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鉴赏技法
- 格式:ppt
- 大小:375.00 KB
- 文档页数:48
艺术鉴赏的视觉效果与技巧分析艺术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过程,而视觉效果和技巧则是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和认知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视觉效果和技巧两个方面探讨艺术鉴赏的要点和方法。
一、视觉效果的分析视觉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是鉴赏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视觉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构图构图是艺术作品呈现的形式结构,通过合理的构图可以引导观者的注意力和情感。
例如,画面中的主体与背景的比例、位置以及线条的运用等都会对视觉效果产生影响。
艺术家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观点。
2.色彩运用色彩是艺术作品中最直接的感知元素之一,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明暗对比、色彩饱和度和色彩的冷暖度等都是影响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
3.透视效果透视是艺术作品中创造立体感的重要手段,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透视效果的运用可以通过线条、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来表现,给观者带来空间感和立体感。
4.光影效果光影是艺术作品中独特而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光与影的反差、明暗变化和光线的角度等,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艺术家可以使用光线来突出画面中的主题或者强调某个细节。
二、技巧的分析除了视觉效果之外,艺术鉴赏还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和方法:1.背景知识的了解背景知识包括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对于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背景知识,观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2.比较和对比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比较可以从风格、主题、技法等方面展开,观者可以在对比中发现不同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
3.观看细节观看细节是鉴赏艺术作品的重要环节,细心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可以揭示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思考方式。
观者可以注意画面中的细微线条、色彩变化、形状等,从中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和内涵。
鉴赏诗词手法:26种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1总论情与景关系①“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②“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一、知识梳理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
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
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
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诗歌鉴赏这类的考题让好多考生都很头疼,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诗歌鉴赏这类的题的答题要点,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诗歌中表达技巧的几大方面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
“鉴”技法“赏”意韵“写”新思——鉴赏阅读支撑下的写
作教学
林英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9
【摘要】针对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要求,为帮助教师借助鉴赏阅读有效指导、把控写作教学的过程,确保学生能从阅读中习得技法、理解意韵与写出新思,有针对性地设计写作任务,有效发挥“以读促写”在写作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3页(P25-26)
【作者】林英
【作者单位】福建平潭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阅读写作比翼飞,读思赏悟写美文:——以美文为范例,在阅读中学写作
2.由意启智,以象鉴美——关于提高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意象式教学
3.初高衔接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思考——读中学,学中思,思中写
4.由问启思以读促写——利用质疑意识下的有效阅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
5.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18古诗词鉴赏选择题课内编(原卷版)考点穿透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命题实质】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命题设误点的“似是而非”】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答题技巧】1.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
2.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
尤其关注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
3.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
4.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
5.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
【方法总结】1、细读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典例在线【一、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B. 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景象。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技法归纳与解题示范:诗眼+炼句【诗眼】一、技法归纳确定诗眼“五角度”: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
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赏析诗眼“三步骤”二、解题示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问题: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指津】第一步:确定诗眼。
结合全诗,可知“惊”字是贯穿全诗的诗眼。
第二步:整体点明地位。
根据题干“诗歌开篇”几个字,需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三步:分析作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惊”的。
【答案】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
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时心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边防地带的形势和气氛而惊。
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
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
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心灵的震撼。
【炼句】一、炼句常考类别句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词鉴赏技法总结大全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需要读者用心去品味和欣赏。
要想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作品,下面总结了一些诗词鉴赏的技法,供大家参考。
一、把握韵律诗词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是诗词作品给人以美的感受的重要因素。
在鉴赏诗词时,要留意诗词的韵律。
可以从诗词的押韵、格律、音调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理解典故诗词中常常蕴含着许多典故和隐喻,要想准确理解诗词的内涵,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对典故的了解。
通过学习和积累,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和隐喻,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增强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三、把握意象诗词作品常常通过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感受和表达,这些形象被称为意象。
在鉴赏诗词时,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中体会情感和思想,进一步理解和感悟。
四、品味用词诗词作为文学作品,用词精准而有韵味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在鉴赏诗词时,要留意诗词中的用词,欣赏诗词中的美丽和雅致。
同时,也可以从用词上推断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深入理解诗词作品。
五、解读语言诗词作品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言方式和修辞手法,通过对这些语言的解读,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鉴赏诗词中的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推测诗词的意蕴和艺术效果。
六、理解背景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鉴赏诗词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所处的社会时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的内涵和特点。
七、注重感受诗词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在鉴赏诗词时,应该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内心去感受并理解诗词作品,增强鉴赏的深度和意义。
八、比较对照诗词作品在数量上非常庞大,同样的主题和情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诗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照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通过以上几点诗词鉴赏的技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和品味。
初中美术作品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美术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学科,通过作品的观赏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表达方式、培养审美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
本文将介绍初中美术作品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一、创意与表达创意和表达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能够让人眼前一亮,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观点和创造力,传达出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创意独特性:作品是否具有创新的观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表达力:作品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3. 想象力:作品是否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构图与结构构图和结构是美术作品的基本组织方式,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观赏感受。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平衡感:作品的各个元素是否均衡地分布在画面中,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2. 透视与比例:作品是否正确地运用透视原理,刻画出准确的空间感和物体比例。
3. 线条与色彩运用:作品的线条是否流畅有力,色彩是否和谐搭配,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4. 结构与层次感:作品是否合理地组织元素,形成明确的结构和深度感。
三、技法与材料运用技法和材料运用是美术作品展现艺术技能的重要方面。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笔触与绘画技巧:作品的笔触是否细腻、精准,并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2. 耐久性和细节处理:作品是否使用耐久性较好的材料,并能够细致处理作品的细节。
3. 材料运用:作品是否运用了符合创作需求的合适材料。
四、主题与内涵美术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主题和深层的内涵,通过观赏和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可以增加对作品的鉴赏价值和思考层次。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主题感知:作品是否有清晰的主题,并能够通过作品有效地传达出来。
2. 情感表达:作品是否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引起思考和情绪上的共鸣。
诗词鉴赏的十大技法技法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技法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1.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3.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