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与影响_省略__基于陕西省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_刘志侃
- 格式:pdf
- 大小:690.98 KB
- 文档页数:6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村产业发展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农村的创业机会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文从社会、经济和个人角度出发,探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的原因与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社会原因1.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惠的发展条件。
政策引导下,大学生们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价值,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就业垄断化城市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高学历人才。
相比之下,农村就业环境较为宽松,创业机会更多,而且受限制的行业相对较少。
此外,农村的生活成本低,大学生返乡创业能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生存能力。
3.文化传承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农村的文化信息逐渐减少。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助于保护农村文化和乡村风貌,传承乡土民俗文化。
此外,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科技的推广,大学生可以向农村传播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
二、经济原因1.农业产业化和城乡融合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城乡融合的推进,农村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开发新兴产业,推动当地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转型。
2.品牌意识和市场需求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农产品品牌意识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创造高质量的品牌,进一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3.商业模式和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需求逐渐出现。
大学生的创业,可以为乡村和农村地区带来创新的商业模式和高品质的服务。
三、个人原因1.自我实现和价值发挥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够在家乡实现自我创造价值和个人价值。
大学生返乡创业具有很强的成就感和自我意识。
2.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为当地社会和家庭带来实际帮助,同时也自觉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
N O N G CU N F A Z HA N农村发展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意愿调查及问题成因分析开封大学闫俊摘要:大学生是返乡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将是推动乡村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基于河南省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意愿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疏离、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思想偏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松散、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充足与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现实差距等问题,并分析如何能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
关键词:返乡创业;乡村振兴;意愿调查;成因;对策大学生是返乡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将是推动乡村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就目前的情况看,愿意选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有多少?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如何[1]?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基本情况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星软件在线设计问卷、发布问卷链接或者问卷二维码,回收调查结果,并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以及部分毕业生展开相关问题的调查。
本次调研全部采取电子问卷形式和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全面性、代表性,选取的对象综合考虑了学校类型、性别、学历、专业、生源地等方面因素。
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多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及毕业生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共回收214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46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100份,有效率为97.8%,符合调查的基本要求。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如下。
在调查对象中,从生源信息上分析,农村生源1579,占比为77.52%。
从性别上分析,二者的比例均衡,女性调查对象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女性占比达51.43%;大学生各年级的参与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其中大一学生1257人参与调查,占比为59.86%,大二学生678人参与调查,占比为32.29%。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返乡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和政策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
背景介绍中,我们将探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大学生返乡创业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有人认为,返乡创业有助于实现“教育回乡”、“人才回乡”和“产业回乡”的共振发展,有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密和资源匮乏的紧张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大学生返乡创业被视为一种有效的人才流动方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因、影响因素分析、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经济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返乡创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愿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发展,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探讨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因、影响因素、政策支持、社会支持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返乡创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特点,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还旨在探讨返乡创业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例如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同时也要关注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相关政策与社会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因家乡情结是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外求学期间,大学生可能会对家乡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希望能够回到熟悉的地方发展自己的事业。
地方资源优势也是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
有些家乡可能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比如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产业发展潜力大等,这些都能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18大学生返乡就业影响因素研究朱庭萱(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20万人。
综合全国各地就业形势来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二线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同时中小型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则急需人才。
《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回流意愿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的回流意愿较高,共占比41.8%(包括15.1%的毕业生非常想回家和26.7%的毕业生比较想回家),另外还有26.7%的人觉得是否回家没有区别。
这表明大多数人倾向或者不排斥回流。
为帮助大学应届毕业生更好地定位自身,在初次就业时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笔者展开本次调查。
通过分析在校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意义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以及传统行动。
通过对大学生归乡就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将不同因素主导下的归乡行为归类为以上四种行动类型,找到对大学生这一劳动力群体而言影响其流动最为显著的因素,从而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选择初次就业地域及岗位,同时有助于各地区进一步吸引人才回流,助力经济发展。
(一)理论意义1.将大学生归乡就业行为划归到韦伯社会行动四种类型中去,为就业选择这一主观行为寻找客观因素和理论支撑,更加理性的看待归乡就业这一行为选择。
2.运用人口推拉理论,通过比较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与排斥因素,找到留住及吸引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从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3.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研究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扩展了对该问题的研究视角。
现有研究大多从大学生意愿及返乡的优劣比较视角进行研究,本研究尝试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的原因。
(二)现实意义1.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的客观因素,找到能够直观影响该群体就业选择原因,从而帮助大学生群体在初次就业前对自身需求及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和了解,寻求到个人满意度较高的职业。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籍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
他们希望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提升原因和影响因素。
政策环境的改善是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扶持政策也不断完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例如给予创业贷款、减免税收和提供培训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籍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降低了创业风险,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
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提升。
随着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传统行业逐渐式微,而一些新兴的产业和服务业开始崭露头角。
这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村社会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对于迎接高学历的返乡青年创业者更加开放和支持。
农村社会的这种变化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农村籍大学生个人因素也是决定他们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技能让他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创业。
农村籍大学生在外地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让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以自己的优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家乡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仍然存在,对于高学历返乡青年的创业充满了困扰和质疑。
他们往往会面临排斥和歧视,这给他们的创业之路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农村创业环境和创业资源相对不足,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的支持,这也给农村籍大学生的创业增加了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农村籍大学生往往在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压力,缺乏创业初期所需的资金。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提升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策环境的改善、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都在推动他们返乡创业的愿望。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引导路径研究摘要:大学生返乡创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关的引导路径,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消失,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热点问题之一。
返乡创业既是人们对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探索和努力,也是大学生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选择和机会。
大学生返乡创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返乡创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创业资金不足、创业环境不利等。
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引导路径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调查分析通过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和原因,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希望为家乡做出贡献;二是创业机会的出现,认为家乡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三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希望通过创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如父母的态度和期望、家族传统等。
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也有影响,如政策支持、创业资源等。
个人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如自身意愿和能力等。
为了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和能力,需要建立相应的引导路径。
引导路径应包括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等。
政策支持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
政府还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创业培训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和培训班,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张栋洋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受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因素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数量少且成功率低。
要改变这一现状,发挥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促使其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改革,社会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大学生提升自身创业素质。
关键词:乡村振兴;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为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国家积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重要制度支撑。
事实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大学生等优质人力资源的积极参与。
与普通社会个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都相对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更强一些。
可以说,大学生返乡创业既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一、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匮乏、人才流失严重,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并鼓励各界人才投身其中。
可以说,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为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即便如此,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返乡大学生数量稀少的现状。
受传统思想观念、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虽然大学生普遍拥有创业的想法,但真正敢于付诸行动的学生却屈指可数。
对于一般人而言,考上大学并能够在城市扎根的孩子是有出息的,也容易被亲朋好友作为教育自家孩子的典范。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担心选择返乡创业可能会给自己及家人丢面子,况且他们初出校门,缺乏创业经验、创业资金以及创业能力,盲目选择创业显得不太靠谱。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才使得大学生返乡创业热情不高。
还有个别大学生对返乡创业抱有极大热情,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积累人脉、经验与创业资金,并针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为创业做了诸多准备。
农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
农业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和返乡创业意愿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农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
家庭背景是影响农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农业背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选择。
如果学生来自经济困难家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返乡创业,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如果学生的家庭在农业方面有较深的背景,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农业创业,因为他们更了解农业行业和创业机会。
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农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创业机会的认知和理解。
如果学生接受过良好的创业教育,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更容易发现创业机会并积极追求创业梦想。
就业市场形势也会对农职院校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如果就业市场前景不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可能会变得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农职院校学生更可能选择返乡创业,以避免就业压力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
政府对农业创业的支持和鼓励也会激发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
个人意愿和兴趣也是影响农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学生对农业充满热情,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他们更有可能选择返乡创业。
个人兴趣和个性特点可以驱使学生积极寻找创业机会,并坚定地追求他们的创业梦想。
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就业市场形势和个人意愿是影响农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农职院校提供更好的创业教育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逐渐提升。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提升原因,并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这一趋势。
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广,农村地区的创业机会不断增加。
农村份额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农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贷款优惠、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村创业的风险和成本,提升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
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提升。
随着农村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是落后的、贫困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几乎没有人支持。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村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农村也越来越被看作是大学生创业的热土。
大学生们也逐渐发现创业机会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农村也同样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市场需求,因此选择返乡创业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农村创业的机会和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意愿。
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
政府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创业的贷款额度,降低创业者的融资成本;同时还可以加大税收减免力度,为农村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
搭建平台,提供创业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创业孵化器、农村创业园等方式,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支持,同时还可以组织专业团队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政府可以与高校加强合作,建立农村创业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意愿,进一步推动农村创业的发展。
一、引言随着高校扩招,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危险,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难点问题,而农村生源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则是难点中的难点。
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实现农村“智力外流”向“智力循环”转变的有效途径。
但目前,我国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微乎其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研究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找出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等三个方面。
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展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蒋建荣等(2005)提出的“创业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定地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技术水平”,认为创业素质主要由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4个有机部分组成[1]。
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评价、创业教育效能及创业教育实验等问题展开[2-7]。
辜胜阻、张蕾、陈成文、姚裕群等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力[8-12]。
现有文献中,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返乡创业情况进行研究的大多见于报纸杂志的简单描述,以论文形式进行详细论证的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大学生新农村创业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等[13-18]。
但这些文章主要从返乡创业的必要性、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视角研究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刘志侃唐萍萍———基于陕西省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陕西省10所地方高校的488份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 模型对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家乡贷款优惠程度、税收优惠程度、家庭精神支持程度、农村生源大学生专业等对其是否返乡创业具有显著影响。
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Logistic 模型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794(2014)07-0030-06*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地方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研究”(SGH12399);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研究”(SGH13272);陕西理工学院教科项目“教学型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YYJ20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DOI:10.13778/ki.11-3705/c.2014.07.007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返乡创业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未做系统论述。
基于此,本文利用陕西省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Logistic模型就相关因素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政策启示。
二、理论分析本文基于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创业特征、所在院校创业教育水平、家庭支持程度和家乡创业扶持政策4个方面分析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特征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性别、性格、专业、学历等会影响其是否返乡创业。
一般来说,男性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要高于女性;性格外向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要高于性格内向的;关于专业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专业特征表现为理工类>经管类>文史类;学历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是负的,即学历越高的农村生源大学生越不倾向于返乡创业。
(二)家庭特征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家庭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对农村创业的精神支持程度两个方面。
有学者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和好的大学生,并且经济条件越差的学生创业动机越强烈。
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越强。
家庭精神支持程度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家庭在心理、思想方面越支持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其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的完善程度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主要表现在学校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出的政策和各种教学、训练活动。
本文中的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主要包括返乡创业培训、返乡创业社会服务和返乡创业奖励政策等,在调查中笔者征询专家意见,并结合具体实际,将上述三项指标赋权,其中返乡创业培训占65%的权重,返乡创业奖励占15%的权重,返乡创业社会服务占20%的权重。
并将这一引导机制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完善、一般、不完善。
一般来说,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返乡创业与其所在院校的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的完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生源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越健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
(四)家乡扶持政策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家乡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资金、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体涉及到主要政策有免收行政性收费、贷款优惠、返乡创业培训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
通常情况下,这些家乡创业扶持政策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上述这些扶持政策的力度越大、越完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烈。
三、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根据文献查阅法、专家意见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因素分析表的设计,然后根据这个表构思问卷。
初步的问卷设计出来后,在陕西理工学院南、北校区分别做了50份的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于2013年1月至3月选取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商洛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榆林学院10所陕西省地方高校作为样本点展开调研,每个高校50份问卷,一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88份,即问卷回收率为98.4%,有效率为97.6%。
同时,为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笔者采取实地调研,并选择各高校的图书馆和综合自习室作为调研地点,对现场进行控制。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变量与模型选择因变量Y 为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进行就地转移,这种选择有两种情况,一是返乡创业(Y =1),二是不返乡创业(Y =0)。
显然,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所以本文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用p 1、p 2分别表示“返乡创业”、“不返乡创业”的概率,用X 1、X 2、…、X k 分别表示影响因素,由此形成的Logistic 回归方程为:Y =Ln (p 1/p 2)=b 0+b 1X 1+b 2X 2+…+b k X k模型解释变量选择及处理说明如表2所示。
表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248 50.82 5 1.02 240 49.18 26 5.33 241 49.39457 93.65 247 50.61 ! 81 16.60 "#$ 165 33.81 % 289 59.22 &’$ 160 32.79 () *+,-./0 118 24.18 1 23$ 163 33.40 ! 98 20.08 456 108 22.13 % 278 56.97 78 9:6 380 77.87 ;<=>0 112 22.95 ? 136 27.87 ! 7 1.43 226 46.31 % 32 6.56 @A&BC DE 126 25.82F GH IJ0 449 92.01 ! 8 1.64 ! 76 15.57 % 22 4.51 % 226 46.31 @AK LM N45893.85O *=>18638.11X Á =1 =2 1.508 0.500 X Â =1 =2 1.494 0.500 X Ã =1 =2 =3 2.004 0.821 !" X Ä #$%=1 &’%=2 1.779 0.416 () *+, X Á =1 -.=2 /=3 2.020 0.733 ()012345 X Å 6=1 7=2 8=3 1.078 0.324 9:; <=>?@AB C45 X Æ DBC =1 -.=2 BC =31.074 0.298 EF G HIJK X Ç 6=1 7=2 8=3 1.924 0.635 LMNO 45 X È 6=1 7=2 8=3 1.971 0.656 9:; PQRST5 X ÁÉ6=1 7=2 8=3 1.094 0.338 UGNO 45 X ÁÁ6=1 7=2 8=3 1.7750.698表2模型解释变量选择及处理说明(三)模型运行及分析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488个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 回归处理,采用逐步向后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并采用-2Loglikelihood 、Cox&Snell R 2和Nagelkerke R 2三个参数进行模型的整体检验。
最终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专业、家庭精神支持程度、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完善程度、家乡贷款优惠程度、税收优惠程度等5个自变量进入模型,整体运行效果以及参数如表3所示。
从模型的整体检验效果看,-2Loglikelihood 值38.417,模型拟合度较好;Cox&Snell R 2值为0.522,而Nagelkerke R 2为0.71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从具体影响因素来看。
1.专业。
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专业的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可以用下述关系式表示:理工类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经管类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文史类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
原因主要是理工类大学生往往能够掌握一种技术,尤其是农林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适农性背景使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农村生源大学生更愿意,也更容易返乡创业;文史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适农性大多比较低,因此他们基本上都不愿意返乡创业;而经管类专业的适农性介于理工类和文史类之间,所以该专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可能性也在这两个专业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