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三、《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 格式:docx
- 大小:41.29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骆驼祥子》导学案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下层旗人家庭,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时为保卫京城战死。
他因此由母亲独立抚养,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城市底层普通百姓的贫困生活使老舍深切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对市民生活的切身体验,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使他逐渐形成了不满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
二、创作背景《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1936年在青岛写成的。
他曾说:“《骆驼祥子》是我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但作品最初的创作诱因却是很偶然的,一位朋友来老舍家聊天,随便谈起他在北京时曾用过一个车夫,那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终还是受穷。
老舍当时就敏感地意识到“这颇可写一篇小说”。
那个朋友紧接着又说了另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走,又伺机逃出,还偷偷牵回了三匹骆驼。
这简单的叙述引起了老舍非常大的兴趣,从春到夏,他入迷地搜集资料,构思情节,他还写信给朋友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惯。
老舍虽身在齐鲁,但自由所见就北京下层社会的生活画面活跃在他脑中,给了他灵感和生活背景,一部以人力车夫祥子为中心,交织着背景穷苦社会世俗风情的作品很自然地构思完成了。
一、填空题1、祥子是长篇小说代表作《》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2、《骆驼祥子》的作者是,原名,字,族人。
3、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祥子起落的故事。
一起:一落:二起:二落:三起:三落:4、与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
5、祥子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
6、《骆驼祥子》以年代末期的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
7、祥子来自,他的性格。
他最大的梦想是。
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是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骆驼祥子的生活遭遇,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
课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批注的能力仍需提高。
针对本文,学生需要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圈点与批注,提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学会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角度进行圈点与批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骆驼祥子身处困境仍坚韧不拔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圈点与批注。
2.难点:深刻领会课文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剖析人物性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设计好圈点与批注的示范模板,以便学生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旧北京的风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角度对课文进行圈点与批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选取代表性的圈点与批注,进行汇报交流。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共50分,30分钟)【判断】(每小题3分,共15分)1.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
(×)2.在祥子眼里,二强子可算作黄天霸,虽厉害,可讲面子,叫字号,决不一面儿黑。
(×)3.曹先生并不怎么高明。
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作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
他自居为“共产主义者”。
(×)4.曹先生被跟踪的原因是没有给阮明及格的分数,被告发——曹先生在青年中宣传过激的思想。
(√)5.祥子病了,小福子到娘娘庙,她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
(×)【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6.祥子一生命运的三部曲是( B )A.精进向上—自甘堕落—浪子回头B.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C.不求上进—精进向上—自甘堕落D.不求上进—有所发愤—精进向上7.(2020·常德中考)下面对《骆驼祥子》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厂,这是因为刘四爷看上了祥子的勤快和真诚自然,想让祥子给他做女婿。
B.老车夫和孙子小马儿的遭遇让祥子感到“向来没有的难受”,在他们身上,祥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
C.尽管祥子卖掉了赖以生存的车,请来了“收生婆”,还请来了“虾蟆大仙”陈二奶奶,虎妞还是因为难产而死去了。
D.小福子病故之后,祥子也“不再有希望”,他变成了“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最后甚至沦为了乞丐和告密者。
8.虎妞难产时,连着守了虎妞三天三夜的是祥子,小福子和( A )A.收生婆B.陈二奶奶C.刘四爷D.曹先生9.虎妞死后,小福子表示想与祥子一起过日子,祥子为什么没答应? ( A )A.想到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因而没有答应。
B.因为怕对不起为他难产死去的虎妞。
C.怕刘四爷责怪。
D.不喜欢小福子。
10.根据文章内容,人们叫祥子为“骆驼祥子”的理由最准确的一项是( D )A.他有三匹骆驼。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教案一. 教材分析《骆驼祥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
通过对祥子的生活经历的描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小说类的文章,对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骆驼祥子》这篇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与之前学习的文章有所不同,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细细体会,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学生对于旧社会的历史背景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旧社会的黑暗,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难点: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命运。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旧社会的历史背景。
4.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感受旧社会的黑暗,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资料:收集与旧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讲解。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旧社会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引出课文《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了解小说“叙事时间”的艺术作用。
2.学会用“圈点批注法”赏析祥子的人物形象。
3.掌握以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小说创作手法,理解小说的悲剧主题。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2.学会用“圈点批注法”赏析祥子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悲剧主题。
教学难点:
1.了解小说“叙事时间”的艺术作用。
2.掌握以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小说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小说开篇是这样一段话:“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
从中你觉得,“骆驼”和这本小说的关系大吗?甚至有个英文版本的译名直接将骆驼拿掉,就叫“人力车夫”。
但是,如果骆驼和小说的关系不大,老舍又为什么给小说取这样一个名字呢?今天,我们就围绕“骆驼”来解读、研究这本名著。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任务单,我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情况。
任务一:“骆驼”与情节结构
1.请根据小说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分析“骆驼”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赏析老舍的叙事艺术。
小结:祥子的人生经历了起落,而岁时的经历所占用的叙事时间尤为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明确:祥子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而23岁时的经历所占用的叙事时间尤为多。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23岁这一年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转折点。
“骆驼”的出现给祥子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也让他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骆驼祥子”。
而这一新身份,恰恰又成为祥子悲剧历程的开端。
老舍特意延长这段关键经历的叙事时间,我们称这种手法为“扩述”。
运用“扩述”,可以集中展示祥子在命运关键期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从而把故事推向高潮。
)
“骆驼”不仅对小说结构起重要作用,祥子的形象也随着“骆驼”事件的展开,发生着重要转变。
接下来,我们就用“圈点批注法”来解读“骆驼”与祥子形象的关系。
在完成这个任务前,我们先来回顾“圈点批注法”的几点要求。
(明确:“圈点”是指对文章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做记号,圈点的符号要固定,便于养成习惯,同时要注意清晰简洁。
“批注”可以从作品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做出评论、鉴赏和质疑。
)
任务二:“骆驼”与人物形象
1.某语文学习小组计划以“圈点批注法”分析“骆驼”对塑造祥子形象的作用,现邀请你加入他们的研究队伍,用“圈点批注法”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分析。
阶段一
……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
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
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
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刚进城的祥子,表现出的性格特征,“骆驼”是祥子性格
的形象化表现。
阶段二
……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又怎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凭着什么把他的车白白抢去呢?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他觉得过去的事象个噩梦,使他几乎不敢再希望将来。
有时候他看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几乎感到一点羡慕。
要强既是没用,何不乐乐眼前呢?
……从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兵;以他的身体,以他的车,去和他们争座儿,还能有他们的份儿?现在,他不大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疯的野兽。
拉上就跑,他心中舒服一些,觉得只有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车的希望。
一来二去的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了。
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
遭遇第一次打击后,祥子朴素的人生观开始动摇,性格开始发生转变。
“骆驼祥子”已不再是当年的“祥子”,这个外号对祥子人物形象的
塑造有重要作用:
阶段三
……他又恢复了他的静默寡言。
一声不出的,他吃,他喝,他掏坏。
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了意见,没了希望,说话干吗呢?除了讲价儿,他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与吸烟预备的。
连喝醉了他都不出声,
他会坐在僻静的地方去哭。
几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里去落泪;哭完,他就在白房子里住下。
酒醒过来,钱净了手,身上中了病。
他并不后悔;假若他也有后悔的时候,他是后悔当初他干吗那么要强,那么谨慎,那么老实。
该后悔的全过去了,现在没有了可悔的事。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
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
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小结:从“祥子”到“骆驼祥子”再到“骆驼”,祥子完成了从踌躇满志到再到的形象转变,这些转变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层层发展,引导故事走向悲剧结局。
(明确:从“祥子”到“骆驼祥子”再到“骆驼”,祥子完成了从踌躇满志到痛苦挣扎再到麻木混世的形象转变,这些转变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层层发展,引导故事走向悲剧结局。
)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祥子的性格发生了质的转变呢?我们来看学习任务三。
任务三:“骆驼”与悲剧主题
1.在《骆驼祥子》阅读交流会中,你们小组向全班展示了以下这则批注。
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这个人物对祥子命运的影响,为同学们具体阐释这则批注的含义。
(明确:A虎妞:虎妞搬进大杂院后,作者以虎妞的视角,对大杂院展开了一段环境描写,
表现出虎妞对大杂院的嫌弃、排斥,以及对祥子车夫身份的不满,对未来生活的无望。
从中反映出她好逸恶劳的小市民生活习性,这也种习性影响着祥子,牵引他走向堕落的悲剧命运。
B小福子:与虎妞一样,小说也以大杂院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小福子的形象。
但这段描写与上一段塑造虎妞形象的描写不同,这处场景描写处处透露出作者的主观态度。
作者将感情融入到场景中,与其说是在写景,不如说是在“骂世”。
作者的情感态度点明了正是这个昏暗的社会让小福子这样的底层百姓受生活凌辱,听从命运摆布,而小福子的悲剧直接导致了祥子走向堕落。
C刘四:通过寿宴现场的布置,我们可以看出刘四的庸俗豪横。
他盘剥车夫,只为自己享乐,作为剥削阶级的代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子生存的城市是如此黑暗、冷漠,一个底层百姓只有被剥削的命运,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独立的劳动者。
这种社会现实将祥子一步步推向悲剧的深渊。
D曹先生:曹先生是祥子生命中的一个贵人,他之于祥子的重要性,可以从作者对曹宅的场景描写分析出来。
小说第七章以祥子的视角对曹宅进行了描写,从中表现出祥子对曹先生的信任、感激。
然而,曹先生本质上只是一个软弱的思想者、启蒙者,至始至终也没有引导祥子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也就终究不能将祥子从悲剧命运中拯救出来。
)课堂总结:《骆驼祥子》这部小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手法?(明确:将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通过选择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方式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
)
这些典型人物与祥子命运有千丝万缕的连系。
老舍正是通过聚焦城市底层社会的人与生活,立足于民间的写作立场,以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揭示出农民“市民化”的艰难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其精神的毁灭。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任务三中批注的含义,我们一起将这则批注读一读。
整部小说也正是由此展现了旧中国底层市民的悲剧命运。
课后拓展任务:
小说的结尾以叙述者的声音这样评价祥子:“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你如何理解祥子的“个人主义”?这与祥子的悲剧存在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