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课件:18第十四章~十六章3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945.50 KB
- 文档页数:15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课程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从1912年到1949年期间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课程。
这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现代文学也随之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您将了解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作家和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作家、作品。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3、熟悉现代文学中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了解其背景和影响。
4、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理解现代文学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密切关系,了解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影响。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1、初期现代文学(1912-1919年):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
2、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1923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和作品。
3、鲁迅及其小说:《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作品的分析。
4、新月派与《诗经》传统: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及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5、三十年代文学(1928-1937年):左翼文学、海派文学和京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分析。
6、抗战时期文学(1937-1949年):抗战小说、戏剧和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分析。
7、解放区文学:赵树理、丁玲等作家的作品及对解放区文学的贡献。
8、后期现代文学(1949-1949年):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总结和分析。
课程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和展示,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分析: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看法。
4、阅读:推荐重要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5、写作: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文学评论或论文,以检验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