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篇1:《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
其全文古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言】《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题李凝幽居》原文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原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⑴池边:一作“池中”。
⑴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⑴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⑴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赏析出自中唐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诗只是抒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题李凝幽居古诗全文李凝幽居古诗全文:
青山幽居深巷间,
枕石衣苔听泉声。
翠幕轩窗梧桐绿,
香兰飘拂子规鸣。
树影斜斜烟波远,
心灵寂寂万籁无。
世事纷扰何足道,
闲云野鹤是我乐。
野花独自开无声,
双燕归来叶底鸣。
温柔月色映窗户,
牡丹花开红似火。
幽居深巷寂无声,
思绪如梦自远行。
世界繁华在远处,
伤心离别已非情。
古诗李凝幽居外,
历尽辛酸让人心香。
青山幽居与我同,
纸墨悠然写古章。
整夜星光闪烁隐,远山夕阳渐将沉。
幽居深巷真安宁,品味古诗心纷纷。
花香鸟语入我怀,笔墨纸砚写文章。
青山幽居是我家,思绪重返旧时光。
此去归来静心坐,古诗李凝幽居外。
山川草木心灵扑,随遇而安无牵绊。
李凝幽居诗情真,山寺梵音竟无声。
烟雨朦胧思故乡,寻慢时光笔墨行。
青山幽居溪水清,翠竹枝条映窗明。
宁静祥和让人想,笔下文字流淌情。
李白行稳坐安宁,
幽居深巷真舒心。
古诗李凝幽居外,品味自在悠然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敲门。
出自中唐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原诗:《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释义: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房山)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有《长江集》。
扩展资料: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路上所见。
过了桥只见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天空中,云朵飘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着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但诗人把云飘反说成石移,别具一格。
此时,这些景物在皎洁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层清白的光辉,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写:我暂时离去,不久就会再来,不辜负一同归隐的约定。
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心中归隐之志,点出了诗的主旨。
正是前面描写的幽雅闲适的环境让诗人心生归隐之意。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
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后人点评】唐人司空图: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疏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
(《与李生论诗书》)。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描绘了李凝幽居的清静和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本文将从诗的背景、结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诗的背景《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正值唐代盛世,白居易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诗中描绘的李凝幽居可能是白居易的朋友或者同僚,他选择远离尘嚣、居住在幽静的地方,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厌倦。
二、诗的结构《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七绝,每句四个字,共有四句。
整首诗共计十六个字,结构简洁明快。
从押韵结构上看,第一、二句押韵,第三、四句押韵,给人以声调韵律的美感。
诗中没有过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清新自然,整体上给人以平实而直接的感受。
三、诗的意义1. 李凝幽居的描绘诗的第一句“山僧离去子规愁,春水回清花底幽”,描绘了李凝离开后,清幽的山水景色以及花底的静谧。
子规这里可以理解为渡鸟,愁意味着自然的离去和留恋,与李凝的离去形成对比,强调了幽居的清静与美好。
2.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的第二句“蓬莱此去百花筹,杨柳堤回小舍偷”,描绘了蓬莱山美丽的花朵,以及回归到杨柳堤小屋的温馨和安逸。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当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3. 对现实的厌倦与追求诗的最后两句“虽忧留滞忘归休,便共杯中世界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诗中的“滞忘归休”是自我安慰和解脱的表达,意味着尘世的困扰暂时放下,与李凝一起分享杯中的宁静和快乐。
通过对《题李凝幽居》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他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这首诗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传递给读者一种安静和美好的感受。
tí lǐ níng yōu jū10题李凝幽居(唐)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题李凝幽居》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少林学校_____年级___________导学案_____班_____组姓名:_________ 主备人:王兴红备课时间:_03.25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04.01______
课题:题李凝幽居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合作感知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一寻常小事,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走进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创作背景: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知识链接推敲由来: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推”字更恰当些。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差人把他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本诗通
过写了
友人李
凝所居
的清幽
环境,表
达了诗
人悠闲
自得的
情趣和
对隐逸
生活的
向往。
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
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作品鉴赏:
首联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
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
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
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
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
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
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
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
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
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
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
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
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自主学习:
1诗中交代了李凝居处的环境特点,暗示了他的隐士身份的句子是:
2描写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千古名句是?关于“推敲”的典故,你知道
吗?
3写回归途中所见:因月色、游云而使人产生错觉,以为山石在移动,更
加突显环境的幽静的句子:
4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当堂训练:
对本诗中的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题李凝幽居》中“题”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中的“少邻并”的意思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中的“敲”,传说也想做“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得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教学
反思
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