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杂诗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唐诗三百首:《杂诗》【导语】《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注解】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75首)【一年级上册】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5.《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4.《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包括《春晓》、《赠汪伦》、《静夜思》、《寻隐者不遇》、《池上》和《小池》。
以下是这些古诗的原文和译文:
1.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2.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3.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5.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需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及其注释和译文,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2021年杂诗古诗词鉴赏2021年杂诗古诗词鉴赏1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
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
“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
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
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
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
不夜,就是未入夜。
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
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
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及翻译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赠汪伦[唐]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古诗二首池上[唐] 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小池[唐]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唐诗三百首】王维《杂诗》欣赏【作品简介】《杂诗》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的《杂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书法作品来自网络谢谢作者)【注解】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部编版⼩学1-6年级课本必背112⾸古诗词⼀年级上册0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浮绿⽔,红掌拨清波。
0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03画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04悯农(其⼆)【唐】李绅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05古朗⽉⾏(节选)【唐】李⽩⼩时不识⽉,呼作⽩⽟盘。
⼜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06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花。
过江千尺浪,⼊⽵万竿斜。
⼀年级下册0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02赠汪伦【唐】李⽩李⽩乘⾈将欲⾏,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3静夜思【唐】李⽩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0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师采药去。
只在此⼭中,云深不知处。
05池上【唐】⽩居易⼩娃撑⼩艇,偷采⽩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道开。
06⼩池【宋】杨万⾥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爱晴柔。
⼩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07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裁,满⾝雪⽩⾛将来。
平⽣不敢轻⾔语,⼀叫千门万户开。
⼆年级上册01梅花【宋】王安⽯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02⼩⼉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
路⼈借问遥招⼿,怕得鱼惊不应⼈。
0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04望庐⼭瀑布【唐】李⽩⽇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5江雪【唐】柳宗元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06夜宿⼭寺【唐】李⽩危楼⾼百尺,⼿可摘星⾠。
不敢⾼声语,恐惊天上⼈。
07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年级下册01村居【清】⾼⿍草长莺飞⼆⽉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统编版“必背古诗文129篇”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xié)。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画鸡》一年级下册新增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4.《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部编版语文古诗词部编版一年级(上)1、《咏鹅》(诵读)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江南》(诵读)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画》(必背★)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悯农(其二)》(诵读)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古朗月行》(节选)(诵读)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6、《风》(诵读)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部编版一年级(下)7、《春晓》(必背★)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静夜思》(必背★)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池上》(必背★)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小池》(必背★)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画鸡(新增)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部编版二年级(上)14、《梅花》宋·王安石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1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6、《登鹳雀楼》(必背★)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新课标)1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 凉州词(唐)王之焕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 登鹳雀楼(唐)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 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19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word格式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75首)【一年级上册】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5.《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专业资料分享====word格式【一年级下册】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专业资料分享====word格式【二年级上册】14.《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杂诗沈佺期带拼音版古诗赏析杂诗沈佺期带拼音版古诗赏析杂诗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
这是一组写闺情闺怨的名诗,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这是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厌战思想的反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杂诗沈佺期带拼音版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佺期带拼音版zá shī杂诗shěn quán qī沈佺期wén dào huáng lóng shù ,pín nián bú jiě bīng 。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kě lián guī lǐ yuè ,cháng zài hàn jiā yíng 。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shǎo fù jīn chūn yì ,liáng rén zuó yè qíng 。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shuí néng jiāng qí gǔ ,yī wéi qǔ lóng chéng 。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古诗杂诗沈佺期翻译注释①闻道:听说。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解兵: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③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翻译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古诗杂诗沈佺期带拼音版,这首反战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杂诗沈佺期带拼音版,古诗杂诗沈佺期翻译,古诗杂诗沈佺期赏析吧!古诗杂诗沈佺期赏析这首反战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
诗通过写闺中怨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切和同情。
小学语文课内必背古诗词【一年级上册】【古诗】咏鹅屈骆宾五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臼毛浮绿水,红掌拨洁’被。
悯农店·李绅春种←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风李昕(唐代)解藩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日积月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江南汉乐府;工商可采毡,越叶何团团。
鱼戏莲时间。
鱼戏莲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商,鱼戏莲叶北。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年级下册】【古诗】春晓孟浩然{唐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李白(店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恩故乡。
赠汪伦唐·李白李臼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酒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池上臼届易(唐代)小娃撑小艇,偷来臼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薄一道开。
画鸡唐寅(明代)头上红冠不用哉,满身雪臼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日积月累】小池作者: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相fl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朝惶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二年级上册】【古诗】梅花作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茧,为有暗香来。
登鹤雀楼玉之涣(唐代)臼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
江雪柳宗元(店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装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勒歌北朝民歌般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4.《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9.《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杂诗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
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
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
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
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
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王绩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
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
”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