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13
蓉城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度(下)高中2017级期末联考生物(考试时间共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鲁海荣周定辉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扫描查看成绩分析报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分裂开始到分裂结束为止B.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C.分裂间期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D.不同生物减数分裂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2.豌豆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在根尖细胞分裂中期A.细胞中有28条染色单体B.细胞中有7个四分体C.细胞中有28个双链DNA分子D.有4个染色体组3.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片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B.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碱性染料,便于显微镜下观察C.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D.观察中期细胞可清晰地看到染色体,随后染色体着丝点分裂4.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是指分裂的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C.分化的细胞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D.高度分化的细胞都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5.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刚出生的婴儿体内有衰老细胞B.凋亡细胞中含有与凋亡有关的蛋白质C.衰老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减少D.细胞凋亡有利于人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6.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细胞癌变是多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累积效应C.吸烟可诱发人体细胞产生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7.下列关于自交、杂交、测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纯合子的自交后代是纯合子,杂合子的自交后代是杂合子B.通过杂交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C.通过测交能够测定F1代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D.测交和自交都可以用来判断显性豌豆的基因型8.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
蓉城名校联盟高2015级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天道无穷。
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
中国人很早就根据自然时间节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
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点,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战国时期,“二十回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罢了。
“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围绕着这一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安排,因此形成了针对特定节气时令的信仰、禁忌、仪式等。
在节气时令中,饮食保健的内容令人注目,它是我们祖先岁时生活的经验总结。
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题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6月,一位老人在高铁二等座上改稿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这位老人是我国知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他身穿一件浅白色短袖村衫,脚上穿着一双旧的鞋子,坐在高铁二等座上,聚精会神地查看打印出来的演讲稿课件,右手还拿着纸笔随时记录。
微博还配文称: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创造的践行者,帮国家节约上千万外汇,为了做好一场报告,七十八岁高龄在二等座椅上仍然笔耕不辍。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干一行,爱一行七十八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不经意间的举动,成了人人称赞的“网红”。
网友赞扬的不仅仅是刘院士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更是耄耋老人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国家需要这样的学术钻研精神、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
刘先林一身素衣、一双旧鞋,如果不是因为在高铁上改稿被网友点赞,这样的老人与平凡人并无不同。
但这个平凡朴素的老人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仍工作在一线岗位上。
刘先林院士本可以乘坐高铁一等座,但他选择跟普通科研人员一起乘坐二等座。
乘车时间原本可以成为大家的休息时间,但刘先林院士选择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工作。
面对多家媒体的求稿曝光,刘先林院士选择婉拒、他只想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
刘先林院士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淡泊名利的豁达。
他最看重的是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是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他在耄耋之年仍在发光发热。
反观当下社会,部分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科研基金不惜学术造假,甚至是剽窃!这样的新闻让人寒心,如果连学术科研人员都开始弄虚作假,自上而下形成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必然将成为一颗毒瘤,毒害整个国家。
社会需要正能量,国家需要这种匠人精神,社会应该广泛弘扬刘先林院士这样的工作、生活品质。
感染更多年轻人,也激励更多人向他学习,将这样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下)入学语文试卷一、阅读题1.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云卿;广汉人。
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
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
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
味视。
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
直。
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
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
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
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
”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
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
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
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
其乡里,徐曰:“广汉。
”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
”曰:“然。
”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
第。
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
”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
”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
”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
大业。
”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
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
矣,竟不知所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注释】:①舄(xì):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
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
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味视.他圃尤胜视:比较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羡:羡慕C.第.长于知君子第:只是D.共济.大业济:成就、完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期输.直输:运输B.假者负.偿负:违背C.遂扣.其乡里扣:询问D.而翁已遁.矣遁:隐匿(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
蓉城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度(下)高中2016级入学考试语文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
《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
”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
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
《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
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
《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注引《说林》日:“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
”“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
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
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
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18 届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案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小题。
儒家在当下和未来何以安身立命陈季冰由于孔子诞辰日的到来,又有国家领导人的有意识推动,有关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近来热度骤然升高。
不过,在经历了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批林批孔”的全盘激进反传统运动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谈论儒学的复兴,恐怕首先要厘清一些基本关系。
如果说儒家文化曾经在过去2000年里充当过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在百余年激进变革之后,它自己现在也面临一个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首先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儒家文化。
自汉代以后,儒家在政治领域的确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实际上,它从来就没有将其他信仰和价值体系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
在民间,佛教乃至道教等信仰体系与儒学基本和睦并存着。
因此,如果将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简单地理解为阅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尊崇儒家价值理念,恐怕是一种过于狭隘的理解。
第二,在对待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当避免重蹈两个极端的错误。
第一个极端就是前文提及的激进反传统思潮,它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儒学和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彻底打倒它们,中国才会取得进步。
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决定论”思维。
另一个极端的思潮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它认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来说,传统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如果仅是这一点,我们或许还能够认同。
但它进一步认为,只要从儒学中不断地挖掘这些传统资源,加以发扬光大,我们就能够顺利地实现民主与法治等中国人追求了上百年的现代梦想。
这种试图重建儒家政治制度的想法几近于天方夜谭。
中国近代历史已经证明,儒家政治是一种无力应对现代挑战的失败的制度。
四川省蓉城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二期末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媒体技术推动阅读模式变革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分享、互动和可移动性的全新阅读模式。
首先,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区隔的空间、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推动了信息的跨域传播,孵化出一个个集合的阅读社群;其次,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亚文化传播,让网络社群升级到文化层面的情感共振及价值认同,促使阅读从传统的私人化行为演化为一种以互动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行为;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活场景不断转移到线上,线上的社群文化也开始嵌入现实生活,这使碎片化的信息互动升级为更具系统性的知识交流,让阅读的社会化作用更加凸显,这就是社会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适应移动状态下的阅读需要,社会化间读的内容大都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可谓短平快;微信朋友圈或群推荐的阅读材料,基于熟人、朋友关系,容易引起重视并被优先阅读,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
一般来说,群主或群里比较活跃的人的推荐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引导性甚至经过了“再创造”。
群友在分享阅读材料时,会有即时的评论发表,这就形成社会化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阅读分享与舆论的酝酿、形成几乎同时出现,没有给理性思维留下足够的时间。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国其转发分享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
在当前网络时代下,信息知识过剩、信息污染、信息干扰等问题,容易造成阅读浪费。
社会化阅读潜藏着一些危机,如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促使“浅阅读”大行其道、过多地沉迷虛拟空间会使得现实社会的文化互动变得稀缺等。
社会化阅读方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在传统社会中,出版物是经过审查、去杂质化的,社会化阅读则很难实现对内容的把关。
四川省2017-2018年度高三第二次“联测促改”活动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和儒家对待神灵以及敬拜神灵的态度似乎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墨家既信奉鬼神,却反对丧葬和祭祀祖先时要献大量祭牲的繁文缛节;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却不信有鬼神。
墨家对儒家在这方面的自相矛盾,毫不客气地予以指出。
《墨子·公孟》篇里所记的公孟子是个儒家人士。
他说:“无鬼神。
”又曰:“君子必学祭礼。
”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其实,儒家和墨家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只是表面上的不一致。
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起初是源于对鬼神的信仰,但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由于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
可以说,儒家重视仪礼,是一种诗情,而不是出自宗教。
儒家的这个理论后来经荀子而进一步发展。
(摘者注:荀子《礼论》中说,“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又说,“祭者,志意哀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
在这样的解释中,葬礼和祭仪已不再有宗教的意味。
)因此,对儒家来说,这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并不存在。
墨子的观点其实也没有自相矛盾。
他论证鬼神的存在,是为他的兼爱理论作张本,而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在《明鬼》下篇里,墨子认为,世上之所以混乱,源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
接下去,他问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善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所以,他关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论只是为了教人相信,实行兼爱,将得上天奖赏;如不实行兼爱,则将受上天惩罚。
大众持这样的信仰,将有利于在人间建立理想世界,因此墨子采取这样的主张。
蓉城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度(下)高中2016级入学考试语文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
《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
”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
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
《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
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
《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注引《说林》日:“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
”“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
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
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
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
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
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
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
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
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
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的生动,借用到文论,刘翱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
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
其二,幽论中也报强调骨法用笔,移同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
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助键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8.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内容贫乏,辞句堆砌的作品都无“骨”。
C.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文学批评中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主要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
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六朝人物通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
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在六朝人物品评和画论中,“风”与“神”“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
刘勰《风》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面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C.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D.“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远山张世勤莽莽青山,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都。
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
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
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
他跟牛说,怎么了,走啊! 可牛一动不动。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轴在牛身上。
他说,咱们赶路吧。
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
父亲不在了,它也在沉痛和悲伤。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
他叹口气,白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轻松地走起来,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
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
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
若在往常,一到转弯,牛车侧着,轮下又颠簸,很有些危险,他会提醒父亲:爹,转弯了。
父亲都是说,知道。
也不过这么一句话。
也就安然无恙地过去了。
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
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
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
他想,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接下来的路,他和手就顺畅得多了。
虽然父亲已经不在车上,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
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蓝裤,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
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她叫红苗。
每次他把木柴装车后,都要带上一点小山货,常带旳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
口感好,很开胃。
年轻的女人问:你怎么不卖呢? 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摘都摘不过来,不值钱。
她问,山里好吗? 他说,很好,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樱桃,葡萄、山楂、石榴……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
红苗坐在空空的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
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花香鸟语包围着她,山涧清溪映照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
她看着驾牛的青树,背影挺拔而又敦实。
红苗说,我想告诉我爹。
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
面对群山,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
这根本还没到弯的时候。
红苗一阵惊吓。
青树抚着牛头,轻声安慰似的说:不是喊你,是喊地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晚上,红苗问青树,你一路上一直跟牛说话,它听得懂吗? 青树说,听得懂,就把牛的习惯跟红苗说了,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
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