勇猛事迹受到朝廷的赞赏,受封为列侯。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在这一回中,关羽助力县令刘备镇压了地方官吕布的独霸行为。
关羽击败了吕布,吕布被逐出城墙。
张邈、张济等人欲谋害吕布,吕布却意外得到了关羽的帮助,成功逃脱。
刘备的继母何太后因为私心谋取财富,设下陷害刘备的陷阱,幸好被关羽及时发现并揭露。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丧乱宠竖刘协何太后垂帘董卓权势滔天,镇压百姓,朝中大臣大多不满。
于是,在陈留的洛阳城中,举行朝堂议事。
之后,董卓逼迫汉灵帝立自己的私生子刘协为帝,废黜了灵帝。
董卓的垂帘听政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其中包括王允、杨奉等人。
董卓更是恣意杀戮,犯下滔天大罪。
第四回废长立幼董卓悔婚吞文 spit血关公赚城董卓在封禅台上恶毒地割断了汉献帝的鬓发,废黜了他,改立幼子刘协为帝。
董卓还与王异的婚约破裂,并因此懊悔不已。
关羽则在攻破曹操的城池时,被曹操的计谋所困,但依然斩杀其敌。
之后,关羽为了报答曹操,主动放走部分曹贵人。
第五回英雄百敌刘关张义薄云天许刘备在这一回中,刘备与张杰、张宝合作,攻打董卓的洛阳城。
刘备的智勇被赞誉为“英雄百敌”,张杰至死忠诚。
之后,刘备无法与董卓合作,并决定自己闯荡天下。
刘备期望加入袁绍的军队,却被袁绍嫌弃。
经过种种波折,最终张杰出使东北,将辽东所属的黄巾军纳入刘备麾下。
第六回黄祸骂贼张翼德腐肉讥秦失红颜这一回中,黄祸在骂贼时无意将张翼德联想在一起,引发误会。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儁孙坚打败黄巾,朱儁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伯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
公孙瓒荐玄德、关、张。
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三国演义梗概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
三国演义梗概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
《三国演义》分回概括(▲为重点)▲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涿(zhuō)县英雄刘备(字玄德,又称刘豫州、刘皇叔)为汉室宗亲,年幼丧父,事母至孝,家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
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于桃园结义为异性兄弟(“桃园三结义”为张飞发起,地点为张飞家后院)。
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可见其诈)。
桥玄、何颙、许劭等名士都认为曹操为非常之人(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惩戒不避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董卓见刘备无官职、无爵位,便慢待无礼,张飞想要杀掉董卓。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儁(jùn)、孙坚(字文台)打败黄巾,朱儁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十常侍。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为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而改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率领义儿吕布(字奉先)讨卓,李肃献离间计,以金珠、玉带、赤兔马收买吕布杀掉丁原,吕布转而投靠董卓为义子(吕布之见利忘义由此可见)。
袁绍与董卓为废立之事在筵上对敌。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献帝,强迫蔡邕(yōng)为侍中。
三国演义每回梗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
公孙瓒荐玄德,关,张。
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三国演义》分回梗概(▲为重点)[转帖]【小说结构】1.百回整体框架全书120回,呈“20——80——20”的叙事整体框架。
前20回写东汉之乱;后20回写三国归晋;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
120回的整体结构中,两大叙事转折。
即:第一回“桃园结义”到第十九回“白门搂吕布殒命”交代背景,削尽枝蔓,以便集中笔墨写中原逐鹿。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猎”把叙事焦点转向曹、刘,故第二十回“煮酒论英雄”,实现叙事的第一大转折。
第一百零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一百零三回“五丈原诸葛禳星”,一百零四回“殒大星汉丞相归天”,是全书第二大转折,写诸葛亮之死,三国局势,急转直下,最后三国归晋。
吕布之死,意味着群雄之争,归于曹、刘、吴三人之争;诸葛亮之死,意味着英雄时代的结束,天下落于司马氏之手。
2.十回推进谋略每十回一小转折是章回小说叙事的基本谋略,即每十回集中描写一人,余则虚写。
第一个十回写董卓。
第九回“除凶暴吕布助司徒”,既是董卓的结束,又是吕布的开始;第二个十回写吕布。
第十九回“白门楼吕布殒命”,既是吕布的结局,又是曹操的开始;第三个十回写曹操。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曹操既定北方,转而写刘备……全书大致每个十回都集中写一人,以一人为实,其余为虚,层层推进,构成叙事大转折中的小转折。
【“三国”简介】1.“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力之势。
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
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芳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2.“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
不久关羽被孙权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
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
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
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
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3.“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
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
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
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位,朝政动荡。
孙皓暴虐无道。
于280年为西晋所灭。
【重要情节与主要人物】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怒鞭督邮—张飞;千里走单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跃马过檀溪—刘备;草船借箭—诸葛亮;群英会中计—蒋干;巧授连环计—庞统;温酒斩华雄—关羽;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辕门射戟—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三气周瑜—诸葛亮;弃须割袍—曹操、马超;拔矢啖睛—夏侯惇;挂印封金—关羽;走马荐诸葛—徐庶;单骑救主—赵云;舌战群儒—诸葛亮;败走麦城—关羽;义释曹操—关羽;义释严颜—张飞;七擒孟获—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煮酒论英雄—曹操、刘备;火烧新野—诸葛亮;智取瓦口隘—张飞;计夺天荡山—黄忠;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骂死王朗—诸葛亮。
【三国成语与相关情节】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吴下阿蒙(吕蒙)、如鱼得水(刘备)、望梅止渴(曹操)、乐不思蜀(刘禅)、路人皆知(司马昭)、才高八斗(曹植)、单骑救主(赵云)、抗琴退敌(诸葛亮)、士别三日(吕蒙)、舌战群儒(诸葛亮)、过关斩将(关羽)、封金挂印(关羽)、草船借箭(诸葛亮)、火烧连营(陆逊)、嫉贤妒能(周瑜)【三国战将】1.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2.曹操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3.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分回梗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涿(zhuō)县英雄刘备(字玄德,又称刘豫州、刘皇叔)为汉室宗亲,年幼丧父,事母至孝,家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
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于桃园结义为异性兄弟(“桃园三结义”为张飞发起,地点为张飞家后院)。
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可见其诈)。
桥玄、何颙、许劭等名士都认为曹操为非常之人(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惩戒不避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董卓见刘备无官职、无爵位,便慢待无礼,张飞想要杀掉董卓。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
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义兵,决定匡扶社稷。
刘备看榜时遇见张飞,饮酒间又与关羽相会,三人共论天下大事,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桃园焚香祭拜天地,义结金兰,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刘备为兄,关羽第二,张飞为弟。
【曹操诈叔】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
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
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
但当曹嵩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思考题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第一回中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这一点的?故事中人物曾立下什么誓言?参考答案:刘备、张飞、关羽的桃园三结义。
结拜时他们立下的誓曰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思考题2: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突出外貌特征?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参考答案: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
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思考题3:曹操年青时候,许劭评论他,只说了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小说对他的这种双重人格作了许多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他是乱世奸雄的典型形象。
曹操出场时还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募乡勇,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
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
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儁(jùn)、孙坚(字文台)打败黄巾,朱儁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十常侍。
思考题: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张飞听说督邮逼勒县吏,要害刘备,便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
见督邮就揪住他的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刘备得知张飞鞭打督邮,督邮求救,便急喝张飞住手。
后又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
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
”分别表现张飞嫉恶如仇、勇猛粗暴和刘备忠厚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
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使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形象丰满。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为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而改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率领义儿吕布(字奉先)讨卓,李肃献离间计,以金珠、玉带、赤兔马收买吕布杀掉丁原,吕布转而投靠董卓为义子(吕布之见利忘义由此可见)。
袁绍与董卓为废立之事在筵上对敌。
思考题:结合本回内容,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用李肃的话就是“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吕布之勇在第三回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初次交战,吕布就大败董卓,并让董卓说出“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这样一句话,足见吕布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
但吕布也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只重眼前利益,不图远虑。
李肃几乎不费什么工夫就说服了他。
同时,吕布也是一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薄情寡义的人,当李肃给了他一点好处后,立即杀了自己的义父,投奔到董卓的营中。
同样,吕布后来杀董卓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献帝,强迫蔡邕(yōng)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后遇到吕伯奢,其家人欲杀猪招待曹操,多疑的曹操误以为将要杀己,而杀吕伯奢全家。
后路遇外出沽酒的吕伯奢,曹操又诈杀之。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的人生观)”陈宫视曹、卓为一路人,离曹而去。
【曹操献刀】董卓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少帝。
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曹操挺身而出,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
董卓不耐久坐,倒身转向内卧于床上。
曹操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
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到一口宝刀,欲献给恩相公。
”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捉放曹】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
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
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清·毛宗岗: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
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
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