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探讨卓越工程师数学素养的教学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180.40 KB
- 文档页数:2
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近几年,江南大学对物联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建了多个“协同创新联盟”和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互利共赢。
通过对这一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分析,指出政产学研外“五位一体”机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nan university explored the iot(internet of things) advanced engineers training mode, founded“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and teaching practice base. through analysis of this n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we pointed out the model of “five in one”is indispensable resource and precious wealth of training advanced engineers.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联盟;五位一体;人才培养key words: advanced engineer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five in one;talent cultivating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008-020 引言“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启动的高校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以培养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人力资源优势[1]。
“协同创新联盟”是指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大力推进“五位一体”深度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2]。
“产、学、研、品、用”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作者:曹蔚闫莉王洪喜彭润玲瞿金秀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8期摘要:该文针对机械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班专业课程“产、学、研、品、用”融合协同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
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构建以“能力导向式培养”和“品商”素养为核心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进而提升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机械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复杂工程能力;教学模式;品商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42-04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outstand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morality and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eaching mode for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carried out,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 a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system for mechanical major courses centered on "ability oriented training" and "Moral literacy",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lex engineering 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Keyword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excellent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alents; complex engineering ability; teaching mode; morality《中國制造2025》已明确提出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号召。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一、专业基础课程的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大学工程专业的教育中,应该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应该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育,如工程实验、实习等,以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综合素质的提升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为此,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
四、外语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
在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供专门的英语课程和培训,增加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项目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实践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该与实际工程实践和就业需求相结合。
为此,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走廊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此外,可以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该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外语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培养出具备卓越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为科技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协同创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杨赫然,孙兴伟,张幼军,潘飞(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70)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整体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为培养学生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过程[1]。
为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相关部门启动了多个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2,3]。
另外,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启动了以组建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也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举措。
为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
截止到2017年,我国有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4]。
一、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各种发展战略,尤其是协同创新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
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培养过程中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指标,也是教学过程的努力方向及核心。
目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最终定位上并不十分准确。
有一些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脱离培养目标,依然偏向研究型人才培养路线。
2.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不适应。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在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并且依托协同创新主体,共享主体资源,具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并没有跟上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因此一些新的学科成果无法在课程中体现。
卓越工程师班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高等数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立体空间思维、辩证思维的重要课程。
数学思维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载体,并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高等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是现实事物本质属性和思想方法的“结合体”。
只有学好高等数学,在深入掌握工程专业学科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互通,才能做到从本质上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才能在以现代高科技为特点的创新工作中占据有利位置。
因而,在新时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打好数学理论基础,学好高等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未来创造性极为重要。
一、数学及数学模型对卓越工程专业的作用1.数学与逻辑思维。
数学思维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载体,并以认识和发展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对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在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数学无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数学与工程学基础。
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不断深化,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也日渐提高。
各项工程学专业的专业课与高等数学紧密相关,一定程度上,学生如果未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和逻辑空间能力,也将对工程专业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及数学模型是现代工程学基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数学主要是为专业课奠定数学理论基础,然而由于专业课多、学校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数学课时较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而专业课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又要求特别高,这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专业对数学基础的要求,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
2.教材重理论轻应用。
高等数学教材版本虽然很多,但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大同小异,定义、性质、证明、推论等理论性极强。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
在课程内容优化方面,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讨论,提高了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方法创新包括引入线上课堂和互动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实践环节设计充分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了多层次评价体系,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改革效果评估显示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持续改进机制保证了改革的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成绩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概率论、数理统计、工程师、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环节设计、评估与反馈机制、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改革效果评估、持续改进机制、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的基础性课程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难度较大、缺乏实践性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深入探索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探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数理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水平。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是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持续改进;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其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面向“卓越工程2.0”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多元协同教学模式研究工程师是工程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工程教育承担着培养工程人才的使命。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于2018 年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提出了“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要求[1],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全面支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第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不足,导致卓越工程人才的科学精神与专业素养等品行品格塑造相对薄弱[2-3]。
第二,课程教学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造成工程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实现学以致用[4]。
第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占据主流,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存在巨大反差,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课程学习效率和效益难以保证[5-7]。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改革课程教学,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新时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有关课程为基础,面向卓越计划2.0 人才培养需求,根据汇聚资源形成合力、多元协同共培共育的指导原则[8],将课程思政、产学融合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协同,构建“思政铸魂、产学淬能、信息化增效”多元协同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学改革与创新合力,助力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具体思路是以下几点。
1.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实发挥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协同育人作用。
在系统分析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确立相关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围绕素质目标开展具有本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建设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作者:赵彦华阎玉芹邢宏宇孙捷路来骁来源:《科教导刊》2023年第24期摘要为解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等问题,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门窗与幕墙专业开展了教育改革与实践,通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出版专业教材、开展以科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主动提升培养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计划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与精度,突破了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深度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3.24.002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Outstanding Engineers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Taking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class of building doors, windows and curtain walls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ZHAO Yanhua, YAN Yuqin, XING Hongyu, SUN Jie, LU Laixiao(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101)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insufficient breadth and depth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talent trai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major of architectural doors, windows and curtain walls.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build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progressive ability,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actively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a "trinity" practice plan, the breadth, depth and precis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I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key issues of each link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Key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 talent development; school-enterprise deep integration目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1]。
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作者:李海燕,李海宝,赵汗青,刘玉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1期李海燕,李海宝,赵汗青,刘玉波(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2)摘要:在卓越计划下,提出了以工程设计为背景的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分别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与“教”的关系、专业实验教学设计进行了创新的研究。
通过改革,使得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77-02一、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1.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
2010年6月,国家颁布的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提出了要把推进创业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
之后的卓越计划,将教育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进一步推进,给教育教学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教学研究方向[1]。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结合已有的研究“实验教学创新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2]。
2.专业实验教学工程教育理念的形成。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新的教育理念是一切问题的先导,我们都知道创新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特性对精英人才的本质要求,了解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培养表现有:高知识水平、知识创新能力、厚实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进行专业教学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工程教育。
我们深知,知识水平越高,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就更有根基。
这样,就使得我们一定要把握创新的主体,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在实践教育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要培养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与知识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卓越工程师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全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探究,其目耸桥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进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GJ走新型工业化进展道路、建设创新型GJ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在实施中,一般采纳“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时间在校学习,累计不少于1年时间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区别于一般本科教育的最大特征,许多教学改革研究都针对实践教学开展。
实际上,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都是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实现的。
由于卓越人才培养更强调面向工程,所以不能继续沿用现有的一般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相关教学研究非常必要。
一、卓越人才培养理论教学研究现状许多研究人员开展了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如冀杰等[1]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将研究内容引入教学课程中,克服学生虽具备基本理论知识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问题。
张士辉等[2]将CDIO模式用于卓越工程师教学中,以项目设计为载体,以项目学习促进能力培养。
李公法等按照“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相结合”的原则,采纳启发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万波[3]探讨了双语教学在培养面向国际高素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方面的研究。
茹煜等[4]以面向农林装备行业的机械类专业为试点,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机制、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探究并实践了具有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3+1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二、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在新形势下,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改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机遇。
研究其在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将是今后卓越人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它借助互联XX络技术,通过线上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线下课堂内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达到促进知识消化与汲取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发【摘要】CDIO工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工程师。
本文从CDIO教育理念的介绍、核心思想、国际应用和影响入手,探讨了CDIO工程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借鉴和启示。
结论指出,CDIO工程教育为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将推动其不断创新和完善,对培养未来优秀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CDIO教育理念,可以提升我国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我国工程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理念、核心思想、国际应用、高等教育启示、借鉴、启示、新思路、创新、完善、重要意义。
1. 引言1.1 CDIO工程教育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发CDIO工程教育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发在于其创新性和实践性。
CDIO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跨学科合作和实际工程项目的经验,这与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十分契合。
通过CDIO工程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工程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CDIO工程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这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的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可以为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CDIO工程教育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发主要体现在其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这为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我国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师,推动我国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2. 正文2.1 CDIO教育理念的介绍CDIO教育理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推动的一种工程教育改革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设计、实现和操作等能力的工程人才。
基于“卓越工程师”导向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殷灿彬,余 方(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摘 要]文章以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为切入点,以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各主体协同创新为目的,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协同创新[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37 247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紧缺高级创新科技人才,我国的工程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基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紧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能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该计划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本科层次重点培养既能胜任生产现场的管理、营销等一系列工作,又能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运行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成为了关键。
为了实现“卓越计划”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各地方高校纷纷采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并结合自身办学定位,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之路。
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全国多所高校推行的“卓越工程师”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是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导向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推动学术界、行业、企业界联合开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
因此,有必要对“卓越工程师”导向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 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输送给社会,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迅腾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改革
1、建立“项目+过程+需求+能力”的企业化教学模式。
企业的开发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划分若干个阶段。
2、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咨询、计划、决策、施检、检查、评价”这一完整的行动掌握信息化工程师的技能学习软件技术知识,构建自己的项目经验和信息化工程师知识体系。
3、根据项目开发设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方法,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4、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及用人标准,建立行动导向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实现准信息化工程师培养目标。
5、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该委员会将负责了解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群及岗位职责,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规格,审核课程标准,监督方案实施,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论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