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河绝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论《黄河绝恋》人物悲剧中的崇高《黄河绝恋》是一部以黄河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描述了一段人与自然的绝恋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人物们在面对黄河的荒蛮和凶险之时,展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和悲剧的人生命运。
我们要提到的是影片中的主人公——许三觉女士。
她是一名在黄河河岸边居住的农村妇女,独自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计。
在黄河的肆虐下,她的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她而去。
许三觉几经波折,艰难度日,却始终没有放弃对黄河的畏惧和对生活的希望。
她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了悲剧中崇高的一面。
其次是许三觉与黄河之间的关系。
黄河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波澜。
在面对黄河的洪水和狂风暴雨时,许三觉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这种无怨无悔的态度显示出了在人与自然的对峙中的崇高。
在影片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也展现了崇高的一面。
比如在片中,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他为了遵守自己的承诺,孤身前往黄河的河畔。
这种崇高的精神与悲剧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观众对人性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影片的许三觉选择了自我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希望的种子。
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她的选择展现了在人生悲剧中的崇高一面,她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了家园的希望,这种牺牲精神是崇高的、触动人心的。
影片《黄河绝恋》中的人物悲剧展现了崇高的一面,许三觉和其他人物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对自然的挑战时,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
在悲剧的命运中,他们展现出了无畏、坚韧、牺牲的崇高品质,这种品质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
影片中的人物悲剧崇高的一面,让我们对生命和坚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前行。
电影《黄河绝恋》赏析一、剪辑技巧在电影《黄河绝恋》的一开头就以照片为导线,主要运用了大量主客观镜头来进行描写,并通过主观镜头所显现的画面来进行主人公的一个回忆。
在这小段的剪辑中,相机和照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照应,给主人公的回忆增加了一段令人沉思的感觉。
另外,画面由回忆转到客观发生的事情时,在剪辑手法中运用了声音先入的方法,这样在转场上十分顺畅,在另一方面再次体现主人公对回忆的孜孜不倦。
在声音的剪辑上,也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通道进行处理声音,如淡入和淡出,低通、高通等等来加强声音的效果和转场的效果。
在转场的剪辑上,有一部分都是用一些环境描写来进行渲染整个背景的感情。
有一些运用了模糊画面的转场,来进行回忆。
在画面的处理上,使画面的色调偏黄或偏红来渲染不同的气氛。
在动作的剪辑方面大多数都能连贯和顺畅的反应动作的完整性。
二、拍摄手法在拍摄手法上面,比较明显地还是以大量的推、拉镜头来描写事物,总体上会以远景镜头来进行一个大方面地概括故事的发生,交代故事的进展。
然而在每个镜头,也会运用一些摇镜(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来进行镜头的开始。
在影片中大多的拉镜头,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如尸体遍野都是从近到远来描写。
在推镜头这一手法上,也曾运用在一个面部表情的变化或体现。
推镜头可以连续展现人物动作的变化过程,逐渐从形体动作推向脸部表情或动作细节,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影片中在镜头上还运用了一些调焦的手法。
对整个故事的安排上,为了说明故事的发展,特意安排了一些象征或侧面的镜头来体现故事的发展情况。
三、蒙太奇应用在影片的小段中,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来以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一方面叙述回中国途中所看到的景物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展示回忆中所发生的事情。
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并且在飞机失事时候,导演非常巧妙地运用蒙太奇“电影时间”的特点,通过主人公眼前的长城,删减了飞机如何飞到目的地不必要的片段,使故事的情节更加精简,内容更加富有内涵。
《黄河绝恋》是弘扬中国时代主旋律的一部经典作品。
频偏围绕惊险的护送过程展开,充分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个性冲突和心灵沟通,在汹涌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边演绎了一曲雄浑壮烈的赞歌,强烈激昂地讴歌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对国际友人的真挚
关爱,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影视作品。
作者试图将一切的感情注入每一个坐在银幕前的人,将生命的热望带给每一个观众。
当我们回味影片时,却没有了对于细节的记忆,所剩只是作者深留在我们心中的这份源自于生命的震撼。
这部影片对从战争中的一个小侧面表达中国人民誓死与侵略者抗争的民族精神,把人性融人战争,使全片笼罩着爱的情绪。
片中结尾宁静双臂张开,立于黄河边上,完全沉醉于自然的博大与超脱之中。
她笑得是那么灿烂,再配以那首荡气回肠的《夕阳山顶》,使观众对未来充满憧憬!
导演对电影配乐十分重视,如果将黄河一幕拍成3D的会怎么样。
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如果先进的技术能更有效地为影片服务,那么完美电影的诞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电影《黄河绝恋》赏析摘要赏析该影片的剪辑技巧、拍摄手法、蒙太奇应用、叙事手法。
并分析导演个人的风格体现和时代背景对该影片的影响。
关键词镜头、蒙太奇、欧文、安洁、冯小宁正文从剪辑技巧方面看,该影片有很多主观镜头,是人物当年看到的、现在看到的和想象中看到的。
美国战斗机大战日本军舰一段,镜头跟拍飞机速度快、镜头切换速度快、密集的炮声都提高了电影的节奏,表现出战斗的激烈令人应接不暇,气氛紧张。
而影片中描写放牛童和两个日本哨兵的表情和动作一段,让我想到冯小宁的另一部电影《举起手来》,气氛就比较诙谐搞笑。
电影比较少用的跳近镜头在飞机失事将迫降的山头时采用,跳近拍山头和哨塔。
该片经常运用模糊转场:欧文醒来见到安洁、回到现在欧文和孙女的车轮等等。
还运用到声音先入的方法,如从回忆转到现实的过程,体现了主人公对过去念念不忘。
又用周围一片死寂,沿鲜血逆流而上的镜头引出死人堆,然后是安洁的尖叫,更添神秘和恐怖气息。
黑子的红肚兜和花花的红肚兜的重复出现,让人联想黑子的妻子是什么样的人。
多次拍到当年的相机和现在的照片用来串起影片故事,当时的人没见过相机,所以不突兀;而照片是现在欧文带去寻访当年足迹的。
景点“小瀑布”有三次在影片中出现,第一次是管家在那里见到花花,为后来花花出现在日本人裤子边铺垫,说明花花是在那里捉蝎子,所以有机会遇到日本人把蝎子放进其裤子;第二次是管家告诉日本人抓到美国士兵,花花把刚捉的蝎子放进日本人裤子里;第三次是管家见寨主,交代事情已经办妥)。
欧文注意到安洁身上的手榴弹想拿、安洁不肯这一段,是后来介绍安洁的故事的铺垫。
管家对歌,即表现了管家的心理及心理变化,又展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对唱民俗。
欧文挑水和安洁挑水的两个镜头,形成对比,更体现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黑子爸爸绑水葫芦的镜头是后来过河用水葫芦做铺垫。
寨主一家的照片也出现很多次。
寨主看照片有一次是由女儿加入八路军反抗日本人联想老婆,还有一次是得知女儿被日本人强奸想念女儿,女儿看照片则是想家、想爸爸。
《黄河绝恋》影评《黄河绝恋》这部电影,我印象很深,是冯小宁导演继《红河谷》之后的又一部讲战争与爱情的影片。
冯小宁通过小人物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深深情感。
整部影片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一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冯小宁在片中贯穿对战争与人性的思索,把主人公置于生死绝地,在铁血的冷酷无情中表现他们心中燃烧着的生命火焰。
男女主人公在黄河边上相识、相助、相爱,最后因敌人的追逼被迫跳入黄河,女卫生员把生命的希望让给了她所爱着的异国飞行员和一个农村孩子,自己沉入了水底,在这汹涌澎湃的壶口瀑布演绎了一曲,雄浑壮烈的恋歌。
故事叙述了在日本鬼子的一次扫荡当中,为使洋人(外国军人)嘴里的机密不泄露,两名八路军带领洋人勇渡黄河。
洋人和安洁(八路军)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洋人说了以后我带安洁去美国。
可就是在渡河时,敌军在后方追赶,我军几乎全军覆没“黑子”用机关枪挡住了敌人的来路。
洋人驮着安洁下河,游过黄河。
这时“黑子”战死,鬼子用枪无情的扫着水面,突然,子弹射中了安洁。
最终,她永远的留在了河里。
洋人游到了对岸。
洋人痛苦不已。
故事走到结尾,欧文背着花花安全的渡过了这生命之河。
这时,带整个银幕被渲染成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红色,他带着稚嫩的花花,带着中华民族的希望走向了西边壮美的夕阳,几十年后,他带着他的孙女又回到了这里,看着黄河他说:“安珍儿是为了中国人的尊严献出了自己生命。
”这一部经典影片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通过影片,导演成功地诠释出“大爱无疆”的真正含义,而我也感觉到内心深处产生的强烈共鸣,这种人性中感人肺腑的东西深深的撞击了我的灵魂,安洁的生命去了,但“天使”却永远活在欧文的眼中,活在每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的人心中.导演把这份源自于爱的震撼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中。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人为什么会侵略我们?我想是因为当时中国闭关锁国,思想落后。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侵略者节节退让,对抗日军民步步屠杀。
论《黄河绝恋》人物悲剧中的崇高《黄河绝恋》是一部以黄河为背景的经典影视作品,描绘了三位主要人物在黄河边上演的一幕幕悲剧,呈现了他们在爱情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角色都展现了自己的崇高性格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影片中的女主角小米娜被描绘成一个勇敢而不甘屈服的女性形象。
她的父亲是黄河上游的一名水利人员,为了保卫黄河的安全,他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
由于水利工程对周边村庄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小米娜的父亲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抵制和反对,甚至被指责为“黄河杀手”。
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米娜不仅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还要面对自己与心爱的男人遭遇的种种困难和磨难。
小米娜并没有屈服于外界的舆论和压力,她选择相信自己的父亲,坚定地支持他的水利工程,并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以换取河水的正常流动。
这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展现了小米娜的崇高性格和价值观。
男主角明华也展现了他的崇高性格和价值观。
明华是小米娜的青梅竹马,他们在黄河边长大,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青春时光。
明华是一个智慧勇敢的年轻人,他对小米娜深情厚爱,愿意为她奋不顾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影片中,明华担心小米娜的安危,不顾一切地前往黄河边寻找她,即使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遭遇危险。
在黄河雨水过多的情况下,明华挺身而出,冒雨救援,最终坚守岗位,表现出了他的勇敢、无私和责任感。
虽然最终明华和小米娜无法走到一起,但是他的崇高精神和价值观感染了观众,使人深深敬佩和感动。
《黄河绝恋》中的主要人物在面对爱情和责任的选择时,展现出了他们的崇高性格和价值观。
他们的坚韧、勇敢和牺牲精神,深深感染了观众,使人对他们的故事感到敬佩和感动。
这部作品通过对这些崇高人物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性与正义、生命与责任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反思。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立足于自己的价值观,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做一个有担当、有勇气的人。
电影《黄河绝恋》赏析电影《黄河绝恋》讲述了发生在二战时期美国飞行员欧文在中国经历的逃难历史和他与中国八路军间的生死之交和爱情经历。
整部电影在剪辑技法、拍摄手法、蒙太奇应用和叙事手法上都运用得比较好,为影片的观看效果提升了很大的层次。
影片在剪辑技法上应用了很多相似情景切换和技巧性过渡,进行和回忆与现实的切换:(1)镜头通过欧文现实中在飞机上看到的大海切换到海上那次战斗的回忆,利用相似场景进行转场,接着又利用相似转场从着火的军舰的镜头切换回现实中的照片,随后又通过长城这个相似场景再次切换到回忆之中,缩减了欧文的飞机是如何飞到中国长城上的时间,压缩时空,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
(2)在美国飞机和日本战舰的大战中,镜头快速切换,表现出战斗的快速和激烈,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3)安排小鸟与红枫树林等环境描写来进行转场剪辑,采用技巧性过渡渲染了整个背景,渲染了一种和谐的气氛,给画面以红色和黄色的主色调为主,消除上个画面的紧张和不安。
(4)安寨主的梦境中安洁被射杀,安寨主大叫一声,快速地切回现实中的安寨主的惊醒,连串的现实与虚幻的技巧性切换,使得影片效果井井有条。
(5)欧文见到花花的红肚兜,通过红肚兜进行了时空的交换,引出闪回镜头,回忆了日寇毒气杀人,花花的哥哥逃窗被杀的场景。
(6)影片开头欧文回忆老照片时,伴有小提琴声音的出现,影片的速度也好像减慢了,而最后安洁在黄河上伸开手臂拍的照片时,小提琴声也从低到高潮的过渡,引导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
影片在拍摄手法上的应用把握得很好,镜头给的很现实,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1)在拍摄欧文飞机着陆时采用了摇的镜头拍摄,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觉,后来欧文渡黄河的时候也采用了摇的镜头拍摄,使得场景更加生动逼真。
(2)欧文飞机着陆时采用了飞机的主观镜头和小孩的主观镜头以及日本士兵的主观镜头,形成了时空上的拉伸,使得飞机在着陆过程中更加真实。
(3)在拍摄劫后山村惨状时采用了移的镜头拍摄,坑上被杀害的小孩、老人,墙角烧焦的女人,碾上血肉四绽的婴儿,山谷群尸,每个镜头都展现日寇的万恶罪行。
电影《黄河绝恋》赏析冯小宁说:“《黄河绝恋》的‘恋’指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对中华民族的灵魂、对黄土地、对黄河的眷恋,是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的一首颂歌。
凡是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
”1999年,正值中国50周年国庆,冯小宁创作《黄河绝恋》作为国庆献礼片。
也是冯小宁创作的《洋人眼中的中国》第二部,通过外国人的视点看到中国人民在侵略者面前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他们博大的胸怀、崇高的人性和对和平的呼唤。
《黄河绝恋》全片是采用回忆倒叙的方法来讲述故事的,倒叙中夹杂着插叙,充分体现了冯小宁独特的拍摄风格与新颖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电脑特技技术限制,冯小宁使用了低成本、低电脑特技的拍摄,很多场景是用模型拍摄出来的。
这里我将着重分析其剪辑技巧、拍摄手法、蒙太奇应用以及叙事手法。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影片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5点:第一、从剪辑技巧上看:应用了大量的相似情景切换和技巧性过渡,进行回忆与现实的切换:(1)15分20秒。
镜头由大海切换到海上那次战斗的回忆,着火的军舰切换回现实中的照片;通过长城的相似场景再次切换到回忆,并且采用了技巧性过渡;(2)23分03秒。
欧文一行人到达一个被日军屠杀的小村庄,通过欧文对相似情景的想象证实并再现日军的屠杀暴行,而渲染成红色的镜头,则强烈地映射着日军的血腥暴戾,丧失人性。
(3)44分16秒。
黑子回忆其妻子的死亡,通过对黑子的脸部特写,进行技巧性过渡,回忆画面依旧使用红色,渲染血腥场面。
(4)56分40秒。
安寨主通过照片回忆,采取了层叠式的技巧性过渡,回忆画面使用灰白色。
回忆中,采用晃动的镜头,表现当时场景的混乱以及形势的紧张。
然后,又通过太阳的光亮与灯光的相似性,切换回现实。
57分32秒。
再次采用层叠式的技巧性过渡,过渡到安寨主的梦境。
梦境中使用几个连贯的动作,简洁明了的交代了发生的事情。
安洁被射杀,安寨主一声大叫的叫板式蒙太奇,将镜头切到安寨主,随后快速的切回现实中的安寨主的惊醒,向观众交代这个情节是梦境。
黄河绝恋电影观后感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影像和音响,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直观地传递给观众。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黄河绝恋》的电影,该片呈现了一段关于黄河的动人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以壮丽的黄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从片头开始,导演就通过精美的画面展示了黄河的辽阔和壮美,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影片中,男主角杜立和女主角童夜相遇于黄河边,他们相爱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迫分手,他们的爱情在这条如诗如画的河流中逐渐消散。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不禁为他们的遭遇感到唏嘘。
影片运用了时空穿越的手法,将故事情节跨越到了现代和历史的交错之处。
这种时空穿越的手法让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同时,电影中的情节也通过黄河的流动来隐喻生命的无常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感动。
电影中,男主角杜立在儿时的游戏中失去了生命,而女主角童夜则始终守护着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穿越了时空的限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镜头切换流畅,既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又揭示了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黄河绝恋》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种真实感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有时甚至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
不仅如此,电影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
配乐在电影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增强了观众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认知。
特别是在剧情高潮时,配乐更是让观众的心跳加快,情感激荡。
《黄河绝恋》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时空和爱情之间的关系。
黄河作为一个伟大的自然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无常和宿命的安排。
而黄河也成为了男女主角爱情的见证者,他们的爱情在黄河的注视下逐渐成长,也在黄河的注视下悄然消散。
观看《黄河绝恋》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黄河是我们国家的母亲河,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
观《黄河绝恋》有感《黄河绝恋》,听起来就有一种凄凉悲惨的情感。
而事实上,这是一部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看起来就更是惊天地,泣鬼神般了。
那个时候的中国是多么混乱,龙蛇混杂哪!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已涌现出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儿女。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美国军人和一位中国抗日女军人的爱情故事。
整个故事看下来,最让人感动的有两个地方,也就《黄河绝恋》的最感人,最高潮的部分。
冒着日军的追杀,八路军人和美国军人欧文想渡过黄河,可残忍,面目狰狞的日本人哪能让他们得逞呢?可一位中国人挺出身来与日本人对抗,虽杀了一位日本人但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更残忍的是,日本人把一个人给活生生地埋了。
这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啊!但他们死,死得昂扬挺胸,死的从容,没有一丁儿畏惧。
我想:这不正是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吗?顿时,一股心酸悲伤涌上心头,眼眶都湿润了,可我没有哭出来,我应因中华英雄为骄傲。
还有就是顺利踩踏进黄河那一段。
日本人的军火,炮弹在不停地攻击他们,两个军人还背着一个小孩子,他们奋力地游,拼命爬,挣扎着,正在这时,女军人受伤了,她为了不拖累自己所爱的人,便用刀割断绳子,沉入黄河。
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其实是美国军人在老了的时候的回忆。
我真恨,恨那狼心狗肺人面兽心的日本人,让村子人尸横遍野,赶尽杀绝,就连婴儿也不放过。
我还恨中国那些贪生怕死之徒,甘愿为日本人卖命,来杀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人太可耻了。
但同时,中国那些英雄儿女,那些非凡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天地确是我国的骄傲,人民的榜样。
他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让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滴下。
从这部电影感知到的,是我们人民的耻辱,是我们的国辱。
我们从小就有爱国的精神,以这些英雄为榜样,要对得起为抗日战争牺牲的每位烈士、英雄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的时代,和平的世界,要懂得珍惜。
从今以后,努力学习,奋斗,为将来社会、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黄河上的旋律——浅析《黄河绝恋》中爱的昭示记得曾听人说过,爱的真谛其实只有两个字,那便是付出。
导演冯小宁便是借助“电影”这一艺术手法成功地将亲情、友情、爱情与爱国情糅合起来,演绎出发生在雄浑的黄河岸边经久不息的爱的极致,再现了人间最动听的旋律。
影片将背景定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黄河岸边,通过一个美国老人的回忆的经历以插叙的方法向观众讲述了那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而环境色调的深沉与背景音乐的舒缓更是推波助澜地将观众的情绪调至极点,领略着最真是的感动。
也许让人感觉最为强烈的,是欧文与安洁的爱情历程。
尽管两人倾诉衷肠时影片已尽尾声,但那异国之恋带给人思想上焕然一新的感觉注定了会带给观者灵魂上极大的冲击力。
他们尽管有着不同的肤色、流着不同的血液,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与坚持,正是这将两人的心系在了一起。
从一开始欧文就将安洁比作上帝派来的天使,也许安洁的名字与英文“天使”的发音相近,也许是导演刻意安排的吧。
天使在欧文心中占据着日趋重要的位置,而当听到安洁讲述她的悲惨经历时,欧文的感情于刹那间爆发。
在安寨主提出要留下安洁时,欧文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这时安洁虽然没有任何言语或者行动上的表示,但她眼中流露出的温柔却在昭示着观众的心灵被触动了。
两人的心弦被轻轻地拨动着,他们地爱情在母亲河——黄河的壶口得到升华,却在最幸福的时刻结束后不久就生死相隔。
有一种说法,人在世上时会把心一片片地分给爱自己地人,所以在死亡降临时他们会因为留恋留在世上的每一片心而不愿意离去。
但安洁在割断绳子的刹那是一个悲剧,可她的心灵是满足的,毕竟她是为了自己的爱人与事业而牺牲的。
此刻观众透过泪水看到的安洁变得异常圣洁而美丽。
让观众时时感动的,除了唯美的爱情,还有炽烈的亲情与友情。
这一点在八路军黑子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黑子是那个年代千百万中国男人得一个典型,粗犷得外表掩盖着似水的心灵。
他们对待敌人犹如严冬般冷酷,对待自己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淡然,但对待亲人与朋友,他可以用生命去捍卫。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黑子饱尝了丧失亲人的痛苦,他一直带着妻子临终前戴的小红肚兜。
他疼爱着女儿,孝顺着父亲,对待远方的朋友欧文也是尽心尽力地照料着。
但他地重感情却成了敌人利用地弱点,所以在花花被汉奸举起时他一时乱了阵脚。
国仇家恨,使黑子更加义无反顾。
另外,安寨主对安洁地父爱也促成了安寨主的转变。
如果说亲情、友情、爱情只是出于人的本性,那么爱国之情则深刻体现了爱的博大;如果说影片对上述三情的塑造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那么对爱国情的发掘则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历史与现实)。
有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祖国的名字就已刻进人们的骨子里。
导演冯小宁显然是个对祖国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他在电影中也在努力地去呼唤潜藏在人心底的爱国意识。
但他避开了以往陈腐的说教式言论,而是选用更巧妙的方法将主题融入到影片人物的举手投足之中,甚至是各个场景之中。
例如欧文在狱中与八路军的争执,因为来自不同的民族接收着不同的文化熏陶,对生与死的价值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方是认为祖国利益与军人尊严高于一切,另一方则认为不应做不必要的牺牲。
导演没有刻意去肯定谁,但观众已为八路军多了几份感动。
对祖国的热爱还深深地扎根于花花幼小地心灵中,使她拥有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成熟与坚强。
从她戏弄日本军官后爽朗的笑声中,从她对平静生活的镇定自若的神态中,观众无不为这个孩子的心灵所打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观众给了花花最多的感动。
除此外,影片还着力通过对反面人物转变的历程来突出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如三炮。
三炮的出现就很难让人对之产生好的印象,加之他又常暗中与日本人做一些不得人心的勾当,以及他对黑子一家的仇恨,更让观众对此人反感不已。
但导演正是采用如此愈扬先抑的手法,才让观众为三炮的死更添一份惋惜与崇敬之情。
影片伴着观众的泪水落下帏幕,人们收获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感动更有灵魂上的冲击。
影片以黄河为名,在黄土地上开始,在黄河岸边发展,在黄河水中达到高潮,为人们奏响了以黄河为名的爱的旋律。
惟见“黄河”天际流——评电影《黄河绝恋》道具的运用无可抹杀《黄河绝恋》一片在主旋律的思想高度与可看性的商业操作之间寻求融合的努力,它的确是部“抓”人的电影,但在我个人看来,它的抓人之处并不源于故事的曲折或传奇的爱情,而在于对黄河这一特殊环境背景精到表现上。
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其指称本身已包含了一种厚重的民族意蕴,而影片故事发生在国家危亡之际,黄河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儿女坚韧不屈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的承载体。
冯小宁导演最为得意也是最为观众称道的镜头是安洁在滔滔奔涌的黄河岸涯上,伸举双臂,拥抱母亲河的一幕。
在这里,影片运用了高速摄影和无画框的构图方式,画面上一侧是巨浪咆哮裹挟而下,一侧是安洁陶然醉心的微笑,飞流直落的黄河里充溢着一股生机勃勃、不可阻遏的力量和情感,这力量和情感无疑也绵延流转于安洁这样优秀的中华儿女的血脉间,安洁的陶醉里有一种和母亲河休戚与共的真情凝聚。
而为欧文所定格拍摄的照片中,安洁与黄河天人合一、和谐融入的姿态亦构成了启动电影情节推演和引发观众感情共鸣的重要因素。
黄河在影片中决不只是一种自然背景的衬托,她参与了叙事,参与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走到了前景。
除安洁外,安寨主手刃鬼子头目,三炮良心发现以死警示安洁诸人的义举都发生在广袤的黄河滩上,这也显示了导演的良苦用心,他将这两个在影片前半部分尚孜孜纠缠于家族恩怨、个人得失的人物置于黄河岸畔,让他们在鬼子与“母亲”的紧张对峙中完成人格的自我救赎。
这同样是寓意深刻的一幕,画面里的黄河不及前处所论那么峻急,而是现出宽广坦荡来,以此象征母亲河的包容与搏爱,她帮助人们荡涤尽了个人恩怨的杂质,而引领他们汇入民族大义的洪流。
事实上,影片上所有的正面人物几乎都牺牲在黄河周遭,黑子父子前仆后继、血洒黄土地;安洁在穿越河水时也甘愿自沉于水中,成就了一次真正的视死如归,此时画面中的黄河水又复激荡奔涌,既是砥砺革命者意志的严峻考验,又是悲悼逝者英魂的浩烈歌哭。
黄河在总体上构成了影片视觉注意的焦点,也是最具震撼力的场景。
与此同时,导演随情节演进穿插了许多静态优美的画面,如枫林、落日等,尤其是安洁与欧文在芦苇荡中互诉衷肠一段戏,芦苇随风轻轻摇曳,摄影机几乎不动地捕捉这些镜头,为一段纯美爱恋的铺展准备了难得的静谧与安祥,这段戏与后面惨烈的战斗和动荡的大河形成了参差有致的对照,造成了一种间隔的效果,有效调节了观众的情绪。
正是通过对上述这些自然场景的人文诠释,兼以摄像取景时的匠心独运,有效弥补了《黄河绝恋》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公式化刻画上的不足。
鉴于此,我们可以称其为电影中一曲高昂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磅礴宏大的黄河赋。
心灵的震撼情感的交流——评影片《黄河绝恋》《黄河绝恋》这部影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情节并不复杂,却给观众心灵带来极为强烈的震撼。
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在和同伴执行一次对日侦查任务中,不幸作战受创,飞机坠落后被以黑子为首的一个八路军小分队所救。
影片主要记叙了黑子、安洁、欧文一队人在想渡过黄河以求到达抗日根据地途中所经历的诸多生死磨难,从中体现出生命的崇高和人性的尊严。
导演冯小宁在民族主义的抗日故事和国际主义的爱情故事之间搭起了一座浮桥,用国际主义爱情的绳索捆扎起情节剧情的叙事模式和民族主义的精神气质,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致力于人内心的深刻情感的交流。
影片巧妙的运用闪回将现在与过去连接在一起,欧文的旁白引出深藏心灵久久难忘的感动——记忆深处那个关于人性、爱情、生命和尊严的故事。
那一张张泛黄却仍旧保存完好的老照片渐渐浮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可爱又可亲的黄河人。
刚强果敢、忠于革命的黑子、美丽善良的“安琪儿”安洁,幽默智慧的美国人欧文,活泼可爱的花花,以及许许多多纯朴、坚强、勤劳、勇敢的黄河人,无数的炎黄子孙给我们带来最原始的、最真切的感动!《黄河绝恋》保留了冯小宁以前的力作《红河谷》的原作风格。
有同样的山峦起伏,有同样的浪涛汹涌,有同样的残阳似血,也有同样的黄河人演绎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人性、爱、生命和尊严得到同样淋漓尽致的展现。
大到八路军救助美国士兵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小到类似三炮此类反面角色的幡然醒悟。
有日军的残暴与血腥,也有与之相对的黄河人的善良和纯朴。
有黄河和黄土地那种凝重沧桑的黄,也有染湿这片土地的无数中国老百姓流血的红……这些都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影片中体现的人的生命之可贵与尊严之可敬,尤其让人深深铭记。
“生命和尊严”一直是导演冯小宁所力求探讨和揭示的一个问题,在《黄河绝恋》中有诸多表现。
欧文和黑子在牢房里的一次对话可以看作是影片的中心。
美国人欧文认为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什么也不能阻挡人的求生欲,而黑子则认为人的尊严最为重要,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之后,欧文在亲身经历后认同了黑子的哲学,也就是黄河人的哲学;尊严比生命更可贵。
尊严使生命更辉煌,因此才有花花宁死也不求饶的倔强,才有黑子挺身而出扑向敌人的机关枪的惨烈,也才有安洁为了不拖累他人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生命的悲壮,人性尊严的光辉时时闪耀在影片中。
战争是历史的背影,历史在远方。
《黄河绝恋》这类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的价值就在于深入历史,深入民族、深入时代,以电影的手段揭示民族文化、民族观念在广大炎黄子孙心灵中深深的浸润。
由此,冯小宁游刃有余的进入了个体生命与历史文化语境的结合部,朴素而辩证的探询潜藏在民族群落里的深层次的精神历程。
他对民族、历史、战争的艺术再现之中将集体的记忆精细入微地还原为个人的际遇。
影片情节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更易激发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民族热情。
打鬼子是全片的主体叙事。
包括美国人帮助中国人打鬼子。
在叙述结构中,中国人、美国人同为英雄,而日本人同为敌人。
影片中反映日本人残酷的镜头比比皆是,无论是烧杀奸淫还是毒气实验,都是正面表达。
残暴与血腥的场面,更是让人感到视觉上强烈的刺激之后,一阵揪心的疼痛接踵而至。
对于战争恶魔法西斯主义,如果我们不把它永远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并经常提醒自己作为民族中坚强的分子,对待侵略和杀戮应怀有如何坚决的态度,谁能担保那股邪恶的灵魂不会复活?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是否强调源于自然的力量对于人性本质的召唤,将影片中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剥离出来,将他们置于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下,利用自然山水的纯净与无以抗拒的魅力渲染一种气氛。
迷人的红树叶,修长的芦苇、静谧宁静的庙宇……正是在这种美得既不张扬又不呆板的氛围里,人性深处本原的真善美得到了最深切的表达。
观众的心灵在这里更深刻的所震慑于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黄河绝恋》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和情感交流。
时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欣赏这部充满激情与悲壮的作品,用心聆听内心的声音,更激发出每一个炎黄子孙血液里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