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大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6.05 MB
- 文档页数:19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1.地形、地貌与河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流速。
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落差大,平原地区水的流速慢,落差小。
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的水系形状不同,如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四川盆地、新疆盆地),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亚洲水系),山前形成扇形(海河)、平行状(横断山区)、树枝状水系(黄土高原),低平平原形成方格状水系(长江下游、珠江下游)等;山谷处常发育河流,山脊为河流分水岭,以此可估算河流的流向和流域面积。
而河流在不同河段塑造的地貌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河流上游流经山区形成“V”型河谷,在山前易形成冲积扇平原,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形区。
2.地势、地貌与气温由于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在对流层中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C,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在夏季,盆地接受太阳辐射易升温,加上盆地比较闭塞,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少,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的高温中心);同时山地也起到屏障作用,一般来讲,迎风坡降水量多,气温相对较低,背风坡可形成焚风效应,降水相对较少,气温较高(武夷山夏季东坡是迎风坡,冬季东坡则成为背风坡,致使夏季西坡温度高,冬季东坡温度高)。
3.地形与降水山地的迎风坡常形成降水,而背风坡降水很少。
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乞拉朋齐,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是火烧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地形三面高,一面向海洋敞开,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在此被迫抬升,形成丰沛的降水。
又如天山北侧使得从大西洋、北冰洋来的湿润气流抬升,降水较多,由天山北侧向北、向南降水呈递减趋势。
4.气候与河流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如对不同补给的河流,气候对其影响不同。
气温高低直接影响以高山冰雪为主补给的河流(如塔里木河),降水的多少与季节变化会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的水量和汛期的长短(如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河流的水量与汛期由南向北呈减小的趋势),同时降水的强度也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亚洲的地形气候及河流的特点1、指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说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快快........................快亚洲地形的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间高、周围低,隆起与凹陷相间。
气候:亚洲大陆跨寒、回温、热三带。
气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水系:亚洲有许多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面奔流。
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恒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
内流河主要分布于亚洲中西部干旱地区,有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约旦河等。
(2)中间高四边底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行气候为主河流特点,呈放射状。
2、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间的相互关系1.亚洲地形类型复杂,地势起伏极端。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都有分布,但高原山地所占的比重极大,约占全亚洲的3/4.海拔200米以下的仅占总面积的1/4。
平均海拔约有950米。
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多山和高原;四周低,多丘陵和平原。
在山地和高原外围分布的若干平原大多是由河流冲积而成的。
2.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
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的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3.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与中部高原和山地,并呈不均称辐射状像四周分布4.亚洲的地形中高西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并呈不呈不均称辐射状像四周分布;亚洲地域广阔、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表起伏比较大地形复杂多样,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
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
受气候的影响和地形的关系,亚洲的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高山冰水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因而亚洲的季风性很强,所以亚洲也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
《大洲的地形、气候与河流及其关系——以亚洲为例》课堂实录及点评一、【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河流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讲述的是认识大洲的地形、气候与河流及其关系,重点应落在关系上,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区域地理进行智能整合,学习时采用案例+规律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气候、地形及河流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重点从地形对气候、地形对河流、气候对河流等三个方面展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2、理解亚洲地形、气候与水系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亚洲的地形、气候与水系之间的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地形、气候、水系三者之间关系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具体问题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时内容面向的是高三正在一轮复习的学生,课程中涉及的大洲的基本概况在初中已经学过且在高二复习过,所以学生对于大洲的地形特征、气候分布及特点、河流的特征等知识较为熟悉,但对这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整体性思维。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合作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刚才给大家展示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图片,其中有美丽的雪山冰川、河流塑造的三角美景、急石飞瀑、漂亮的老牛湾、寒冬冰封的河流等等,如果用我们地理术语来描述的话,这些图片给我们展示了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以区域为载体,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我们先从最熟悉的亚洲入手。
让我们一起跟随地图灵动的线条,穿越多彩的亚洲。
(大屏幕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识记亚洲的的基本自然特征2.理解并掌握亚洲地形、气候与河流的关系3.学会分析区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会分析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师:下面我们先从气候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出发,来开启我们的亚洲之旅。
地形气候河流三者之间的简要关系
地形、气候和河流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地形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而气候又对河流的流量和流向产生影响。
地形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特征会影响到气候的分布和特征。
例如,山脉会阻止冷空气的流动,导致山脉两侧的气候存在显著的差异。
此外,地形中的山谷和沟壑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会导致气流的扰动和加速。
气候对河流的流量和流向产生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河流的流量和流向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湿润地区,降水量较多,河流的流量会相应增加,而在干旱地区,河流的流量则会减少。
河流的形成和分布也会受到地形的影响。
河流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因为地形特征会影响到河流的流向和流量。
此外,河流的分布也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因为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会导致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差异。
总的来说,地形、气候和河流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专题四世界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3.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地形特征【典型例题】1.某学校地理小组以亚洲为例探究地形、气候和河流之间的关系,以下是该小组探究时使用的亚洲地形简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三个探究事例,据此回答问题:(1)读图归纳:归纳1:读亚洲地形简图,你从宏观上归纳由A到B的地势特点:。
归纳2: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亚洲气候特点(至少两条):。
(2)探究推理:事例1: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中,C地气温比D地低,其原因是。
事例2:俄罗斯的鄂毕河干流水量丰富,水流比较平稳,结冰期长,时有凌汛现象发生,请按照下列提示,分析地形和气候对鄂毕河干流上述水文特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气候的不利影响:.事例3:亚洲的许多大河,上游流经山区的地方流速快,多峡谷,下游流速缓慢,多平原.这种现象表明(自然因素)对地形有塑造作用.(3)探究结论:通过上述探究,该小组得出四个结论:①地形对气候有影响;②地形对河流有影响;③气候对河流有影响;④河流对地形有影响.参考以上结论,将地形、气候、河流三个词语按相互关系填写在方框中.【解答】解:(1)读亚洲地形简图可知,A处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B处为沿海平原,从宏观上看,从A到B地势减低;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亚洲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2)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中,C地气温比D地低,其原因是C处是高原,海拔较高;鄂毕河干流沿途地形平坦,所以水流平稳;流经地区气候寒冷,所以结冰期长;亚洲的许多大河,上游流经山区的地方流速快,多峡谷,下游流速缓慢,多平原.这种现象表明河流流速对地形有塑造作用;(3)通过上述探究,可以看到,地形与河流是相互作用的;此外,地形对气候,气候对河流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地形、气候、河流三个词语的相互关系如图:.故答案为:(1)由A到B地势逐渐降低;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2)C地海拔比D地高;地形平坦,所以水流平稳;流经地区气候寒冷,所以结冰期长;河流流速;(3).【考点集训】1、下面四幅图中,最能反映亚洲地势特点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亚洲中部雄踞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许多大江大河都从那里发源,奔流入海。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李兴防来源:《地理教育》2008年第05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1.地形、地貌与河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流速。
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落差大,平原地区水的流速慢,落差小。
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的水系形状不同,如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四川盆地、新疆盆地),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亚洲水系),山前形成扇形(海河)、平行状(横断山区)、树枝状水系(黄土高原),低平平原形成方格状水系(长江下游、珠江下游)等;山谷处常发育河流,山脊为河流分水岭,以此可估算河流的流向和流域面积。
而河流在不同河段塑造的地貌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河流上游流经山区形成“V”型河谷,在山前易形成冲积扇平原,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形区。
2.地势、地貌与气温由于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在对流层中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在夏季,盆地接受太阳辐射易升温,加上盆地比较闭塞,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少,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的高温中心);同时山地也起到屏障作用,一般来讲,迎风坡降水量多,气温相对较低,背风坡可形成焚风效应,降水相对较少,气温较高(武夷山夏季东坡是迎风坡,冬季东坡则成为背风坡,致使夏季西坡温度高,冬季东坡温度高)。
3.地形与降水山地的迎风坡常形成降水,而背风坡降水很少。
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乞拉朋齐,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是火烧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地形三面高,一面向海洋敞开,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在此被迫抬升,形成丰沛的降水。
又如天山北侧使得从大西洋、北冰洋来的湿润气流抬升,降水较多,由天山北侧向北、向南降水呈递减趋势。
4.气候与河流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如对不同补给的河流,气候对其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