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说典故:贵溪典故传说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江西的鬼故事江西位于中国的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省份。
除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江西也以其各种各样的鬼故事而闻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传统的江西鬼故事。
1. 幽灵洞穴据说南昌市西郊的一处洞穴里栖息着一位善恶不分、形象诡异的幽灵。
这个幽灵会时不时地出现在那些心地善良的人面前,并向他们索要一些东西,通常是一点食物或者一些水。
据传,只要你主动地将心爱的东西给予这个幽灵,他就会为你带来好运和祝福。
然而,如果你故意对他无视或者伤害他,他就会带来厄运和灾难。
2. 鬼市之谜九江市的烟雾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因为市中心有一个传说中的“鬼市”。
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一座原本人烟稀少的村庄会变成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来自东南西北的人们会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市场上出售的所有产品都非常诡异,有些甚至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购买到。
有人说这个市场是幽灵和妖魔的聚集地,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恐惧的想象。
3. 魅影山寨位于赣州市的一个偏远山区,有一个被称为魅影山寨的地方。
据说在夜晚,这个山寨里会出现一些吓人的鬼魂。
这些鬼魂穿着古装,含糊地闪过,同时发出诡异的笑声。
有人说这些鬼魂是逝去的山贼和他们的受害者,他们永远无法安息。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吓唬。
4. 阴阳鬼域鹰潭市有一个叫做“阴阳鬼域”的地方,据说这里地气异常浑浊,充满了阴气。
当地民众不敢在夜晚靠近该地区,据说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鬼怪出现在眼前。
人们说,这个地方曾经是一片繁荣的居民区,但突然之间就变得诡异而神秘,让人不寒而栗。
很多人都坚信这里是鬼魂的聚集地,唯有那些懂得驱魔的人才敢进入。
以上只是江西省一些著名的鬼故事的简要描述。
这些鬼故事在当地深受人们的关注和传颂,为江西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奇妙。
然而,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这些鬼故事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人们对神秘与超自然现象的思考。
在江西,您可以感受到无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可以领略到那种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
贵溪市其他
贵溪市其他景点有:龙虎山、青茅境景区、仙人城、贵溪云台山。
1.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
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
2.青茅境景区
青茅境景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南部山区双圳林场境内,东与铅山县天柱山相邻,南接福建光泽县,西连贵溪市冷水林场,北接贵溪市文坊镇及樟坪畲族乡,是著名的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
这里是信江水源,生物宝库;这里是天然氧吧、避暑胜地;这里有万亩竹山、多彩林海;这里有山中畲。
3.仙人城
因唐代诗人顾况写有“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
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而又名叫仙人城,是龙虎山主要景点之一。
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
经过三道山门,攀720级台阶及上山顶。
沿途有仙鼠石、凤凰桥、仙水井、仙姑庵、清浊水池、龙化池、兜率宫等十多。
5.贵溪云台山
据《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资料汇编》中记载,“东汉未年(公元1
24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来云台山修道练功,采药炼丹,在山顶建立供用练功、住宿的庙宇”。
因此,云台山成为上清龙虎山十三景点之一。
唐朝时庙内就塑有白、李、黄三位仙姑神像。
白、李、黄仙姑是道教仙。
江西传说典故——贵溪典故传说民间流传“十不得”信江流经贵溪市境长约六十公里,称芗溪,以城南白芒洲古产郁金香草而得名(芗同香)。
这一段江岸山石诡异,风光奇特,向为攀登浏览的胜地。
民间流传的“贵溪十不得”便是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巧妙概括。
(一)“挂榜山挂不得”挂榜山,又名五面峰,地处市城西南五里。
《贵溪县志》记此山“鸟道纡盘,奇石卓诡。
攀箩结挂,多见淹留。
下瞰平壤,城堞参差,渺在林际。
”明代李梦阳诗云:“东华山北五面石,削成四面何嶙峋。
”清人郑日奎赞道:“溪南多奇胜,首数五面石。
”现仍可见巍峰屹立,陡峭如劈,形同悬榜半空,人不可攀,是以有“挂榜山挂不得”之谓。
明代旅游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绕道山之东南,始得达其峰巅。
据《徐霞客游记》载,五面峰之巅为佛宇峰,时山腰有僧寺,霞客曾于此避雨小憩。
如今庙宇倾颓,仅存瓦砾了。
倘循霞客足迹登高鸟瞰,可见信水横流,江桥雄踞,上下十数里间,竟有四桥依次,十分壮观。
移目江北,则层楼错落,人行如蚁,城池街道尽收眼底。
游人至此,如身处去端,清风迎面,松涛在耳,真不失为工余之一乐了。
(二)“一线天现不得”自五面峰拾级南下,于峡谷中穿行百步许,即到一线洞天。
此处山裂为二,其间不过十米宽,而直壁双耸,高近百米。
真可谓人物于其内,隔天日于其外,实在是个展现不得的奇异所在,故而有“现不得”一说。
据史载,唐吴面力出仕前曾于此建斋读书,人称潜谷先生,因而一线天又名潜谷洞。
元朝赵孟兆页有诗云:“洞中即仙境,洞口是桃源。
何殊五陵路,鸡犬自成村。
”明人江如瑾《游一线天》有诗句曰:“石炼天能补,何余一线天。
”《贵溪县志》对此洞也称颂备至:“洞壑奇峭,类神施鬼设。
入其中,阝危塞幽琼。
久之出坎,仰视寥廓,未尝不叹其虚诡自然也。
”今人游洞,四季皆宜,但以春雨初晴为最佳。
是时山水渗珠,飘然飞阵,触石一溅,细沫万千,映睛光而现七彩,化雨露而聚甘泉。
明代乡人汪俅以“碎滴天浆声不断”以喻此景此情此声,也算得上是佳句了。
九仙汤的传说有一天,天上九个仙女结伴下凡游玩,发现乱石上躺着一个小伙子,昏迷不醒。
最小的九仙女赶紧用仙丹救活了小伙子,又从天上偷来仙水替小伙子擦洗伤口,偷来仙果让他解渴。
小伙子姓汤,是个游方郎中,因冒着生命危险上火焰山采药而晕倒。
过了三天,他们真诚相爱了。
成亲后,夫妻两开了一间小药铺,汤哥把脉,仙女检药,救活了无数病人。
九仙女还偷来王母娘娘头上金簪在天河口上划了小小一道口子,引来了一支清泉,滋润了万物,人们喜笑颜开。
事情被王母娘娘发现,写了一封天书给张天师,让他惩治九仙女。
张天师作法,用五抓雷将九仙女击死,压在大山下。
张天师诱骗汤哥为他配制长生不死药,汤哥不从,也被毒死,埋在大山上。
第二年,在山脚下冒出两股热气腾腾的泉水,既可饮用又可治病,人们都说是九仙女和汤哥的眼泪,为了纪念他们,取名“九仙汤”.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神仙传记《山海经》、《游仙诗》、《楚辞》、《穆天子传》、《五岳真形图》、《列仙传》、《海内十洲记》、《玄中记》、《神仙传》、《墉城集仙录》、《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神仙感遇传》、《博物志》、《三洞珠囊》、《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太平广记》、《玄品录》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
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
江西的民间故事江西,指中国省级行政区——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 ),简称“赣”。
江西同样也有一些民间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江西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江西的民间故事篇一相传很久以前,永新西乡有一庄户人家,夫妻俩人年过四旬才生得一子,不禁喜出望外,取名叫“喜生”。
随着岁月的流淌,喜生渐渐长大,而他的父母却一天天老去,家里的事就全落在喜生肩上了。
好在喜生从小就学会了犁耙铲锹,各种农活样样在行,每年的收成也够全家的温饱。
由于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喜生一直到二十六七岁还没说上媳妇,使得老父母操心不止。
那一年的秋天,老好不容易托媒在邻村说了一门亲事,姑娘叫“春姑”,家里父母双亡,与哥嫂住在一起,所以小姑子的婚事由长嫂作主。
经媒人来回牵线,不仅双方同意结亲,连日子也定好在次年春分后的第一个黄道吉日。
转眼春分已过,娶亲的日子也到了。
喜生家杀猪打鱼做豆腐,操办酒席谢亲朋,乡邻人家也纷纷前来帮忙。
收亲那一天,吹唢呐的、抬花轿的、扛嫁妆的、同亲的,吹吹打打去接亲;厨房里洗菜的、剁肉的、蒸饭的、摆碗筷的,热热闹闹忙不停;还有一班媳妇们忙着贴喜字、点香烛、安婚床,个个累得脚发软,唯有这个新郎倌,一身新衣呆一旁。
喜生觉得这么多年第一次有空闲,反而感到浑身紧张不自在,于是他悄悄出门来到村边想透透气,见邻居家的秧田耙得平整如镜,而自家的秧田还没动手,便想也没想不由自主地牵来牛,扛来耙,一声吆喝下了田。
在不知不觉中过得很快,眼看三分秧田快耙完,这时管事的二叔急急跑来,老远就叫“接来新娘却找不到郎,你是正事不做耙秧田,还不赶快去拜堂”,这边喜生一听坏了事,一双赤脚一身泥,拔腿上岸往家跑,那边新娘正发急,听了解释才消气,觉得喜生是个勤劳的人,也就携手成亲拜了堂,这真是床上人不急,急坏床下人。
本来娶妻、耙秧田都是正事,但娶亲是一辈子才一回,相比而言耙秧田就不是正事了。
从此以后,“正事不做耙秧田”的故事在永新四乡流传开来。
南昌的传说历史典故
南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许多传说和典故与这座城市相关。
1. 浣纱女:关于南昌浣纱女的传说流传甚广。
相传古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江边洗衣服时被不慎掉入江中,转世为水仙,并与改变命运的神仙结为夫妻。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在南昌的湖口梅岭会有盛大的浣纱女庙会,人们祈求爱情和美满婚姻。
2. 三贤岭传说:相传南昌城内有一座名为三贤岭的山,因传说中三个隋朝时期的贤士躲避战乱而在此修行成仙而得名。
这三位贤士是杨素、杨广和长庚。
3. 神龟岭传说:神龟岭是南昌市著名的名胜古迹,相传古时有一只巨大的神龟曾在此地停息休息,广纳不世之才。
岭下的云台寺和龙井寺都是与这个传说有关的地方。
4. 蒋公铜像传说:南昌市人民大道上的蒋公铜像是为了纪念中国近现代伟大政治家蒋介石所立。
传说蒋介石在南昌起义前夕曾预感到南昌的重要性,并在一个月之前下令在南昌修建了一座大型的神像,预示着南昌将成为革命的发源地。
5. 阎思远传说:相传南昌著名学者阎思远曾在南昌国子监任教,并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
南昌所在的江西省有称为“阎州”的地方,据说就是为了纪念阎思远而得名。
这些传说和典故丰富而多样,让南昌这座城市更加富有神秘和历史韵味。
邱氏家谱在哪里篇一:贵溪丘氏族谱序并邱冠瑛按贵溪丘氏族谱序并邱冠瑛按一、贵溪丘氏族谱序贵溪之周坊,有巨姓曰周氏者,氏虽周,而其实则丘也。
丘之先,出自宋魏国忠定公。
公之子寿隽,以字行。
生子汲,知饶州。
汲子必恭,始居郡之乐平,邑人称所居曰“丘村”。
其玄孙亨通,分居余干之珠瑚。
子真宝者,徙邑之墩头。
墩头密迩信之贵溪,世与贵溪周坊周氏连婚姻。
真宝四世孙讳万轩者,生六子,时周氏乏嗣,因命幼子惟政为其后,至今四世矣。
惟政生子旭鉴,守台有声,终浙江参政。
孙祺守栝,致政家居。
曾孙鼐、字宗用者,又以进士簉属刑书(曹),擢任陕西按察副使。
今改任于闽,将行过余,谓曰:“某与子同年登第,三百五十人中,惟吾两人者同出丘宗。
然某之姓,尚从于周,屡曾上疏,请复之,而未遂其志。
某之心切切,于是未尝旦夕忘也。
窃恐历世日远,世有后者,莫知所自,思欲续本宗世系,著其所以然,以示后来,预求予一言,他日谱成,以冠篇端”。
予以岁甲戌登进士第,同年中未有同姓者。
惟宗用一人与予同所出,然而列名于金门之榜、纪实于登科之录者,则又以周姓著。
予与君固知所自矣,而天下之人曷以知其然哉?是则,宗用之谱不可以不续。
而予之序,亦乌可以不作哉?仅用考吾邱氏受姓之始末,俾以系之世系之前,庶其后之子孙知其源流之所自也。
按志,氏谱者,谓周太公望国于齐、都营丘,子孙因以为姓。
及考《史记·齐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谯周注云:姓焦名牙,炎帝之后,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
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都营丘,其地在今齐州临淄,或云潍洲昌乐,有营丘故城。
凡二十八传,而田氏夺其国。
夫自太公,一传而为丁公伋,五传而至胡公静,徙都薄姑山,则齐都营丘仅四世尔。
其子孙以地为姓者,不知始于何时,意者迁薄姑之后,其留营丘不去者,遂以为姓邪?虽然天下之地名,如宛丘、潜丘、黎丘之类,非止一营丘也。
况丘氏之外,又有所谓闾丘氏,葵丘氏、梁丘氏、陶丘、廪丘、曼丘、淄丘之类,皆出齐国,岂皆太公后欤?若左丘明见于鲁论,咸丘蒙见于孟子,浮丘、稷丘出于列仙,丘林、丘敦出于夷虏,则后世以丘为姓者,亦云多矣!安知其不如今世之人上官氏之去上,东方氏之去方邪?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
南昌的民间故事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也包括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
以下是一些南昌的民间故事:
1.南昌的滕王阁与《滕王阁序》:滕王阁是南昌的一大名胜,相传
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所建。
唐初,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在此次宴会上邀请文人墨客撰写文章,王勃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2.南昌的万寿宫与许逊:万寿宫是南昌的一座古老的道观,传说中
是许逊的修炼之地。
许逊是晋代的一位道士,他曾在此地修炼并得道成仙。
3.南昌的八一广场与八一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起义在南昌爆发,史称“八一南昌起义”。
八一广场便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建。
以上就是一些与南昌有关的民间故事,它们展现了南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如果您对南昌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不妨深入了解这些故事,以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
关于南昌的神话故事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千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和启迪。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关于南昌的神话故事吧。
故事一:赤脚大将军的传说在南昌市郊的龙虎山上有一座宏伟的道观,名为赤脚大将军庙。
相传,这里是古代有一位勇猛的将军,他在战场上身披赤脚,战无不胜。
后来,他感到战争带来的苦难太多,决定放下武器,修道隐居。
赤脚大将军手持一把长剑,站在龙虎山巅上,面对大地、江山,宛如守护南昌的神明。
人们相信,只要有心愿,到这里祈福,大将军会为他们保驾护航,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会前往大将军庙,向大将军祈愿。
故事二:昙律山上的神仙故事昙律山位于南昌市区的西南部,是一个闻名遐迩的胜地。
相传,在昙律山上曾经住着一个神仙,他姓林名静,人称“昙律神仙”。
昙律神仙据说是个俏皮的仙人,经常化身为一位平凡的村民,与人们共同生活。
他会化作一位老者悄悄帮助无助的人,也会变成一只小动物玩耍与人嬉戏。
当有人意识到他的神仙身份时,他早已离开了。
此外,昙律山上还有一座以昙律神仙为主题的祠堂,人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向他表达敬意。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里会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吸引着大批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加。
故事三:愿望湖中的美丽传说在南昌市中心有一片湖泊,名为愿望湖。
湖水碧绿清澈,周围环绕着葱翠的树木和花草,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愿望湖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
湖中的水源是由神仙的泪水汇聚而成,人们相信这里有神仙的保佑和庇护。
人们来到愿望湖,会在湖边的一个特定位置许下自己的心愿,然后将一个石子扔进湖中。
传说中,只要真心许下的愿望,就会被神仙听到,并助其实现。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湖边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各色灯笼点亮,花灯为湖面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人们一起祈福、放烟花、燃放孔明灯,相信神仙会听到他们的心愿并予以赐福。
鹰潭的红色故事先说贵溪周坊吧,这地儿在鹰潭的红色历史里那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方志敏等革命先辈就在这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那时候啊,老百姓过得苦哈哈的,被土豪劣绅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方志敏就像一道光,带着革命队伍来到周坊,给大家讲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为穷人打天下。
刚开始,乡亲们还有点害怕呢,毕竟那些地主恶霸势力大,大家都怕惹祸上身。
可是,革命队伍里的战士们一个个都特别亲切,帮着老乡挑水、砍柴,一点架子都没有。
慢慢地,大家就开始相信这些穿着灰布衣服的人是真的来为自己谋幸福的。
有个小伙子叫张三(化名哈),他就特别积极。
一开始他爹还担心,拉着他说:“儿啊,这事儿可危险,咱别掺和。
”张三眼睛一瞪,说:“爹,您看咱现在过的啥日子,要是不跟着干,以后都没活路了。
”他爹想了想,觉得儿子说得也对。
于是张三就跟着革命队伍到处宣传,发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在战斗的时候,周坊的老百姓那也是相当给力。
战士们在前面冲锋,乡亲们就在后面送物资,抬伤员。
那场面,就像一家人齐心对抗外敌一样。
有一次,敌人来围剿,形势特别危急。
但是周坊的百姓和战士们一起,利用地形,设下了好多巧妙的机关。
敌人一来,就被打得晕头转向。
有个敌人不小心掉进了乡亲们挖的陷阱里,那狼狈样,就像个掉进泥坑的野猪,嗷嗷叫呢。
还有啊,余江也有不少红色故事。
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消灭血吸虫病那也是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这血吸虫病啊,在当时可把余江人民害惨了,好多人都面黄肌瘦,干不了活。
毛主席还写了诗呢:“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但是余江人民不服输啊,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男女老少齐上阵。
大家拿着工具就冲向那些钉螺滋生的地方。
那时候,大家一边唱着革命歌曲给自己打气,一边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儿。
有人不小心被划伤了手,简单包扎一下就又接着干。
经过多年的努力,余江人民终于战胜了血吸虫病,这也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就像在战场上打跑了敌人一样自豪。
江西传说典故:贵溪典故传说
民间流传"十不得"
信江流经贵溪市境长约六十公里,称芗溪,以城南白芒洲古产郁金香草而得名(芗同香)。
这一段江岸山石诡异,风光奇特,向为攀登浏览的胜地。
民间流传的"贵溪十不得"便是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巧妙概括。
(一)"挂榜山挂不得"
挂榜山,又名五面峰,地处市城西南五里。
《贵溪县志》记此山"鸟道纡盘,奇石卓诡。
攀箩结挂,多见淹留。
下瞰平壤,城堞参差,渺在林际。
"明代李梦阳诗云:"东华山北五面石,削成四面何嶙峋。
"清人郑日奎赞道:"溪南多奇胜,首数五面石。
"现仍可见巍峰屹立,陡峭如劈,形同悬榜半空,人不可攀,是以有"挂榜山挂不得"之谓。
明代旅游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绕道山之东南,始得达其峰巅。
据《徐霞客游记》载,五面峰之巅为佛宇峰,时山腰有僧寺,霞客曾于此避雨小憩。
如今庙宇倾颓,仅存瓦砾了。
倘循霞客足迹登高鸟瞰,可见信水横流,江桥雄踞,上下十数里间,竟有四桥依次,十分壮观。
移目江北,则层楼错落,人行如蚁,城池街道尽收眼底。
游人至此,如身处去端,清风迎面,松涛在耳,真不失为工余之一乐了。
(二)"一线天现不得"
自五面峰拾级南下,于峡谷中穿行百步许,即到一线洞天。
此处山裂为二,其间不过十米宽,而直壁双耸,高近百米。
真可谓人物于其内,隔天日于其外,实在是个展现不得的奇异所在,故而有"现不得"一说。
据史载,唐吴面力出仕前曾于此建斋读书,人称潜谷先生,因而一线天又名潜谷洞。
元朝赵孟兆页有诗云:"洞中即仙境,洞口是桃源。
何殊五陵路,鸡犬自成村。
"明人江如瑾《游一线天》有诗句曰:"石炼天能补,何余一线天。
"《贵溪县志》对此洞也称颂备至:"洞壑奇峭,类神施鬼设。
入其中,阝危塞幽琼。
久之出坎,仰视寥廓,未尝不叹其虚诡自然也。
"今人游洞,四季皆宜,但以春雨初晴为。
是时山水渗珠,飘然飞阵,触石一溅,细沫万千,映睛光而现七彩,化雨露而聚甘泉。
明代乡人汪俅以"碎滴天浆声不断"以喻此景此情此声,也算得上是佳句了。
而徐霞客则更用"可以冠平生者"之叹以誉之,可见洞天之奇实不在江南名胜之下。
(三)"金银仓开不得"
贵溪市雄石镇西南山脚,一石嵌壁间,严然洞门,此即为金银仓。
相传某石匠偶经洞口,见洞内流出金银,大喜过望。
手拿袋装,始嫌量少,于是将金银扫回洞中,并搬一石堵洞口,以防他人得见。
旋即飞跑回家,挑空箩一担反至洞口,意欲满载而归。
不料所堵之石竟推搬不动,有如着地生根一般。
石匠气急,以铁钎凿石。
忽闻雷声大作,石块化为石门,永封洞口,至今不得开启,因而民间有"金银仓开不得"之说,大概也是对世人勿贪财过份的规劝。
(四)"仙人桥过不得"
贵溪市城东南三里,信江南岸群山中,有巨石如虹,天然而成独拱石桥,名仙人桥。
一名月桥岩。
于桥下仰视,桥拱高穹园整,梁柱方棱直立,拔地而起二、三十米,竟如人工砌造而成。
自桥东循崖登其上,桥面修广、平直,长达五、六十米,足可昂首阔步而行。
然行至西端,则悬崖陡壁,无阶可下。
距此十米处,一石如人坐守桥头,似向行人告警。
游人不得己只好转身沿原路而返,是以民间有"仙人桥过不得"之传。
桥身石壁曾有多处石刻,那"此处神仙迹,神仙到此么?山花常带笑,野鸟自来歌。
"的阴刻,虽然有所剥落,但仍依稀可辨。
元朝赵汉诗曰:"万山萦合处,窈窕洞门开。
"明人高宾《咏仙桥》诗曰:"奇石自雄跨,仙桥谁侈石"。
清人朱彝尊《贵溪》一诗也提及此景,有"连山奇复釜,独石忽成桥"之句。
旧志载:"自山麓中仰眺,生态远出。
"是以当年徐霞客行至山下,见一桥高架山间,大异之,遂以勃勃之兴往游,其称道之句记于《江右游日记》中。
(五)"大肚罗汉戏不得"
仙桥西端之石人,挺胸凸肚,盘脚打坐,人称大肚罗汉。
或因其有佛门之尊,不得戏谑;或因其为庞照大物,无法把玩,故而民间流传有"大肚罗汉戏不得"一语。
是敬之若鬼神,还是谏人以风范,不可考。
但事实上若非架楼攀梯,确也很难爬到这位罗汉身上去。
(六)"浮石浮不得"
贵溪城东,信江北岸,有一红砂巨石半浸水中。
信江东来,直撞石壁,水流受阻,稍折而南,复又西去,于是为贵溪留下了一块大致三面环水的城关宝地。
故而旧志称此石"雄踞流水;为邑左障。
"清人琚廷焕更作诗赞叹:"一石溪头似虎蹲,巍然独自障东门。
千村绿树连云锁,万里洪涛向日吞。
"据传历年洪水从未浸没此石,故称浮石。
意谓此石若浮水中然。
民间流传"浮石浮不得"一语,当指石若浮,则"水漫金山",贵溪县城一变而为汪洋了。
旧志又记此石为雄石,一般以为此即城关雄石镇镇名之由来。
(七)"潭湾沉不得"
贵溪市城郊滨江乡有潭湾村,地处信江西岸。
古人曾于溪边凿石架木为亭,因而此
石称为凿石,石下水湾称凿石湾,即今之潭湾,唐人吴面力曾有"栽花凿石湾"的诗句,可见其名由来己久。
此处深水澄碧,鱼各分聚,旧时分为鳊潭、鲤潭等,渔人以筏隔水上,各有分界,其鱼绝不相混。
今有铁路桥架潭上,禁人滥捕,因而鱼聚桥下安然无恙。
遇晴日,则鱼翔清波,煞是好看。
与凿石相连为万安山,清乾隆十年,知县彭之锦曾改建象山书院于其上,旧志称此处"浴以湖光,缭以烟岫,乔木千章,清阴翳照。
"潭水之下有后河滩,明朝王增作有《后河春涨》一诗:"三月芗溪春雨多,后河春水满平坡。
桃花浪里鱼龙化,杨柳溪边钓艇过。
日落烟芜迷远岸,夜深星斗映清波。
几回欲欲泛扁舟去,听唱沧浪矣欠乃歌。
""潭湾沉不得"之谓,是说潭水极深,无论船沉、人沉,都很危险。
语似牵强,不过旨在指点山川之美,并非"危险小心"之意。
(八)"钓鱼滩钓不得"
钓鱼滩,在贵溪城东南白芒洲。
此外南枕青山,北傍绿水,日见帆影,夜闻浪涛声,是个情景俱佳的临江洲渚。
只是水流湍急,名为钓鱼滩,其实并非垂钓的理想之地,所以说它"钓不得。
"但钓鱼滩其名其地颇为雅致,引得文人吟哦也就不足怪了。
如明人徐毅夫有五言诗:"明月照沙渚,清风满钓竿。
戏鳞来觅饵,宿鹭自承团。
市井人烟静,乾坤云水宽。
夜深不归去,移艇泊前滩。
"罗鹏翮有七言诗:"有水不知鱼在网,长江巨臂自相亲,花下酌酒酒生色,傍溪钓鱼鱼不嗔,随机与鱼相上下,请君还问钓鱼人。
"
(九)"金沙掏不得"
金沙乡南部有金沙村,地处信江北岸,附近有龙岩峰山洞。
元朝赵孟兆页有《金沙岭》诗:"郁箩缘石蹬,步上金沙岭。
露下色荧荧,月生光迥炯。
"清人戴圣崇《舟泊金沙》诗更将此处描绘得十分清雅:"溪回两岸合,山断白云斜,落木空寒日,晴江带晚霞。
"这里明清间设有驿站,名金沙铺。
经水路传至安仁(今余江县)界山铺,为通省要道。
当年船只往来,商贾出入,一度曾为繁荣集市。
后水运渐被陆路替代,市面萧条而成村落。
金沙之名缘由何起,己不可考,然此处河沙中其实无金可掏。
多年来,地薄山荒,金沙徒有虚名而己。
如今政策好,人勤劳,穷壤一变而为金银遍地的鱼米之乡,当是完全可能的了。
(十)"石鼓打不得"
志光乡南端有一大村庄,村东信江渡口,一巨石形为鼓,称为石鼓,因而有石鼓渡之地名。
明朝江之岱有诗赞道:"金鼓玉堂开绮席,笙歌银烛拥朱颜。
何如石鼓天然韵,明月清湍山水间。
"相传鼓自鸣为兵兆。
是以清人郑日奎大发感叹咏道:"吁嗟此地厌兵久,使予对此感慨生。
何如大斧碎此石,石不能鸣兵永息。
"倒也表达了人民厌恶兵乱的思想感情。
看来,"石鼓打不得"一说,除了常理之外,或者还是百姓祈求和平安定心情的表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