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律动的“生命”启示——贾平凹与劳伦斯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68.81 KB
- 文档页数:3
生命的悦动作者:马朝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6期摘要: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工业化的进程与乡村的生存之间的矛盾、新兴商品经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外来新的思想架构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集中体现。
汪曾祺和贾平凹两位文坛大将,在土地上对生命的关注,以及其塑造的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和生命形态,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关键词:乡土文学;生命主题;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就是对人的本真力量和生活的关注,是对生命存在的感知与思考,是对生与死的辨证认识。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生命意识中关于面对生命存在的态度。
汪曾祺与贾平凹两位大家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和价值。
一、生命主题的“根基”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剧烈的矛盾冲突,这是不可避免且需要面对的。
中国社会自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主体,中国社会基本形成以农耕文明为主,以游牧文明为辅的文明形式。
这使得九十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对乡村文明有着深厚而难以割舍的感情。
就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状况来看,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与进攻是以‘城市化'的方式展开的。
在城市文化进逼之际,乡村文化所包容的传统文化的处境引起了部分小说家深深的忧虑。
”而且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化让城市和乡村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市民享受着社会革新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乡村的农民对本土的物质保有深深的依恋,使得乡村的工业化非常迟缓。
所以综合来看,城市的生产生活和乡村的生产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即工业化的城市和保守化的乡村。
二、生命意识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中,对人的生命思考,也从未停歇。
这一时期以贾平凹和汪曾祺等人为代表,表达了对乡村那份独有的感情。
汪曾祺笔下的乡村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
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作者刻意展现出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小英子。
小英子一家几口都是勤勤恳恳的劳动人民,从小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明海一起长大。
---------------------------------------------精品导读--------------------------------------------阅读“自然在吕换着我"贾平凹散文两篇鉴赏贾平凹先生说:“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 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涵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作为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贾平凹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
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说自在》与《树佛》两爲散文,均选自贾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独行》。
在这个由文字构筑的独行世界里,他用脚步丈量故乡的土地,用心感受自然的呼吸,虽漫游天地间,却也守护着内心的安宁与狡行的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我们,不也是世间独行客?我们在大千世界里穿行,纵使有人相伴,也总有片刻孤独只属于自己。
如何在孤独中自在而丰富,优雅而从容?也许在贾平凹先生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答案。
■本期主捋: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事嫌熔说自在(处一篇)■贵平凹学生爱看,老师能用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了,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想象不来到了大海,我将会如何举动。
娘生我在山地,她去田里劳作的时候,我就从门槛里爬出去了,自然在召唤着我:去水溪边看见我一张很脏的脸,在草丛里吹一朵有着无数的小伞的蒲公英,虽然不像海边孩子的身上有一层发白的水锈,但却是满头的草叶,常常是娘回来,我已睡卧在了菊花架下。
所以我说,我爱大海,大海却不是我的母亲,她没有给我五趾分开的脚,那弄潮的船上我站得稳吗?但我却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间草间的一块石头,它见光有彩,丿伍风响动,顽愚的形状里包含着金、银、铜、铁的灵性,空空寂寂地呆在野外,却是多么富有天地自然之乐啊!(虽向往大海,却更真实地春恋着生我养我的山地。
生命崇拜与心灵净化--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分析
韩鲁华
【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8)004
【摘要】文学创作与性及其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贾平凹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文章从女性意识、生命情感的破却与抑郁、男性中心意识等方面,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进行了阐述,以期对这位作家的文化人格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与把握.
【总页数】6页(P69-74)
【作者】韩鲁华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间性意识——论汪晓军的儿童文学创作 [J], 李利芳
2.从地域文化视角解读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评程华《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 [J], 李育善
3.女性意识的宣扬与张扬——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J], 曹弋
4.净化心灵,珍爱生命--小议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J], 胡慧智
5.《罗门·蓉子文学创作系列》读后一首诗”,而且“只有诗能把‘自然的生
命’‘艺术n的生命’与‘道德的生命’三者在其无限超越与n升华的思想感通
力与慧悟中,统化为一体的存n在,而使人类与宇宙万物的生命获得接近完美n性与永恒性的存在。
”因此,他们的生命已与诗n歌艺术融为一 [J], 赵丽玲;周金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作者:刘妍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8期贾平凹是一位从现实生活走向文学道路的作家,从以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丰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和对陕南风土人情的偏爱。
人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对其生命价值的解读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主题,文学作为整体文化构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也必然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发展、升华。
贾平凹的《浮躁》正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界对人的生命价值探索的典型一例。
《浮躁》正是作家在这块沃土上深思,探索的结果。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意在通过州河两岸在改革狂潮中的浮躁不安,来揭示“极有魅力”的“文化深层结构”的裂变,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这种裂变中人的生命价值的变迁。
州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两岸的芸芸众生,世世代代都背着“传统”这个无形但却沉重的包袱,它既使州河的演进步履维艰,又给予州河丰富的内涵。
人们在对生活的整体反省中,受这种情感气质的影响,自然会对生命价值作出一种合乎传统的解读。
以小说主人翁金狗的父亲矮子画匠为代表的老一辈的州河人那种与世无争、淳厚质朴,和卑微的性格,正是传统文化浇铸的合格产品。
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遭受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所以安宁、平淡的生活状态成了他们最高的价值追求。
韩文举作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和金狗的父亲同龄,一辈子未曾婚娶。
他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韩文举是一个内心刚正的人物,但是生活的冷酷却使韩文举不得不将这一种本质深埋在心灵深处。
如果说年轻的韩文举曾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软弱方式对抗过社会的强势群体,那么年老的韩文举则以酗酒自虐的方式自觉地弱化着这种精神,其最终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和猥琐的画匠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如果说区别的话,那么画匠所追求的生命的平淡是麻木的,而韩文举表面平淡的背后却有着心灵深处的愤怒和激荡。
这种反差必然在精神深处产生剧烈地碰撞,从而造成心灵的扭曲。
但是这种扭曲和生命的存续相比较,韩文举显然选择了后者。
而在韩文举看来,像他这种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命存续是必然的和平淡联系在一起。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Vol.22No.2Jun.2008第22卷第2期2008年6月!!!!!!!!!!!!!!!!!!!!!!!!!!!!!!!!!!!!!!!!!!!!!!!!!!!!!!!!!!南通职业大学学报JOURNALOFNANTONGVOCATIONALCOLLEGE收稿日期:2008-03-26作者简介:刘志平(1977-),男,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是人学,如果从文学和人类生命的角度看待文学,那么可以说文学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创作者对自我生命体验的自由宣泄。
生命体验的基质是生命意识,而生命意识是个亘古长存却又亘古常新的问题,只要有生命存在,生命意识就会在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隐或现地占据人类思维的中心,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学发展中,因为儒道农耕文化思想的影响,生命意识以阴柔、含蓄为主。
儒道农耕文化推崇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尽管如此,生命的狂野和力量作为阴柔生命的对立面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积极的表现,对生命强力的倾诉、呐喊仍不绝于文学发展的长河。
在中国原始神话资料可寻觅到巫官文化时期“力崇拜”的痕迹,而且这些“力”往往与叛逆者连在一起:蚩尤众兄弟发动苗民与黄帝作对,飞沙走石,大动干戈;刑天与帝争神,操干戚以舞;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共工同颛顼争帝,不胜,怒触不周山……这些拥有非凡勇力的神祗身躯巨大,外貌凶恶,脾气暴烈,面对强大的自然、神界的权威坦率而任性地提出挑战和取而代之的大胆要求。
透过他们巨大的身影,我们可以看到粗莽的、动物性的原始力的恣肆。
而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这些不拘礼法、忧国忧民的思想者们在其伟大的作品中无不展示了其倔强而痛苦的灵魂,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生命的热切向往,成为我们民族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冯骥才、贾平凹笔下的生死之思清明在许多文化里,“死亡”这个话题敏感得近乎禁忌,而清明节,恰给人们谈论死亡、直面死亡提供了勇气和纾解。
今日分享冯骥才的《墓地》和贾平凹的《人为什么不肯死》两篇散文,两位作家面对生与死之思,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真诚且毫不避讳的声音。
墓地文 | 冯骥才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
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缘故。
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
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
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
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
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
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
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
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
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
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
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
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
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
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
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生命是一树花开读后感《生命是一树花开》是贾平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围绕着贾平凹的一段曲折的成长经历展开,通过对家庭、爱情、友谊等多个层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成为作家的过程。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作者的成长历程,还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命的问题。
贾平凹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去世后,他受到了家庭经济的限制,长期缺乏正常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然而,他对知识的渴求却从未减退,通过自学和努力,他最终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贾平凹遭遇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学识和文学的追求。
他在艰难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并最终以《生命是一树花开》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的修养和才情。
《生命是一树花开》这个题目给人一种寓言的感觉,通过花开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与追求。
花开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它代表了生命的活力和力量。
贾平凹在书中多次借花开的方式来暗示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他将生命比喻为一朵花,每一朵花都会经历开放、盛放和凋落的过程,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正如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价值,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和光彩。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不禁思考起了关于生命的一些问题。
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活着?这些问题在贾平凹的自述中频繁地出现。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自然的奇迹,我们应该珍惜生活,拥抱生命。
尽管贾平凹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
他像一个钉子一样,固执地扎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难题,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情和渴望。
《生命是一树花开》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贾平凹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了文学对他的影响和救赎。
文学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拯救内心受苦的人们,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慰藉。
贾平凹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字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贾平凹《万物有灵》:每次浮躁焦虑时,看完这本书就能静下心来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尽华丽的辞藻,对生活中发现的美进行歌颂和渲染。
在各种形式的文章中,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具有着无可争议的独特美感。
其中,贾平凹的散文更是有一种静谧的禅意。
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这段话用来形容贾平凹的散文也很适合。
细读贾平凹的散文,会体验到一种通透感,万物生灭,生老病死,都能得到瞬间的彻悟。
因为那些文字,乍一看有一种空寂的意境,背后却深藏着一种不怨天尤人的气度。
01.贾平凹散文中的禅意和道骨贾平凹把自己在西安的住所命名为“静虚村”,这种“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成熟的美,有清静拙扑之意。
它显现了贾平凹宁静淡泊、心无杂念的态度。
在静虚村,“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
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
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
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
”光看这描写就已经让人心向往之,难怪“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议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贾平凹散文中的禅宗韵味主要体现在意境上。
白云、明月、风竹、冬花、空山、潭水,这些意象与静虚二字相结合,体现了贾平凹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当年眼羨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
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
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Xi πan Aer otechnical CollegeVol 125No 12Mar.2007收稿日期:2006210208作者简介:张保凤(19782),女,河南省淇县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从“生殖”与“性”中看贾平凹小说对人生命力的关注张保凤(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现代人的生命力、生存状态问题是贾平凹作品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贾平凹在小说中通过营造女性生殖器官意象,契合古老的道家文化含蕴,表达了对“生殖”背后所隐含的强大生命力的重视与肯定。
由此深化,从“性”的角度,对贾平凹不同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出作者由关注道家生殖器官背后体现的生命力而转为通过性爱的自然张扬来绽放现代女性生命力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生命力;生殖;道家文化;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中图分类号:I 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233(2007)022******* 贾平凹多次宣称作家应该具有现代意识,即就是人类意识。
因此,人的生存状态问题一直都是其小说创作的关注焦点,作家力图寻觅一种方式来为当前人们由于各种因素而逐渐萎缩的生命注入活力。
《废都》中的牛就有感于现代人类野性的缺失而“恨不得一夜强奸了所有西京城里的女子,让人种强壮起来”。
《高老庄》里的子路为了改变后代个子矮、腿短的高老庄人特征,从而娶了高个子、长腿,“大宛马”一样的西夏,并且一心要在回到家乡时让妻子怀上孩子,改变人种。
《怀念狼》的结尾处主人公高喊:“我需要狼!”需要的正是用狼的野性与力量来激活现代社会中人类逐渐萎缩的生命力。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还曾多次出现过令人费解的“女阴”意象,现今时代已经距离远古宗教非常遥远了,作者之所以如此精心营造女性生殖器官意象并对其持礼赞态度,显然不是在重复着古老的生殖器崇拜遗俗,也不是一种私癖,我们深加探究,可以发现作者在营造生殖器官意象的背后传达着一种对于强大生命力的重视与肯定。
贾平凹的地平线的体会地平线是一个人的追求和归宿,是贾平凹小说《地平线》所描绘的生活的象征。
贾平凹以其细腻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这个世界是一个平淡而寂静的世界,但人们却不停地向着地平线奔跑。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中人们的困惑和奋斗。
小说中的主人公严明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他的生活平淡而平凡,看似无足轻重。
但是,一件事情却改变了严明生命的轨迹:他被选中作为当地村庄委员会的主任,成为了平凡人生命中的大人物。
这让他感到兴奋,同时也让他倍感压力。
为了不让那些期待于他的人失望,他开始在工作中努力奋斗,甚至有些过劳。
但这样的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也有人们的梦想与追求。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那些梦想和追求。
比如,村里的王大妈,她依然怀存着年轻时曾经的梦想,寄情于文学和诗歌,时常背着古诗词在村里晃来晃去,充满了一种自由和云游的气息。
还有被困在农村里的小青年们,他们也有着向往城市的心,对被称为地平线的城市有着无比向往和憧憬。
贾平凹的小说,不仅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描述,更是对于人类对于更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的呼唤。
即使是生活在人类社会边缘的人群,他们也有着热爱生命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这种对于人生和生命的希望和向往,贾平凹用情感的笔触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生活在最恶劣环境和看似荒芜之地的人们也不例外。
在《地平线》这本小说中,贾平凹将人类的希望和向往化作一个个独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生中的不同选择和决定对于人生轨迹的影响,看到了一个个平凡人所蕴含的力量和美好。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这也正是贾平凹作品的价值之所在,让我们认识到生命中最最普通却又最美好的价值。
本真的生命诗意的生存——解读劳伦斯自然态的身体理念
李碧芳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7)002
【摘要】劳伦斯的小说创作十分重视探索和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他善于将人放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之中加以考察,从而真正揭示
人与宇宙之间的相关性.劳伦斯的作品有多层次的主题,它们最终可归为两大类,即自然的主题和性爱主题.而这两大主题在其作品中又具体体现在其倡导的自然态的身
体理念之中.劳伦斯自然态的身体理念主要表现为他对传统田园式生态农场的眷恋、对人与自然相生相成关系的憧憬和对两性自然的身体对话的追求三个方面.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李碧芳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人性的异化生命本真的回归——论劳伦斯小说中的自然道德观 [J], 解琳
2.生存本真的写实与生命诗意的消解--试论池莉《你以为你是谁》对个体生命意蕴的阐释 [J], 张蕊
3.劳伦斯:自然、原始与本真的梦幻追求——劳伦斯与原始主义小说研究(之一) [J], 黄丽
4.对本真生存的诗意探询—昆德拉《慢》的生存论解读 [J], 谢占杰
5.直面工业文明,关爱生命自然——劳伦斯长篇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J], 黄诗海;郑芷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命的礼赞作者:张戈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贾平凹散文中以石头为代表的一系列审美意象,在融合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之后,这系列意象所展现出来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美感,让人自然之间建立着温柔的情感关联,这是他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生命意识。
關键词:贾平凹;生命的礼赞一、生命意识与贾平凹散文生命意识是十九世纪末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学说的衍生物。
生命哲学是狄尔泰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界定。
他认为宇宙世界的本质和本源就是生命本身,生命特指的是人的生命。
那么,作为生命的主体的人对世界有了相应的解说权,与人对立的事物成为了被动存在,这些事物价值和意义只有与人本质力量相关联时才得以显现。
人类中心论是生命哲学所坚守的基本价值原则。
生命哲学包括了意义、价值、体验等众多范畴。
它认定生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就像一张蜘蛛网一样,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仅仅只是这个关联中的一个点,每个人都是蛛网上的一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人对生命的把握就是要在当下的人生发展过程中体验生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命把握生命。
而生命意识就是人在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
在当下生态意识被人们愈加重视的大环境中,生命意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就变得更加具体。
作为个体的人在自然界这个环境的中,他是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他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结点,人如何发能动性去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对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读,笔者认为对于贾平凹散文进行分析探讨会得到些答案。
贾平凹曾对自己的散文创作的心理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分为三个阶段,即单纯入世、复杂处世、单纯出世。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自我的情感、性情和艺术个性融入到商州和西京这两个地域文化场中。
从商州到西京的变化,地域的迁移使得他的散文作品中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意识和寻根气息。
在城市和农村双重身份下,贾平凹将自己定位在了农民的身份上。
对于农村发出了骨子里的依赖,贾平凹以审美的笔触在作品中描绘着心中的商州,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着繁华的西京。
地平线贾平凹读后的体会《地平线》是贾平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在描写当下中国农村的生态和人文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说中体现的现实社会问题和丰富的文学内涵。
小说中,农村人物的形象是贾平凹先生所擅长的。
他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思想、环境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
他们生活在绝境中,苦苦支撑着生命和家族的延续。
但这并没有让他们沮丧和放弃,相反地,他们仍然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挣扎,希望能够有一天拥有更好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
除了农民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也是一大亮点。
贾平凹先生运用了极其细腻和真实的手法,描绘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生态面貌。
在小说中,农村的生态已经彻底被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们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小说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的生态应该如何被保护,如何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然,小说中除了表现农民和生态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富有活力的细节。
贾平凹先生在小说中多次刻画了类似于女主角杨秀花这样的“普通人”形象,虽然他们看起来平凡无奇,但是正是这样的个体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才是文明的基石。
在语言上,贾平凹先生的语言虽然看似平淡,但透着瑰丽,渗透着深刻的文学内涵。
贾平凹的笔墨很有韵味,许多文学常识都被涵盖了。
大量的语言,显然是那种有甚意千言,前后呼应的语言。
他在许多地方并不是直接地指出文化的价值,而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和事物,让读者自然解读出文化的内涵。
总的来说,读《地平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现代农村生活中的生态问题,通过对平民形象的描写,了解了农民困境和农村生态乱象。
贾平凹先生极富文学才华,其笔下的人物故事充满了人性化和情感,让人们为人物的命运所感动。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能够对现代农村生态和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动荡年代的动物诗学——贾平凹《古炉》中的人伦、革命与自然2011年,贾平凹出版长篇小说《古炉》。
“古炉”是一个偏远贫穷、善烧瓷器的中国村庄的名字,可在贾平凹笔下,它更是热气蒸腾的自我燃烧之炉,是传统文化最后的温度,是激进革命的风风火火,亦是艺术重器的炼就。
“古炉”尤其孕造着一种“革命中国”的历史发生学。
小说封面上毫不含糊地题写着“古炉”的英文翻译——“China”。
然而,“古炉”与它所欲象征的中国之间其实关山重叠:古炉村毕竟奇特而僻远,一种边缘的发生学如何“象征”中心或整体?匮乏的革命起源又如何标记并触及宏大与合法的起源?贾平凹发明了自己的方式,即在自然法、人伦法和革命法的结构性对立与板块运动中激发生成的动物诗学和以卑小的动物化菌菇生命为导引的寄生性写作。
从《废都》的欲望主体,到《秦腔》的弱化主体,再到《古炉》的动物化寄生(非)主体,贾平凹终于要在人的最低矮处把握历史。
他在众多切入历史的叙述可能性中走向了动物化的叙述,划出了一条与宏大庄严的人性历史表象切身而过的逃逸路线,又顽固地在逃逸中在场,在间离中附着。
如果历史记录本身构成某种平面或身体,那么贾平凹在《古炉》中的写作则绕开了任何足以俯瞰的高度或“心脏”,而是降落为历史记录表皮上的寄生,由此开始滑移,开始交染,开始迂取历史之“真”。
从古炉到中国,寄生性写作真正所要达成的不在于“飞度关山”的“象征”,而恰恰就在于交染。
跟随着主人公狗尿苔,贾平凹以动物的轻捷脚步波荡“革命中国”的表象逻辑,以菌菇之“毒”浸染历史记录的宏大整体,将边缘和匮乏引入历史本质之中,且不排除一个夺取母身的可能。
由“古炉”到中国的“逆旅”与其说是一蹴而就的完成,不如说是一种播散,一条点着的火绳,一个始终振动的提示:交染正在发生。
狗尿苔是最不像主人公的主人公,是以寄生为存在方式的动物化(非)主体。
如他在“镜中”所见,那菌菇“又柔又顽”——那也正是主人公狗尿苔作为寄生生命的本相。
他是蚕婆抱养的孙子,跟古炉村的血缘有机体是一种非原生的、吸附的关系。
云雀贾平凹读后感前言:云雀是一种美丽的鸟,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蓝天之上,给人以希望和自由的感觉。
而贾平凹的小说《云雀》也带给了我同样的感受。
这本小说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让我深受触动。
生活的荒诞和无奈:在《云雀》这部小说中,贾平凹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人们生活的荒诞和无奈。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城的清洁工,他默默地扫着大街小巷的垃圾,看着人们匆忙而困乏的脸庞,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农村的贫穷,他都目睹着。
他对生活的态度是淡然而观察性的,他看到了生活的无奈,却又无力改变。
这种无力感在现实中频频出现,我们总是被生活的琐事所困扰,忘记了生活的本真。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生活在束缚和压力之下,还要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常。
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城市的迷宫中迷失,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和希望。
人性的扭曲和混乱:贾平凹的小说中,人性的扭曲和混乱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有善良的也有恶劣的,他们在物欲和权力的驱使下互相欺骗和伤害。
比如小说中的女主角麦儿,她曾是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孩,但在困境面前,她被逼得越来越走向反面。
她变得冷酷无情,不再相信爱情和美好的事物,只为了生存而活着。
这种人性的扭曲和混乱让我深感痛惜,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选择了放弃良知和道德。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人生轨迹,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但却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
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云雀》这本小说还带给了我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小说中的故事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
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矛盾,人们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无处可逃。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各个细节揭示了这个时代的黑暗和光明,他无私地关注着人民的生活,试图用文字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和对社会的正义。
这让我深感敬佩,因为只有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变迁。
结语:《云雀》这本小说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生活、人性、时代和社会。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5篇可选)第一篇: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充满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散文新秀。
贾平凹在这一时期的成就无疑是卓越的。
贾平凹的散文立足于生活之中,其间既充满了对生活的回忆,又包含了对自身独特经历的反思。
而这种反思自然而然地贯穿其散文之中,风格诙谐而充满禅意,又能引发读者哲理思考。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是丰富的,这种思考既在于对人性本身的思考,也包括着对于周遭事物、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一为整体的观点无疑是高明的、深刻的。
贾平凹的散文,给人的阅读感受是他与自然的亲和、相通相融,在物我的对视互感中,达到了一种物我的统一境界。
他的文章是自我性情的书写,心态的外观,才思的挥洒。
不得不说,贾平凹将禅意与哲学反思相互交融,给人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他也以幽默和讽刺将社会黑暗的一面摆上台面,直击现实,追求一个自己心里的纯净世界。
归根到底,贾平凹的哲理思考是建立在他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纯净社会的向往上的。
一、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特征(一)源自生活的生命意识贾平凹的散文源于生活,虽然其中不乏日常往事,平淡言语,但却并不做过多的理性阐述,反而更切合于人生而有之的直觉,通过本身强大的发现力和观察力,深入生活的细微之处,去发掘扣人心弦的神秘场景。
但是,就是在这种神秘与朦胧中,却依旧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容,一种需要深入体会,细腻感悟的哲理内容。
诚然,这份神秘与朦胧给予读者极大的阅读快感,但贾平凹亦从未将文字作为宣泄情感的工具,反而将文字的魅力发扬光大,用最质朴的语言、最深切的情感隐含着最超然的哲理。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造就独特的艺术气韵。
其所以充盈正来自他顽强的主体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从本身出发,缘生命而行,贾平凹朴实的言语间支撑起的是一片天地,一片由人类原本的生命思考组成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