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幕遮》《八声甘州》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2 KB
- 文档页数:3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苏幕遮》导学案编写教师:乔素莲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词牌苏幕遮,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二、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字词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2、翻译下列句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三、整体感知1、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2、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一)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二)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3、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1)、感官描写(2)、炼字(3)、从意境的角度鉴赏: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四)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用了什么手法?提示: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习目标1. 了解范仲淹、柳永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预习一、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二、背景信息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知识梳理:1、字音辨析??(1)追旅思(?????? ) ?????(2)池上暝(????? )? ????(3)记省(???????? ) ????(4)苒苒(?????????? )(5)颙望 (???????? )????? (6)恁? (????????? )2 、解释加点词语黯乡魂(?????? ) ?追旅思(??????? )渐霜风凄惨(?????? )红衰翠减(?????????? )望故乡渺邈(????? )?????????? 苒苒物华休(?????? )妆楼顒望(??? )??????????????? 正恁凝愁(???? ??)3、名句默写山映斜阳天接水,?????????????????? 。
八年级下册苏幕遮学案北师大版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八年级第二卷“苏木查”学习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下册《苏幕遮》学案北师大版一、三维目标1。
通过阅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猜单词的语言,理解单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
阅读指导2。
猜语言,体验意境,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与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4教学假设1。
这部分是诗歌的选修部分。
本部分独立鉴赏四部作品,包括两首诗和两个词。
教材中有诗歌鉴赏范例,但没有文字鉴赏范例。
因此,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欣赏单词的范例。
诗歌鉴赏历来强调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即深入诵读,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掌握阅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欣赏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目的和意义。
2.比较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了范仲淹的苏木查,他也写了乡愁,作为比较,加深了对“三”字情感的把握。
对于周邦彦来说,之前没有联系过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将简要补充文学风格的常识。
5.过程和方法1。
合作学习,掌握单词的内容,猜测单词中的图像,体验意境。
2.探索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味觉欣赏单词的语言,探索单词如何实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背诵“情感在中间移动,以文字形式”。
有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通过背诵《进入角色》,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语言中的情感。
6.课堂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1。
引言设计余光中的乡愁,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
一旦你离开家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什么时候是回归年;山峦叠嶂,谁来送农村的书?因此,远在他乡的诗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悲伤,而美丽而悲伤的诗歌已经涌现出来,并成为数千年来流行的诗歌。
今天,让我们走进继刘涌之后的“雅派”大师周邦彦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表达他的乡愁(黑板写作主题)合作探索(I)朗读的最初感觉要求学生在课后结合笔记自由朗读5分钟,并试着把它们背下来(老师提示阅读要求):诗歌是“直觉”的艺术,所以“朗诵”是诗歌美学的首要意义。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1、甘州,地名,在今甘肃境内,此词是怀古之作。
2、作者介绍: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婉约派创始人物,宋仁宗时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作词崇尚铺叙,点染细腻,意境清隽,音律谐婉,语言精炼,对北宋慢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解读课文1、背景介绍:宋仁宗时,有柳屯田者,因恋酒贪色,未及第即游荡江湖,为著名的浪子。
后由名妓虫娘劝教,发奋读书。
经年复一试,词名大扬,遂被录取。
而柳永却抛下虫娘,去赴鹿鸣宴。
次年归时,虫娘已病逝。
柳永悲痛欲绝,遂作《雨霖铃》,又挥毫作词八阕,为永州八记之一。
2、学生齐读课文。
3、解读课文: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写何景?有何情?答:写暮雨洗清秋之景,带出悲秋情绪。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三句有何特色?答:残阳斜照,凄冷的秋霜带着逼人的寒气。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在雨后的玉宇澄澈的衬托下,更显得悲情四溢。
境界开阔,格调高远。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描写了处处凋残的红花翠叶和逐渐消逝的景物。
触景伤情,抒发别离之痛、飘泊之苦。
意境悲苦凄凉。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这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编号:YW——14——15——XX——XX《八声甘州》学案编写人:邢改平审核人:许红丽[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在朗读中体味《八声甘州》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八声甘州》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
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泊,饱尝羁旅滋味。
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
有《乐章集》。
二、整体感知1、解题:《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柳永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
(《八声甘州》mp3)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合作探究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导语: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导语: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课题《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柳永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了解了他的羁旅之思。
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介绍:《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1】全词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思考3】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秋之景。
词人用暮雨、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语长江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冷、荒凉、肃杀的气氛。
【思考4】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八声甘州》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词的有关常识。
2、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探究本词风格及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难点:探究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词这种文体,并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什么是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别称有“”(比如辛弃疾的词集名为《》)“”(比如苏轼的词集名为《》)“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类别。
①.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三大类。
②.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有分为:单词(全词只有一段)、双调(有两段)、三叠(有三段)、四叠(有四段)。
词的段落叫“”或“”。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3)、词的风格。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①、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周邦彦代表作《苏幕遮》(燎沈香)、姜夔,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等。
他们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①、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并称“苏辛”)他们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4)、词的发展词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晚唐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温庭筠,它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
南唐词的成就比花间派高,代表作者有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北宋初年,代表词人是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风格婉约、豪放并举,代表词人是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风格可谓是壮怀高唱,代表词人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风格多哀感低吟,代表词人是姜夔。
《八声甘州》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八声甘州》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会词人思乡怀人的愁绪。
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写作背景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
后柳永离开家乡,漫游江南,以填词为生。
这首《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
当时词人漂泊异乡,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苦和思乡怀人之情。
四、文本解读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潇潇”描绘雨声,“暮雨”点明时间,“洒江天”展现出雨势的磅礴。
一个“洗”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过后,天空清朗,大地明净的景象,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冷的氛围。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几句进一步描写秋景。
“渐”字表现出霜风渐起、愈刮愈紧的态势。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而急切。
“关河冷落”描绘出山河的寂静和萧条。
“残照当楼”则以夕阳余晖映照高楼,烘托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境。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里写到处都是花残叶败,美好的景物渐渐消逝。
“红衰翠减”形象地写出了秋天花草凋零的景象。
“苒苒”指时光渐渐流逝。
“物华休”表明美好的事物都已衰败。
唯有长江水默默东流,不管人间的兴衰变化,以无情衬有情,更增伤感。
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词人说自己不忍心登高远望,因为故乡遥远,归乡的思绪难以控制。
“不忍”二字,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渺邈”形容故乡遥远渺茫。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八声甘州》篇1教学目标:1、了解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
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
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
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八声甘州》并理解其中的意象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感悟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八声甘州》的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诗中的隐晦之意和深层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简要介绍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展示《八声甘州》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诗词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八声甘州》,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诗词中的字面意思。
词意讲解详细解析《八声甘州》的每一句,阐述其字面意思和可能隐藏的深意。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八声甘州》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个人感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八声甘州》的个人感悟。
教师收集学生的感悟,挑选几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课堂总结总结《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强调词中展现的民族气节和人文情怀。
提醒学生注意诗词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理解,而非单纯的文字记忆。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八声甘州》,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诗词分享。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提供《八声甘州》的多种朗诵版本,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推荐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
七、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二、读诗歌诵读提示: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三、合作探究:1、词的上片写景,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意象分别是从感官的哪个角度出发进行描写的?请结合诗句时行分析。
《苏幕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感受其意境之美。
3、学习并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思乡之情,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词——范仲淹的《苏幕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乡之苦。
2、作者及背景介绍范仲淹(989 年 8 月 29 日-1052 年 5 月 20 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期间所作。
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亲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内容(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想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秋波荡漾、烟雾迷蒙的画面)“碧云天,黄叶地”这一对比鲜明的色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氛围)(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几句中“山映斜阳天接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夕阳映照着山峦,水天相接,一望无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中,“芳草”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着词人的思乡之情,它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斜阳之外的远方)(3)“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教学目标】1.赏析词作中的自然描写之美2.领会词作所抒发的乡思之情3.理解作者景情联接的手法【教学重点】同目标1、2【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赏析词文:1.云为什么是碧的?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3.“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4.“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碧云天”“黄叶地"。
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
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6.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某某省某某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苏幕遮、八声甘州》教案苏科版教学目标1.了解X仲淹、柳永的创作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反复诵读鉴赏两首宋词,能够对诗词中佳妙的炼字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一、教师导入新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X仲淹。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碧云天)》。
配乐朗读《苏幕遮(碧云天)》。
(一人或全体学生)二、鉴赏X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1.学生初读全词。
学生自己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结合注释再读3.朗读:(读准字音)——演读(读出感情)——齐读(读出气势)。
4.整体感知(学生对照注释,了解大意,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⑴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⑵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
;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5.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这是词的一般结构模式,说说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
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某某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
“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
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
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
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学习目标
1. 了解范仲淹、柳永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二、背景信息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知识梳理:
1、字音辨析
(1)追旅思()(2)池上暝
()(3)记省()(4)苒苒()(5)颙望 ( ) (6)恁 ( )
2 、解释加点词语
黯乡魂()追旅思()
渐霜风凄惨()红衰翠减()
望故乡渺邈()苒苒物华休()妆楼顒望()正恁凝愁
()
3、名句默写
山映斜阳天接水,。
明月楼高休独
倚。
,。
沙上并禽池上暝,。
渐霜风凄惨,,。
人生自是有情痴,。
欧阳修《玉楼春》
四、初识文本
1范仲淹《苏幕遮》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
;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上片描绘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下片写自己羁泊异乡的乡思离愁。
《苏幕遮(碧云天)》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2、在诗词中领字可以起到承上启下、串联全篇的作用,试找出柳永《八声甘州》中的领字来。
要点:对、渐、叹、想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学案(二)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
1范仲淹《苏幕遮》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要点: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柳永的《八声甘州》词用一“望”字串起整首词的内容。
请简要分析。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己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
文本研讨
1、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
“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
2、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
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旷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3、苏轼对柳永这首词中的“渐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这几句有什么妙处?
明确: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四、精段赏读
《苏幕遮》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三句又是怎样层层推进的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