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柴油机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8
模块三燃油喷射与燃烧重点:喷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检查调整、主要故障及管理。
难点:供油规律、喷油规律及影响因素,回油阀调节式喷油泵的检查与调整,燃烧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对柴油机燃烧的要求可概括为及时(在上止点前后发火并燃烧完毕)、完全、平稳(燃烧过程柔和无敲缸现象)和空气利用率高。
影响燃烧的因素有:燃油品质及喷射、空气(数量与涡动)和压缩温度。
单元一燃油一、燃油的成分及组成碳燃油大量来自石油产品。
石油故称为烃类化合物氢提炼燃油工艺:蒸馏、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
常压蒸馏:(360-370°)可分离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
蒸馏减压蒸馏:(410°)分离出重柴油和润滑油。
脂肪烃自燃温度低,自燃性能好,易燃烧。
烃环烷烃自燃温度较脂肪烃高,自燃性能也比脂肪烃差。
芳香烃自燃温度最高,自燃性能差,易结碳,不宜作为燃料。
二、燃油的理化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影响燃油燃烧性能指标(十六烷值、柴油指数、馏程、发热值、密度和粘度);燃油的质量指标影响燃烧产物构成指标(硫分、灰分、沥青分、残炭值、钒和钠的含量);影响燃油管理工作指标(粘度、密度、闪点、凝点、浊点、倾点、水分、机械杂质)。
1.十六烷值表示自燃性能的指标。
十六烷值越高,其自燃性能越好,但应适当。
十六烷值过低,会使燃烧过程粗暴,甚至在起动或低速运转时难以发火;十六烷值过高,易产生高温分解而生成游离碳,致使柴油机的排气冒黑烟。
通常高速柴油机使用的燃油十六烷值在40~60之间,中速机在35~50之间,低速机十六烷值应不低于25。
2.柴油指数3.馏程馏程就是在某一温度下燃油所能蒸发掉的百分数,它表明了燃油的蒸发性,也表明燃油轻重馏分的组成。
轻馏分的蒸发速度比重馏分快,能与空气较快混合,滞燃时间短,燃烧较快。
4.粘度粘度表示流体的内摩擦,即燃油流动时分子间阻力的大小。
燃油的粘度通常以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条件粘度等表示。
接绝对粘度: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粘度恩氏粘度相对粘度雷氏粘度塞氏粘度燃油的粘度对于燃油的输送、过滤、雾化和燃烧有很大影响。
模块一 柴油机的基本知识1.柴油机的定义;柴油机是一种压缩发火的往复式内燃机。
柴油机使用挥发性较差的柴油或劣质燃油作燃料,采用内部混合法(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发生在气缸内部)形成可燃混合气,缸内燃烧靠缸内空气被压缩后形成的高温燃气自行发火。
通常柴油机具有一下突出优点:①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因此热效率最高,可达55%,可燃用廉价的重油,经济性好; ②功率范围广,从0.6kw 至47000kw ,可以适应不同动力设备的需要;③尺寸小,比质量(kg/kw )轻,便于机舱布置;④机动性好,启动方便,加速性能好,能直接反转,便于使用和管理;同时,柴油机也存在某些缺点:①存在着较强的机身振动、轴系扭转振动及噪声;②某些零部件的工作条件恶劣,高温、高压并有冲击性载荷。
2.压缩比的定义及意义,压缩比的计算;气缸总容积与压缩室容积的比值,也叫做几何压缩比。
其计算式为c h c h c c a V V V V V V V +=+==1ε。
压缩比是柴油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之一,他表明压缩过程中进入缸内的空气被压缩的程度。
压缩比ε越大压缩终点的温度和压力就越高,对燃油的发火、柴油机的启动有利,而且热效率越高。
但压缩比过高会使柴油机工作粗暴,机件机械负荷增加,磨损加剧,因此柴油机要有合适的压缩比。
3.四冲程的柴油机进排气为什么都要提前和滞后,气阀重叠角有何作用?答:原因:四冲程柴油机进排气气阀提前开启与滞后关闭是为了将废气排出得干净并增加空气的吸入量,以利于燃 油的充分燃烧,另外还可减少强制排气时活塞的背压。
作用:当气阀重叠开启期间,进气管、气缸、排气管连通,此时废气因流动惯性,可避免废气到流入进气管内,同时还可抽吸新鲜空气进入气缸。
新鲜空气进入气缸后又将废气扫出,实现所谓燃烧室扫气,还可冷却燃烧室部件。
4.二冲程柴油机的两种换气形式及特点;形式:直流扫气和弯流扫气。
特点:直流扫气,扫气效果较好,而且排气阀与进气口可以同时关闭,也可提前关闭;应用广泛。
第一章柴油机的基本知识考点 1 柴油机的工作参数22 题1 .最高爆发压力p z燃烧过程中气缸内工质的最高压力称最高爆发压力p z。
p z是柴油机周期性变化的机械负荷的主要外力,它引起各受力部件的应力和变形,造成疲劳破坏、磨损和振动。
2.排气温度t r 非增压柴油机的排气温度指排气管内废气的平均温度,增压柴油机的排气温度指气缸盖排气道出口处废气的平均温度。
在船舶上通常用排气温度衡量热负荷的大小。
通常船用柴油机排气温度的最高值应低于550 C。
3.活塞平均速度C m在曲轴一转两个行程中活塞运动的平均值称为活塞平均速度Vm。
如果柴油机的转速为n (r/min),活塞的行程为S (m),当曲轴转一转时活塞移动两个行程长度2S (m)。
提高C m可以提高柴油机的功率,但零件的机械负荷、热负荷同时增加,机件的磨损也相应增加,因而靠提高Vm来提高功率是有限的。
4.行程缸径比S/ D行程缸径比是柴油机的主要结构参数之一。
S/ D在不同条件下影响不同,在活塞平均速度C m及缸径为D定值的条件下,S/ D对柴油机的影响有:(1)影响柴油机的尺寸和重量。
S/D增大,则柴油机的宽度、高度及重量均相应增加。
(2)影响柴油机负荷。
缸内气体压力不直接受S/D的影响,但最大往复惯性力将随S/D的增加而减小。
(3)影响热负荷。
S/D增大,气缸散热面积增大,热负荷将减小,同时影响燃烧室各部件的传热量分配比例。
(4)影响混合气形成。
S/D增大,燃烧室余隙高度增大,对混合气形成有利。
(5)影响扫气效果。
S/D增大,因气流在缸内流动路线长将降低扫气效果,但此影响随扫气形式不同各异。
如对直流扫气的影响较小,允许使用较大的S/D值,而对弯流扫气的影响较大,其使用的S/D通常不高于2.2。
(6)影响曲轴刚度。
S/D增大使曲柄半径变大,曲轴轴径的重叠度降低,曲轴刚度下降。
(7)影响轴系的振动性能。
S/D增大,轴系的纵振及扭振固有频率降低,容易产生不允许的纵振和扭振。
第四篇船舶柴油机张一章概述第一节船舶柴油机的基本概念将热能转变为机械功的机器称为热力发动机(简称热机)。
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原动机。
按燃料的不同燃烧场所,热机可分为外燃机和内燃机两大类。
(1)外燃机——燃料的燃烧在发动机机外部进行。
用水作介质,产生蒸汽,再将蒸汽引入以动机内膨胀作功。
如往复式蒸汽机、汽轮机等。
(2)内燃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内部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发动机作功。
如柴油机,汽油机、燃气轮机等。
柴油机是一种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它和其它内燃机一样,都是使燃料在发动机的气缸中燃烧,从而生成高温、高压的烯气。
随后高温高压的燃敢进行膨胀,推动活塞作复运动,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使曲轴回转,带动工作机械,对外输出功。
完成由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热机。
由于柴油机中燃油是靠压缩发火的,所以,柴油机又称为压燃式内燃机。
目前,柴油机在船舶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1)热效率高。
往复蒸汽机为11—16%,汽油机为22—30%,而柴油机则为30—46%。
(2)可用重质柴油作燃料,且耗油率较低。
(3)柴油机功率范围广。
约为1。
1—35328千瓦。
(4)动力装置总尺寸和总重量小。
(5)起动耿活方便,维护管理简单。
(6)燃油携带方便,安全性高。
(7)机器附近的温度较低,便于操作管理。
(8)柴油机可以实现自动化、集中化、遥控化制。
由于柴没机具有上述优点,因此,船舶低、中速柴油机发展迅速。
柴油机按每一工作循环所包含的冲程数分为四冲程和二冲程;按进气状态的特点分为增压和非增压柴油机;按连杆曲柄机构形式的不同分为筒状活塞式和十字头式柴油机;按运转速度的高低分为高速、中速和低速柴油机等。
第二节柴油机的基本结构一、柴油机的主要部件四冲程柴油机的主要部件如图1-1所示,它包括:(1)固定部件:机座1、机身4、主轴承3、气缸套6、气缸盖7等。
(2)运动部件:活塞8、活塞销9、连杆10、连杆螺栓11、曲轴13等。
第一章1、现代柴油机的理论循环基本是一个C混合加热循环。
2、现代船用超长行程高增压柴油机的实际工作循环发展趋势是A等压加热循环。
3、在内燃机的三种理论循环中,当循环加热量与最高爆发压力限制条件相同情况下比较时,热效率最高的加热循环是B等压加热循环。
4、在内燃机的三种理论循环中,当循环加热量与压缩比相同条件下,热效率最高的加热循环是A等容加热循环。
5、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理论循环是一种D继续膨胀混合加热循环。
6、在柴油机实际循环的各项损失中不可避免或不可控制的且影响较大的一项损失是C换气损失。
7、柴油机实际循环中,在燃烧期间缸内工质的分解将使燃烧温度的变化是B降低。
9、柴油机实际循环的压缩过程是C多变过程,压缩初期气体吸热,压缩有期气体向外散热。
10、柴油机实际工作循环的压缩终点压力与理想循环绝热压缩终点压力在数值上C后者较大。
11、柴油机实际工作循环的膨胀过程基本是C多变过程,膨胀初期工质吸热,膨胀后期工质向外散热。
12、柴油机实际循环的膨胀终点温度与绝热膨胀终点温度相比的变化是C降低。
13、气缸内工质对活塞所作功比理想循环所作的功小,其原因之一是B循环中的压缩与膨胀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
14、在内燃机理论循环分析中,以下C缸内工质是空气。
15、C等温加热循环不属于内燃机理论循环的加热循环。
16、关于提高柴油机理想循环热效率ηth的论述,下述D增大初期膨胀比ρ可提高ηth是错误的。
17、空气喷射式柴油机的理论循环基本属于A等压加热循环。
18、柴油机理论循环的热效率ηth通常随A①压缩比ε+③绝热指数κ+④行程缸径比S/D+⑤压力升高比λ参数而变化。
19、柴油机理论循环热效率ηth随①压力升高比λ+②初期膨胀比ρ+③压缩比ε+④绝热指数κ因素而变化。
20、柴油机理论循环热效率ηth随D①压缩比ε+③绝热指数κ+⑤压力升高比λ。
21、柴油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实际循环热效率较低是由于存在A①工质不同差异+②气缸壁的传热损失+③燃烧损失+④换气损失+⑥漏气损失所引起的。
船舶柴油机重点一、重点识图题1、二、四冲程正时圆图,二冲程中的直流和弯流弯流扫气2、直流扫气四冲程(逆时针)顺时针课本P62、涡轮增压器作用:XYZ滚珠轴承向心推力轴承3、调速器二、识图总结1、换气机构(1)、带泵壳的气阀机构(2)、不带泵壳的气阀机构(3)、机械式气阀机构(4)、液压式气阀机构2、涡轮增压器3、喷油机构(1)、喷油系统(2)、组合式泵(3)、回油孔式泵P164回油阀式泵4、冷却系统(1)、冷却水系统1主淡水泵(2)开式冷却水系统三、简答题重点第二章1、什么叫燃烧部件的热疲劳?取决于什么条件?492、热负荷过高对燃烧室部件的主要损害有哪些?使材料的机械性能降低,承载能力下降;使受热部件膨胀、变形,改变了原来正常工作间隙;使润滑表面的滑油迅速变质、结焦、蒸发乃至被烧掉;使有些部件(如活塞顶)受热面被烧蚀;使受热部件承受的热应力过大,产生疲劳破坏等5、密封环、刮油环、减磨环各起什么作用?各用什么材料制作?密封环:主要起密封气缸和散热的作用,常用材料是在铸铁、合金铸铁、球量铸铁。
刮油环:刮去气缸壁上多余的润滑油。
材料减磨环:有利于气缸与活塞的磨合。
材料、青铜12、曲轴产生裂纹的形式和原因各有哪些?9213、多缸柴油机曲柄夹角是根据什么排列的?85第三章7、试分析增压系统主要部件污阻对柴油机的影响,此影响对高增压柴油机是加剧还是减小?答主要部件的污阻会影响通流特性,因流量减小而导致增压器与柴油机配合运行线向左移,靠近喘振线,喘振线裕量减小,污阻越严重,配合运行线左移越多,对高增压柴油机的影响更是加剧。
6、要增压系统保持高效率运行,主要做好哪些维护保养工作?为什么新型柴油机尤其应认真做好?答:1)对增压器轴承进行良好的供油;2)对涡轮增压器进行定期的清洗,拆洗;3)因为新型的柴油机的增压度要求很高,如不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使得增压器各部件污阻较大时,对柴油机产生的影响将很大。
5、试比较脉冲涡轮增压与等压脉冲涡轮增压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船舶柴油机第一章 柴油机基本工作原理第一节 柴油机概述1.柴油机的优点:①热效率最高可达到55%②功率范围广,从0.6kw至47000kw③机动性好,起动方便,加速性能好,便于使用和管理2.柴油机的缺点:①存在振动和噪音②工作环境恶劣,高温,高压第二节 柴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几何术语一、柴油机的基本结构1.固定部件主要包括机座、机体、气缸盖、气缸套和主轴承等。
2.运动部件主要包括活塞组件、连杆组件和曲轴飞轮组件等。
3.主要系统主要有配气系统、燃油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以及起动、换向和调速等系统。
二、常用几何术语⑴上止点:活塞在气缸中运动的最上端位置,即离曲轴中心线最远的位置。
⑵下止点:活塞在气缸中运动的最下端位置,即离曲轴中心线最近的位置。
⑶曲柄半径R:曲轴回转中心线到曲柄销中心线的距离。
⑷冲程S:活塞在上、下止点之间移动的距离。
冲程又称行程,它等于曲轴曲柄半径R的两倍,即S=2R。
⑸缸径D:气缸套的内径。
⑹压缩室容积:活塞位于上止点时,活塞顶与气缸盖底面之间的气缸容积,又称燃烧室容积。
⑺气缸工作容积:活塞从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所扫过的气缸容积。
⑻气缸总容积:活塞位于下止点时,活塞顶以上的全部气缸容积,是压缩室容积与气缸工作容积之和。
⑼压缩比ε:气缸总容积与压缩室容积的比值亦称几何压缩比。
第三节 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一、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⒈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第一冲程——进气冲程这一冲程的任务是使气缸内充满新鲜空气。
活塞由上止点下行,进气阀已打开,由于气缸容积不断增大,缸内压力下降,依靠气缸内外的气压差作用,新鲜空气通过进气阀被吸入气缸。
由于受流阻等影响,在进气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气缸内压力低于大气压力,到下止点时,缸内气压的为0.08~0.95Mpa,温度约为30~70℃。
为了使柴油机作功更完善,必须在进气过程尽可能多吸入新鲜空气。
进气阀开启始点至上上点的曲柄转角叫做进气提前角。
下止点到进气阀关闭位置的曲柄转角叫做进气延迟角。
上止点(T.D.C)是活塞在气缸中运动的最上端位置。
下止点(B.D.C)同上理。
行程(S)指活塞上止点到下止点的直线距离,是曲轴曲柄半径的两倍。
缸径(D)气缸内径。
气缸余隙容积(Vc)、气缸工作容积(Vs),气缸总容积(Va)、余隙高度(顶隙)。
柴油机理论循环(混合加热循环):绝热压缩、定容加热、定压加热、绝热膨胀、定容放热。
混合加热循环理论热效率的相关因素:压缩比&、压力升高比入、绝热指数k(正相关)、初期膨胀比P(负相关)。
实际循环的差异:工质的影响(成分、比热、分子数变化,高温分解)、汽缸壁的传热损失、换气损失(膨胀损失功、泵气功)、燃烧损失(后燃和不完全燃烧)、泄漏损失(0.2%,气阀处可以防止,活塞环处无法避免)、其他损失。
活塞的四个行程:进气行程、压缩行程、膨胀行程和排气行程。
柴油机工作过程:进气、压缩、混合气形成、着火、燃烧与放热、膨胀做功和排气等。
四冲程柴油机的进、排气阀的启闭都不正好在上下止点,开启持续角均大于180°CA(曲轴转角)。
气阀定时:进、排气阀在上下止点前后启闭的时刻。
进气提前角、进气滞后角、排气提前角、排气滞后角。
气阀重叠角:同一气缸的进、排气阀在上止点前后同时开启的曲轴转角。
(四冲程一定有,增压大于非增压)机械增压:压气泵由柴油机带动。
废气涡轮增压:废气送入涡轮机中,使涡轮机带动离心式压气机工作。
二冲程柴油机的换气形式:弯流(下到上,再上到下)、直流(直线下而上)。
弯流可分:横流、回流、半回流。
直流:排气阀、排气口。
横流:进排气口两侧分布。
回流:进排气口同侧,排气口在进气口上面。
半回流:进排气的分布没变,排气管中装有回转控制阀。
排气阀直流扫气:排气阀的启闭不受活塞运动限制,扫气效果较好。
弯流扫气的气流在缸内的流动路线长(通常大于2S),新废气掺混且存在死角和气流短路现象,因而换气质量较差。
横流扫气中,进排气口两侧受热不同,容易变形。
但弯流扫气结构简单,方便维修。
第二章船舶柴油机概述(样章)第一节柴油机基本概念及应用一、柴油机的基本概念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机械称为热力发动机,简称热机。
热机中的热能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若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发生在转变机械能的机器外部的热机,称为外燃机,汽轮机、蒸汽机属于内燃机;若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发生在转变机械能的机器内部的热机,称为内燃机,柴油机、汽油机和煤气机属于内燃机。
柴油机是一种以柴油为燃料的压燃式往复运动内燃机。
柴油机是靠压缩发火的,这是区别于其他内燃机的本质特征。
柴油机如图1-1所示。
图1-1柴油机二、柴油机的优缺点1、柴油机的优点(1)经济性好,燃油费用低;(2)功率范围大,适用领域广;(3)启动迅速、加速性能好、操作简便;(4)结构紧凑、尺寸小、重量轻;(5)可靠性好、寿命长、维修方便。
2、柴油机的缺点(1)机身振动大;(2)噪声较大;(3)某些部件承受高温、高压作用。
三、柴油机在船舶上的应用1、柴油机用作船舶主机利用柴油机输出的机械能驱动螺旋桨旋转,使螺旋桨产生推力,推进船舶航行。
对于中、高速柴油机,必须通过齿轮箱来减速和换向(螺旋桨正反转)。
2、柴油机用作船舶副机在有些内河船舶上,柴油机还可用作副机,如利用小型柴油机作为发电原动机,驱动发电机发电,为船舶辅助供电,如图1-2所示。
柴油机发电机图1-2柴油机用作发电原动机第二节柴油机基本组成及常用名词一、柴油机的基本组成柴油机由主要固定部件、主要运动部件和主要工作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3所示。
主要固定部件包括气缸盖、机体、气缸套、机座(油底壳)、主轴承等;主要运动部件包括活塞组件、连杆组件和曲轴飞轮组件;主要工作系统包括配气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操纵系统(起动、调速和换向)。
柴油机常用名词的含义见表1-1。
表1-1柴油机常用名词二、柴油机常用名词柴油机常用名词如图1-4所示。
进气阀 气缸套曲轴喷油器气缸需排气管排气阀图1-3柴油机基本组成第三节 柴油机基本工作原理一、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1、柴油机能量转换过程在柴油机中,燃油从燃烧到输出机械能,在气缸内完成了两次能量转换,如图1-5所示。
上止点(T.D.C)是活塞在气缸中运动的最上端位置。
下止点(B.D.C)同上理。
行程(S)指活塞上止点到下止点的直线距离,是曲轴曲柄半径的两倍。
缸径(D)气缸内径。
气缸余隙容积(Vc)、气缸工作容积(Vs),气缸总容积(Va)、余隙高度(顶隙)。
柴油机理论循环(混合加热循环):绝热压缩、定容加热、定压加热、绝热膨胀、定容放热。
混合加热循环理论热效率的相关因素:压缩比ε、压力升高比λ、绝热指数k(正相关)、初期膨胀比ρ(负相关)。
实际循环的差异:工质的影响(成分、比热、分子数变化,高温分解)、汽缸壁的传热损失、换气损失(膨胀损失功、泵气功)、燃烧损失(后燃和不完全燃烧)、泄漏损失(0.2%,气阀处可以防止,活塞环处无法避免)、其他损失。
活塞的四个行程:进气行程、压缩行程、膨胀行程和排气行程。
柴油机工作过程:进气、压缩、混合气形成、着火、燃烧与放热、膨胀做功和排气等。
四冲程柴油机的进、排气阀的启闭都不正好在上下止点,开启持续角均大于180°CA(曲轴转角)。
气阀定时:进、排气阀在上下止点前后启闭的时刻。
进气提前角、进气滞后角、排气提前角、排气滞后角。
气阀重叠角:同一气缸的进、排气阀在上止点前后同时开启的曲轴转角。
(四冲程一定有,增压大于非增压)机械增压:压气泵由柴油机带动。
废气涡轮增压:废气送入涡轮机中,使涡轮机带动离心式压气机工作。
二冲程柴油机的换气形式:弯流(下到上,再上到下)、直流(直线下而上)。
弯流可分:横流、回流、半回流。
直流:排气阀、排气口。
横流:进排气口两侧分布。
回流:进排气口同侧,排气口在进气口上面。
半回流:进排气的分布没变,排气管中装有回转控制阀。
排气阀——直流扫气:排气阀的启闭不受活塞运动限制,扫气效果较好。
弯流扫气的气流在缸内的流动路线长(通常大于2S),新废气掺混且存在死角和气流短路现象,因而换气质量较差。
横流扫气中,进排气口两侧受热不同,容易变形。
但弯流扫气结构简单,方便维修。
直流扫气质量好,但是结构复杂,维修较困难。
柴油机类型:低速柴油机n≤300r/min Vm<6m/s中速柴油机300<n≤1000 Vm=6~9m/s高速柴油机n>1000r/min Vm>9m/s按活塞和连杆的连接方式:筒形活塞式(无十字头式)柴油机,十字头式柴油机。
两者间的区别:筒式活塞承受侧推力,活塞导向作用由活塞下部筒式裙部来承担。
活塞与连杆连接:活塞销。
十字头活塞侧推力由导板承担,导向由十字头承担。
活塞与连杆连接:活塞杆(垂直方向做直线运动)。
两者的优缺点:十字头式柴油机的活塞与缸套不易擦伤和卡死,气缸下部设隔板,能避免曲轴箱的滑油污染,利于燃烧劣质燃料。
活塞下方密闭,可作为辅助压气泵。
但重量和高度大,结构复杂。
筒式柴油机的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
多缸机气缸排列可以分为直列式、V型(夹角90°、60°、45°)、W型(较高的单机功率与标定功率的比值)从柴油机功率输出端向自由端看,正车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柴油机称为右旋柴油机,反之,左旋。
双机双桨上,由船艉向船艏看,机舱右舷的为右旋柴油机,左舷的为左旋柴油机,右机操纵侧在左侧,排气在右侧,左机相反。
(单台布置的船舶主柴油机为右旋柴油机)。
可由操作机构改变自身转向的柴油机称为可逆转柴油机。
(直接带动螺旋桨)曲轴仅能按同一方向旋转的柴油机为不可逆柴油机。
(带有倒顺车离合器、倒顺车齿轮箱、可变螺距螺旋桨)燃烧室:活塞处于上止点时,由气缸盖底面、气缸套内表面及活塞顶共同组成的燃料与空气混合燃烧的空间。
气缸盖受到螺栓预紧力和缸套支反力的作用,柴油机工作中还要受到燃气的高温、高压作用,其冷却水腔还要受到水的腐蚀。
结构复杂,金属分布不均、各部位温差很大,气缸盖承受着很大的分布很不均匀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各阀孔间的狭窄区域(鼻梁区)工作条件更为恶劣。
要求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气缸盖既不会应力过大而损坏,也不会变形而漏泄;要求气缸盖底板良好的冷却,特别是各种阀孔之间的金属堆积处和高温部位;阀件的拆装、维护方便,水垢容易清除。
气缸上部将受到气缸盖安装预紧力的作用,气缸内壁受到燃气高温、高压和腐蚀作用以及活塞的摩擦、敲击和侧推力作用。
气缸冷却水空间受到冷却水的腐蚀和穴蚀。
要求足够的强度、刚度、耐磨性、抗腐蚀性、并要润滑和冷却,结合面要有可靠的气封和水封。
活塞受到燃气高温、高压、烧蚀和腐蚀的作用。
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很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在高温下降低,活塞在工作中容易发生裂纹和变形。
活塞与气缸之间,不可能建立液体动力润滑,摩擦损失功大,磨损严重。
要求强度高、刚度大、密封可靠、散热性好、冷却效果好、摩擦损失小、耐磨损。
活塞质量轻(中、高速柴油机)。
机械应力:气缸盖的水冷面为拉应力,触火面为压应力,数值均大于安装应力。
气缸套触火面拉应力和压应力最大,水冷面,拉应力最小,压应力为0。
活塞顶板上表面为压应力,下表面为压应力。
以上部件由气体压力而产生的机械应力和最高爆发压力成正比,与部件壁厚成反比。
在船舶上,轮机管理人员通常根据柴油机的排气温度来判断热负荷的高低。
热负荷过高的危害:机械性能降低,承载能力下降,受热部件膨胀、变形,改变正常的工作间隙,滑油迅速变质、结焦、蒸发乃至烧掉,有些部件烧蚀,受热部件承受的热应力过大,产生疲劳破坏。
船用柴油机活塞多为冷却式,活塞顶板受到高温燃气的加热,下表面受到低温冷却液的冷却。
同时存在轴向传热(热量沿轴向传给活塞冷却液),也有径向传热(热量沿径向经活塞环、汽缸壁传给气缸冷却水),但主要是轴向传热。
热疲劳:在交变热应力作用下出现的破坏现象。
燃烧室部件的破坏是从出现裂纹开始,逐步发展遭到疲劳破裂。
低频应力在柴油机启动——全负荷运转——停车的过程中变化很大,在触火面上产生裂纹,同时还存在着高频应力。
采用薄壁强背的结构是兼顾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的有效方法。
钻孔冷却是最理想的形式。
燃烧室的裂纹以触火面占多数,特别是应力集中及金属堆积的地方,如气缸盖底面的各种阀孔处,气缸套缸口圆角处,气口边缘,注油孔边缘等,触火面裂纹主要是低频热应力引起;气缸盖水冷面产生的裂纹主要是由高频机械应力引起的。
活塞顶烧损多见于直流扫气及油冷柴油机活塞上,活塞冷却腔太脏,使冷却不良、导热不好、局部过热,会加快烧损。
活塞采用滑油冷却,使热损失减少。
十字头活塞的活塞裙不受侧推力,较短。
筒形活塞的活塞裙有较大的侧推力作用,所以要造得十分坚韧。
筒形活塞中,活塞和连杆小端靠活塞销相连。
活塞销要传递周期变化的气体力和惯性力,还要受到连杆小端和销座的摩擦和磨损。
结构形式有:浮动式(连杆小端和销座内都可自由转动,磨损小且均匀)、固定式(固定在销座上)、半浮动式(固定在连杆小端上)。
为了减轻重量,活塞销都做成中空的,径向孔用来输送润滑油冷却活塞头,润滑销座和连杆小端。
活塞的冷却:非冷却式活塞(径向散热型,传给气缸套,冷却水带走,适用小柴油机)冷却式活塞(轴向散热型,冷却介质在活塞内腔强制冷却,适用大中柴油机)自由喷射冷却(连杆杆身有输油通道,滑油压力作用自下而上,小柴油机)循环冷却(专设冷却机构把压力滑油送入活塞顶内腔循环冷却,应用较广)振荡冷却(内腔中设置大容积冷却空间,进出口位置不同,保证冷却液只有40%-60%,并循环流过,大中型强载柴油机上普遍采用)。
根据冷却机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套管式(密封好,但是存在液击现象)和铰链式(密封不好,结构简单仅用油冷)。
活塞环的作用不同分为压缩环(气环)和刮油环两种。
筒形滑油飞溅,要刮油环,十字头注油润滑,只有气环,活塞裙较长的装承磨环。
异常磨损(磨损后极不均匀,磨损速度过快)的原因:磨合不良、运行中超负荷、润滑不好、滑油品质不好、滑油品质不合要求、燃烧不良、冷却不佳、摩擦表面有硬质颗粒等。
活塞环因活塞或气缸过热(滑油变油漆)、燃烧不良(炭粒)、滑油过多不净将活塞环粘着在环槽里。
活塞环折断的原因:搭口间隙过小、环槽积碳、活塞环压入(与汽缸壁不能很好贴合,主要因素)。
活塞环长时间使用产生不均匀磨损或由于过热、粘着和疲劳等使其弹力部分或全部丧失。
气环可分为矩形环(简单,容易卡死)、梯形环(间隙可变促磨合,防烧结,但配合精度高)、倒角环(容易磨合,有利于形成油楔,但不适合做一二道环)、内切槽扭曲环((第一道,密封性好),外切槽环(第二、三道)。
气环的搭口可分为直搭口、斜搭口(简单,加工方便)与重叠搭口(气密性好,但容易折断)。
搭口不要摆在上下一条线上,应该避开,彼此相反。
油环可分为单刃油环、双刃油环。
特点:接触面积小,刮油效果好;天地间隙小,泵油作用小。
如果裙较长不安装承磨环,活塞和气缸磨合中会拉缸。
气缸套外表面与冷却水直接接触称为湿式气缸套,散热好,缸套刚性好,制造与更换方便,但外表面易受冷却水的腐蚀与穴蚀。
干式气缸套,外表面不与冷却水接触,冷却水腔设于气缸体内,特点与湿式相反,仅适用于小柴油机。
气缸套磨损:熔着磨损(局部高温,熔融粘着、脱落)、磨料磨损(硬质颗粒进入摩擦面,形成磨料,挤压滚撞)、腐蚀磨损(含硫燃油燃烧,生成硫酸等,还有生成氧化物)。
气缸套的过度磨损(远远超过正常值)的原因: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加工装配质量、管理(气缸活塞过热、活塞环密封不好、刮油环不对或性能下降、油或气中硬质颗粒过多,磨合不良、气缸油量过多或者过少)。
由硫酸引起的腐蚀称为低温硫酸腐蚀或“冷”腐蚀。
含有海水或盐的燃油、空气、润滑油会对气缸套盐酸腐蚀。
防止腐蚀的措施:避免低负荷运行,适当提高冷却水温度,采用适当的气缸润滑油,滑油孔设在较高的位置,滑油注入能均匀分布。
气缸套穴蚀:气缸套外表面冷却壁上出现光亮无沉淀的蜂窝状小孔群损伤的现象。
由空泡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因素共同形成的。
闭式循环淡水冷却柴油机,缸套穴蚀主要由空泡腐蚀引起;开式海水冷却的柴油机中,缸套穴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
穴蚀直接影响柴油机寿命和可靠性。
缸套振动是缸套穴蚀的重要原因。
防止穴蚀的措施:降低缸套振动(增加壁厚、提高支撑刚度和数量、减少缸套轴向间距、减少活塞和缸套的装配间隙),提高缸套抗穴蚀能力(抗穴蚀材料、外表面处理、冷却水腔结构合理,水流平顺、水处理提高消振性能),冷却水水温不能过高、水压足够、防止冷却水含有大量空气、保护水腔清洁、控制拆哟及负荷转速。
气缸盖分类:单体式气缸盖(密封性好,但中心距增大,长度和质量都增加)、整体式气缸盖(中心距小,结构紧凑,质量变轻,易变形,密封性差,结构复杂)、分组式气缸盖(介于两者之间)十字头和导板的作用是将活塞组件和连杆组件连接起来,把活塞的气体力和惯性力传给连杆,承受侧推力并给活塞在气缸中的运动导向。
(导板5左侧导板为正车导板,正车膨胀或者倒车压缩受侧推力,导板6相反)连杆的功用是将作用在活塞上的气体压力和惯性力传给曲轴,并把活塞或十字头与曲轴连接起来,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曲轴的回转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