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课时练
- 格式:docx
- 大小:113.64 KB
- 文档页数:3
密度与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一、教学背景密度是物质性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学物理中经常被提到。
理解密度的概念以及它与其他物质性质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物理规律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和物质的本质关系,能够正确地运用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3.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探究密度与其他物质性质的关系,如物质的状态、温度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2.探究密度与其他物质性质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验、例题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启发性思考。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一)密度的定义:密度指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三)密度的单位:kg/m^3;g/cm^3(四)密度的实验测量方法:利用称量和尺量两种方法第二节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一)密度与物质的状态的关系: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不同。
(二)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不同。
(三)密度与物质种类的关系:不同种类物质的密度不同。
(四)密度与物质结构的关系: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密度不同。
(五)密度与其他物质性质的关系:如密度与硬度、黏度、电阻等性质有关。
六、实验设计实验一测定物体密度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不同物体的密度,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1)以铜球为例,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计算铜球的密度。
(2)利用水坛法或密度瓶法测定不同物体的密度。
实验二探究密度与物质状态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1)将不同的物质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改变其状态,并测定其密度。
(2)通过比较数据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变化情况。
七、教学案例案例1:小帅在物理课上向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同样大小的铁球和棉球,哪个重?”请老师给予解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探究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公式的应用:计算物质的密度、判断物质的种类、比较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变形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天平、砝码、烧杯、水、细沙等)。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实验,将一个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沉?这与物体的密度有什么关系?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3. 公式讲解:教师讲解密度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密度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2. 密度公式:ρ = m/V3. 密度公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物质质量(g)体积(cm³)密度(g/cm³)2. 答案:物质质量(g)体积(cm³)密度(g/cm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导学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提到了“密度公式的变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因为它涉及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教案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
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
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
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课题: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2.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
3.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的写法、读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
难点:对密度物理意义的理解。
三、教具天平及砝码、量筒、烧杯、铁块、铝块、合金、适量的水及细线(刻度尺、量杯)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相互评价学习流程知识链接(1)熟练掌握质量的概念。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量筒的使用方法。
引入新课活动一:两个体积相同的分别用白纸包裹好的的铁块和木块,让学生进行分辨,判断出哪个是铁块,哪个是木块,为什么?探究新知(一)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二)猜想与假设:(三)设计实验1、要研究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选择的物体应取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为什么?2、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量?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3、研究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四)进行实验1.你组的实验物体,讨论实验方案。
2.各实验小组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写在下表中:(五)分析论证:1.对于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大小是否有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相近?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类比速度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进行思考)3.观察比较铁、铝、合金这三种不同物质的实验数据思考讨论:1)对于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2)这比值与质量是否有关?这个比值与体积是否有关?(六)结论(七)评估交流活动二:1、密度公式 ,ρ表示 ,m 表示 , V 表示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 。
2、你组所测物质的密度为 ,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3、纯水的密度是1.0×310kg/3m 它的物理意义是: 。
当堂测练:1、学会了密度公式ρ=m/v 后,同学们正在讨论“密度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你同意下列哪个说法?A.物质的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密 度就越大。
初中化学中的物质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测量物质的密度;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量筒的使用方法;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2. 量筒的准确读数。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量筒、天平、液体、固体样品;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需要学习密度?2. 学生回答后,总结: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习密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先测量液体的体积,然后测量液体的质量,最后计算密度;3.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密度:先测量固体的质量,然后测量固体的体积,最后计算密度。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固体的密度;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物体的质量、判断物质的纯度等;2. 讲解如何避免实验误差:如准确读数、注意实验操作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科学、工程技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讲解3.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重量的物体,有些体积大,有些体积小。
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介绍密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 实验: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现象,巩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4. 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掌握,以及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实验观察,作业批改,以及课堂讨论。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密度概念,密度公式,以及实际应用例子。
2. 实验器材:准备不同物质的样品,以及用于测量体积和质量的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密度概念,讲解密度公式。
2. 第二课时: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密度现象。
3. 第三课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概念和公式,以及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掌握,需要及时进行辅导和讲解。
十、拓展与延伸1.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冰块能在水中浮起来,为什么石油会泄漏污染海洋等。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在设计这一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展开。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具和学具,包括电子秤、量筒、水、各种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密度概念,比如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套测量工具,他们需要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精度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时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探讨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推导出物体的密度。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密度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这就是我设计的第五章第三节的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密度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
在引入密度概念时,我选择了冰块浮在水面的生活实例,这是因为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课前准备
天平、量筒、烧杯、水、铁块、木块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不一定相同;体积相同时,质量不一定相同。
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围绕要探究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
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把同种物质的物块增加至3块,部分小组测量水和酒精等液体。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思考比较:“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6.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
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措施。
(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1)密度公式:V m
=ρ
(2)密度单位:
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
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 3和g/cm 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
333633
g/cm 10cm 10g 1011kg/m -=⨯=, 3336--33kg/m 10m 10kg 1011g/cm =⨯= 小结
1. 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 密度单位的换算。
3. 实验过程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物质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物质的密度⎩⎪⎨⎪⎧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公式:ρ=m V 单位:kg/m3 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