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34.34 KB
- 文档页数: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学问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制造力。
”历史传承价值: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价值准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主要表现在:1.从根源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制造,面对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共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隐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熟悉价值:科学熟悉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熟悉价值主要表现在: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进展状况、科学技术进展程度、人类制造力量和熟悉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熟悉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审美艺术价值:审美艺术价值打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天才的艺术制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供应不竭的源泉,当代很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很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其审美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口述性、野史性、活态性的特点,可以弥补正史典籍的不足,帮助人们更真实、全面、更贴近原生地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
当今世界面临着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价值中,深刻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其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
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观念,是包括民族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和精神。
他们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是每个民族的重要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向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传递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1.使社会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积累成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
而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所有社会成员掌握这个社会的共同文化。
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特有的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接受、适应和成长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特有的文化,即认同了这个社会的价值,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和谐。
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生动、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和谐价值与功能。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展示了本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等内容,规范了本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的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文化遗产 2009年第2期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菅 丰 著 陈志勤 译[作者简介]菅 丰(1963%),男,日本長崎人,文学博士,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日本东京,1360073)[译者]陈志勤(1963-),女,浙江杭州人,哲学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200444) [摘 要]人们开始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民族性、稀有性等本源性的价值。
但是,与其他文化现象相比,要在理论上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特别价值的具说服力的根据却非常困难。
然而,尽管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难找出这些本源性的价值,但并不是说它全无价值。
要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能象目前的有关文化政策中所表示的那样,从遗产本身那里去寻找,而应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之中,才能找到其新的价值。
为了人类幸福我们需要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我们有必要重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和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效利用 活着的民俗 人类幸福 适应性管理〔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09)02-106-05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价值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吗?民俗学家常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找出本质性的、根源性的价值。
但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相比是具有价值的呢?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找到充分的答案。
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人,可能会举出一些理由。
比如说文化的历史性等等,作为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根据被频繁地采用。
因为是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遗产,所以是具有价值的,这样的感觉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然而,这在理论上未必是正确的。
认为古老的文化比新生的文化有价值的理由,无论依据什么样的理论都不能得到证明。
尊崇古老文化的观念说到底不是理论,只是感情和审美的感觉,亦或只是兴趣。
何况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变化才是它本来注定的命运,历史越是悠久,其所发生变化的频率就越高,从中要找出真正的价值反而会越来越难。
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价值非遗,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传统的文化技艺、活动、表演和庆典等,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落实文化自信等方面,探讨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一、保护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文化在不断消失和衰落,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消失中。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不断地弘扬非遗文化对于了解和发掘祖国的悠久历史与文化遗产、唤醒人们对故土文化的深情认同非常关键。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推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遗产的保护。
非遗通过保护传统文化,让这种文化成为了国家文化奇迹的代表之一,让这种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二、促进文化发展非遗的推广和传承不仅是为了让其保持原有的风采和魅力,更是为了让它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非遗文化从过去的局限于特定的地区、人群、场面的狭隘模式转变成了现在无处不在的文化元素。
借助科技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融入到现代生活、现代科技中,使文化变得更加现代、更加时尚。
同时,许多具有非遗文化传承技术的人才受到了培养,这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非遗的传承和推广是一项长期而且具有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和企业共同努力。
三、落实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的不断崛起和发展,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了热门话题。
非遗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和代表,也是国人自信的象征。
而非遗的文化传承也是一项重要的体现文化自信的方式。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有效地传承下来并在未来得到发扬光大,这无疑将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并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树立崭新的标志。
在当前时代,非遗文化的保护、发掘和推广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继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们的使命是转变社会观念,修复和宣贯传统文化,让其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力量与可能性,同时也应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造诣。
非遗美学价值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
这些非遗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遗美学价值,则是指这些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一、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指人们口头传承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
这些口头传统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歌谣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口头传统,它不仅具有音乐美学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歌谣,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非遗文化。
二、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指人们通过表演来传承文化遗产,包括戏曲、舞蹈、杂技等。
这些表演艺术不仅具有艺术美学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其中,戏曲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表演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美学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非遗文化。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医药、民间工艺、民间建筑等。
这些社会实践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其中,民间工艺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社会实践,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民间工艺,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非遗文化。
四、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节日所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其中,春节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节庆活动,它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春节,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非遗文化。
总之,非遗美学价值是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它不仅具有艺术美学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了解非遗美学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非遗文化。
非遗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创造的、传承下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价值。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活动、自然知识与实践以及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首先,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们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生活方式、信仰观念等方面的变迁与演变。
例如中国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
其次,非遗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它们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中国南京夫子庙祭孔活动中所呈现出来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最后,非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它们不仅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还可以作为特色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和销售。
例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都是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是对本民族或地区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维护与推进。
同时,保护和传承非遗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共同参与,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人文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人类创造力的智慧,而且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反映了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 弘扬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等。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励人们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3. 促进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通过交流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 推动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良,从而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
通过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 增进人类福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
总之,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历史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们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基因,而且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智慧结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从政策、教育、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民俗、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智慧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珍惜,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和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保留本民族独特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到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丰富世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通过传承和交流,可以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了许多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这些技艺和艺术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措施。
政策制定、教育推广和社会参与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1. 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规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
政府还建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和基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
2. 教育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在教学内容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指的是指古老的文化遗产,是传统的、古老的、长久的文化遗产,比如有史以来流传下来的技艺、风俗习惯以及口头文字文化,是古老文明社会的重要财富。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后,非遗文化正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非遗文化是当今最重要的文化留存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而且还把历史和文化遗产绑定在一起,以优秀的文化形式传承给当今社会。
非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把传统的文化遗产传承给新一代,并努力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的价值在于其多样性和丰富的内涵,它能够保存一个国家或文化的历史传承,从而使传统文化遗产与人类今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它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非遗文化的意义体现在不同层面。
首先,它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次,非遗文化能够保护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让其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们欣赏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此外,非遗文化还促进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使世界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文明大家庭。
非遗文化对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是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如今,世界各国纷纷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们也积极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中去,各国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最终将为世界文明增添更多的精彩,让人们以更深刻的方式去思考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文明未来的可能性。
总之,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财富。
非遗文化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更多地去探索、发掘、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智慧和传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传承。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能够进行社会传承和再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文化部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积累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手工技艺和传统医药知识等,以及相应的工具、器械、设备和文化空间。
非遗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结晶,代代相传,既是文化传承的基石,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非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民间技艺包括中国结、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民间故事、曲艺等;传统戏曲包括京剧、川剧、粤剧等;传统音乐包括京韵大鼓、山歌等;传统舞蹈包括丝绸之路舞蹈、蒙古舞等;传统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等;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包括花篮球、毽子、踢毽子等;民间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知识、传统药膳等。
二、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两种方式。
口头传承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实践传承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模仿、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的。
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
口头传承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口头传承是利用语言来传承非遗文化,通过口述、歌颂、讲解等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知识、技艺传授给后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说得再通俗一点,笔者觉得非物质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气息,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多民族的国度,这种文化氛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已经在慢慢淡化,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从而努力得保护它发展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三个方面: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
(一)历史价值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哪有历史可言,正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愈发留香。
历史价值也成了文化的核心价值。
笔者把历史价值又细分为历史传承价值和科学认识价值两个方面。
1、历史传承价值:“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
那么其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以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形式,其中的历史可以弥补官方历史典籍记录的不足、遗漏或讳饰,这样便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经逝去的历史及文化。
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所在。
比如池州的傩戏,从其内涵和艺术文化上,学界普遍认为,它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因此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事物的功能决定事物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资源、科学资源、伦理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并相应地具有认识历史、传承文化、进行审美体验、增加科学知识、培养和谐观念、扩大教育范围、创造经济收益等功能,这些多种多样的功能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丰富性与体系性1、丰富性:作为活态历史、文化活化石和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方面重要价值,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样、动态、系统的,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价值体系,其中主要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认同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再生价值、纪念价值、收藏价值等。
这些价值既不是完全等值的,也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有深层与表层、历时与共时之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与重要时代价值之分。
2、体系性:把汗青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看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是因为汗青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没有这些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是该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它夸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科学的而非科学愚昧的;审美价值是价值取向,它夸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美妙的并且能给人美感的,而不克不及是丑陋残忍血腥的;和谐价值是价值目标,它夸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促进群体价值认同而带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达到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教育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它既认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实内容,同时又通过讲授、研究使其传承下去并得以宣扬传播;经济价值则在充分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潜在经济因素的同时又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人自我延续、自我保存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存续、开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文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见证价值:非遗项目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它们反映了先民们的智慧、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是历史的活化石。
例如,“张骞传说”就承载了汉代丝绸之路开拓的历史记忆。
2. 文化多样性保护:非遗项目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和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进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3. 社区认同感构建:非遗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世代相传的习俗、技艺、表演艺术等形式,为当地社群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了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4. 知识体系传承:非遗包含了大量口传心授的知识和技术,如医药、农耕技术、建筑工艺等,这些非文字记载的传统知识是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对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5. 文学艺术价值:许多非遗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史诗、神话、民间故事、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其美学价值和艺术创新对当代文化艺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6. 教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用于教育下一代了解和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足迹,还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对当下及未来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历史价值。
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领域。
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非遗文化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维护和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非遗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产力和经济资源。
通过挖掘和利用非遗文化,可以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做出贡献。
非遗文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人们情感和认同的来源。
非遗文化中的各种传统节庆、习俗和民间故事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社会的文化品质。
非遗文化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纽带。
非遗文化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传统,它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纽带。
我们应该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的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
践技艺、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
非遗是人类文化宝
库中珍贵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首先,非遗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非遗项
目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宗教仪式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或地
区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文化遗产。
通过非遗,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
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尊
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其次,非遗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许多非遗项目都是经过
几百甚至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而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技艺和智慧。
比如中国的传统剪纸、传统戏曲、传统建筑等,都是经过世代传承
和不断创新的产物,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知和表达。
再次,非遗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
化的多样化,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技
艺可以为现代工艺和设计提供灵感和参考,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社
会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支撑和参照,传统节庆可以为社会和谐稳定
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的来说,非遗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或地
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保
护和传承非遗,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更可以推动
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非遗文创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代表性和传递性价值的各类文化遗产的总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通过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带来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一、文化价值1.1 传承历史文化非遗文创通过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的工艺、技艺等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通过非遗文创作品的制作和传递,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记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1.2 弘扬民族精神非遗文创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通过非遗文创的宣传和推广,可以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1.3 丰富文化多样性非遗文创作品的多样性为文化领域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有效地传递和展示。
二、经济效益2.1 带动文化旅游非遗文创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和参与,提高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非遗文创的销售也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为当地经济增加了收入。
2.2 促进就业创业非遗文创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工艺师傅、设计师、销售人员等,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此外,非遗文创也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创业领域,激发了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2.3 推动地方经济非遗文创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非遗文创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形成了产业链的完整链条。
同时,非遗文创的销售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结语非遗文创作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代表着中国传统技艺、文化及其他非物质遗产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民俗文化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价值1、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和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渊源。
许多非遗项目都是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的传承将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从而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2、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非遗文化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俗等,以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劳动智慧。
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认同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创新。
3、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非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技艺和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创造的结晶,而且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文化、艺术内涵,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传承非遗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水平非常有意义。
4、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非遗文化通过其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更有利于引导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意义1、弘扬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形式。
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菅丰著陈志勤译[作者简介]菅丰(63―),男,日本長崎人,文学博士,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日本东京,363)[译者]陈志勤(63),女,浙江杭州人,哲学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上海,)[摘要]人们开始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民族性、稀有性等本源性的价值。
但是,与其他文化现象相比,要在理论上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特别价值的具说服力的根据却非常困难。
然而,尽管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难找出这些本源性的价值,但并不是说它全无价值。
要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能象目前的有关文化政策中所表示的那样,从遗产本身那里去寻找,而应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之中,才能找到其新的价值。
为了人类幸福我们需要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我们有必要重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和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利用活着的民俗人类幸福适应性管理1中图分类号2G112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674-0890(2009)02-106-05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价值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吗?民俗学家常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找出本质性的、根源性的价值。
但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相比是具有价值的呢?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找到充分的答案。
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人,可能会举出一些理由。
比如说文化的历史性等等,作为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根据被频繁地采用。
因为是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遗产,所以是具有价值的,这样的感觉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然而,这在理论上未必是正确的。
认为古老的文化比新生的文化有价值的理由,无论依据什么样的理论都不能得到证明。
尊崇古老文化的观念说到底不是理论,只是感情和审美的感觉,亦或只是兴趣。
何况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变化才是它本来注定的命运,历史越是悠久,其所发生变化的频率就越高,从中要找出真正的价值反而会越来越难。
对于古老的文化在承认其绝对价值的时候,与之相比新文化的创造活动虽然被认为是逊色的东西,但在现实当中,因为这样的产生新文化的活动,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即使具有历史性的古老的文化,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文化的创造过程才生成的。
其次,民族性、民族的认同这些特性,也被作为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价值的一个根据。
但是,为了主张民族性,首先必须证明被称为民族的这个概念是有效的,其自身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如果认识到原来民族这个概念本身也是因人类被建构的,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其范畴也灵活地发生变化,那么,因为具有与民族性的关联而承认这个文化的绝对性价值,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而且,在全球化以及文化的混杂性(hy bridity)不断进展的现代社会,/民族0这个词语,作为能够明确地区别某类人的集团的文化概念,已经不一定能起什么作用了。
相反的,如果过分强化民族的划分,有时候会成为引起排他性的民族问题之原因,有时候也会因为强化以及强调民族这个概念而生成社会问题。
因此,与强化19100719-200444民族这个范围框架相关联的对于文化的民族性的强调,甚至有可能给人类的和平生活带来障碍。
还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会认为其稀有性具有价值。
的确,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处于消失的危险境地,所以具有其稀有性。
假如打个比喻,也许是存在于动物中的濒临绝种危险的价值。
但是,就如已经指出过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常发生变化的不可回避的特征,以此看来,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一次性的稀有性,同时也具有与其他文化不相同的稀有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自都是唯一的存在,因为全然没有相同的东西,一切都是稀有的。
所以,在稀有性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区分选择,从逻辑上来说是不可行的。
如果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话,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要在其中找到本源性的优越的价值是不可能的。
所以,与人类创造的其他大量的文化相比,认为只有这种文化是有价值的、只有这种文化是应该保护和保存的,这在理论上是难于探寻根据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本源性价值和保护的意义如果被问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吗?0这个问题时,我宁可回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
如上所述,我虽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性的以及先验性的价值进行了否定,但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否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我认为与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价值,还不如说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发生关系才生成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是作为能够给保持它的人们带来幸福的一种资源而存在的话,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承认它的价值。
在经济的、社会的、精神的等等各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有助于人类幸福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的文化相比被表现为是有价值的,并成为保护的对象。
并且,即便是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用性还未被认识,但也可能对其进行保护、保存,期待在将来发挥它的有用性。
这是对仿拟生物多样性0而可能设定的概念-/文化多样性0进行保护的一种方法,是认为多样性的文化构成与将来在人类生活中可能被有效利用的/文化的种子(seed)0的保存相关联的观点。
在此意义之下,虽然终始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性的观念,但这样的文化可以认为对人类来说是具有实际性的价值的。
然而,如果进行冷静地思考,像这样的价值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即对所有的文化来说是共通的,文化的可能应用的潜在能力并不会因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特别加以更高的评价。
从这一点来说,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找出特别的价值,并把它抽取出来进行保护,这在理论上还是很难成立的。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文化,比之新创造的文化具有生成传统性这个特殊感情和感觉的特征。
在现代化等社会的一定过程中,/传统0作为陈腐的东西被否定的情况很普遍,但在社会变革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以后,很容易发展到因为怀旧情绪而对其进行肯定地认识。
至于传统这一用语的权威性,可以说是在传统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非传统社会中更会得到提高。
这样的时候,在前面提到的历史的悠久性、民族性的异国情调(exoticis m)、以及珍奇性等非理论性的观点和感觉,就会对传统这一用语赋予权威,使其价值得以提高。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也可以说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们对其历史的悠久性、民族性的异国情调、以及珍奇性进行保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得到提高。
如果被保护、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将来为了人类的幸福被有效利用的话,专家们的/文化的品质保证0就能够取得有益的效果。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利用的目的,不在于/对0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守护,而应该在/用0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守护和创造人类丰富生活之中得以发现。
从这一点来说,我对与人类的幸福不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利用进行完全否定的同时,相反的,对与人类的幸福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利用进行完全的肯定。
在3年通过的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200约6(Conventio n f or the Saf eguarding of the Intang-i b le Cu lturalH eritage)中,虽然强调了遗产的/保护0,但并没有特别提到对遗产本身的/利用0或/应用0。
5公约6所规定的/保护(Safeg uard -i ng)0,即:/-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0,并没有直接触及到/利用0或/应用0。
然而,/宣传(pr o motio n)0、/弘扬(enhance ment)0、/振兴(revita liz ati on)0这些词汇,如果进行广义的解释,就是可以延伸至利用、应用等意义上的一些概念。
而且,实际上在世界各地以保护和保存为名义,其中也包括商业活动的各种各样的利用、应用等已经盛行,而尽管如此,对于这种实践活动的意义却并没有得到深入地研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价值在日本新泻县小千谷市的东山地区,以两头牛相斗的传统斗牛已经传承了200多年。
这个地区的斗牛经历了几度衰退、停止、断绝的危机,在1978年,作为/较好地保持了古老习俗并现存于世,为我国自古以来动物竞技习俗的典型之例0,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指定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0(相当于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且,预计在几年以后可望登录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样的传统民俗文化并不仅仅是应该保护的文化遗产,即使在现在也作为/L i ving Fol k l ore (活着的民俗)0,在传承这种民俗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被有效地利用。
这个地区的斗牛并非像以往被日本的文化行政所定位的那样,只是狭窄意义上的/文化财0,对于当地的人民来说,它有着更具广泛意义的重要的价值。
对于这些价值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的价值、精神的价值、以及社会的价值等。
虽然斗牛民俗具有经济的价值,但并不能看到它的直接效益。
斗牛本身几乎不能给传承这种民俗的人们产生经济性的利益。
需花费大约日币75~100万円(以2009年3月6日汇率计,10000円=702元)的一头牛的购入费用,虽然有半数来自小千谷市政府的补助,但其他剩余部分费用都是由牛的所有者自己负担。
而且,为了饲养一头牛一个月需要花掉大约30000円,这部分也属于自我负担。
从每年5月开始到11月每月一次举行斗牛大会,如果出场斗牛大会进行斗牛,以一头牛计可以领到5000~6000円的出场费,还有,如果参加大会准备工作的,以一天计可以得到6000円的报酬,而这两者合计也不能抵销一个月一头牛维持费的半数。
所以,像这样对于实际饲养牛、维持斗牛的人们来说,在经济上几乎是没有利益可言。
虽然实际进行斗牛的人们并没有得到什么,但斗牛却给这个地区整体带来了间接的经济效益。
每当斗牛大会的时候,从新泻县以外有很多观光客来访观战斗牛,当地人民以及市政府期望这些观光客在小千谷市消费,给饮食业、旅馆业等观光产业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正因为如此,市政府为了把斗牛作为小千谷的观光资源进行利用,采取了维持斗牛方面的资金补助。
但是,像这样的经济价值,对于东山地区的人们保持斗牛传统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次要的因素。
尽管在金钱上需要承受很大的负担,但他们还是持续不断地购买用来斗牛的牛,其理由产生于如以下将要说明的精神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
斗牛民俗自很久以来,就不断给予居住于这方土地的人民带来精神上的价值。
当地人民从很早开始就具有这样一种传统的意识:在拥有牛这件事情上存在着价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是贫富差距很大的时代,牛是一种高价的动物,在东山地区只有很少的富裕人家才能养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