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十大怪解释-24页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27
各地十八怪12、云南十八怪:第一怪:草帽当锅盖;第二怪:鸡蛋拴着卖;第三怪:姑娘叫老太;第四怪:竹筒当烟袋;第五怪:粑粑叫饵块,第六怪:脚指露在外;第七怪:鞋跟多一块;第八怪:背着娃娃谈恋爱;第九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第十怪:火车没有汽车快;第十一怪:草绳当裤带;第十二怪:青菜叫苦菜;第十三怪:蚂蚱也做下酒菜;第十四怪:蘑菇当菌卖;第十五怪:老奶爬山比猴快;第十六怪:男人把孩带;第十七怪:四季同穿带;第十八怪:两斤当做一斤卖13、新云南十八怪:第1怪:姑娘四季把花带;第2怪:大姑娘不用裤腰带;第3怪:鲜花四季开不败;第4怪:鲜花当蔬菜;第5怪:东边下雨西边晒;第6怪:石头长到云天外;第7怪:吃饭不用碗和筷:第8怪:豆腐烧着卖;第9怪:萝卜也当水果卖;第10怪:过桥米线人人爱;第11怪:草绳当柴禾卖;第12怪:有话不说歌来代;第13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第14怪:湖泊称为海;第15怪:溶洞里面有村寨;第16怪:油菜花迎客来;第17怪:火山也把商招来;第18怪:澄江化石怪又怪。
14、重庆十八怪。
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空调蒲扇同时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光着膀子逛大街街边打望好愉快办报如同种白菜崽儿打赌显豪迈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宝气处处都存在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
15、南方十大怪:遍地都是打工崽,春运回去还要来;开车没有走路快,大路小路都堵塞;街边随处有乞丐,发廊到处都存在;珍珠项链不敢戴,衣服不敢外面晒;高楼大厦建得快,租个房子谈恋爱。
16、东北十大怪: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17、上海十大怪:1,穿着睡衣到处转;2,万国旗飘飘然;3,抱着娃娃闯世界;4,男人围着女人转;5,吃饭喝茶自己算;6,盛产高级打工仔;7,围城世界团团转;8,促销打折流血战;9,演唱会到处开;10,崇洋媚外到了极点。
老话就有: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说。
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小儿睡悠车的习俗来源于东北的满族。
他们在狩猎生活的时代,因山林中经常有毒蛇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婴儿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受热而“上火”生病,于是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
早期游猎尚未定居时,多是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拴皮条挂在林中大树上。
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桦树皮和薄木板做成的“悠车子”或称“摇车子”。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
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
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
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婴儿出生后数日(有在七天或十二天的),便开始睡悠车,俗称“上车”。
所用的车很少是自家新制,而是由姥姥家、舅舅家赠送,而且以经人用过的旧车为好,因为这样的车已被实践证明能使孩子平安长大成人,用起来吉利。
也有的人家为图孩子“好养活”,专门向亲友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去借其用过的悠车。
孩子入车之前往往还要有一些仪式,如姥姥、舅妈等叨咕几句平平安安、步步登高之类的吉祥话,还放一些钱在车内的枕头下,俗称“压车钱”。
若是借来的悠车,拴吊好后把孩子放进去之前,先把自家的猫放进去悠一悠,若是猫不在家,就用扫炕的“条帚疙瘩”代替,悠时嘴里也要“叨咕”,意思无非是借此去掉“邪气”。
另一说猫或条帚疙瘩都是整天呆在自家炕上,将其在车里放一放,孩子再睡就不会“认生”。
哈尔滨十大怪哈尔滨十大怪时间:2014-2-22 23:16:33编辑:冰山一角热度:99 ℃哈尔滨坐落在松嫩平原最东端,松花江穿城而过碧浪翻;哈尔滨,春暖夏热秋天凉,冬季一片白茫茫;有个美誉叫冰城,人杰地灵好风情;哈尔滨,俄罗斯风韵的建筑多,又称东方莫斯科;哈尔滨,法国式的建筑把人迷,又称东方巴黎,哈尔滨人心肠热,粗犷豪放贼好客,哈尔滨人最实在,风土人情十大怪。
冰雪名城十大怪,说起哪样都不赖;八方游客冰城来,我们热情来接待;赏洋玩雪观奇景,品尝冰城风味菜;浓浓的情火辣辣的爱。
管叫你玩的开心,吃的舒心,住的安心,一路顺心,时时处处都愉快!秋林面包一怪:秋林面包像锅盖,噤嚼抗嚼又抗拽,又好吃又好带,搁上十天半月都不坏。
红肠二怪:红肠小肚供不上卖,味道独特不爱坏,探亲访友作礼品,到哪都是上等菜。
糖葫芦三怪:越冷越吃凉冰块,糖葫芦、冰棍销的快,冻梨冻柿子冻水饺,想吃就吃哪都卖。
狗拉爬犁四怪:狗拉爬犁比车快,长搞越野拉力赛,冰雪天、荒郊外,享不尽的冰雪情,趣生态。
冬泳五怪:冬泳健儿大有人在,松花江里游得快,冰雪助阵齐喝彩,哎呀哎呀真能耐。
老年秧歌六怪:老年秧歌贼来派,一色老头老太太,冰雪名城添风采,欢乐无尽春常在。
貂皮大衣七怪:貂皮大衣毛朝外,贼拉敢穿又感戴,大姑娘美、小伙子帅,各顶个的把人爱。
啤酒节八怪:喝起酒来象灌溉,酒量大来速度快,经常举办啤酒节,专有那喝啤酒的大奖赛。
冰雪世界九怪:冰雪世界造得快,冰雕雪塑千姿百态,五光十色放异彩,誉满神州海内外。
大头菜十怪:冰天雪地花不败,满街都是姹紫嫣红大头菜,三九寒冬冻不死,腊月春风吹不败。
网友吐槽的哈尔滨十大怪二则:哈尔滨第一怪:恶狗肆虐成公害。
哈尔滨第二怪:遍地“足吧”如疮癞。
哈尔滨第三怪:运营司机脾性坏。
哈尔滨第四怪:观光电车成“路碍”。
哈尔滨第五怪:“异地”偷生下一代。
哈尔滨第六怪:“空心”教堂无“礼拜”。
哈尔滨第七怪,蟊贼专门偷井盖。
哈尔滨第八怪:刑满囚徒也耍“派”。
东北四大怪提起东北“四大怪”,很多人都知道:羊皮袄毛朝外,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几十年前,如果来东北,这种场景很普遍,可现在却难觅踪影了。
既然是怪,就有怪的理由,怪的土壤,怪的好处。
羊皮袄毛朝外:闯关东的电视剧大家都看过吧,过去东北地多人少,东北也叫北大荒。
那时天气那叫冷啊,冬天吐口吐沫立马成个小冰坨,房檐下的冰溜子有一尺多长。
手、脸不敢露在外面,否则立马冻伤。
恶劣的气候,贫穷的生活,人们只能就地取材,自家的羊,羊肉果腹,羊皮暖身。
咱们的祖辈也不会精加工,暖和就中,所以就有了羊皮袄毛朝外的穿法。
很质朴,很实在啊。
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那时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
俗话说得好: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哦。
家家在上冻前要糊好窗户纸。
为什么糊在外?冬天家家户户要烧炉子、生火盆,取暖做饭,室内温度就高起来了,窗户上的霜花就会慢慢的融化成水,要是把窗户纸糊在里面,糊在里面的窗户纸经水一浸泡就全掉下来,也就失去了挡风防寒的作用。
姑娘叼个大烟袋:这也是与气候有关吧,一是东北冬季寒冷,抽烟是不是可以御寒啊。
二是过去生活单调,东北大半年的冬季,那时又没处打工,所以冬季就“猫冬”了。
没事做,没电视看,就串门子、唠喀、打牌。
到谁家串门也没有水果招待,家家炕上都有一个烟笸箩,就用自家产的黄烟招待客人,时间久了,大姑娘也抽烟了。
东北的烟袋很有特设,铜制的烟袋锅和烟袋嘴,木制的烟袋杆,短的的半尺长,长的有2尺多长,出门时别在腰上。
抽起来吧唧吧唧的声音,好像很享受的感觉。
养活孩子吊起来:咋一听,一定吓坏了,怎么东北人这么很啊,孩子生下来,还要吊起来!其实,是把孩子放在挂在房梁上的“悠车”里,“悠车”是扁椭圆形木制的,大概有一米多长不到半米宽,高度也就是四十公分左右。
沿两侧各打四个眼,穿上长长的四根绳子,上面挂在房梁上。
小孩一般在半岁以前都在这上面度过的。
东北十八怪1、窗户纸糊在外东北冬天基本在零下三四十度,没事刮个大风,下场大雪。
从前没暖气和玻璃,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
平民百姓和富豪大臣家,都是如此。
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2、草苫土房篱笆寨草苫土房篱笆寨是说从前东北人家的房子和院子。
东北人用耐腐烂的草与黄土轧碎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墙外再抹一层泥。
从山林里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
夏天耐腐烂,冬天保暖,实用还舒服。
3、烟囱贴在山墙外老东北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
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
冬天晚上睡前,再烧一遍炕,等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就能在火炕上热热呼呼的睡一晚了。
4、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
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早晚在火盆里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取暖。
老人和小孩就坐在热炕头上,老人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
除此之外,火盆还可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
5、六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就是靰鞡,满族人发明的鞋子。
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
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
这种鞋从前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
现在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还能看到。
6、双腿没有单腿快东北大人们为了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发明了划子,有些地方也叫“单腿驴”。
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用于木头和厚铁片做成,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滑起来更快更敏捷!7、冰上钓鱼单线拽“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
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
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
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
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焉得虎子可以防风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
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
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全国各地八大怪!(长知识,以后见怪不怪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一、陕西八大怪第一怪:【帕帕头上戴】——陕西盛产棉花,当地人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经济又实惠。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
陕西干旱少雨,这样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怪:【面条像腰带】——陕西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
面条既粗又厚像腰带,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
第四怪:【烙饼赛锅盖】——像锅盖般大小的锅盔,成品大如盾牌,外硬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第五怪:【辣子是道菜】——人们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子,可是他们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第六怪:【碗盆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第七怪:【唱戏吼起来】——陕西人爱唱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第八怪:【凳子不坐蹲起来】——这个似乎在许多农村也是可见的。
在陕西,由于关中男人一日三餐都蹲在一起吃,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他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2、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糊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东北十八怪盘点不知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东北人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
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
第四怪:除病驱邪萨满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就是靰鞡。
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
和“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第十怪: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
第十一怪: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第十二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第十三怪:大碗白酒轮着喝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第十四怪:年节喜庆吃豆包。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第十六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
第十七怪: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
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
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
东北十大神兽是什么?1犊子东北一代常用的方言俚语。
王八:甲鱼的俗名。
犊子:刚出生的小牲畜或还没长大的小牲畜。
王八犊子可以简单理解成王八蛋。
2大马猴子你知道“大马猴”是什么吗?那可是伴随着我们这辈儿睡觉前的“精神恶魔”、'一切鬼神的统领'。
80年代的小辈不知道不稀奇,这本就有着代沟,70年代的同辈也不知道让我有点纳闷。
那儿时的长辈都是拿什么吓唬你们的?大灰狼?猪八戒?听不听话啊,你?再不听话让大马猴把你拎走了,你可就……”(后面部分当然是怎么让孩子害怕怎么说)结果我们就都乖乖就范,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当然像我这么乖的少见,让干嘛干嘛,多半还是想哭哭,想闹闹,非要在挨上一顿臭揍才老实。
呵呵~~~3土豹子指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4傻狍子就是缺心眼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傻瓜.东北方言,但一般用的不多。
因为狍子在被猎人追捕的时候,跑的很快,猎人是追不上的,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跑的过程中,会停下来回头看,这样就会给猎人机会....所以,东北人就称狍子为傻狍子。
5猫驴子东北人把驴称为猫驴子。
1、名词:驴。
2、形容词:形容一个人性格倔强、急躁,与驴的性格近似。
6黄皮子在东北,人们信奉胡黄灰白柳五种动物灵。
其中他们认为胡和黄是里面最难缠的,胡是狐狸,黄就是黄鼠狼了。
现在在东北每年还有被这五种大仙上身破财招害的事情发生。
不要因为好奇而去招惹他们!7熊瞎子熊瞎子:貌相似狗,故有狗熊、狗驼子之称,又因视力较差,被叫做'黑瞎子'。
东北俗语,熊瞎子掰苞米,经常形容在学习过程中,学一个知识忘一个知识,最后什么也没学会。
8兔崽子出处:晋·张华《博物志》释义:古人以为兔望月而孕,血统不纯,故以“兔”斥淫乱之女性,至清代则又专门指男宠,以“兔崽子”指娈童。
现在主要指熊孩子或者不听话的晚辈!9白眼狼狼以生性凶狠著称,一直被作为凶残冷血的象征,也就是不通人性,而在群狼中尤以长着“吊白眼”的狼最凶狠。
东北民俗十大怪东北的过去流传着很多民俗说法,对于那些东北的民俗现在在大家的概念中仍有诸多的猜想和新奇,特别是传说中东北有几大怪。
俺是纯正的东北人,对过去东北的民俗传说虽然知道一些,但并不系统。
有说东北有三大怪的、有说有六大怪的、还有说有八大怪的等等。
到底有多少怪,我也非常好奇,所以最近到处找资料,把所有收集来的资料集中整理出来发现有十大怪。
在这里一一介绍给朋友们,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东北的民俗风采(有些现在还在流传中)。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这是因为东北的冬季非常寒冷,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反差很大,过去窗子没有玻璃,是用纸糊的。
因为冬季内热外寒,如果把窗纸糊在室内容易被融化的冰霜浸破,所以要糊在窗户外面的窗棂上,然后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玻璃普及后的现在这种糊窗的方法基本绝迹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烟有防蛇和防蚊虫的作用,在东北的农村,抽烟可以起到防蛇虫的效果。
尤其在东北的冬天大多数人都喜欢在家里“猫冬”,由于过去生活单调,大家就会经常聚在一起边抽烟边聊天。
过去没有烟卷,只有旱烟,一般都是由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点着了再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大姑娘也不列外地争相抽旱烟解闷。
现在东北的农村虽然抽烟袋的看不到了,但东北农村姑娘抽烟还是很普遍的。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并方便哺乳。
东北的摇篮里放的是米糠口袋,小孩子是手和腿都包的紧紧的睡在上面,即安全舒服又少生病,用东北女人的话说,睡摇篮的孩子长大身材好。
本人小时候就睡过这样的摇篮。
现在在东北的农村用摇篮养孩子的还有。
第四怪:大缸小缸渍酸菜东北的天气是冬长夏短,由于过去东北比较落后,蔬菜能保鲜一冬是很难做到的。
东北八大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
风俗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的外在反映。
风俗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有关。
在俺们东北这嘎哒就有这样的顺口溜:“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火盆里面烧鸡蛋,养活孩子吊起来……”简称东北八大怪。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玻璃窗在中国住宅中使用,大约从清光绪年间开始,直至近三四十年才在各地城乡广泛普及。
在此之前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平民百姓的土屋茅舍,还是皇亲国戚的宫殿宅邸,用于分隔窗户内外的主要遮蔽物,就是中国人发明并广泛使用的纸。
但奇怪的是,在山海关以内和南方地区,窗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这样,既可以保护脆弱的窗户纸,又能从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盘肠”、“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能起到美化的作用。
但是过了山海关,尤其东北地区,窗户纸却都被糊到了窗棂的外面了,人们心中不免诧怪:窗户纸为什么要糊在外面呢?大家都知道,南方的热空气刮到山海关就被长城挡住了,越往北温度越低,天气越冷,在“数九”的日子里,一般气温都在--28℃甚至--36℃以上,可谓滴水成冰。
在过去年代里,天气寒冷不说,农村住房子条件也差,墙体都是用土坯及“垃禾辩”垒的房子,封密不好,墙体透风。
窗户都是木材做的,简单得很,都是上下两厢的,下面的一扇基本固定不动,除非特殊情况可拿下来,一般不卸下来。
上面的窗户扇是活的,它的两边有两个圆轴(户枢)装在窗户框的两个槽里,可以让窗户扇上下转动。
夏天的时候,天热了,可以用木棍把上扇支起来,(潘金莲就是因为不小心碰掉支窗的木棍碰到了西门庆才惹上杀身之祸的。
),也可以拿下来。
窗户扇内用木条分割成几个小方块,相互垂直交错,起互相支撑及糊窗户纸用,有的是长方型或者是菱形,这要看干活的木匠手艺和审美了。
老百姓管这样的窗户叫格子窗。
这种格子窗虽可以防兽却不能挡风御寒,为了抵御风寒,人们就把纸糊在窗户上。
那么,窗户纸为什么非糊在外面,不糊在里面呢?其实,糊在外面,恰恰是俺们东北银儿的大智慧的表现。
东北十大怪、关中十大怪和云南十八怪一、东北十大怪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
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
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
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焉得虎子可以防风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
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
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二、关中十大怪所谓关中十大怪是指: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泡馍大碗场面,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板凳不从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关上戴,唱对大声吼起来。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而食物取决于自然环境及其农作物。
反过来讲,作物类别影响了食品特色。
东北十大怪老话就有: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说。
东北十大怪也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火盆土炕烤爷太;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吉祥喜庆粘豆包;烟筒砌在山墙外;“嗄拉哈”姑娘爱;百褶皮鞋脚上踹;捉妖降魔神仙舞;好好的白菜渍酸菜。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火盆土炕烤爷太--东北民居冬季取暖的方式。
用火盆就像南方的烤手炉一样普遍。
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东北旧时部分妇女根据特有的地理环境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吉祥喜庆粘豆包--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品如:粘豆包、粘糕。
烟筒砌在山墙外--那是东北农村农民家的粮囤。
并不是烟筒,用烟筒比喻粮囤的高大。
(不过现在东北农村的大多数平房还沿用老传统烟筒砌在山墙外)“嗄拉哈”姑娘爱--“嗄拉哈”即猪的后肘关节部位的一块骨头。
用小布口袋和四个“嘎拉哈”做游戏,这是东北地区小女孩普遍玩的一种游戏。
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是指东北特有的一种冬天防寒的“土皮鞋”——靰鞡百褶是指靰鞡头上的“包子褶”。
捉妖降魔神仙舞--东北旧时民间巫婆神汉搞“跳大神”的活动。
好好的白菜渍酸菜--东北老百姓一种冬贮大白菜的方法,将大白菜装缸使其发酵,然后食用。
“嘎拉哈”这个名字是满语的汉语音译,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
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
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
相比起来,牛骨太大,很难能一手抓四个,而猫骨太小,很难控制特定的面,所以玩牛骨和猫骨的人很少。
图说东北八大怪·东北到底有几大怪,老一辈没有具体的说法。
先前流传三大怪,后来由发展到八大怪、十大大怪。
不管到底有多少怪都是东北的老风俗。
·东北劳动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积累智慧的总结,不同时代“怪”的不同。
就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吧,就流传着这样的三大怪:“自行车把朝外、翻毛皮鞋白鞋带、抱着孩子谈恋爱”。
近些年来东北八大怪有两种说法,原因是八大怪从数字上已约定俗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较早的八大怪说法是:“百褶靰鞡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窗户纸糊在外、火盆土炕烤爷太、提妖降魔神仙舞(萨满跳神)、烟囱砌在山墙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悠车)”。
以下是后期流传的八大怪: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二怪,大姑娘叼烟袋。
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大姑娘正坐在炕上,嘴中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了起来。
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在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
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大路菜很难保鲜,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
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瞒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图中就是腌渍酸菜。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另外一些东北女人哺乳时从不背着人,敞开胸怀捧出硕大的乳房旁若无人的哺乳。
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腊月里家家户户包粘豆包,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有的里面放些白糖,有的蒸熟后可蘸白糖吃,耐嚼抗饿。
东北也有十大怪,一个比一个怪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取暖保暖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既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布的时代,主要是用窗户纸糊窗户。
窗户纸是一种用芦苇、蒲棒草、线麻等制成的叫做“麻纸”质地很薄又柔软、虽不白而发黄的纸,再经过胶油、桐油、苏子油加盐水喷涂,既防潮且因薄而略微透光,但拉力不强,东北歇后语“窗户纸糊玻璃 —— 一捅就破”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旧时东北人家贴窗户纸习惯将窗户纸贴在窗户外面而不是贴在里面,这是因为将窗户纸贴在外一是防潮即防止室内潮气侵蚀窗户纸,二是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
糊窗户纸非常讲究,要糊得平整、绷直而无褶皱,既美观又耐用。
窗户纸糊得好坏,也是衡量一户人家日子过得好坏的标志。
随着玻璃和塑料布大面积使用和流行,用窗户纸糊窗户的现象已不多见。
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受满族习俗影响极大,女人使用烟杆抽烟就是一例。
旧时,东北地区妇女抽烟是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年轻妇女在内,均有使用烟杆(烟袋锅)抽旱烟的习俗。
旧时女孩子很少上学学文化,而是很小便跟随父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她们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在生产或生活中学着成人抽旱烟,一是在劳动中抽烟熏蚊虫,二是晚间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
但她们不是抽卷烟,而是抽自己家种植的旱烟,而且多使用烟袋杆(烟袋锅)抽烟,烟袋杆上多系有玉、玛瑙等烟袋坠儿,抽烟时将烟袋嘴叼在口中,因此有“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
互相敬烟(用烟袋锅抽旱烟)也是东北人待客的传统习惯,客人来了,主人将装满旱烟的烟袋点燃后递给客人是极尊贵的礼节。
如今东北地区妇女抽烟也是普遍现象,所不同的是抽的主要是卷烟即香烟,用烟袋抽旱烟的现象已不多见。
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仍然是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之一。
旧时,东北地区人家的住房多为茅草房,没有灰棚,房檩、椽子裸露在外。
妇女生孩子后,将婴儿平放在摇篮(育儿工具之一,也称悠车、晃车)内,身下垫有装入谷糠被称作“糠口袋”的柔软而防潮的垫子,再将摇篮用皮条或绳子挂在屋内的檩子或椽子上。
东北十六怪,你知道几个?现在在东北还能见到几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人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
因为东北的民居都是半截的木格子窗,朝里的一面打磨的很光滑,涂着油漆,便于观赏,而窗户是糊在外既是为了糊纸时操作方便,也是为了风雪不能在窗格子里驻留,而润湿窗户纸影响寿命。
现在都是玻璃窗这样的景象已不得见。
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吊的不是孩子,而是摇车。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
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
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
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
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
故宫中大玉儿的寝宫中还能看到这种“悠悠车”第三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
过去没有卷烟,或是消费不起卷烟,就自家种烟叶用烟袋抽,俗称旱烟。
就是纪晓岚的同款。
现在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
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
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还有抽烟袋的习惯。
第四怪:反穿皮袄毛朝外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无论毛朝里外都是一样的御寒。
而且毛朝外还有一种装饰的美感,现代人穿貂皮乃至貂绒大衣不都是毛朝外吗,这也算是一种张扬,显富。
闯关东的电视剧大家都看过吧,过去东北地多人少,东北也叫北大荒。
那时恶劣的气候,贫穷的生活,祖辈们也不会精加工,暖和就中,所以就有了羊皮袄毛朝外的穿法。
很质朴,很实在啊。
第五怪:烟囱贴在山墙外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
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现在沈阳故宫内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构造。
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
第六怪:萨满舞除病驱邪斗妖怪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东北俗称“跳大神”。
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东北风俗习惯话题:东北风俗习惯钱串子酸菜的制作方法林区“跳大神”如今被称之为“装神弄鬼”。
当年,却在林区内显赫一时,是林区看病的一种主要方式。
山里人身居大山之腹,有病都要请“大神”来看,这种看病的方式称之为“跳大神”。
“大神”是主神,主神家设有香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烧香祭神,把神请到家里,附入体内。
其次,是“二神”,“二神”是“大神”的配角,主要是为“大神”传话的翻译。
因阴阳两界的话语不同,全靠“二神”来沟通。
两人看病,一唱一和,十分默契。
每逢去给病人看病,“大神”都要上香、摆供,腰系铜铃,手执皮鼓,盘坐在凳子之上,开始“请神”。
等请来神后,“二神”则手持皮鼓,边敲边念叨,嘴里振振有辞。
当神全部到齐,两面皮鼓叮咚作响,似如暴风骤雨,“大神”则跳将起来,摇晃身躯,奔腾狂舞。
舞后,“大神”便慢慢地坐下来,全身如触电般颤抖,此时,神已附入大神之体。
接着,就是“看病”,在看病时,“大神”在嘀嘀咕咕的说话,这话只有“二神”才能听懂,“二神”就翻译,把病情、病因、以至“冲撞”了什么都一气说完。
看完病,“大神”一个鲤鱼打挺和请来的神一起退位,至此结束。
看完病就要治病,治病的方法视病情而定,如给病人看香、搬竿子、给小孩破关、拘魂、过阴等等。
看香:“看香”是“大神”请来神后,看香案上的香火燃得如何,从中来断定病人的病情及如何避凶解难。
搬竿子:“搬竿子”一般是在晚上进行,让病人坐在炕上,双手持一根五尺长的高粱秸,上端插着三柱点燃的香火,这时,“大神”和“二神”要互相配合,轮番和病人说话,借助病人之口,说出病因和如何除病的方法。
病人说完后,“大神”和“二神”便把病人所说的话,说成是神鬼之言,是神鬼附体后的征兆。
有时候,病人坐在炕上,一坐就是几小时,累得腰酸腿疼,再加上炕热、病重,病人不一会儿就会神志不清。
破关:“破关”是指有病的儿童,经“大神”看完后,说犯了某些“关口”。
如“火关”、“水关”、“奇巧关”等等。
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
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
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
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焉得虎子可以防风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
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
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
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
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
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
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
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
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
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
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
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
第四怪嘎拉哈姑娘爱“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
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
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
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
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
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
第五怪火盆土炕烤爷太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
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带着余火的热灰,放在炕上取暖。
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三两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粘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得受不了不听话的孩子。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因为买不起棉胶皮鞋穿,于是,人们才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
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第七怪吉祥喜庆粘豆包吃粘豆包主要来源于满足人的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
喜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
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以柞木阔叶做皮,在皮上抹面,内加菜馅)、苞米饽饽(即发糕);高粱米面甜饽饽(加上许黄豆磨水面蒸制)。
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冬天到来,东北也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
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第八怪不吃鲜菜吃酸菜那个时侯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
冬天,人们为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渍制方法是:把鲜菜洗干净后,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当中,一层菜一层盐,灌上一些水,上面再用大石头压起来,一段时间过后,大白菜就发酵了,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
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
虽然现在人们四季都可以吃上鲜菜了,但是冬天吃酸菜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夏天也渍酸菜吃。
第九怪捉妖降魔神仙舞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田间劳动,就利用这一点以及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因此,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招了“没脸的了”,于是,就请这样的诬医神汉,“大神”、“二神”或“帮兵”等一班人马,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巫师)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比如: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编辑本段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编辑本段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
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
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
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
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编辑本段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
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
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
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
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
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