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初三数学上册圆
- 格式:ppt
- 大小:770.50 KB
- 文档页数:25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圆知识点精讲圆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今天我们就来精讲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关于圆的知识点,深入了解圆的性质和相关定理。
1. 圆的定义圆是由在同一平面内离该平面一定距离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其中,距离被定义为圆心到圆上任意点的距离,称为半径。
2. 圆的性质(1) 圆心:圆心是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的中点,用字母O表示。
(2) 半径: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用字母r表示。
(3) 直径:直径是通过圆心且在圆上的线段,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用字母d表示。
(4) 弦:弦是圆上两点之间的线段。
(5) 弧:弧是圆上的一段弯曲部分。
(6) 弧长:弧长是弧的长度,在计算时用字母L表示。
(7) 圆周:围绕圆形的线段,它的长度用字母C表示。
3. 圆的相关定理(1) 圆的半径相等性质:在同一圆中,任意两条半径相等。
(2) 弧对应角相等定理:在同一圆中,对应于同一弧的两个交角相等。
(3) 弧的度数:一个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等于这个扇形所占的整个圆所对应的度数。
(4) 弧长公式:弧长L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除以360度再乘以圆的周长C。
(5) 弦切定理:如果一条切线与一条弦相交,那么它的切点到圆心的线段是弦的中垂线。
(6) 切线与半径的垂直性:当半径和切线相交时,相交点处的半径垂直于切线。
通过对这些圆的性质和相关定理的理解,我们可以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导和分析。
同时,这也为我们理解更高级的几何知识打下了基础。
4. 应用示例(1) 例题一:已知圆的半径是3cm,求圆的面积。
解答:圆的面积公式为A = πr²,其中r是半径。
代入已知条件,即可求得圆的面积为A = 3.14×(3)² = 28.26cm²。
(2) 例题二:已知圆的周长是10π,求圆的半径。
解答:圆的周长公式为C = 2πr,其中r是半径。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 圆(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新的几何图形。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等基本概念,以及圆的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圆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这一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圆的性质的探索和发现,需要教师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和半径等基本概念,了解圆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圆的性质。
2.难点:圆的性质的探索和发现。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发现圆的性质。
3.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圆的认识。
4.交流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多媒体设备。
2.学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的实例,如硬币、地球、太阳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圆形,进而引出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圆心、半径等,同时进行解释和说明。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圆的相关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圆的绘制和测量练习,如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等。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 圆》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 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圆的相关概念、性质和运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这些内容不仅是九年级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于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需要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
另外,学生对于圆的实际应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加强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教学PPT,包括圆的定义、性质、方程等内容。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如车轮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圆的定义、性质、方程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圆,尝试写出其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并进行讲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圆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的错误和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实际应用,如圆的周长、面积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圆周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周角》是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圆”的一部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弧、弦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圆周角的定义、性质和圆周角定理。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角的性质,并通过证明圆周角定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周角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圆周角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深,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圆周角的性质,并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证明圆周角定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圆周角的定义,掌握圆周角的性质,能够运用圆周角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周角的定义,圆周角的性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2.教学难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对圆周角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周角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回顾圆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圆周角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圆周角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圆周角的定义。
3.学习圆周角的性质: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圆周角的性质,学生总结出圆周角的性质。
苏科版初三数学上册圆知识点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圆有许多条对称轴。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伙儿编辑了圆知识点,期望对大伙儿有用。
知识点一、圆的定义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通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差不多性质1、圆的对称性(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旋转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7、(1)过两点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两点间连线段的中垂线上。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心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个点的距离相等。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确实是斜边的中点。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表示圆的半径。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直线与圆相离。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 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 圆》是学生在学习几何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知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圆周率的概念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深度。
但圆作为一个特殊的几何图形,其特征和性质与其他图形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圆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定义及关系。
2.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圆周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及圆的特征。
2.圆周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探究圆的特征。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圆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加深对圆的理解。
3.准备计算器,用于计算圆周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圆相关的图片,如硬币、地球、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圆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圆的特征。
同时,介绍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圆模型或图片,观察和测量其半径和直径,并记录下来。
然后,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互相交流心得。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圆》主要介绍了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
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
教材从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方程、圆与直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圆的概念理解不深,容易与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混淆;2. 对圆的性质和定理记忆不牢,不能灵活运用;3. 对圆的方程和几何关系理解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方程,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方程;2.难点:圆的性质和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圆的性质和几何关系;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注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圆的相关模型和教具;3.练习题和测试题;4.圆的课件和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通过PPT展示圆的相关定理和几何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圆的性质,尝试证明圆的相关定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圆》【知识与能力目标】1.经历圆的有关定义的形成过程,理解圆的描述定义和集合定义;2.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如何确定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了解“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并能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会运用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教学难点】用集合的观点描述圆的定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套圈游戏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圆的必要性.问题:只有一个小立柱,若全班同学沿着红线站成一横排,请问游戏对所有同学公平吗?如何使得游戏对所有人公平?探求新知实践探索一1.形成定义.教师展示两件物品:一段(两端已打结)的棉线、一段皮筋(两端已打结).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利用它们以及手中的笔,在练习纸上分别作出圆.2.思考:如何确定一个圆?实践探索二1.回归游戏.(1)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站成圆形,游戏就公平?(教师)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2)甲、乙两人分别站在图中A、B两点处,他俩正准备参加游戏,后来丙、丁也赶来参加,并分别站在了图中所示的P、Q两点处.如果你是甲同学,你会有怎样的看法?(3)再后来,小兵同学也来参加游戏,他站的位置是图中所示的M点,但他发现地上的线几乎看不清了,请问小兵同学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恰好站在圆上?2.请你总结一下点与圆有哪些关系?如何判断?知识应用例1 已知⊙O的半径为4cm,如果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4.5cm,那么点P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如果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4cm、3cm呢?2.如图,已知点A,请作出到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1)这个圆的外部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集合?(2)请用阴影表示出到点A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如图,已知点P、Q,且PQ=4cm.(1)画出下列图形:到点P的距离等于2cm 的点的集合;到点Q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集合;(2)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等于2cm,且到点Q的距离等于3cm的点有几个?请在图中将它们表示出来;(3)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cm,且到点Q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cm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把它表示出来.4.如图,已知BD、CE是△ABC的高,M为BC的中点.试说明点B、C、D、E在以点M 为圆心的同一圆上.实践探索三与圆有关的定义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如图AC)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如图中的AB)叫做直径.趁热打铁:见课件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优弧和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趁热打铁:见课件圆心角,等圆,同心圆、等弧的定义趁热打铁,见课件练习巩固见课件◆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