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熔炉”到“沙拉碗” ——英国的移民与多元文化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三上册上学期历史材料题含解析(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的时代,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成功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有效限制……英国之所以能在群雄林立的欧洲脱颖而出并顺利实现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领先于它那个时代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体制。
——摘自张国君著《大国是怎样崛起的》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材料三拿破仑出身于小贵族家庭,在大革命中,他获得提升,并逐渐展示出杰出的军事天才他还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败了反法联盟军,维护了革命成果,扩大了革命影响,然而,他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和夺,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1815年,帝国覆灭。
(1)材料一中的“法案”指的是英国历史上的哪部文献?说说它有什么重要特点?(2)材料一中提到的领先于“它那个时代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体制”指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指出“他们”有追求哪些权力的诉求?为保障这些权利进行了怎样的斗争?领导斗争的人物是谁?(4)材料三中的“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是什么?(5)试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影响?2.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地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
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因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
专题15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 前2世纪初,印欧人等游牧部落陆续进入印度、巴尔干半岛、西欧和北欧地区。
(1)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
后来推进到恒河流域,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
“吠陀”与《摩诃婆罗多》都记载了雅利安人的故事。
(2)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后来分别发展为赫梯人和波斯人。
(3)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化为后世的希腊人。
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随之出现。
(4)最西边的的印欧人占领了西欧北部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3. 影响:(1)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
前2世纪后期,在作战中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2)发明了骑兵。
亚述帝国时期,骑兵已经成为重要兵种。
(3)约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锻造武器。
冶铁技术广泛传播。
(4)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形成。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 第一轮迁徙公元前后(1)中国北方的匈奴不断向西扩张。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1.下图是1860—1970年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
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
其原因分别是(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年)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的影响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190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左右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故吸引了大量移民;1930年左右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人失业,经济萧条,故移民人数处于低谷,故B项正确;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是1900年左右,故A、C两项均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不是1930年左右,故D项错误。
2.据欧盟统计局统计,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B.区域集团化发展不平衡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欧盟人口的增多是由于“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而人口流动加速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
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与材料反映的移民人口大量增加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
3.,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
美国国务卿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
这一现象说明(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原因是“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可知体现了美国坚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故C项正确。
第三单元第8课【基础巩固】1.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这一现象( )A.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转型B.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体现了南半球国家工业生产的国际化2.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使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国际人口迁移出现( )A.劳工迁移趋势B.灰领迁移趋势C.蓝领迁移趋势D.精英迁移趋势3.二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有色人种,使30多万黑人被迫到国外避难。
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造成大量居民外流。
材料中难民的产生是因为( ) A.战争问题B.经济问题C.种族主义、自然灾害D.宗教或部族矛盾4.1933—1944年,美国政府采取了宽容政策,接纳了大量的欧洲犹太知识难民。
这场移民潮出现的背景是( )A.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B.罗斯福新政的全面推行C.德国实行民族迫害政策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5.面对难民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下哪一机构是为解决难民问题而设置的( )A.联合国安理会B.联合国难民署C.世界贸易组织D.世界卫生组织6.拉丁裔美国人是指从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及族群,近年来超过非裔美国人成为第一大少数族群。
他们大多以西班牙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如迈阿密的居民中有将近3/4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
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7.在一年一度的新年电视演讲中,新加坡领导人要用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4种语言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说。
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
据此可知,在新加坡( )A.英语地位最为突出B.马来人的数量最多C.多元文化和谐共处D.各民族实现了平等8.1996年,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东亚社会,正在发展……非西方社会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
从“大熔炉”到“沙拉碗”
——英国的移民与多元文化社会
作者:张剑《光明日报》(2015年09月19日12版)
1
英国现任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在《综合学校》(1985)一诗中描写了七位学生,他们分属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宗教信仰,其中有英国本地居民,也有来自非洲、印度、加勒比海和香港的移民。
英国的教育部门希望他们在综合学校同堂上学,相互成为伙伴,建立友情,为成人后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打下基础。
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些学生各自有自己的圈子,各自有自己的打算,各自有自己的难处。
来自非洲的同学因为不能融入新的环境而痛苦;来自印度的同学因为不吃猪肉而凸显其身份差异;来自亚洲的同学因为英文交流问题没有领到营养餐;来自英国本土的同学因为这些外来户占用了学校资源而闷闷不乐;一个英国女同学爱上了从印度移民过来的小伙,但是由于社会压力不敢继续;还有一个英国同学觉得在英国没有未来,打算移民澳大利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人的肤色也像美国人一样,逐渐在发生改变。
英国的移民主要来自前殖民地,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香港;加勒比海的牙买加、海地、格林纳达;非洲的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赞比亚等。
除了接受劳工,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接受过来自德国和俄罗斯的犹太难民,来自越南、柬埔寨、塞尔维亚、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格鲁吉亚等地的战争难民,目前正在考虑接收来自叙利亚和利比亚的难民。
英国的移民群体还包括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然后留下来工作和生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以及在英国成为科学家和职业人士的世界各地的高级知识分子。
如今,英国的大都市如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等的人口都不是由单一民族构成,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因此,英国社会也像美国一样,逐渐成为一个多种族的国家。
移民跨过国界很容易,但跨过种族和族群思想的边界很难。
他们多数人来自第三世界,无法真正融入英国的生活。
他们曾经将英国视为“人间天堂”,到英国来寻求幸福生活,但是实际情况与他们的想象相差甚远。
在20世纪90年代,雷盖配乐诗人林顿·克威希·约翰逊(Linton Kwesi Johnson)曾经写过一首诗歌叫《英格兰是只母狗》(1991),诗中描写了一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移民在伦敦的生活境况。
他年轻时来到英国寻求优越的生活,但是却只能从事苦力一样的工作。
他在餐馆洗盘子、在工地挖泥土,但是在接近退休年龄时,他却被解雇了。
他辛苦了一辈子,却没有生活保障,这就是他所寻求的幸福生活。
这些移民的子女,年轻的第二代移民,虽然出生在英国,接受英国的教育,讲英语,成为了英国公民,但在教育、就业、机会等方面往往得不到平等对待。
他们往往又无法回到他们的“祖国”,因为他们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与他们的“祖国”完全不同,他们甚至不知道哪里是他们的“祖国”。
特别是穆斯林移民,由于文化和宗教不同,在英国的生活境况又差强人意,他们很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诱惑,甚至加入极端组织,对西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2
全球化的资本流动和人口流动造成了今天的移民问题,而这种资本和人口流动实际上从16世纪就已经开始。
全球探险、发现新大陆的大潮使欧洲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在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描写了当时的欧洲海外贸易帝国威尼斯的全球贸易,以及这种全球贸易给威尼斯带来的种族问题。
在15世纪,威尼斯依靠外向型经济建立了庞大的全球贸易体系,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商船走遍了全世界,为他和他的城市带来了繁荣和财富。
然而,这种全球性经济活动也带来了夏洛克这样的犹太商人和外来人口。
不同种族共同生活的社会必然会带来如今天的全球化所带
来的问题:种族摩擦和种族冲突。
夏洛克在威尼斯靠放高利贷维持生活,他经受了外来人口所经受的歧视和压迫。
在剧中,夏洛克对安东尼奥说,“你曾经无缘无故地骂我是狗,既然我是狗,那么你可留心着我的狗牙齿吧”。
当被问道为什么非要安东尼奥胸膛那一磅毫无用处的肉,他说:“至少可以出出我这一口气。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侮辱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第三幕第1、3场,朱生豪译)。
他固执地要求按照合同割下安东尼奥胸膛的一磅肉,其最终的原因还是文化冲突。
当然,全球贸易和人口流动给威尼斯社会带来了焦虑和不安。
作为外来人口,夏洛克的存在对威尼斯本地居民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他信仰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他被指挤占了社会资源,抢夺了工作机会,他的高利贷营生也被认为是损人不利己的经营模式。
在法庭上,他被指责破坏了威尼斯的法律,阴谋陷害一个威尼斯公民的生命。
作为惩罚,他将不但被没收财产,而且将改信基督教。
社会变迁需要移民与原住民双方都要经过一个磨合的过程。
达菲的另一首诗《北街的斯金纳夫人》(1990)描写了一个跟不上形势变化的老太太的困惑、不安和恐惧。
她独自居住在北街,只有一只小狗陪伴。
那里曾经有她熟悉的朋友和邻居,但现在四周都是陌生的“外来移民”,她不再需要戴上“假牙”,在街上微笑着跟熟人和朋友打招呼。
那种田园式的英国社会,人人和谐相处,以诚相待的单一文化的社会正在消失。
诗歌并没有责备老太太的不宽容,而是凸显了英国传统居民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感受。
社会变化如此快,以至于他们没有办法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
这种不适应和困惑在极端形式下,可能造成极右翼思想的出现。
“英国民族阵线”(British National Front)是一个盲目排外的种族主义极端团体,他们认为外国移民占用了英国人的福利,抢走了英国人的工作。
他们主张收紧移民政策,阻止外国人进入英国。
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还会使用暴力去伤害、亵渎、侮辱移民,在移民中造成恐怖气氛,从而迫使他们离开。
林顿·克威希·约翰逊在《新十字路大屠杀》(1981)一诗中描写了伦敦布里克斯顿区的一场大火,夺去了14名黑人儿童的生命。
由于报纸、官方等的隐瞒,大火的真相不得而知,然而这很有可能是一场纵火案,即种族主义“大屠杀”。
3
在今天的英国,移民占了人口的14%,在美国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8%。
有人预测,在2050年,美国的非白人人口将超过白人人口,而这种情形将引发种族间、文明间的冲突。
英国和美国的种族研究都在产生这样的新思维,并且逐渐成为两个国家新的移民政策的思想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移民要成为英国公民,必须学习英语,接受英国文化、英国生活方式、英国价值观。
虽然英国移民程序没有美国那样的“宣誓”: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效忠美国、站在美国一边、维护美国的利益,但是英国的移民政策显然是鼓励移民改变自己,然后“融入”英国社会,以英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接受英国的习俗和传统,成为一个“英国人”。
这样的“同化”政策自二战以后在英国和欧洲推行了半个多世纪,大多数人在移民的过程中都必须跳进这个“大熔炉”(melting pot),被融化和同化之后变成一个新的公民。
他/她最好是忘记从前是什么背景,从而接受一个新的公民身份。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改变。
由于个人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护,英国和美国一样,逐渐强调“多元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也就是说,移民来到这个国家并不需要改变其过去的生活方式、信仰、语言等文化因素。
他们可以因工作和生活原因改变自己,但不会被强迫改变。
这样,英国社会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并存的局面。
现在的英国社会与美国社会一样,可以被看作一个
“沙拉碗”(salad bowl),而不是“大熔炉”:即社会各个群体有权利保持自己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他们不需要被融化之后,组成新的民族,而是可以保持自己的颜色、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等,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作者张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