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税前利润差异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差额的变动规律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差额的变动规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因素来解释:
1. 预期产量变化:如果预期产量变化,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差额也会发生变化。
变动成本法更注重固定成本的分摊,因此在产量增加时,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较高;而完全成本法则会考虑到全部成本的计算,因此在产量增加时,税前净利可能较低。
2. 固定成本水平: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如租金、折旧等。
当固定成本水平较高时,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较低;而完全成本法则会将这些固定成本计算在内,因此税前净利可能较高。
3. 生产效率变化:生产效率是指单位产量所需的资源消耗。
如果生产效率提高,即单位产量所需的资源减少,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较高。
因为变动成本法更注重单位产量的成本,而完全成本法会计算所有成本。
4. 成本结构变化:成本结构变化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的变动。
如果某个具体成本的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较大,那么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差额也会有所变化。
总之,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差额的变动规律是
由上述因素综合作用而决定的,具体情况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两种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差额变化规律探讨邢如其【摘要】Due to the different calculation between variable costing and the full costing on the fixed manufacturing cost,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pre-tax profits calculated by two cost methods.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changing rule of the profit difference is decided by the production and sale volume of the product or ending inventory volume of the product,while which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theoretical defect through carrying out the example verification.The results are concluded by u-sing formula derivation to show that the profit difference is decided only by the production cost of be-ginning and ending inventories.%由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使得两种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出现差额,一些学者认为利润差额的变化规律是由产品产销量或期末产品存货量决定的。
通过实例验证,这种认识存在理论瑕疵。
应用公式推导得出结论,此利润差额变化规律只能由期初、期末存货固定生产成本决定。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20-23,29)【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差额【作者】邢如其【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1由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使得两种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出现差额。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损益计算的差异分析吴晓涵诸灵摘要:在传统会计中,基于完全成本法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于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核算会出现销量提高反而利润下降,销量下降反而利润提高,销量不变利润却有变动,这一系列的“利润怪相”,因此完全成本法无法有效地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变动成本法从成本性态角度对成本进行重新分类并以此进行利润核算,有效弥补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陷,更有利于企业成本管控。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利润核算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作用(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变动成本法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直接在当期扣除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的作用1.变动成本法更强调成本费用和期间的配比。
变动成本法基于成本性态分析,将生产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尽管发生在生产领域,但是其更多的是和时间配比,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将固定制造费用当作期间费用处理,就能有效避免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在各期进行迁移而造成的利润失真。
2.变动成本法下,能让企业更多关注销售。
变动成本法下利润不受产量影响,因此能避免企业通过产量调整利润,美化利润表的情况。
3.变动成本法有利于成本分析,从而能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节约。
在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是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因此通过变动生产成本的变化就能追踪企业成本控制的情况,权责明确能极大调动成本降低的积极性。
4.变动成本法能耐简化成本核算工作。
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生产成本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因此不会像完全成本法下,各期产量变动就要调整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从而成本核算工作量减少,也避免了因为固定制造费用分配而导致的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影响而影响利润的情况。
5.变动成本法能满足企业短期经验决策,成本管理的需要。
变动成本法下计算边际贡献,能反映出产品对于利润的贡献度,从而更明确地揭示业务量和成本、利润之间的对应关系,方便企业管理层进行成本预测、利润分析、进而为经营决策服务。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作者:纪晓宇赵旭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这两种方法中,由于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构成要素不同,从而影响到利润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不同。
本文將在两种方法的不同计算过程的基础上对营业利润核算产生的结果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到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和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理论差异变动成本法是指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计算时只计算在生产中消耗的变动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是把它计入期间费用的一种核算方法。
在完全成本法中,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都是与生产产品活动有关的费用,所以在计算完全成本法时,是把两种费用起计入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在计算成本损益时,一起从销售收入中扣除。
由此可知两种方法是管理会计中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所以二者存在着理论差异。
由二者的定义可以得出在应用前提与产品成本构成要素、产品存货定价及成本流程、以及通过推理间接得出在计算损益时核算方法和利润表等几方面存在着理论差异。
二、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差异1.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
在变动成本法中,首先计算销售收入,用销售收入来扣减当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然后得到边际贡献;最后用边际贡献来补偿固定成本即可得出当期的营业利润,这种损益确定过程叫做贡献式。
用公式作进一步说明:营业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售价×销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2.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
在完全成本法中,采用传统方式计算损益,首先也是计算销售收入,用销售收入补偿本期实现的销售产品的成本,得到销售毛利,然后用营业毛利补偿营业费用得到最终的营业利润。
一、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比较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产品成本包括产品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期间费用,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认为它是固定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凡是与产品有关的耗费都计入产品成本,包括了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期间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法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性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完全成本法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期间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差异的主要区别,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期间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把变动性期间费用看成产品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完全成本法下把变动性期间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
为了更深入了解两种方法的区别,我们通过一个实例进行比较。
二、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实例比较例1:产品单价30元,单位直接材料10元/件,直接人工5元/件,变动性制造费用5元/件,固定性制造费用2000元,变动性期间费用1000元,固定性期间费用4000元。
若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本月月初存货A件,产量为1000件,月末存货A件(A≥0);(2)本月月初存货A件,产量为1000件,月末存货A+200件(A≥0);(A≥0)。
分别按照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该月税前利润。
解:单位变动生产成本=10+5+5=20元/件单位销售成本=10+5+5+2000÷1000=22元/件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2000÷1000=2元/件单价×保本点销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保本点销量+变动性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0保本点销量=(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变动性期间费用)÷(单价-单位变动生产成本)=(2000+4000+1000)÷(30-20)=700件计算得保本点销量为700件,本月销量只要超过700件就可盈利,则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变动成本法丶完全成本法下运用比较法分析税前利润差异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下运用比较法分析税前利润差异彭少梅渊桂城职业技术学校广东佛山528200冤【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理解上和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试利用比较法来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差别。
【关键词】税前利润差异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比较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表面上差异很大的事用在当期全部转销。
物间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共同点,或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事物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差异,即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的比较,认和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都计入清事物的本质。
管理会计中,有必要采用比较法来揭示变动成产品成本。
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计算税前利润所产生差异的原因。
然而两种成本方法的比较如表1所示。
在实务中人们接触的只是按经济成分分类形成的完全成本概变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包括全部的固定成本(固定念,而管理会计却把所有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制造费用+固定销售费用+固定管理费用+固定财务费用);定成本两部分。
这样,概念上的转变和成本组成的不同,给初完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则包括全部的销售及管理费用(变学者带来了诸多困惑。
本文通过表格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动销售费用+变动管理费用+变动财务费用+固定销售费用+比较清楚地找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固定管理费用+固定财务费用)。
一、用比较法解释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定义二、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计算税前利润的方法和变动成本法就是计算产品成本时,只计入为生产产品而步骤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为了说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税前利润的过用同产品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一样,作为期间费程,笔者仍列表对两者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表3。
因而,在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这两种纯粹的成本类型之生误解。
外,还有另外两种成本类型:阶梯成本和混合成本。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王昕婷程柯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因对固定性制造费用处理不同,导致两种方法对营业利润核算存有差异。
探讨差异背后遵循的内在规律是管理会计学基础的和重要的理论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尚存分歧。
本文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核算营业利润原理出发建立模型,两种分析方法对营业利润核算差异的内在规律可以在算式结果中得到简洁、直观的体现与说明。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营业利润;差异一、引言根据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划分口径和损益确定程序的不同,管理会计的成本计算和利润核算存在两种方法,即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和变动成本法(variable ac-counting)。
完全成本法(亦称吸收成本计算法,absorption cost-ing )以经济职能分析为基础,产品成本的计算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亦称直接成本计算法,direct costing )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产品成本计算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
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被视为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
以上内容概括如表1所示。
表1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成本项目构成比较由于理论基础和成本项目的构成不同,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核算营业利润可能存在差异。
现行管理会计教材中,基本通过具体实例或文字揭示,要么过于繁琐,要么过于抽象,给初学者带来诸多困惑。
笔者从两种成本法下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接推导出差异转换的规律,供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者和学习者参考。
二、基本假设假定一家制造企业某期生产并销售一种产品,售价为p 元,产量为x 1件,销量为x 2件,产品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三项,其中固定制造费用为a 0元,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b 0元,单位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合计为b 元,期间费用为F 元。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税前利润差异探析
作者:徐莉萍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5期
【摘要】变动成本法广泛应用于内部决策,完全成本法符合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两种方法在产品成本、期间成本的确定及利润的计算上有所差别。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本文将对两种方法进行进一步地对比分析。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差
1 相关概念概述
1.1 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指将全部生产成本当作产品的成本,而将非生产成本当作产品的期间费用,并在当期损益中扣除的一种成本计算的方法。
1.2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的计算原理较为简单,即核算人员首先需要分析成本性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核算成本构成,例如,直接工人、直接材料、可变性的制造费等生产成本;维护费用、广告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期间成本。
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之和即是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企业管理成本。
2 完全成本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2.1 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将成本区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非生产成本是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损益中扣除的。
变动成本法将所有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并将上述成本按成本性态作了进一步划分,主要是将制造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类,变动性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一样,都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损益中扣除。
图一中圈内为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构成,图二中为全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构成。
2.2 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采用变动成本法时,期末存货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而不包含固定生产成本。
采用完全成本法时,由于产品在已销售、库存和在产品中分配了所有的生产成本,使最终产品和在产品中不仅包括变动性的成本,而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
2.3 对固定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
成本按照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差异在于是否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前者认为固定制造费用一旦形成后,就与企业产品产量没有直接联系,而其数额同企业的存在和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故其应作为本期边际贡献的减除项目,使得期末存货不负担固定制造费用。
因此,变动成本法只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变动成本,即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从当期边际贡献中直接扣除。
3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基本模型
基于上述关于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在处理固定制造费用上的自身特点,应对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息税前利润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式。
3.1 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销售毛利-销售及管理费用,其中:销售毛利=销售收入总额-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可供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3.2 变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变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其中: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额,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即单位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
3.3 两种方法息税前利润的差异
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全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全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量,因此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利润不仅取决于存货量的变更,还取决于全部成本法下期初、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是否相等。
4 结论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由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不同,导致二者存在以下一系列差异:(一)理论依据不同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固定制造费用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而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则强调成本补偿的一致性,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其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应当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 余绪缨,蔡淑娥.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李白青.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
[3] 王娜.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J].内蒙古电大学,2015.
[4] 孟焰,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
[5] 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