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7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条件:土壤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是农业
区位的重要因素。
优质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则会影响农业活动的实施和效
率。
2.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降水、温度、
日照、风速等。
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
适宜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基本要素,影响农业的灌溉、养殖、
种植等活动。
农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和
利用效率。
4.劳动力与人口因素:农业的区位还与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和
人口密度有关。
足够的劳动力和适宜的农村人口分布对农
业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
5.市场与交通因素:农业区位与市场的接近程度和交通条件
密切相关。
如果农产品远离市场或交通不便利,会增加运
输成本和时间,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
6.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
是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方面。
有差异的政策措施和农村基
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的产量、品
质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区域规划和发展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首先,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之一、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和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比如日照、温度和降水等影响着种植作物的选择和产量。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缺水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和劳动力等。
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将决定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和销售范围,影响产品市场的开拓和销售渠道的选择。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素质水平将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质量。
再次,社会因素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和农村发展等。
政策扶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国家对农业提供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发展是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将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综上所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易错点09 农业的区位因素易错题【01】不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是决定性因素。
总结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二、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1.大范围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1)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形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与分布,可结合下图理解。
(2)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这种影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2.小范围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在图中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布局小麦种植业、花卉种植业、乳牛业、林果业。
三、农业生产条件分析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政策一般对农产品种类和种植面积影响较大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业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农业技术如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域的范围,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等01不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2021·海南·高考真题)图左示意我国某热带雨林地区人工多层经济林模式,图右示意我国某地区“猪沼果”模式,二者均为生态农业模式。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一。
自然条件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季风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为的影响极大.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2.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垂直化,多样化。
3.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例如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钙质土)等地土壤肥沃,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经济条件1.市场: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运输: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蓄业等,由于其产品保鲜期较短,要求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3.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化肥的广泛使用及科学的灌溉技术,可使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提高播种效率。
农业保鲜技术的发展(冷藏/保鲜船/车)5.工业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我国的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对于农业的发展就比较有利。
【微专题】农业区位因素评价(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云南蒙自市是我国主要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
近年来该市种植的早熟葡萄品种第一茬在每年5、6月份上市,而通过盖棚、摘心、促花等措施改变了露天葡萄一年一收的现状,实现了第二茬上市,上市时间在11月份到次年1月份。
第二茬葡萄产量比第一茬略低,但甜度较高,经济效益是第一茬的3倍左右。
进入11月份,该地的葡萄主要依托电商平台销售,快递企业采用真空充气袋包装后运往全国各地。
下图示意蒙自市所在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1.蒙自市能够实现葡萄一年双收的原因有( )①热量条件好,生长周期长 ②市场需求量大 ③通过盖棚提高温度,延长生长周期④采用农业技术保证了第二茬葡萄的成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2.与第一茬葡萄相比,蒙自市第二茬葡萄甜度高的气候条件是( )A .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B .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C .气温较高,糖分积累多D .灌溉水源充足3.蒙自市第二茬葡萄依托电商平台销往兰州时采用真空充气袋包装,主要是因为( )①保鲜效果好 ②节约运输成本 ③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磨损 ④缩短运输时间A .①③B .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1.D 2.B 3.A解析第1题,作物熟制主要受热量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生长周期长;通过盖棚提高温度,延长了生长周期;采用摘心、促花等农业技术保证了第二茬葡萄的成熟。
市场与作物熟制没有关系,选D。
第2题,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气温较低,生长周期长,糖分积累多;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是第一茬和第二茬葡萄种植共同的区位条件;灌溉水源不属于气候条件。
故选B。
第3题,真空隔绝空气,利于保鲜;充气袋可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磨损。
故选A。
兰州高原夏菜具有很高的质量安全水平,在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一直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夏菜外调基地之一,热销全国多个城市,其中兰州市榆中县是我国重要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菜花、娃娃菜等产品大量供应上海、广州等地。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不同作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农作物种植的适宜区域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2. 土地条件:包括地形、土壤质量等。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更适宜农业发展。
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土壤要求,如稻米适宜生长在河流湿地上,而玉米适宜生长在丘陵地区。
3. 水资源: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和养殖等。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例如,农作物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更好地生长,养殖业在水域面积广阔的地区更有利于发展。
4. 交通和市场条件: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市场网络。
农业发展更有利于位置靠近交通主干线和城市的地区。
农产品的出口需要海港或机场等出口通道。
5. 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也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有关。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可能更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丰富,而发达国家则更注重高效农业科技的引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这些地理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农业在选择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农业的区位因素总结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土壤的肥力、排水情况、酸碱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因此,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一般会有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农业产出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温度、降水和光照条件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增加产量。
3. 水资源: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特别是灌溉农业。
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可能有丰富的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4. 地理要素:地理环境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土地利用等因素均会影响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发展。
同时,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速度,比如临近交通要道的农业地区可以更快更便捷地将产品运送到市场。
5. 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农业的区位也受到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便捷的交通网络、仓储设施和市场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能够及时运输到消费者手中。
因此,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一般会有完善的基
础设施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总而言之,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资源、地理要素、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光照、降水、热量、昼夜温差),土地(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生产历史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红壤)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足(社会经济条件)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⑻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世界和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分析⑴热带种植园农业——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③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季风水田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变化有所不同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壤的酸碱性、肥力、质地及土层的厚度等影响农业生产。
(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的酸碱性,土地的面积)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在年降水量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与素质)、技术装备(农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良种的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
种植方式------单、间、套、混连作。
耕作制度-------熟制比如: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一年一熟;南方—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光照①通过铺垫反射率大的物体使光照增强,如反光薄膜、鹅卵石等,如西北地区的瓜果;②通过分层套种减少对喜阴作物的光照,如东北地区的人参种植热量①建温室、大棚等增加室内热量,如种植反季节蔬菜;②通过盆栽减少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如帕米尔高原种植蔬菜日温差①通过铺垫热容量小的物体增强日温差,如鹅卵石、砂砾等,从而增加作物的养分积累,如法国罗讷河的葡萄种植;②通过增加水面等热容量大的物体减小日温差,或在土壤表层铺垫稻草等减小日温差,从而避免冻害,如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大蒜降水①降水少,则采取人工增雨、抽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以及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等,如以色列地区;②降水多,修建排涝设施,如南美奥里诺科平原;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则修建具备蓄水、灌溉、排涝功能的水利工程,如我国南方地区风营造防护林等,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损害地形①通过修建梯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平缓;既增加耕地面积,也减少水、土、肥流失,如东南丘陵地区;②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通过修筑台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减少土壤盐碱化,如华北平原;③湿润地区通过修建花基鱼塘等改造地形,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源发展混合农业,如珠江三角洲;④高海拔地区在湖区修筑台田,既提高了夜晚气温,又获得较便捷的河运,如南美的的喀喀湖周边;⑤平整土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壤①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②覆盖薄膜、稻草、鹅卵石等,有利于保湿、保温,并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保持地力;③轮耕、休耕等,保持地力(注:河流洪水泛滥会给两岸耕地带来肥沃的土壤,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面积①扩大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规模效应;②退耕还林还草等,减少耕地面积,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灌溉水源①一般是强调有河流、淡水湖泊等;②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确保灌溉水源的稳定供应交通①鲜奶、普通鲜花等要求高速公路等速度快的运输方式;②距市场较远的高档鲜花强调航空运输;③大豆等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农产品可以选择运输量大的铁路、水运等方式3、农业区位条件评价分析术语理解记忆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术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气象灾害纬度低(高),(海拔高低),气温高(低),热量充足(不足),影响熟制、病虫害,生长期长(短);距海远(近),降水多(少),(海拔高(低)空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光照充足(不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白天有利于有机质的合成,晚上呼吸作用弱,消耗少,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大小)、水源、土壤(1)地形条件:山区由于地表崎岖、土层较薄、耕地面积较少(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由于山区垂直地域差异显著,适合发展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草原面积广阔、牧草茂盛、适合发展畜牧业;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注意特殊的地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是原始森林)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气温日较差(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2)判断光照是否丰富,看云雾多少。
一般降水少、水汽少的地方云雾少、光照充足。
一种情况是:深居内陆、离海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我国西北地区),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二种情况是:受高压控制降水少,光照充足。
三种情况是:处于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条件较好。
四种情况是: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雾少、光照充足(如:青藏高原)。
光照不足的典型地区:西欧(因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各月降水均匀、云雾较大、光照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多汁牧草生长而发展畜牧业);四川盆地(因气候湿润、地形闭塞、云雾较大、光照不足,是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云贵高原,云雾较大。
(3)热量是否丰富的判断依据:一是看纬度:低纬度地区或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中纬度地区或温带地区夏季热量丰富;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热量不足。
二是看海拔高度: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反之海拔低热量较丰富。
三是看地形对冷气流的阻挡情况: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度高,是因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对冬季风的阻挡,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弱,加之地形闭塞,热量不容易散失。
(注意光照充足不一定热量丰富)(4)降水多少的判断:高压控制降水少,低压控制降水较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离海远降水较少,离海近,一般降水较多;暖流增加湿润程度;寒流加剧干燥程度。
农业主要区位因素一、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比较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使之有利于农业生产,但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
(1)气候:①光照,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②热量,积温多少直接限制作物的生长期和耕作制度③降水,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2)地形:①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和机械化作业,缓坡(小于250)适宜发展梯田②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变化。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
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牛产的区域化、专业化;③政策,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④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高低影响着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⑤科技,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调整农业结构,与国际市场接轨:各地农业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农业灾害比较频繁,抗灾能力较差。
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我国农产品优质化程度还不高,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适应,必须加快品种的改良和科技推广,实现无公害生产,使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化经营的步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协作。
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5.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增值: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如下影响:
1.土地条件:土地条件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优质的
土壤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如耕地、草地、林地等,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2.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同作物对气候
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温度、降水、日照等。
适宜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气候条件。
3.水资源:水资源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的灌溉和养
殖活动需要充足的水源。
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利用效率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些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4.劳动力与人口因素:劳动力和人口密度对农业的区位选择
也有影响。
足够的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适宜的人口密度与农产品市场接近,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和分销。
5.市场与交通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市场的接近程
度和交通条件。
农产品距离市场越近,交通越便利,运输成本越低,利润空间也就越大。
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通常会考虑市场接近度和交通条件。
6.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
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业基础
设施的建设,如水利、道路、仓储设施等,可以提供有利
的条件和服务,促进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各区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域规划和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