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2
課時計劃課題: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課型:新課【教學目標】1.運用案例理解工業聯繫、工業聚集、工業地域三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繫,以及工業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瞭解工業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現形式、原因和優勢,以及工業地域聯繫的主要形式。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重點:工業地域的形成難點:工業聯繫和集聚現象解決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教學準備】插圖、地圖冊缺勤登記:【板書設計】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4.2 工業地域的形成一、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一)工業聯繫1.生產上的聯繫:有投入——產出的關係2.非生產上的聯繫:如地理空間上的聯繫(二)工業集聚1.形成2.工業集聚可獲得效應(三)工業地域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1.工業地域形成的兩種情況⑴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⑵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2.兩類不同性質的工業地域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一)工業的分散(二)工業地域聯繫(一)工業聯繫1.生產上的聯繫:有投入——產出的關係工業生產的過程複雜,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經過多家工廠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
因此,在這些工廠之間就存在著產品與原料的聯繫。
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原料,這兩家工廠之間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業聯繫。
2.非生產上的聯繫:如地理空間上的聯繫佈局在同一個工業區內,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其他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或者共同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形成了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繫。
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是建立在這種工業聯繫基礎上的。
(二)工業集聚1.形成具有工業聯繫的一些工廠往往近距離地聚集起來,形成工業集聚現象。
2.工業集聚可獲得效應(1)工業集聚可以加強企業間的資訊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2)工業集聚還可以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例如,為了充分利用運輸設備,運輸量大的工業企業往往在港口和鐵路樞紐附近集聚;為了共同利用廉價的能源,減少能源成本,耗電最大的冶金工業,會在大型水電站或火電站附近集聚等等。
地理必修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聚集、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一)工业联系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二)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
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完成下列活动: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类型、成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特点。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庆阳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给出鞍钢集团(材料1)和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材料2)的相关材料。
上述两个工业区它们都是集中分布于某一个地区内,它们谁的占地面积大,谁的工业更复杂、工业规模更大,它们的成因相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
课题 5.7工业地域的形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工业的联系及其原因。
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
2.通过对某一工业地域(区)的实践调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工业的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2.难点(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
(2)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3.疑点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国际地域联系和劳动分工。
4.解决办法(1)关于工业的联系问题,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工业之间联系的方式。
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产品(如服装、汽车等)入手,说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生产过程的联系;②产品用途的联系;③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
如有可能,还应指导学生动手绘制出三种联系方式的简单示意图,有利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
(2)由于学生对工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工业的集聚原因和优点比较容易理解。
教师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部分内容。
而对于新兴工业的分散问题,特别是跨国企业的形成原因和国际劳动分工问题,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地区兴建的“三资”企业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简单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业集聚所引起的工业“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
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世界主粟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中国工业地域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从地图上看,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你认为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带?二、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a. 资源条件:例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丰富。
b. 交通条件:例如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
c. 市场条件:例如销售市场的集中与扩大。
d. 劳动力条件:例如劳动力的充足与廉价。
e. 投资条件:例如资本的集聚与技术装备的满足。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分析,包括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投资条件等。
三、讲解工业地域的特点(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特点:a. 产业集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b. 经济规模效应:由于企业集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c. 技术创新:企业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d. 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密切。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工业地域和沿海工业地域;按照行业可分为钢铁工业地域、煤炭工业地域、电子信息工业地域、汽车制造工业地域等。
2. 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由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五、讨论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向全班进行汇报:1. 工业地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 工业地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工业地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的论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一、设计理念«天文新课程规范»倡议让课程走进生活,课程要面向先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
教学活动必需尊重先生已有的知识与阅历,倡议培育先生构成自主、协作、探求性的学习方式,鼓舞先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溢创新的生机;要把教学进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进程,当作师生共同开展的进程,完成角色的转变,完成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二、教学剖析1、内容剖析本节课所触及到的内容规范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构成进程与开展特点〞。
依据课程规范的要求,〝说明〞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
本节是在先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要素剖析与区位选择»等外容的基础上,对工业消费活动由于相互联络而发生的集聚,进而构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预备。
2、对象剖析先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要素已有所了解;在实践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先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消费进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开展的进程及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复杂、笼统,先生对本节内容缺乏理性看法。
3、环境剖析运用多媒体。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目的〔1〕了解工业联络的构成和缘由,明白工业联络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
〔3〕掌握工业地域的构成、开展、分类。
2、才干目的〔1〕结合实例剖析工业联络和工业地域的构成,培育先生的综合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才干。
〔2〕用联络的观念剖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构成进程,掌握其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由工业地域的构成看法我国鼎力开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严重意义。
〔2〕用开展的观念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增强对先生的辩证唯心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地域的构成、开展、分类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开展对工业地域联络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4.2 工业地域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2、工业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优势:加强企业之间的和,降低中间产品的和,进而降低,提高,取得 共同利用,节约。
3、工业地域(1)概念:而形成的地域。
(2)分类①按形成分类: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形成和共用的工业联系。
②按性质分类: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复杂、面积大、多、大。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规模小、工厂少。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产生: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一些有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工业集聚,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可能在生产,这就形成了现象,引发了工业的。
2、表现:①、、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生产工厂之间可以。
②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可以分步在许多地方。
3、工业地域联系的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和等流动。
4、工业地域联系发展的条件:现代化的、和。
【合作探究】思考:哪些工业需要工业分散?【随堂练习】1、从投入—产出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是:()A.化纤厂B.电视机厂C.汽车厂D.皮革厂2.工业集聚是因为()①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②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④可以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下列工厂存在着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A、纺织厂、皮革厂B、钢铁厂、重型机械厂C、造纸厂、化纤厂D、食品厂、家具厂4.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工业集聚产生工业联系,形成工业地域B. 工业分散使工业间距离拉大,联系不便、运费提高、效率下降C. 所有的工业地域都能扩展为工业城市D. 钢铁工业区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5.下列以工厂为主的工业地域中,发育程度较低,往往形成不了工业城市的是: ()A.甘蔗制糖厂B.石油化工厂C.汽车制造厂D.钢铁厂欧洲某企业投资在我国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家迁移到该厂附近。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课前准备]我将每个班分成四个小组,各组分别调查“新塘牛仔业”、“永和经济开发区”并对每个调查内容提出调查要求。
1.新塘牛仔业A.主要有哪些工厂B.做一条牛仔裤要经过哪些工序C.做牛仔裤的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2.永和经济开发区A.主要有哪些工厂B.工人工资是多少C.工厂租金是多少D.厂区附近的交通情况E.厂区附近有没有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导入新课]1.请问生产一条牛仔裤经过哪些工序2.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3.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图片展示]新塘牛仔工业的分布图[提问]围绕图中牛仔工业的分布,说出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些工厂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消息交流,工作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
板书:1.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专业化工业集聚[图片展示]永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分布图[提问]1.主要有哪些工厂?2.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3.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中工厂的分布及课前准备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些工厂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布局在一起可以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板书: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用公共设施的工业集聚[承转]由于工业联系而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工业地域。
[提问]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新塘牛仔城和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永和经济开发区在形成上有何区别?[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板书: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的关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各工厂由于共用公共设施而集聚在一起。
[知识拓展]世界上有许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面包城”,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一些工业部门,由于内部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3.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提问】展示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上的问题。
(引出工业联系)师: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它又可以分为生产工序上和空间上的联系,以及信息联系。
教师展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 【过渡】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课件展示“工业集聚”内容。
师: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課題 4.2工業地域的形成設計教師授課教師
時間第周月日課型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一、知識和能力
1、理解工業聯繫和工業集聚與分散現象;
2、初步認識工業地域的形成;
重點難點重點:理解工業聯繫和工業集聚與分散現象難點: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教法教具
教學過程設計
教材處理師生活動
第一步:嘗試練習
嘗試練習學案上的試題
第二步:考點掃描:
考點一:理解工業聯繫和工業集聚與分散現象;
考點二:初步認識工業地域的形成
第三步:寫學案記知識點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繫:
(1)投入——產出的聯繫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繫
2、工業集聚: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繫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
3.工業地域:先學後教,先試後導(3分鐘)
目標定向(1分鐘)
學生說出考點
教師補充
第一課時主要以記憶知識點為主,學生限時記憶,然後馬上驗收默寫考試。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精选2篇(一)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材:高中地理课本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 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认识:“你们对工业地域有什么了解?它们有哪些特征?”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工业地域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工业地域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企业集聚、劳动力充足等特征。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选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或德国的鲁尔区等工业地域进行分析。
Step 4:影响因素介绍(15分钟)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
Step 5:空间分布规律分析(15分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工业地域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在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受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Step 6: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规律。
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调查本地区的工业地域,并撰写一份报告,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总结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3)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
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运用图表来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法: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呈现图表,分析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使学生对本节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一、工业的联系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绝大部分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
请大家以服装和汽车为例,说明它们的主要生产过程。
(学生回答。
答案不必太细。
)既然一种工业产品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才能生产出来,那么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或工序)之间,就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工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起来的:1.生产过程的联系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产品用途的联系如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
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如某经济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部门。
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一、概念工业地域是指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地域中,各种工业企业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连接关系,构成了一条生产、交通、流通和服务的有机的产业链。
二、形成原因1.地理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地理条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地理较优越的地区容易成为工业地域。
建立工业地域要考虑资源、劳动力、交通等因素,一般以高人口密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土地资源可利用等为主要指标标准。
2.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工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对地区工业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政府通常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这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定存在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工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增加利润。
而高效益的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可以成为工业地域。
三、典型的工业地域1.欧洲欧洲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地域之一,早在19世纪时,欧洲就成为了工业时代的发源地。
欧洲的工业地域主要位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工业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技术含量。
2.亚洲亚洲也是许多著名的工业地域的所在地,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最为著名。
中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这些地区各种工业企业比较齐全,从规模到品种都很全面。
3.北美洲北美洲也是工业地域集中的地区之一,尤其以美国为代表。
在美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五大工业区,即东北工业区、中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和加拿大工业区,这些地区的工业水平和技术含量也非常高。
四、工业地域的意义工业地域的形成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工业地域的形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由于工业地域会吸引大批的人员、资金和技术,从而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教学难点: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农业地域的形成,那么什么是工业地域呢?2.学生回答:工业地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区域。
(二)新课讲解1.工业地域的概念(1)讲解工业地域的定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
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政策等。
3.工业地域的特点(1)产业集聚:工业地域内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产业链。
(2)空间分布:工业地域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地域格局。
(3)规模效应:工业地域内企业规模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4.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1)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工业基础好。
(2)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较远,交通运输不便,工业基础较差。
(3)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需要转型升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地区进行案例分析。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工业地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思考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为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工业地域的理解是否深刻?3.是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本节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认识并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3.掌握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
4.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和读图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
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生活,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家乡的工业发展,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新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
2.不同工业地域特点不同。
【教学建议】
学生已经具备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能力,基本掌握五种导向型工业布局的原则。
但涉及分析工业布局实例方面的知识仍然比较薄弱。
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也没有兴趣读,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采取的措施是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他们身边的例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往往都是先建成厂房、道路、供水、供电等生产生活设施,然后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上海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
【想一想】你知道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吗?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有何优势?
导入二
在5月28日即将通车的地铁1号线南延线,途经了“雨花软件园”,站名叫“软件大道”。
有句俗话:“江苏软件看南京,南京软件看雨花”。
我们学校也在雨花软件园内,它就是一个工业地域。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工业地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