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8343
- 格式:doc
- 大小:220.50 KB
- 文档页数:14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是指在医院中进行隔离工作时需要遵守的具体要求和技术规范
的总称。
隔离是为了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播,在医疗场所中进行的一种特殊措施。
以
下是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一些要点:
1. 隔离区划分: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医院应划分不同级别的隔离区,如空气传播隔离区、接触传播隔离区等。
2. 隔离设施建设:医院隔离区应具备完善的防护设施,包括独立的空气处理系统、负
压隔离室、物资传递通道等。
3. 隔离措施:医院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病房单间、医护人员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严格的手部卫生等,以防止疾病在医院内传播。
4. 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隔离技术培训,学习和掌握隔离操作
的要点和细节。
5. 废物管理:医院隔离区的废物处理应符合卫生标准,避免废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二
次污染。
6. 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掌握和报告隔离区
内的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并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各个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技术规范,以确保医院隔离工作的有效
进行。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引言医院作为重要的医疗机构,隔离措施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疾病传播的控制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档旨在规范医院隔离技术,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2. 定义2.1 隔离隔离是指将感染者、潜在感染者或传染源分开以防止传染病传播的一系列行动。
2.2 隔离技术隔离技术是指通过物理隔离、空气隔离、液体隔离、人员隔离等措施,有效防止传染疾病的传播。
3. 隔离区域设计和布局3.1 区域划分医院隔离区域应根据不同的隔离级别、病种和患者数量进行合理划分。
常见的隔离区域包括负压隔离区、正压隔离区和中性隔离区。
3.2 布局设计隔离区域的布局应尽量简单、合理,便于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控。
应确保患者间的分隔和流程的合理性,避免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应考虑病房内部的通风、照明和消毒等设施的安装位置。
4. 隔离措施4.1 物理隔离措施物理隔离措施包括使用门、墙、窗等物理障碍物,将隔离区域与非隔离区域分开。
隔离区域的门应使用自动关闭门,以确保空气流通性和密封性。
4.2 空气隔离措施空气隔离措施是指通过空气过滤、换气和排风系统,控制隔离区域内的气流,降低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隔离区域应设有负压通风系统,并定期检测和维护系统的运行情况。
4.3 液体隔离措施液体隔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设置洗手池、洗涤设备和废液处理系统,以防止病原体通过液体传播。
4.4 人员隔离措施人员隔离措施包括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使用、职业暴露防护和入离区域的限制。
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隔离区域的操作规程,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出入,以防止交叉感染。
5. 职责和培训5.1 职责分工医院应明确各个部门在隔离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包括隔离区域的管理、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等。
5.2 培训和演练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隔离相关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和疾病传播的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隔离区域的操作规程和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等。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引言医院隔离技术是指将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与非感染者隔离开来,以阻止疾病传播的一种控制措施。
隔离技术的规范化实施对于医院防控传染病、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隔离技术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指南,旨在提高医院隔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隔离区域的设置医院应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置隔离区域。
隔离区域应具备以下要求: - 独立空间:隔离区域应位于医院其他区域的独立房间,不与其他病房或公共区域直接相通。
- 接触设施:隔离区域应设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以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
- 空气处理设施:隔离区域应建立适当的空气处理设施,如负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内的病原体无法传播到其他区域。
3. 隔离措施医院隔离措施的目的是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隔离措施:3.1 患者管理•分类隔离: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类隔离,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个体防护:对于隔离患者,医院应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2 环境卫生控制•定期消毒:隔离区域应进行定期的彻底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家具和医疗器械等。
•废物处理:医院应建立妥善的危险废物处理措施,确保隔离区域产生的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3 空气传播控制•负压通风:对于空气传播的传染病,隔离区域应建立负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中的病原体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区域。
•空气过滤:隔离区域的空气处理设施应配备高效空气过滤器,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病毒。
4. 医护人员培训与管理医院应对参与隔离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 隔离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 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 隔离措施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隔离工作记录和管理制度,确保隔离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是人们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场所,但有时也可能是细菌、病毒传播的温床。
为了防止传染病在医院内的扩散,医院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
在医院隔离技术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要求和规范:隔离病房设施•通风系统:隔离病房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和排放,减少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消毒设备:隔离病房内应配备充足的消毒设备,如紫外线消毒灯、酒精喷雾等,以保持病房的清洁和消毒。
•独立卫生间:隔离病房应具备独立卫生间,避免病原体在使用卫生间的过程中传播。
•病床隔离:每张隔离病床之间必须有足够的间隔,以减少病原体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隔离准入与控制•隔离区域标识:医院应在隔离病房周围设置明显的标识,告知人们该区域受到限制。
•隔离准入控制:医院必须制定明确的隔离准入流程,只允许特定人员进入隔离病房,确保未携带感染源进入。
•隔离物资管理:医院应统一管理隔离病房内的医疗器械、用品,避免混乱和交叉感染。
隔离病人护理•护理人员培训:医院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关于隔离护理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隔离技术和操作规范。
•个人防护:护理人员在隔离病房内必须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避免被病原体感染。
•隔离病人宣教:隔离病人和其家属应接受关于隔离操作流程的宣教,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
急救处理•急救流程:医院应建立相关的急救处理流程,确保隔离病人在急救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急救隔离:急救过程中必须对隔离病人进行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给急救人员或其他患者。
结语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扩散至关重要,医院在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时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要求进行,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院也应不断完善和更新隔离技术规范,提高应对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挑战,为保障公共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三、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 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规范隔离技术是防止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对的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一、标准防止措施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也许具有传染性,具体规定: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
二、接触传播防止措施重要用于防止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PDR-AB、艰难梭菌的传播,规定如下:1.房间或床旁挂蓝色“接触隔离”标志,病历夹贴蓝色隔离标志;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3.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4.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5.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6.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皂液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7.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8.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9.该患者周边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天天清洁消毒;10.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受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防止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1.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向探视者宣教手卫生制度和对的洗手方法;12.连续2次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1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三、飞沫传播防止措施在接触隔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1.病历夹贴粉色“飞沫隔离”标志;2.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在同病期的患者共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3.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4.在患者的房门挂上警告牌;5.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6.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7.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隔离用品的使用⏹隔离技术目的应用最新、最科学的隔离预防和方法,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暴发流行,切断医院感染链,终止空气、飞沫、接触“三个”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
一、隔离的管理要求⏹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
二、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1、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区域划分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极高危险区:手术室、ICU、器官移植病房等。
⏹隔离要求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2、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范围: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三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
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隔离要求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500字随着全球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医院隔离技术成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的操作和管理,确保隔离环境的安全和卫生,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
本文将介绍《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点。
一、隔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隔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是保证隔离效果的重要环节。
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隔离设施应具备以下要求:1. 安全性:隔离设施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具备安全出口、防火防爆等安全保障措施;2. 环境适应性:隔离设施应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对不同病原体应有相应的隔离级别;3. 空气流通性:隔离设施应具备良好的空气流通系统,能够确保空气的新鲜和清洁;4. 污染控制:隔离设施应具备污染防控措施,包括可靠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和水处理系统等;5. 设备设施:隔离设施应具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如负压隔离室、洗手间、操作台等。
二、人员管理和培训为了确保隔离环境的安全和卫生,医院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员管理和培训。
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人员管理和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1. 岗位责任: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人员履职尽责;2. 健康检查:对参与隔离工作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3. 培训计划:制定隔离技术培训计划,将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工作人员;4. 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传染病知识、个人防护装备使用、隔离设施操作等方面内容;5. 培训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的有效性。
三、隔离环境的消毒和清洁隔离环境的消毒和清洁是保障隔离效果和防止交叉感染的关键环节。
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隔离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应遵循以下要求:1. 消毒剂选择:选择适合不同病原体的消毒剂,确保其杀菌效果和安全性;2. 消毒频率:根据不同的隔离级别和使用频率,对隔离环境进行定期消毒;3. 清洁程序:制定隔离环境的清洁程序,确保清洁工作的规范和高效;4. 清洁设备:选择适合的清洁设备,如高效过滤器、洗消机等;5. 清洁人员:培训专门的清洁人员,确保其操作规范和技能水平。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是确保医院隔离区域的安全和有效运行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1. 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或病原体的风险级别,将医院隔离区域划分为不同的
级别,如高、中、低风险隔离区域。
2. 通风系统:隔离区域应配备能够保证清新空气流通的通风系统,以防止空气污染和
交叉感染。
通风系统的设计应能满足各种传染病隔离需要。
3. 过滤器:在空气处理系统中使用高效颗粒空气(HEPA)过滤器,以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病毒。
4. 隔离间隔:不同隔离区域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以防止交叉感染。
隔离病房应有独
立的房间,可单独控制通风和物质流动。
5. 防护设备:医护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6. 接触控制:医院隔离区域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如限制人员进出、洗手和消毒设备的设置。
7. 废物处理:医院隔离区域的废物应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分类、处理和处置,以减少
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风险。
8. 监测和检测:医院隔离区域应设置监测设备,定期检测空气质量、水质和表面物体
的污染情况,以及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
这些规范和标准有助于确保医院隔离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并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可能会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V1以下是我根据《医疗机构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技术规范》重新整理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供大家参考。
一、隔离标准1. 接收病人时,应进行简要的疫情调查,判断是否有传染病嫌疑,对于病情严重、具有明确传染来源的患者,应迅速隔离。
2. 分级管理,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性、致死性、隔离要求等级不同,分门别类隔离。
一般分为接触、飞沫和空气三类传播途径,根据传染源潜伏期的长短和感染周期的不同,又把疑似病人、隔离观察病人、确诊病人等进行细致分类。
3. 隔离措施必须符合国家卫生部制订的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同时还要与医院管理制度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隔离。
二、隔离措施1. 隔离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人员管理,及时检查体温、记录相关症状,必要时提供个人防护用品,避免随意交流,防止传染。
2. 隔离病房必须有独立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还应进行消毒处理。
3. 隔离病房内的设施和物品必须与其他房间相分离,必须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环境控制手段,如空气过滤、负压控制等。
4. 隔离病房的人员要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定时更换,保证使用效果。
5. 隔离病房必须进行定期消毒,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性质选择不同消毒方法,可采用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6. 隔离病房的病患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和治疗,病情稳定后才能解除隔离,同时还要进行检查隔离解除后的消毒和环境清洁。
三、隔离人员的管理和培训1. 理清隔离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其认真履行隔离职责,不得泄漏病情。
2. 隔离人员应接受相关传染病防控的专业培训,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和防控技巧。
3. 隔离人员必须遵守国家卫生部制订的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并坚持长期反复进行传染源隔离措施。
4. 传染病应急预案应包含应急操作流程、职责分工、队伍组建、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经常针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演练和磨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以上内容是本人根据《医疗机构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技术规范》重新整理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医院隔离技术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医院隔离技术的实施旨在减少病原体和污染物的传播,保护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安全,提高医院的防疫水平。
因此,本文将介绍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医院制定更有效的隔离措施。
隔离区域的划分医院隔离区域的划分应根据不同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特点、潜伏期、病程、致死率等要素进行科学的划分。
隔离区域可分为负压隔离区、正压隔离区、半开放隔离区、密切接触者隔离区、观察隔离区和病床隔离区。
负压隔离区负压隔离区是指通过负压环境来控制空气污染,防止病原体通过空气扩散。
负压隔离区可用于隔离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的严重传染病,如肺结核、麻疹、风疹、甲型H1N1流感、非典型肺炎等。
负压隔离区应有完整的闭锁措施,尽可能减少与外界的交流。
正压隔离区正压隔离区是指通过正压环境来控制空气污染,防止外界空气污染进入。
正压隔离区可用于隔离病原体不能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如霍乱、副伤寒、流行性腮腺炎等。
正压隔离区应有完整的密闭措施,尽可能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半开放隔离区半开放隔离区是指具有循环通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水净化系统等控制措施,可以将一部分外界空气过滤净化后,引入内部,适合于重症和特殊感染病例,如手足口病、甲流、艾滋病等。
密切接触者隔离区密切接触者隔离区是指将有传染病病史或疑似病例相关的人员集中隔离的区域。
密切接触者隔离区应具备保障隔离人员生命安全的基本条件,如清洁、通风、充足的饮用水和食物。
观察隔离区观察隔离区是指将有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在观察期内集中隔离的区域。
观察隔离区应该确保人员密闭、通风良好,并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
病床隔离区病床隔离区是指实行单病房管理的隔离区。
在病床隔离区内,医院有关医护人员要求严格遵守隔离标准,严守隔离条例,杜绝交叉感染的可能。
隔离区域的设置隔离区域应满足以下条件:管理设置1.隔离区应该由专人管理。
负责隔离区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医学隔离基本知识、防护技能和操作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9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9. 1 纱布口罩mask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
3.9.2 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
3. 9. 3 医用防护口.. respirator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 感染因子或近距离< 1m)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
3. 9. 4 护目镜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
3. 9. 5 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用品。
3. 9. 6 手套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
3. 9. 7 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
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
3. 9. 8 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
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
3. 10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3. 11 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3.12 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3.13 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3.14 两通道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3. 15 缓冲间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
3. 16 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 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负压病区(房) 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
3. 17 床单位消毒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
3. 18 终末消毒tenninal disinfec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 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窒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4 隔离的管理要求4.1 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
4.2 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4.3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4.4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4.5 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6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4.7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
4.8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 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1 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5.1.1 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
5.1.1.1 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5.1.1.2 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5.1.1.3 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5.1.1.4 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5.1.2 隔离要求5.1.2.1 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
5.1.2.2 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5.1.2.3 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5.1.2.4 应按照WS/T313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5.2 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2.1 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患者的隔离。
5.2.2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
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 Pa。
5.2.3 隔离要求5.2.3.1 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
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5.2.3.2 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5. 2.3.3 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5.2.3.4 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5.2. 3. 5 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
5. 2. 3. 6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 lm。
5. 3 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3. 1 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5. 3. 2 建筑布局应设病室及缓冲间,通过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
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病室内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排风口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10cm 。
门窗应保持关闭。
5. 3. 2. 1 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
5.3. 2.2 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
配备室内对讲设备。
5. 3.3 隔离要求5. 3.3. 1 送风应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处理,每h 换气6 次以上。
5.3.3.2 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
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 ,缓冲间的气压宜为一15 Pa 。
5.3. 3.3 应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设备日常保养。
5. 3.3. 4 一间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动。
5.3. 3.5 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
5. 4 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 4. 1 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5. 4.2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
设单独入、出口和人、出院处理室。
5. 4.3 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
5. 4. 4 隔离要求5. 4.4. 1 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5.4. 4. 2 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 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 lm。
5. 4.4. 3 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
5. 4.4. 4 应配备适量非于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5. 5 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 5. 1 建筑布局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5. 5. 2 隔离要求5.5. 2. 1 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5. 5.2.2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
5.5. 2. 3 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5. 5. 2.4 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 床; 双排不应超过6 床。
5.6 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5. 6. 1 建筑布局5. 6. 1. 1 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人口,设置问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
5. 6. 1. 2 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
5. 6. 1. 3 感染疾病科门珍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