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摘要:目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
方法:在某医院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
其中,对照组使用了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用了优质急诊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以及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进行对比。
结果: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抢救成功率,观察组的98%高于对照组的83.7%;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12.2%低于对照组的3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优质急诊护理方法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诊护理;严重创伤;满意度;失血性休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某医院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
在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0例、1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6±5.3)岁,其中,年龄最小者为18岁,最大为67岁。
而在4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0±5.2)岁,其中,年龄最小者为19岁,年龄最大者为67岁。
通过对上述研究对象病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来自交通意外、机器损伤以及高空坠落等方面[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没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晓此次研究内容,而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急救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症护理方法,主要是遵医嘱对急诊护理人员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以及建立静脉通道等。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发表时间:2018-12-03T16:46:17.2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2期作者:王久新[导读] 探究并总结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院 101400摘要:目的探究并总结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
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其中46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结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为44.72±11.2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护理,并注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明显缩短抢救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并发症严重创伤是指在高能量背景下,机体造成重大创伤,往往失血量大。
严重创伤极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失血性休克,需要在尽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治疗,死亡率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重工业、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因各种外界因素导致的严重创伤越来越多,临床创伤性休克以及并发症者呈上升趋势,伤后第一个小时内患者死亡率极高[1]。
经临床证明,若在该段时间内能够给予有效抢救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本文主要探究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半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其中46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52±4.46)岁。
创伤急救干预小组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作用摘要:目的:通过相关数据调查和对比,分析创伤急救干预模式对于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方法:在我院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内来就诊的急诊创伤患者的治疗情况作为样本。
为了提高最终样本之间的对比性和有效性,使得观察结果更加明显,将其治疗样本分为样本组和常规组。
其中样本组通过创伤急救干预模式,对其治疗和抢救效果进行干预。
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抢救结果进行记录分析。
通过对两组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其创伤急救干预模式的效果。
结论:其中样本组的创伤患者的精神状况、健康状态和心理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
整体的统计学概率( 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应用创伤急救干预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抢救效果,值得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创伤急救干预;急诊创伤;抢救效果;作用分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个行业比如交通业、旅游业、建设业等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我国每年急诊创伤的患者数量不断提高。
这不仅对于我国临床急诊科的急救效果、急救质量和急救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于人们积极解决急诊创伤治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使的研究结果更加完整和科学,选择了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随机选取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过程中主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创伤程度和治疗时间,使得整体的样本选择更具针对性。
由于急诊创伤具有特殊性,在选择过程中,对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器官障碍和直接死亡的患者不进行选择。
将150组研究对象分为样本组和常规组。
其中样本组主要通过创伤急救干预模式进行急救干预,常规组则使用常规的急诊治疗模式。
在样本组急诊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在36岁至41岁之间。
其中主要发生急诊创伤的原因有斗殴、车祸和其他。
主要创伤部位为四肢骨折、颅脑损伤等。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急诊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双色球(蓝,白)分组分为甲组,乙组,均为30例,甲组-常规护理,乙组-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生理指标。
结果:乙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生理指标优于甲组(P<0.05)。
结论:将优质急诊护理干预使用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对提升患者急救成功性有显著价值,可推广。
关键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常规护理;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失血性休克近年来发生情况逐渐增多,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常见病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伤等,需要迅速为患者进行抢救,提升患者急救成功性。
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是患者临床护理重要组成,将其使用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患者急救成功性,维持患者生理指标正常,避免患者病情进展[1]。
基于此,研究选择医院急诊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诊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可实践性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医院急诊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双色球(蓝,白)分组分为甲组,乙组,均为30例。
甲组男/女18/12,年龄28-59岁,均值(40.25±2.41)岁,病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15/15;乙组男/女19/11,年龄28-61岁,均值(40.33±2.50)岁,病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16/14。
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可忽略。
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内容。
1.2 方法甲组: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给予患者科学急救药物使用,患者家属交流掌握患者现病史,疾病史情况为患者急救。
急救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效果与观察发布时间:2021-11-04T08:55:42.47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6期作者:李静[导读] 目的: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急救护理干预,并分析其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李静西安仲德骨科医院创伤科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目的: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急救护理干预,并分析其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53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3例,在此基础上加强急救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有效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1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74%,差异明显(P<0.05)。
结论:加强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急救护理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交通行业发展,严重创伤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该类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症状复杂,若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研究发现,急诊抢救及护理干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1]。
因此,如何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已经成为急诊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急救护理干预,并分析其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53例,男/女为28/25例,年龄22~68岁,平均(46.26±5.50)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4 ~ 8 分,平均(6.36±0.72)分。
对照组53例,男/女为31/22例,年龄21~67岁,平均(45.89±5.92)岁, GCS 3 ~ 8 分,平均(6.22±0.84)分。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监护室的急救护理【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分析急救护理干预对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该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有74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抢救失败,成功率为97.37%,死亡率为2.63%。
结论创伤性休克属于突发疾病,发病早起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临床医学上,由于创伤性休克的病理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以降低死亡的发生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措施;护理方法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65-02创伤性休克属于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近年来,由于我国重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类交通事故、爆炸以及高处坠落等意外频频发生,增加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
突发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因血压过低以及供氧不足导致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循环受阻,在体内出现大量危害物质[1]。
突发早期,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处理,会引发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2]。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对其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护理,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男性52例,女性24例;年龄为(5-69)岁,平均年龄为(46.5±3.4)岁。
该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受伤部位属于颅脑创伤,21例患者的受伤部位属于重症胸腹联合损伤,6例患者的受伤部位属于肝破裂,8例患者的受伤部位属于脾破裂,8例患者的受伤部位属于四肢骨折,7例患者的受伤部位属于骨盆骨折;有12例患者因爆炸所致,14例患者因尖锐器物所致,8例患者因挤压所致,22例患者因高处坠落所致,20例患者因交通事故所致。
综上所述,通过对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前进行疼痛认知干预,对患者进行积极导向,增加其对疼痛相关知识的认识,掌握疼痛自我评估的方法,使其正确面对疼痛,减少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依从性,从而达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敏感程度、提高镇痛效果、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焦虑情绪的目的,以利于促进疾病康复。
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应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护理措施,使护理干预更大程度实现疾病治疗理想转归。
4 参考文献[1]李洪伟,李鹤,赵鹏飞.后路经皮置钉与开放置钉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椎骨折的疗效及组织创伤应激反应比较[J].颈腰痛杂志,2021,42(2):232-235.[2]张荣,王晶.以病人信息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教育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疼痛介质及康复积极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1):158-160.[3]张村,岳慧玲.认知行为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自我效能感,康复训练行为和恢复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5):163-166.[4] 胡皓琳,朱艳.基于无痛理念的认知行为干预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1):1751-1754.[5] 张伟.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3):54-55.[6] 赵慧霞.手术室护理结合疼痛干预对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及睡眠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7):771-774.[7] 张丽华,蒋珍丽,贺雯佳,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5):153-155.[8]蓝方明.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减轻脊柱手术患者焦虑,疼痛效果观察[J].保健文汇,2021,22(3):111-112.[9] 张蕊,刘瑞.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5):177-179.[2023-11-29收稿]急诊严重创伤通常指的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因车祸、高空下坠、刺伤等原因而遭受的严重外伤,此种创伤类型可能会给骨骼、肌肉、脏器及神经系统等造成极为严重的损伤,且容易因严重创伤导致休克的症状表现,比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意识模糊、持续性呼吸困难等。
浅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摘要】严重创伤的患者会有生命安危,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以及急救护理对保全患者的生命十分重要。
急救护理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措施之一,其主要针对需要急救的患者进行护理,其护理的内容包括呼吸护理、检查护理和伤口护理。
除此之外,对急救流程及急救措施都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规定,以便在急救过程中保证急救措施实施顺利,节约诊断时间,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促进患者疾病的稳定和恢复。
本文就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更有效的急救护理提供有效资料和材料。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措施严重创伤是指在高能量的作用下患者机体受到创伤,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失血。
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合并症,死亡率较高,需在短时间内进行急救,以抢救回患者的生命[1]。
但在急救过程中,由于患者的病情危急,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施行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
1 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3]。
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四类:①交通事故伤,约占总数的65%;②机器损伤,约占总数的12%;③坠落伤,约占12%;④其他伤,约占11%。
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为“暴力”[4]。
从动力学角度来看,创伤的原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
2 急救护理2.1 急救流程的制定虽然严重创伤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较一般患者更严重,但是对其的治疗流程均遵循以下流程,即精确判断疾病,对疾病进行及时的抢救,对抢救后的患者进行护理[5]。
其中对患者疾病的精确判断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实的了解,此外对患者疾病史、用药史也需要有详细的了解,以便在准备急救药物的时候避免可能引发患者基础疾病的药物或使用能让患者过敏的药物,进一步威胁患者生命[6]。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一、背景介绍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威胁,常见于严重创伤或者大手术后。
它是由于血液循环不足而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急救护理是创伤性休克患者生命救治的重要环节,能够迅速纠正休克状态,提高患者生存率。
二、急救护理步骤1. 评估患者状况:- 检查患者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 了解患者的病史、过去的手术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 快速评估伤情,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者内脏损伤。
2. 维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无法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应即将采取措施进行人工通气。
- 使用呼吸道辅助装置,如面罩、气管插管等。
3. 控制出血:- 对于明显的出血,应即将施行止血措施,如直接压迫、包扎等。
- 快速输注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4. 快速静脉通路建立:-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以便输液、输血等治疗。
-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
5. 快速复苏液输注:- 选择适当的复苏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
-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快速输注复苏液,纠正血容量不足。
6.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活性药、正性肌力药、血浆代用品等。
7. 监测和评估:-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血压等。
-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8. 寻觅并处理休克的原因:- 通过详细的病史问询和体格检查,寻觅导致休克的原因。
-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出血、缓解感染等。
三、常见的急救护理技术1. 心肺复苏技术:- 在心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2. 血流动力学监测:- 使用监测设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3. 快速输液技术:- 使用快速输液泵等设备,快速输注复苏液体。
4. 血液净化技术:- 对于休克患者存在严重代谢紊乱或者内脏功能衰竭的情况,可考虑采用血液净化技术,如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及常见并发症预防发布时间:2021-07-15T14:52:04.13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作者:马春芬[导读] 研究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措施。
马春芬青海海南州人民医院,青海共和 813000摘要:目的:研究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措施。
方法:笔者通过调阅所在科室的病例资料,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来我院急诊的12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对其病情发展和原因进行调查,总结有效护理经验,并对其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
结果显示根据计划措施进行急诊护理后,患者好转比例占到82%,有98例,无变化者13例,占比11%,病情严重者9例,占比7%。
这说明在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过程中,采取预见性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使患者好转而且减少并发症出现率。
关键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并发症引言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一般是由严重机械外力使机体受到强烈暴力作用,导致内部脏器严重损伤、出血状况。
此时患者有效循环血量迅速下降,微循环灌注不足。
加之创伤后产生的剧烈疼痛使得患者出现恐惧等心理,综合多种因素下导致机体代偿失调。
其常见病因有交通事故伤、机器损伤、坠落伤。
近年来我国家庭交通工具普及率高,新建建筑物多导致每日出现创伤失血性休克人数有增无减,此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一般并发症多出现在受伤后24小时内,因此及时的急诊护理,安全有效止血措施是抢救病人的关键。
1 一般资料所选取120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龄在15-59岁,平均年龄32.6±4.2岁。
因交通事故致伤者36例,锐利物品致伤者29例,高处坠落致伤者25例,机械外力致伤者21例,钝器致伤者9例。
受伤主要部位有:肢体损伤27例,腰椎损伤22例,颅脑损伤20例,胸外伤17例,开放性腹部损伤13例,闭合性腹部损伤12例,胸内出血9例。
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全程护理的价值探析发布时间:2022-10-30T03:18:47.97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8期作者:李艳茹范从华[导读] 目的分析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全程护理的价值。
李艳茹范从华四川西昌市人民医院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全程护理的价值。
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选取四川西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样本总量为4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至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全程护理,并将其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差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更高[95.00%(19/20)vs75.00%(15/20)、95.00%(19/20)vs70.00%(14/2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于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而言,对其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科;创伤性休克;全程护理在医院的各类科室中,急诊科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且涉及的疾病种类较多,因此对急诊科患者的治疗中,往往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升抢救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1]。
而创伤性休克作为急诊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有相关的研究指出,在其抢救过程中配合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1]。
基于此种情况,笔者选取近年来四川西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对其实施差异化的干预方案,旨在分析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全程护理的价值,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选取四川西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样本总量为4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至对照组(n=20)、观察组(n=20)。
对组间年龄等相关资料实施统计并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处理后,其结果显示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后文数据对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急性疾病,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创伤性休克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急救护理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创伤性休克的定义1.1 创伤性休克是指由于外伤性损伤导致血容量不足,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继而引起全身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1.2 创伤性休克常见于严重外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情况下,是一种紧急情况,需及时处理。
1.3 创伤性休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二、创伤性休克的病因2.1 失血性休克:外伤导致大量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2.2 创伤性休克:组织损伤导致毒素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3 代谢性休克:因休克状态下组织氧供需失衡,导致细胞代谢障碍。
三、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表现3.1 血压下降: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压下降,浮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3.2 心率增快:机体为维持组织灌注,心脏加快心率以增加心排血量。
3.3 皮肤湿冷:由于末梢循环受损,皮肤湿冷、苍白,甚至浮现发绀。
四、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4.1 确保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分泌物等。
4.2 控制出血:迅速止血,包扎伤口,输血等措施。
4.3 补液复苏:快速输注生理盐水、血浆等液体,维持循环血容量。
五、创伤性休克的预防措施5.1 安全防护: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带、戴头盔等,减少发生外伤的可能。
5.2 及时救治:外伤后及时就医,避免伤势加重导致休克。
5.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反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
总之,创伤性休克是一种危(wei)险情况,需要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
了解创伤性休克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急救护理和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急救护理的效果、减少患者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翼泛博医护人员和社会大众能够加强对创伤性休克的认识,共同努力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
方法我科从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回顾性分析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这1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有10例抢救成功,3例抢救失败。
结论创伤性休克属于突发病,如果早期处理不及时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通过对患者急救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措施;护理措施创伤性休克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病种,如果抢救不及时,有很高的死亡率,近年来,突发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创伤性休克临床变现主要是由于患者血压过低以及缺氧造成患者人体各个器官正常循环受到阻碍,在体内出现大量的危害物质,在发病早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抢救,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了13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自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最小的患者年龄8岁,最大的64岁,平均年龄为47.8岁,在这13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受伤部位是颅脑,1例受伤部位属于肝破裂,2例受伤部位属于脾破裂,3例受伤部位属于肺挫裂伤。
7例受伤原因为车祸所致,2例由于爆炸所致,1例由于挤压所致,3例由于高空坠落伤所致。
2急救措施2.1迅速扩充血容量第一时间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建立两条或者三条静脉通路,给予大量液体补液,必要时给予输血支持,输液部位尽量选在离受伤部位较远的大静脉。
2.2呼吸支持彻底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放置口腔通气道,防止患者发生缺氧从而引起低氧血症从而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要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3护理措施3.1基本护理将患者平卧于床上,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呕吐物堵塞气管造成窒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应用,同时抬高患者下肢30度,这样有利于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尽量不要搬动患者,保持安静。
综合护理对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护理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基础资料全面分析后,总结其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成效。
方法:对罹患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患者予以选取,在奇偶数字法下,分为2组,组别名称为:对照组、研究组,2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n=86例)入院时间起于2020年1月,止于2021年7月,各组收纳样本数量43,而后提供具体护理,即:常规护理指导(对照组)、综合护理(研究组),就2组最终疗效进行对比,内容有:抢救效果、护理指标(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
结果:(1)对照组、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比较,(83.72%)VS(97.67%),后者有更高显示,P<0.05;(2)抢救时间予以评测,数据相较对照组(62.37±3.01min),研究组(42.18±3.14min)居更低水平,P<0.05;满意度评分中,(80.23±3.59)VS(91.46±2.57),研究组高,P<0.05。
结论:开展综合护理,不仅能够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而且能较好的提升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满意程度,推广价值显著。
关键词:严重创伤性休克;抢救时间;抢救效果;满意度;综合护理;评价急危重症领域中,创伤性休克属于典型代表,会明显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性,指的是突然外力作用后,机体重要脏器严重损伤,导致体内循环血量减少出现的综合征反应,例如:缺氧、心率加快、液体丢失、四肢冰凉、面色苍白等,在患者生命安全方面构成的威胁性较大[1]。
本文研究参考收治于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n=86例)分析,探讨其综合护理内容、临床效果,现将有关信息做如下汇总。
1临床背景和方法1.1临床背景根据相关标准筛选参考对象,即:临床检查后,病理类型确诊为“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对其分为2组后,具体类别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2组患者病例数总计86,选用分组方式为:奇偶数字法,且均在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入院,资料如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7期375
·临床监护·急诊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应用
谢晓华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摘要:目的探究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
方法从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接收
并治疗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06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治疗,研究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
对比并分析两组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护理的效果,包括抢救结果、抢救时间、
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两组抽取各5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通过不同方法护理后,结果显示,
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后其抢救结果、抢救时间、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结论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
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够降低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几率,增加家属的满意度,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荐和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严重创伤性休克;抢救时间;家属满意度;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7.327
0 引言
本文着重从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方面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靠性建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接收并治疗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06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研究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
其中研究组休克患者男性有35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区间在26~68岁,平均年龄为(45.6±
2.3)岁;同一时期抽取的对照组休克患者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区间在22~71岁,平均年龄为(50.2.3±
3.7)岁,两组抽取的研究对象按照2007年WHO制定的《 休克患者诊断与抢救治疗标准》排除了精神异常患者,造成休克的因素主要为交通事故、硬物砸伤、高空坠落、跌倒损伤、锐器刺伤和其他伤等类型,且两组对象在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疾病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上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抽取的53例休克患者全部采用常规护理,即护理内容包括清理患者的呼吸道,保证呼吸道通畅,密切关注患者脉搏、瞳孔变化、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并要开放静脉通路,必要时采用药物注射。
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寻常护理:将患者保持良好体位和姿势,避免血液回流,或者腹腔器官上移后导致呼吸功能受阻,同时要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较大伤口,若发现伤口需要立即压迫止血并进行包扎处理 。
1.2.2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异物,查看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吸入性窒息,必要时采用机械通气或者气管插管等。
1.2.3 静脉通道护理 打通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血液供给,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插管。
患者多半存在较大性伤口,因此输液或者输血时要尽量避免伤口区域,防止输入的液体或者血液还未被机体利用,就会从伤口溢出。
1.2.4 药物护理: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血压问题,通常休克患者都会产生血压异常,必须通过多巴胺或者间羟胺等来稳定血压。
同时要防止因休克出现的代谢性酸中毒,应用酸性溶液来补充,中和过多的酸性物质,保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血压稳定后应降低药物的使用。
1.2.5 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护理:患者休克时其家属和陪护人员心情较为激动,且出现紧张和焦躁不安等情绪,必须通过沟通来稳定患者家属的情绪,缓解患者家属的紧张感,避免其干扰治疗工作。
同时要处理好患者的伤口,做好骨折处理,准确紧急手术需要的药物、器械,做好配血和药敏试验工作,并对其亲属进行心理安慰和术前教育。
1.3 统计学数据处理。
所得试验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选用卡方值检验、t检验,在P<0.05的情况下认为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等指标。
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亲属对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亲属对护理满意度77%,研究组患者亲属对急诊护理干预的满意度高达94%,两组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3 讨论
近些年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交通事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该病症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外界环境强大的冲击或撞击,身体多个器官或者组织出现大出血,引起体内血液循环降低,细胞缺氧或者缺血,身体产生功能性障碍。
该病症发病急,病情严重,治疗过程复杂,故需要通过急诊护理来减少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帮助。
针对创伤性休克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抢效果,值得推荐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会,韩鹏飞,刘爽,宁美.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
者的急诊护理刍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5:287-288.
[2] 王玮.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J].医
学信息(上旬刊),2011,06:3782-3783.
[3] 袁晓敏.急救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效果分析[A].
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1.
[4] 钟梅,黄丽.整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中的应用效
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08:101-103+107.
[5] 黄芳.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效果的应用价值
探讨[J].人人健康,2016,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