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诗学建构到哲学追问Ⅰ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16
当下诗歌写作的哲学困境与突围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关于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境遇的叩问,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寻。
只不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答和不同的艺术传递,也因此形成人的诗意哲学的心灵史。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潮涌的鼓动下,经济神话代替了政治神话,中国社会呈现了一种奇特的历史景观:人的生存现场是物化媚俗,喧嚣浮躁,时尚弥漫,广告覆盖;而其底里所潜伏的却是人文沦落,价值失范,灵肉分裂,人性异化,生存压力。
人的尊严,变为物的价值,人成了商品,自我消费或被消费……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历史语境,人的生存处于极为尴尬和险恶的境地。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临到如此的历史节点和境况,诗人挺身其中,仰望天空渺渺,俯视大地沉沉,迎向和直面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他不得不重新探问:诗人何为?诗歌何为?然而,身陷社会文化历史转型的巨大漩流中,他承受了从未有过的一种哲学眩晕和诗学迷惘;一切都在变动、转折与离析,上升与下沉,前行与倒退,开始与终结;一切都在冲突、断裂与崩解,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男与女、爱与恨、生与死……面对这样的历史场景,诗人们虽也坚持创作,并且表面上呈现了一派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纷繁的风光,但因缺乏对人们生存本质的透彻,而使人们感到空幻、无着和寂寞。
不思想、无思想,构成了当今诗歌写作的真正困境。
当然,我们那些卓越诗人,对此种人生历史的纠结,不是没有探索和破解。
他们介入现实生活,以自我生命之“痛”感应时代之“痛”,在社会批判中首先进行自我批判,创作了一些勇于担当、充盈活力和有效性的诗作,尽管数量不多,却也是一片灰暗中的闪光,照亮了当下诗歌困境突围的精神指向。
不难认知,现代诗歌的困境,是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困境,但就诗歌本身来说,则是写作的“哲学贫困”。
为此,诗人对当今人生需有哲学的思考和观照。
为了化解人生存的艰难与窘迫,他们从三个维度进行探索:第一、折返内心,重塑心灵,对抗物质对精神的挤压;第二、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爱的源泉和生命的力量;第三、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潜在的诗意,追求灵魂的超越……这是我从很多诗歌中,看到的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主题意指和哲理思致。
《从文学到哲学》读后感本来最不喜欢看这种枯燥乏味的书籍,但压迫自己看下去之后发现这书并不是那样枯燥,作者没有用“玄谈”的方式来讲解....《从文学到哲学》这本书分为两大篇,分别是“上篇诗学篇”和“下篇哲学篇”。
在我看来,我个人比较喜欢上篇的诗学篇,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对于传统史学的革命性。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作者将诗学篇放在了最前面,而把哲学篇放在了后面,像是在为哲学贡献了第一原理。
并且将上下篇分别分成十小节和十四小节。
在"上篇诗学篇“以‘人格诗学之大意’为第一节,一开头作者将人性与大自然合称为神圣者。
并且说,“神圣者是目的和智慧的统一,是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自身目的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这一论点这后作者就引用大量的例子加以证明。
在第七小节中,作者介绍了”人性与艺术技巧“,文学的杰作是人性自我肯定的方式,即人性运用智慧以实现自身目的的方式。
作者总结了一点就是—文学杰作中的技巧,根源于人性所固有的智慧。
最后一节是”诗学杂记“,在这一节中主要以《红楼梦》为例子加以论证,总结出”文学杰作中的文字,总有点‘不能当真’的意味,并不能乖乖地为我们各种莫名其妙的目的服务“。
以前上课的时候在书上看到过黑格尔的一个理论”艺术家的工作,是给赤条条的真理缝制一套衣衫,并且冲着真理吹上一口感情之气,以便让真理不至于看起来像是一具僵尸........“好像只有在文学杰作中,我们能感受到真理的各个方面。
那么文学最终的关怀是什么呢?是人生真相与假相的反复呈现?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情爱淡薄,在文学的真理中,我们不至于被这种虚幻的潮流淹没。
但是哲学与文学就不一样了。
哲学它没有文学那么温情,哲学它是一路残酷的。
它要寻找的永远是真相。
不带半点游离和幻想,没有文学里的“可能、或许、有点像、大概......“在哲学里只有”一定、肯定与必须“。
”下篇哲学篇“中作者以”论文明神话“伟第一小节,在一开始就把神话二分为原始神话和文明神话。
西方文论选择填空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易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提出美是和谐统一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火”提出摹仿论,是摹仿论自然说3.德漠克利特的摹仿说第一个提出摹仿社会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第一个探讨天才,重视灵感和语言的人,美是快乐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模仿的是人,神学目的论,美是有用的,美是善的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①理式的基本含义②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③理式论摹仿论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①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②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③,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A,柏拉图为西方第一个重视自然美的作家B,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要保留的是简单的,严肃的多里斯式和激越昂扬具有英雄气概的佛律癸亚式的乐调C,柏拉图式西方第一个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的人,是第一个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人3.灵感说①灵感的基本含义②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③,您敢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一矛盾三启发亚历士多德的诗学,文艺本质论,《诗学》是西方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之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1.文艺本质论①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②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③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2.悲剧理论,本质在于行动的严肃①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点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②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a.亚历士多德提出了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b.亚历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性格c.悲剧模仿的对象和悲剧的目的决定情节重于性格③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有机整一等于活④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即好人犯的错误——过失说——悲剧冲突⑤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陶冶)1.②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厕所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贺拉斯的《诗艺》其《诗艺》是西方诗人谈诗的第一部著作1.古典主义原则,文艺摹仿古典2.理性主义倾向,赫拉斯认为,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的和源泉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①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②人物语言要符合各人的身份和遭遇③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并要着眼于整体效果④,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4.诗的社会作用,寓教于乐,既劝渝读者,又使他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朗加纳斯的《论崇高》1.崇高作品的特征2.崇高的来源3.崇高作品的创作与意象说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崇高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依靠天赋一,庄严伟大的思想二,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技巧的训练三,运用藻饰的技术四,高雅的措辞五,结构的堂皇卓越第三章,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圣奥古斯丁的文艺观:1.上帝是美的本体2.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奥古斯丁认为:欣赏艺术作品必须把握整体阿拉伯对世俗文艺的肯定:1.文艺不该做神学的奴婢2.情感是创作动力变支配者对自然的描绘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1.摹仿自然及摹仿上帝的创造2.美与善,艺术道德的区别3.《圣经》的象征意义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太一)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3.对模仿说的新解释,艺术美的占有者,又补充自然之不足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但丁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通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1.但丁的“四义说”和民族语言论“四义说”与《神曲》人本主义寓意民族语言理论(但丁首次提出)2.薄伽丘的诗论诗的虚构中隐蔽着真理诗的社会作用3.卡斯特尔维屈罗对《诗学》的阐释与“三一律”(强调悲剧表现的事件时间,空间高度集中)4.文学体裁,类型的古今之争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戏剧理论:1.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①自然是小说的唯一范本②才情与小说的社会作用2.维加的戏剧理论(悲喜混杂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2.莎士比亚文艺创作①艺术的目的是反应自然②艺术真实与艺术想象第五章新古典主义(法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
关于诗学三境对人生的启示的作文英文回答:Poetics Three Realms and Their Revelations on Life.When it comes to the Poetics Three Realms, I find myself deeply inspired by the profound insights they offer on life. These realms, namely "The Realm of the Real," "The Realm of the Ideal," and "The Realm of the Artistic," shed light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nd provide valuable lessons that can guide us in our journey through life.In the Realm of the Real, we encounter the raw and unfiltered reality of life. It is a realm that exposes the harsh truths and challenges that we must face. It reminds us that life is not always a bed of roses, but rather a series of ups and downs. Just like the ebb and flow of the tides, life presents us with both joys and sorrows. It teaches us 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and the ability to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For instance, I remember a time when I faced a major setback in my career. I had put in tremendous effort and dedication into a project, only to see it fail miserably.It was a devastating blow to my 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However, instead of wallowing in self-pity, I took a step back and reassessed the situation. I learned from my mistakes and used the experience as a stepping stone to grow and improve. This encounter with the Realm of the Real taught me the value of perseverance and the ability to bounce back from failure.Moving on to the Realm of the Ideal, we enter a world of dreams, aspirations, and ideals. It is a realm where we envision the best version of ourselves and strive to attain it. In this realm, we are encouraged to dream big and set ambitious goals for ourselves. It is a realm that fuels our motivation and inspires us to reach for the stars.An example that comes to mind is the story of Thomas Edison, the inventor of the light bulb. Despite facingcountless failures and setbacks, Edison never gave up on his dream of creating a practical and commercially viable electric light. He once famously said, "I have not failed. I've just found 10,000 ways that won't work." This unwavering belief in his vision and the ability to persevere through adversity ultimately led to his success. Edison's journey through the Realm of the Ideal teaches us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 clear vis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to pursue it, no matter how many obstacles we encounter along the way.Finally, we enter the Realm of the Artistic, where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reign supreme. It is a realmthat celebrates the power of expression and the beauty of art. In this realm, we are encouraged to explore our innermost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to channel them into various fo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One example that illustrates the power of the Realm of the Artistic is the iconic painting "Starry Night" by Vincent van Gogh. This masterpiece not only showcases van Gogh's exceptional talent as an artist but also reflectshis inner struggles and emotions. Through his brushstrokes and choice of colors, he was able to convey a sense of beauty and tranquility, despite his personal turmoil. This painting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art has the ability to transcend the boundaries of language and touch our souls in profound ways.中文回答:《诗学三境对人生的启示》。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诗之思一、生平及著作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虽然,法国哲学家萨特是存在哲学的一个响亮的名字,但学术界的研究愈来愈认识到“本世纪存在主义的真正发源不是在法国,而是在德国,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在时间上先于萨特,而且更加深刻和更有创见性。
”有人认为,海德格尔不仅是康德以来最杰出的哲学家和对形而上学的批评家,可以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西方思想巨匠并肩,而且他关于存在与时间意义的探讨,对艺术理论和技术性的沉思,对语言格局的理论,以及对真理与逻辑模式的矫正,都对当代西方各种学说产生了影响。
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的一位教堂司事的家中。
1907年夏天,弗莱堡中学学生海德格尔在当地牧师柯•格吕伯家中偶然见到了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坦诺写的博士论文,题为《论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多重含义》。
文中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深深地吸引了他。
从此,海德格尔开始了他长达70年的探讨存在的哲学生涯。
1909年他进入弗莱堡大学神学院学习,并对当时正在兴起的胡塞尔现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企望从胡塞尔那里得到解决存在问题的帮助。
两年后,他放弃神学而决定投身于哲学事业。
1913年,在李凯尔特和施奈德的共同指导下,海德格尔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判断学说》。
1915年7月,在李凯尔特指导下他完成了专题论文《邓•司名脱的范畴和意义学说》,并获得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师的资格。
他以后的许多哲学思想,在这篇论文中已经可见雏型。
1919年1月,他成为胡塞尔哲学讨论班的助教,并与胡塞尔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胡塞尔高度评价海德格尔的工作,甚至说:“现象学,这就是海德格尔和我。
”1922-1928年,他到马堡大学担任哲学副教授和教授的职务。
1927年他出版了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
由于这本书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人,把人放在社会哲学的首位,尤其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境遇和命运,人的肢离破碎的内心状态,反映了异化现象和危机感,所以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轰动,并奠定了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
《诗与哲学》:解读伟大诗篇里的哲学密码作者:***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1年第12期《诗与哲学: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及歌德》作者:[西班牙]乔治·桑塔亚那著华明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年4月卢克莱修、但丁、歌德,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作在哲学的指引下,以时代的最高认识能力观察世界,用人类的最高艺术天才幻化现实。
诗人在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哲学吗?抑或哲学最终不过就是诗?桑塔亚那带着敏锐的洞见游历卢克莱修、但丁、歌德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解读隐藏在那些伟大诗篇里的哲学密码,并进一步探讨诗与哲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诗的局部优于整体,短诗优于长诗。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这方面,爱伦·坡的观点最有代表性。
他认为,诗以灵魂的升华作为刺激,诗的价值与这种升华的刺激成正比,但是由于心理的规律,一切刺激都是短暂的,而在任何长篇作品中,刺激都难以持久。
像《失乐园》这样的长诗,不过是一系列的小诗,是真正好诗与平庸段落的不断交替。
因此长诗阅读也是刺激与消沉的反复更迭,于是长诗无论在效果还是事实上,都不再是诗了。
他断然认为,长诗是不存在的。
对此,桑塔亚那问道,是否“只有飞逝的瞬间、心境、插曲,才能被人销魂蚀骨地感受到,或令人销魂蚀骨地表现出。
而作为整体的生活、历史、人物和命运,都是不适合作为想像力停留的对象,并与诗歌相排斥”呢?他进而说道:“如果这就像它通常那样被认为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渺小的事物令人喜悦,而伟大的事物枯燥无味,缺乏形式。
”其实,诗之所以为诗,那是因为它那巧妙的用字、铿锵的音节、鲜明的意象、深邃的哲理。
这些东西唤起你的联想,拨动你的心弦。
突然之间,你在一字一句、一首诗中发现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境界,它把你的某种感情维系住了。
是的,人的任何情感在心中升起,必定伴随一物一人、一场面一事件,用桑塔亚那自己的话说:“诗歌的极致……在于它在想像的时刻,能把现实中不可思议的方面,同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诗到语言实现其客观主义为止———从韩东诗作《我将如此生活》谈起张丹韩东的《我将如此生活》是一首现实的倒影之诗。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倒影与事物总是呈现为一种颠倒的对应。
之所以称之为现实的倒影,是因为诗中所写与生命的真实发生了这样一种颠倒的对应关系。
欣赏这样的一首诗,我们要带着反观和还原现实的思维步骤:整首诗的诗句都指向了现实倒过来之后的影子———“若有来生”,对应于实际只在此生;凝视一件事物,对应于现实中,我们的目光持续移动于每一件事物(也就是诗中说的目光检索);爱中包含了死亡,对应于死去的爱或死亡终止的爱;由溃烂还原的果实,对应于永远在逐渐溃烂的果实。
表现了这几组与现实颠倒的对应,诗人在诗中写他的生存与审美理想为:“我将如此生活,凝视即永诀。
”整首诗包括这句话令人疑窦丛生———诗人为什么希望过这样的生活?这是一种什么生活?凝视为什么是对事物的永诀?我们不妨稍微辨认一下现代生活的现实。
我们通过游走于对应关系的两端,已经知道,此生、目光流转、事物移换、死亡和溃烂终结了生与爱,才是当下人生存不可避免的现实。
现代生活的时空流动特征致使事物永远在不断移动和改变,具体生存总是包含着对现实的若干介入和参与,不完美和变动因此几乎无时不在发生,必然走向死亡与溃烂成为生的铁律,不断消解着生的目的和意义。
这当中存在着艺术和生命的两难:我们审视当下正处于(介入)其中的时刻,总是带有情绪或各种具体化的因素(比如功利的目的),因此很难冷静和提炼出真实的水晶。
而如果任由生命之流无限运动,无限时空的无限运动,无尽的生死,则导致生命沦为一团变化的影子,虚无主义也在这里滋生。
哪里、何时才是生命的真实,在这样的时代成为语言难以攫取的对应物。
诗人希望展开一种保持距离的静观,正是针对于这样一种艺术与生命的两难之境。
带有距离,人事物之本来的样子才得以在我们的意志、情感之外如其所是地呈现;而静观,则才有可能从因无限运动而无法看清的生命之流中抽取一个个冷静客观的瞬间,从而得以看清生命真实的形貌与色彩。
叶燮《原诗》的三大理论体系摘要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颇具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古代诗话研究性著作。
而它的理论性最明显地就体现在他的三大理论体系上,它们分别是诗学本体论——理事情说、诗学创作论——才胆识力说和诗学发展观——正盛衰变说。
他在《原诗》中阐述的这三大体系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系统性极佳的相当完整的系统,而且在论述时一改诗学界的点说式的惯用体式,采用逻辑推理反复举例论证的方法,更使得他的论述的理论性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文就是以《原诗》为基础,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对他的三大理论体系进行阐述,并提出作者的一些新的疑问和见解。
关键字:叶燮;原诗;理事情;才胆识力;正盛衰变AbstractThe On Poem of YeXie is considered as another ancient poetry research works with theory and systematic,which following with the Wen Xin Diao Long of LiuXie .And its theoretical is embodied obviously in his three theoretic system,They were Poetry Ontology-something that management,Poetic Creation -a force that only courage,and Poetic Development-Masamori decay that ,The three system in his workis not just a independent part but a quite complete system with the strong logic and excellent systematic,And it changed the handedness said of academic point of postures,which applyed logical reasoning and demonstration menthod to make him getting greatly improved on theoretical.This paper is on the baise of OnPoem, combines with th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o expound his three theory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some new questions and opinions.Keywords:YeXie;OnPoem;reason,matter,andemotiom;Talent,courage,knowledga nd,strenth;the natual law and change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刘彦和的《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颇具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古代诗话研究性著作,被赞誉为“《原诗》是《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系统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大诗写作作为当代诗歌书写的现象之一,以海子、昌耀为代表的诗人,他们传承了当代诗歌中的现代史诗写作传统,重视身体的在场与诗、真理的合一。
通过身体的感知转向超现实、超验的审美体验,打破物/我、身体/灵魂等二元对立的边界,大诗写作成为直觉式灵感、形而上学的体验的触媒,不断书写物我两忘、天人整合的心灵史诗。
海子的诗作中,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
大诗写作,通过诗性语言追求和探索诗体的精神性、超验性,与知识分子写作、神性写作等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诗歌再现的叙事性,成为主流的中心化的诗歌话语,推动与影响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写作。
大诗写作中的身体书写,既呈现了后现代式的拼贴、挤压、焦虑、冲突等特征,也同时具备超验性、审美性、思想性、宗教性的艺术关怀。
大诗写作,走向身体的心灵在场,走向了诗与真理合一的“大抒情”的精神境界。
昌耀因为特殊的时代而成为异乡被流放边疆的诗人,他经历了苦难式的生命,体味着世界的种种艰辛,不断地对世界发出质询性的追问。
他说:“谁再珍藏思维的美学。
谁再品味真理残酷的馨香。
”昌耀在《昌耀的诗·后记》中写道:“我是一个‘大诗歌观’的主张者与实行者。
”昌耀“大诗”观念更多侧重于诗歌追求的一种艺术情操,即诗歌书写中“大抒情”的体悟,与传统侧重于再现的叙事的史诗话语特征相区别。
相对于昌耀,海子在“大诗写作”的实践与理论的思考上,显得更为丰富、深刻。
一.大诗写作的谱系形成大 诗 写 作身体在场与诗、真理合一——以海子、昌耀为例的考察文/董迎春海子把“大诗”的“大抒情”与诗歌的“史诗”叙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海子写道:“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真诗(大诗)。
”海子的大诗写作则体现为一种诗歌与生命的双重努力,也与同期诗人的写作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显示伟大诗人所蕴含的孤寂特征。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作为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总结诗学问题的意义:作为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总结诗学问题的意义简历大全 /html/jianli/在西方思想史或者说学术史上,有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专业的文艺理论家产生以前,对文艺问题的探讨大多由哲学家来承担。
西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对文艺问题的热衷自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未完全断绝,像尼采和黑格尔就对希腊悲剧有着作为哲学家的独特见解。
我们知道西方近代作为学科的美学自诞生之日起便隶属于哲学,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拥有哲学用以思考问题的那种审慎和严谨,但是由于美学诞生的时代(18世纪)哲学作为一种研究宇宙根本规律和道理的学科已经在人文领域拥有了稳定和不容置疑的地位,因此将美学安置在哲学麾下就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在美学为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之前,也即那些对之的思考存在着却散见于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述之中的那些年月,美学上的问题(就古希腊来说是诗学的问题),它们是怎样能够被哲学家来进行探讨的呢?哲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也即它们对于哲学家而言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有何意义?这样一些与艺术相关的问题与哲学家的哲学体系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可以这样提问:艺术或美学方面的问题在哲学家眼中是什么样的问题,因为毕竟这些问题在早期并非是由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来进行理论方面的总结或者说建构的,于是就必须考虑到哲学与文学艺术由于在本质上的隔阂所带来的看待问题视角的不同。
:那么,“摹仿”究竟能否从事实上构成诗人的罪状呢,或者说这一原因在诗与哲学的争纷中是否是出于次要地位或无足轻重的呢?事实上,就“真实”这一问题来说,实际的情况似乎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为了城邦利益替哲学卫士“医疗性”(medicinal)和高贵的“谎言”做过辩护。
也即他认为只要是为着城邦的利益,城邦的治理者或卫士可以说谎,可以违背“真实”。
哲学家以“不真实”、“谎言”为罪名驱逐诗人,却能以相同的行为为自己辩护,不禁令人汗颜。
【第三代诗学的思想形态】如果说一切文学均在于表现人的状况,那么第三代诗也不例外,只是在它这里,“人”已经死了,生命却得以复活;主体死了,客体得以还原;自我死了,本我得以呈现……我们无须追问这是为什么?也无须问它从何而来?因为这是自古以来形而上学追问人的一种方式。
而在第三代诗这里,形而上学的人已经死了,只有生命客体和本我在那里存在着,这就是人的基本事实。
海德格尔曾说:哲学随着尼采的形而上学而完成(终结)了。
这说的是,哲学已穷尽了昭示出来的可能性。
……但是,思想并不随着哲学的终结也终结了,而是转向了另外一种开始。
在这里,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话题这样说:人的哲学随着新诗潮的形而上学而完成了,终结了,但思想并没有随着人的哲学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转向了另外一种开始。
第三代诗学正是在新诗潮人的哲学的终结处展开另一种思想形态的。
在70年代末的历史语境中崛起的新诗潮,无疑地应合了那个时代普遍滋长而又呼之欲出的一股启蒙主义思想的需要。
在人的普遍沉沦的深渊呼唤人,在自我寂灭之处寻找自我,恐怕这是那个时代最敞亮最醒目的标识。
所谓表现自我,寻找自我,寻找和表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自由、人性、人情以及人作为宇宙的主宰、万物的灵长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力、地位,这是新诗潮的最强烈的诉求。
显然,这个“人”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前提的启蒙人道主义之人,是笛卡尔式的形而上学之人。
作为主体,他拥有一切,他有始终围绕着他转的世界客体,也即拥有客体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因为它是万物的尺度,所以一切都内在于主体的意志,并成为它的表现形式。
这种主体的话语权力,必然使诗歌成为一种“向我而生”的理性世界。
正如杨炼所说:他的诗就是一个智力的空间,是诗人按照内在的逻辑重新安排的一个世界。
这种充分主体性的诗歌形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理性为中心的思想方法的必然结果。
问题是,当新一代诗人再度面临主体性时,他们似乎觉得真正的自己被遮蔽了,启蒙理性在追问人的存在时,却恰恰遗落了人的真正的生存,而导向一种逻辑的虚构,而真正的生存本身却恰恰是另一番情景。
诗外文章“诗”“思”“史” ——读王充闾新著《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 彭定安在拜读王充闾先生的新著《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我就想起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论述的“基底”:“诗”与“思”的一体性以及“诗”“思”“史”三者“生命体”性质的不可分割。
这实际上是这部著作的主体性在我的领会中的客观反映。
的确,《诗外文章》的思想与艺术分析的骨干和有关的论述,都贯穿着这种思想文化品质。
这一点的详细论证,我且留待后续段落里来申说,这里先从著作的产生说起。
惟博学者方能为打开这部诗歌选本及其诠释,就能感受到,此非一般学人所能作,唯博学者方能为。
首先,选择便是一个难题,非浅学者能够胜任。
鲁迅在《“题未定”草(六至九)》中,谈到“选本”问题时,曾经提出“选者的眼光”这一命题。
他的意思是,选者“眼光锐利”和“见识深广”,选本才能准确(见《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集》)。
这两个前提条件,这里也暂时搁下不说,且先说这“前提”的前提:要做到这样两点,其前提则是博学。
这一条,充闾先生可谓绰绰有余。
他家学渊源,幼习诗古文辞,博学强记,积学丰厚,及长又日积月累,胸中自有古典诗词渊薮。
常见133他于谈话论学中,随口即出适用的诗词典故,它们几可说是他思维与述说的“词汇”。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古典诗词之“知根知底”。
这是他完成此著之前提——“选诗”的强劲基础。
而其所选,以我的粗浅感受,有许多个“敢”字堪赞:他敢选习见之作(不怕解不出新意);敢选孤僻之作(不惧人谓孤陋寡闻);敢选选本皆不选之作也敢不选习见选本皆有之作;敢选唐宋诸多名家大师之非著名之作;也敢不选他们的其他选本必选之名作;敢选诸多“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之作;敢选虽为名士但诗作并不著称之人之作;等等。
他如此作为的基准,就是诗作要符合他的这部著作的标的:富于哲理。
不过,通读全书,有的明显地看出其哲理性,有的则初看缺如,而于诠释中揭示底蕴。
艺术本源的存在主义追问作者:于冠超来源:《艺术评论》 2020年第6期于冠超【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艺术本源的问题是回答“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对艺术本源的追问集中在历史的追问、审美的追问和本体的追问三个方面。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不仅回答了艺术的具体的“什么”,更强调艺术本质的“是”,力图给艺术以终极的本质的回答。
《艺术作品的本源》代表着海德格尔哲学的诗学转向,强调了艺术的本质是言说无,是站出自身、建立世界和显示澄明之境。
【关键词】艺术本源;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诗学转向探究艺术的本源也就是对“艺术是什么”的追问。
对艺术本源的追问,集中在历史的追问、审美的追问和本体的追问三个方面。
历史的追问是在对艺术的发生、发展的实践过程的描述中,揭示艺术形成的历史和规律,显示艺术的本质特征。
而人们普遍认为艺术的核心问题是审美问题,艺术与审美是同源的,所以常常以回答美的问题代替了回答艺术的问题。
对艺术本体的追问,是对艺术的根本性、终极性追问。
如果说艺术本源的追问是回答“艺术是什么”的话,那么对本体的追问不仅回答了“什么”的问题,更追问“是”的问题,比起“什么”来,本体论更注重“是”的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存在者,“是”先于所是,“是”就是存在,而“所是”就是存在者。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对艺术本原的探讨,首先强调艺术的本体,首先解释艺术本体的“是”,然后才回答具体的“是什么”的问题。
艺术本源的存在主义追问虽属于本体论的追问,却超脱了之前追问艺术的归纳、演绎的方式和结果,是在西方哲学理性的背景下,在现代新哲学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和超越。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都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艺术进行了思考,他们思考的出发点虽然都是以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开始,却通过不同的推理方法、过程和结论,获得了不同的艺术观。
雅斯贝尔斯强调个体艺术家的生存深层的不可对象化和真理的多样性,他认为艺术真正的根源是生存,超越者可以通过宗教、哲学和艺术实现从生存到超越的跨越。
一关于柏拉图的对话分类,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划分形式:编年说和意图说。
编年说是按照柏拉图写作的时序进行分类,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意图说则是根据柏拉图创作主题进行划分。
不可否认,两种划分方式都有一定道理,并且有助于我们对柏拉图思想的理解,但是二者在确定某篇文章位置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分歧,产生不一致的结论。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是第一个将柏拉图著作区分为三个时期的人,不过,他比较倾向于以哲学理论而非年代分类,并且他还认为《伊翁》是柏拉图的伪作,不算在其对话内。
对柏拉图著作是否是伪造的以及时间年限的划分需要更多文献学和考古学的学者深入探究,在此我们暂且将其“悬置”起来,暂且把《伊翁》作为柏拉图的真作。
“很明显,多年以来,柏拉图一直在编写关于哲学审判的对话,而引导他的,则是对这些对话之间的戏剧关联的一种感觉。
无论柏拉图何时写下这些对话,他必然希望读者思考他们之间的关联——当然还有不关联的地方。
就这些谐调和不谐调之处而言,读者当然可以看见,不过,他们在这些对话中看见它们之前,这些谐调和不谐调已经因它们共有的戏剧和主题特征而融为一体。
”[1]20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进行考察,理清不同对话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能够探析柏拉图的诗学观,而不是拘泥在是否按照年限的划分或是著作真假与否这些细枝末节。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文献的考究不重要,而是说在没有盖棺定论之前,我们不妨暂且搁置争议,回归文本之中,“最好是让柏拉图的文本展露出它们自己的重要性”[1]13,从文本事实出发,跟随“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的内在线索,以期窥见其中的微言大义。
在展开这场哲学之诗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做一个简单的阐明。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他自己并没有留下一部著作,我们所了解到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是其他人的著作中所描绘的形象,如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的苏格拉底、第欧根尼·拉尔修撰写的关于古希腊哲人们传记的《哲人言行录》的苏格拉底、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的苏格拉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