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精品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04 KB
- 文档页数:7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巩固·限时达标1.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
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3年开始()。
A.实行土地改革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57年10月,全长近1 700米的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
“美好愿望”的实现得益于()。
A.土地改革运动B.“一五”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的开始D.人民公社化运动3.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工业门类齐全B.地区分布均衡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4.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C.“大跃进”时期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5.“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土地革命热火朝天B.“一五”计划成绩喜人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6.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7.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学习活动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P18页内容,回答出: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条件是什么。
(本节重点知识:从课本中概括要点,逐条写出。
)★探究问题2:通过阅读教材P19页内容,回答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间、目的以及基本任务。
(在课本该段上按照顺序标注出并背诵)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探究问题3:通过阅读教材P19--20页内容,回答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果与意义。
列举出在钢铁、制造、交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课本该段上按照顺序标注出来)(二)学习活动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P21页内容,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成果以及伟大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本节重点知识:在课本上逐条标注出,概括要点【随堂检测·真题演练】1.下面是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
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2.右侧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
这些成就()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D.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3.2017年12月24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柄飞机“鲲龙”AG600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这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第 4 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要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之初,工业依然落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3.时间:()—()年。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交通运输成就: ①宝成、鹰厦等 30 余条铁路建成; ②川藏、青 藏、新藏( ) 相继通车; ③ ( ) 长江大 桥建成。
7. 结果: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 ( )完成。
8.意义:我国开始改变 ( )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 )年 9月,第一届() 大会在北京召开。
2. 内容:5. 实施的中心:以 ( 先后施工 1万多个工业项目。
6. 成就:(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①( 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 一辆解放牌汽车; ③ ( 成投产,中国第一架喷气式 (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帮助兴建的 156个项目为中心,)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 )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 )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 试制成功; ④辽宁(1)制定了《》。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性质);是真正反映了()利益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2)选举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被选举产生。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难点释疑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区别:“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应地,交通运输业、轻工业也有了发展。
“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任重道远。
一、选择题1.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A.背景B.经过C.特点D.成就2.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D.“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3. 胡兆森回忆道:“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最难忘的大事之一,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感动……”胡兆森所回忆的史实发生于A.中共七大召开期间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期间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期间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4. 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生铁产量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A.①B.②C.③D.④5.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6﹪.这一状况应出现在()A.五四运动时期B.大革命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文革”时期6. 下列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家建设成就的是A.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B.中国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设C.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D.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7.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为少数民族代表们配备了汉语翻译,代表们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上也印有汉、蒙、藏、维吾尔4种文字。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B.各族人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权利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D.西部大开发拉动边疆经济发展8. 下图是一套纪念邮票照片,上面写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组织学生模拟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2. 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 理解“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
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发展状况怎样?请结合教材第18页《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和第19页“材料研读”加以概括。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及“材料研读”,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对新中国的工业状况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 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大家来献计献策:如何才能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国国力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中国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过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一、二段,思考并讨论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回答,当堂识记巩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笔记【导语】历史是一部彩色的画卷,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课程内容概要】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新中国的兴起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
2、新中国开创工业化新路线:以华北煤炭、沙城油田为重点进行能源工业建设,以中原和东北地区为主基地,从点、线、面结合的三步走战略,发展支援他人,艰苦奋斗,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工业化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对各个领域进行制度化改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代议制、选举制、任免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把广大人民放在国家的决策和管理的最高权利地位。
【重点内容详解】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
几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国民经济稳步恢复和重建。
1952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有计划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一次会议,经过审议,最终通过。
此后,新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起步。
1、新中国的兴起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和停滞的状态。
国民收入仅相当于1949年的三分之一,而且更多的是低价值的农业产品,工业和农业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发展工业,支援农业”的方针,力求将全国各行各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中来,成为一个有序、规范的整体。
2、新中国开创工业化新路线新中国采取了从点、线、面结合的三步走战略,重点发展的是煤炭和石油工业。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提纲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起止时间:—1957年。
4.成就:①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新建、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⑥1957年,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向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时间、地点:年9月,召开。
7.内容:①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8.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以及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过程,掌握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史实和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合作学习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提示: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教师讲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通过读课本,结合材料,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提示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提示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 4 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 、 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4 年宪法的性质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1956 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即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寥寥数字,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957 年10 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几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
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
提示: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
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
程。
2.史料展示:
史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史料二:国民党退往台湾时掠走的财富。
3.教师提问: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4.史料展示:
史料一:1952 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续表
5.教师提问:上述两则史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6.史料展示:
史料一: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 年3 月5 日
史料二: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
7.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
提示: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8.教师讲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成果
1.请学生说说: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我国政府编制了五年计划,请从本课时中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
提示:时间:1953-1957 年底。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
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3.提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宝成、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无缝钢管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
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4.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目标导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史料展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 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读课本,结合材料,说说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教师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史料展示:
1954 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 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 人,占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
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5.教师提问:这么多人参与讨论说明了什么?这部宪法的制定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说明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民主。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
五四宪法所蕴含的宪法理念和国家基本制度,成为之后历次修宪的蓝本。
无论从宪法起草的民主程度,还是从全民参与讨论的广泛范围,五四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空
前绝后的。
三、课堂总结
1956 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年,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建设的初步经验。
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
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广大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材料,给学生以震撼,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要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必须发展本国的工业。
本课做到了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有效地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