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读后感(教学PPT)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16
种子课”读书心得
在阅读《种子课》一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详细讲解了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着重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和反思教师成长。
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书中提到的“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
以下是我对这些内容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并思考缩短目标与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的途径方法。
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影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行动方式,进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其次,教师的改变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改变是为了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和欲求,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激励他们追求美好事物。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情况随
时改变自己的影响方式,使自己的影响与学生的发展现实和潜在可能性相吻合。
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
只有不断研究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读《种子课》的心得体会大圩镇中心小学黎忠福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
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
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
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上好种子课打造生长课——读《种子课》心得北碚区东阳小学周容“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之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这是俞正强老师在《种子课——一个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开篇写下的一段话,形象的比喻令每一个读者开始思考,令人不由读下去。
俞正强,男,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全国新生代小数名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现任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是全国有名的“低头找幸福的人”。
在近30年的教学、管理中思考、践行“种子教育”。
每一个数学老师都知道,长度单位的认识,最初认识“厘米”,这个单位认识时学生掌握了认识的过程,懂得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学生认识到位了,在学习“米”、“分米和毫米”、“千米的认识”就是一个迁移同化的过程了,学习就变得简单、容易;然后,在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也就方便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看来,“厘米”的认识确实应该化大力气,进行精心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或许就是俞正强老师说的种子课,这样的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
加减的计算,其实说到底就是20以内加减口算的问题。
20以内的加减到位了,能脱口而出,所有的加减法计算,也就简单了,无非就是位数增加和“相同单位个数相加减”这一算理不断运用的过程,难怪我们要用一学期组织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个学期,整整几个月,学生都在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需要在哪些问题上打好基础,首先充分利用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
让学生一根一根的数,从而建立正确的数感和数的顺序。
在数小棒的过程中感受计数单位“一”,1根小棒是1个一,2根小棒是2个一、3根小棒是3个一……数到10个一捆成一捆,这时认识计数单位“十”。
在数与捆的过程中,建立一定的活动经验,为感知数的组成和理解数位的意义作了准备,这样的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
读种子课有感袁田甜《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这本书是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写的,写的就是俞正强老师关于小学数学的思与行。
这本书是多年来俞老师智慧的结晶,本书展示了俞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充分展现了俞老师的智慧,读后对俞老师佩服的更深,感叹于俞老师对问题思考的深入、理解的那么准确。
本书分上下编:上编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包括第一章《什么是种子课》、第二章《如何上好种子课》;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包括第一章《感悟学生发展》、第二章《反思教师成长》。
下面我们谈上编的第一章《什么是种子课》。
作者理解的“种子课”本书“写在前面”中写到:“习惯上,我们把课按知识属性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等;按教学要求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而我则自主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
”(第1页)本书中还讲到:“(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
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就会省时间。
”(第22页)本书第24页写到:“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哪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对这样的课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模糊,并于非基点或非节点的生长课上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就不难了。
”本书33页写到:“知识本身包含显性部分和隐形部分,如同一颗种子,有胚有芽,胚、芽不可分离,所谓有外有内。
若将胚、芽分离了,芽虽然可以青一段时间,却终将萎去。
这样,如果将内、外作为视角,有的课有外无内,有的课有外有内,为便于交流,我们将这种有内有外的课称之为我们前文所论述的种子课。
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
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有的知识是显现在外部的阅读性学习,有的知识是隐性的体验性学习,而将两种结合起来的便是种子课。
关于先期学习,即在授课之前就已经积累的经验,俞老师提到先期学习有时会导致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质量,有的孩子理解肤浅。
有的问题老师刚提出来,学生便把本节的知识讲出来了,打乱了老师的预设和探究的氛围。
原本预设是课堂中经过师生互动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学生的思维成果或开展的实验操作结论与老师预设相左或意想之外有意义的学习这样非预设生成时,教师如何面对解决,合理驾驭课堂,为学生进行合理解释,非常关键。
读《种子课》有感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书。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在细细的品读中,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种子课”,这一新名词,对于我深感陌生,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出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幼儿园已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三次飞跃:自然数,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体现数的确定型。
读《种子课》有感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XXX的《种子课》一书。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在细细的品读中,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种子课”,这一新名词,对于我深感陌生,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出自XXX《种树郭橐驼传》,意义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惜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发展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繁复。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打仗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而,长度单位的研究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外一种书写形式,因而,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幼儿园已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三次奔腾:自然数,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体现数的确定型。